丁汝昌集

丁汝昌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汝昌 著,孙建军,整理校 注
图书标签:
  • 丁汝昌
  • 清史
  • 近代史
  • 海军
  • 军事
  • 传记
  • 史料
  • 历史人物
  • 福州船政
  • 甲午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63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986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8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雪甲午耻”中国海军稀见史料丛书。首度全面整理公布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书信电报。深度透视亚洲舰队的管理、用人、训练、后勤、作战行动细节。


作者简介

孙建军,笔名简珺。生于山东文登,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曾任教师、企业干部,业余研史,结集有《丁汝昌研究探微》《北洋海军研究探微》《拂云看山——追寻威海历史文化的遗踪》《全真教在威海》,编著《》等。


目录

1,丁汝昌图像,

2,前言

卷一,往来要信底薄

卷二,朋僚往来函稿辑佚

卷三,李鸿章档案中的丁汝昌资料辑录

卷四,盛宣怀档案中的丁汝昌资料辑录

卷五,海军专卷四例

1,“操江”轮船档案

2,北洋水师号衣图说,

3,“康济”改造为鱼雷练船档案

4,北洋鱼雷营档案

卷六,丁汝昌生平要件辑录

卷七,旧著丁汝昌传记辑录

附录:

1,生平大事记

2,家族谱系

后记


精彩书摘

前 言

晚清创设的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意义上的武装力量。自1888年正式成军,到参加甲午战争而于1895年于威海刘公岛覆没,由盛而灭,几等于昙花一现。“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甲午战争的研究,对于北洋海军失败原因的探究,这些思考和探索一直持续至今。做为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走向了人生辉煌的顶峰,也因此而失去了生命。

丁汝昌,谱名先达,字禹廷,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1836年11月7日)出生于安徽庐江县丁家坎村。做为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童年时的丁汝昌,可谓是命运多舛,出生的次年,母亲即去世;三岁(1839)时,祖母去世;十四岁(1860)时,父又去世。虽然读过几年的私塾,丁汝昌基本上是在困苦的生活中读过。

丁汝昌成长的过程,伴随着国运起伏跌宕。太平军从广西起兵,一路北上,席卷南方大地,而又直下长江,建都南京。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掠庐江,丁汝昌欲做一躬耕田亩的农民已不可得了。同治元年(1862),丁汝昌出现在李鸿章淮军征战苏沪的战场上。自此,丁汝昌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军营中一路蹿升。太平军被镇压后,千总丁汝昌因功于同治四年九月初八日(1865.10.27.),免补守备以都司尽先补用并赏戴花翎。丁汝昌随后又随淮军镇压捻军,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二日(1886.4.7.),都司丁汝昌以游击尽先补用并赏加副将衔。”同治六年十一月初五日(1867.11.30.),丁汝昌又被赏给协勇巴图鲁名号并以参将补用。同治七年五月初二日(1868.6.21.),副将衔尽先参将丁汝昌,免补参将以副将留于湖广尽先补用加总兵衔,并赏给一品封典。同治七年七月初八日(1868.8.25.),丁汝昌被保遇有总兵缺出尽先题奏并赏加提督衔。同治十年(1871.)秋,丁汝昌在陕北被委统铭字右军。同治十三年正月十一日(1874.2.27.),奉旨以提督交军机处记名请旨简放。

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丁汝昌交卸陕北营务,回乡;这个家,是丁汝昌于同治三年(1864.)迁居的无为州汪郎中村。12年的军事生涯中,丁汝昌已经成家立业,并且是个富足的家。在汪郎中村,抛却了戎装的丁汝昌,做起了悠哉乐哉的乡绅。

但是,大清国的边疆却不太平,丁汝昌的太平日子过了没有几天,又被命运推向了另一条路径。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李鸿章奉旨督办北洋海防。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877.11.26.),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奉旨保荐军事人才,上《奏保丁汝昌片》;光绪三年十一月十九日(1877.12.23.),兵部带领丁汝昌引见,奉旨“发往甘肃差委。”被重新启用的丁汝昌,诚惶诚恐地于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77.12.25.)上《叩谢天恩摺》。但是,丁汝昌却没有前往甘肃,而是被李鸿章留在了北洋海防。从此,丁汝昌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并很快被任命为北洋水师督操。

因为丁汝昌率带林泰曾、邓世昌赴英接带“超勇”“扬威”二舰回华,并在处理朝鲜问题中出力,光绪七年十月(1881.12.),丁汝昌被破格擢用,统领北洋水师,遇有水师提督缺出即予简放;并赏换西林巴图鲁名号,正一品封典。光绪八年八月(1182.9.),丁汝昌又被奏赏记名提督、穿黄马褂。光绪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1888.10.1.),《北洋海军章程》颁行;

十一月十五日(12.17.),丁汝昌正式出任北洋海军提督。至此,丁汝昌由一位农家子弟,由一位陆军将领,在走向海洋不到17年后,攀登上人生的顶峰。光绪十五年四月(1889.5.),刘公岛水师学堂建成,丁汝昌兼任水师学堂总办。光绪二十年正月十三日(1894.2.18.),丁汝昌被赏加尚书衔。

巅峰风光无限好,但军人的考场始终是战场,接下来,丁汝昌马上就要接受人生的大考,他会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呢?丁汝昌被赏尚书衔的当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1894.7.25.),日军在朝鲜丰岛突袭北洋海军舰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后丁汝昌率领舰队屡次出海“寻敌不遇”,未能满足朝野的期待,遂于七月廿六日(8.26.),被“革职”“戴罪自效”。经李鸿章的解释,丁汝昌终得“暂免处分”。八月十八日(9.17.),大东沟海战爆发。这是一场史上第一场蒸汽舰队之间的大战,丁汝昌腿脚摔伤,面部被火灼伤,仍“舆疾往来”,督同将士血战日寇。九月廿五日(10.23.),丁汝昌被交部议叙。大东沟战后,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海军基地旅顺形势危殆。丁汝昌率带北洋残余舰船,未能与敌再战,被朝廷认为“不能得力”,十月十九日(10.16.),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十月二十五日(11.22.),因旅顺陷落,丁汝昌又被“革职,暂留本任。”十一月二十一日(12.17.),更被朝廷下令“拿交刑部分别治罪”。十二月二十五日(1895.1.20.),日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海陆夹攻北洋海军的另一海军基地威海卫刘公岛。在陆地防御相继失守的情况下,丁汝昌率舰大战,弹尽援绝,于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七日(1895.2.12.),自杀身亡。三月十五日(4.9.),朝廷谕旨:“已革海军提督丁汝昌,总统海军始终偾事,前经降旨拿问,获咎甚重,虽此次战败死绥,仍著毋庸议恤”。

丁汝昌的一生,与北洋海军密不可分。他服役北洋海军期间,留下不少的函稿、电报等,对于研究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因为散佚、毁失严重,收集、整理丁汝昌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书辑录的资料,有这样一些。

卷一之《往来要信底薄》,时间自光绪十年至光绪二十年止,是丁汝昌统率北洋舰船期间公私信函的抄录件,出自丁汝昌幕下文案之手。该件藏于天津图书馆,分为五册装订,因原整理装订者在时间上有部分的错乱,笔者点录时进行了调整,共计377件。

卷二之《朋僚往来函电辑录》,系丁汝昌与朋友、同事等之间的私信、公文等,系整理者自力或在朋友的帮助下,多年收集整理而得。

卷三之《李鸿章档案中的丁汝昌资料》,主要摘录自《李鸿章全集》,部分来自于清宫档案,后者以楷体字标出。

卷四之《盛宣怀档案中的丁汝昌资料》,摘录自《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中日甲午战争》(上、下)、《外交外交因应函电资料》、《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上、中、下)等。

卷五之《海军专卷》共四份,包括《“操江”轮船档案》《北洋水师号衣图说》《“康济”改造为鱼雷练船档案》《北洋鱼雷营往来电》,这些资料虽非全部属于丁汝昌,但仍与丁汝昌大相关系,对研究丁汝昌和北洋海军,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故一并收入。

卷六之《丁汝昌生平要件辑录》,是关于丁汝昌生平的一些重要文献,其中,光绪三年丁汝昌被重新启用时所上的谢恩摺,因与李鸿章屡次保奏密切相关;光绪十五年丁汝昌主持纂修《丁氏宗谱》时所撰《 》,可从中了解丁汝昌家世、早年经历,也收录在这个部分。

卷七之《旧著丁汝昌传记辑录》共收录了三份,分别来自池仲祐《甲申甲午海战海军阵亡群众事略》、《清史稿》和《庐江文献初编》。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三份资料中,问题不少,尤其是《清史稿》和庐江籍诗人陈诗所撰的《丁汝昌传》,问题尤多。故笔者特别整理出卷七之《丁汝昌生平大事记》,为读者参照比较提供方便。

以上资料,在点录过程中,力求尊重原作,不刻意添加注释,以免误导读者,增加不必要的困扰。

丁汝昌的有关资料,究竟还有多少尚未被挖掘出来,很难说,本书若名之《丁汝昌全集》显然是不合适的,故以《丁汝昌集》名之。

孙建军

2017年4月18日



《海权论》 作者: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 译者: [此处可填入译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可填入出版日期] 内容简介: 《海权论》并非一部历史叙事,也不是一部军事战术手册。它是一部以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剖析了海权在塑造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并由此提炼出影响国家兴衰的关键要素的宏大论著。美国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以其卓越的分析能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追溯了自古希腊时期直至19世纪末,各大海洋强国崛起的轨迹,深入探讨了地理位置、国家人口、国土面积、政府政策以及海洋民族性等诸多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铸就了国家的制海权。 马汉的论证并非空泛的理论推演,而是建立在对详实历史案例的细致考察之上。他详尽地分析了威尼斯、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海上扩张与衰落。他笔下的雅典,凭借其海军力量,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一度压制斯巴达,但最终因战略上的失误而走向衰亡;他揭示了荷兰如何在17世纪凭借其卓越的航运能力和贸易网络,一度成为海上贸易的霸主,但其陆地上的局限性最终阻碍了其称霸世界的脚步;而英国,作为马汉最为推崇的海权典范,其庞大的海军力量、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发达的商业网络,共同构筑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通过对这些鲜活的历史画面,马汉不仅描绘了海权的力量,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驱动机制。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海权”的概念。马汉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久的繁荣与强大,必须掌握制海权。制海权并非仅仅指拥有强大的海军舰队,更包含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首先是地理位置,靠近大海、拥有天然良港的国家,在发展海权上具有先天优势。其次是国家人口,充裕且具有海洋特质的人口是海军和航运业的基石。第三是国土面积,虽然马汉认为陆地面积并非决定性因素,但广阔的国土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战略纵深。第四是政府政策,国家的政策必须致力于发展海军、保护商贸、支持海外扩张。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海洋民族性,一个国家的国民是否具有冒险精神、航海传统和对海洋的天然亲近感,直接影响着其能否成为海洋强国。 马汉对这些要素的阐述,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他指出,海军不仅是国防的利器,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一支强大的海军可以保护本国的商船免受海盗侵扰,确保贸易航线的畅通,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繁荣。同时,海军的部署和存在,也是国家海外利益和殖民地安全的重要保障。他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揭示了那些未能重视海权、未能积极发展海军的国家,最终是如何被更具海洋意识和实力的对手所超越甚至吞并的。 《海权论》对“战略”的理解也尤为深刻。马汉强调,军事战略必须与经济和政治目标相结合。他认为,单纯的军事胜利并不能带来长久的优势,只有当军事力量能够服务于国家的整体战略目标,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他分析了多次重要的海战,不仅仅是描述战役的经过,更是探究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和对战争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认为,海上力量的运用,应当是主动出击、控制战略要道、削弱敌方海上经济动脉,最终以优势力量迫使敌人屈服。 马汉还深入探讨了海军的战略部署。他提出了“海军基地”和“战略要点”的概念,认为控制这些关键区域,能够有效地辐射和保障国家的海洋利益。他论述了如何通过建立海军基地网络,以及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对敌方的海上活动进行有效的封锁和打击。这种战略思维,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海军发展和战略规划,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海军基地的争夺和对战略要道的控制,都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海权论》的出现,不仅对当时的军事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世界各国的海军发展战略。德国的提尔皮茨海军上将,日本的海军将领,以及美国的罗斯福总统,都曾从马汉的著作中汲取灵感,并将其理论付诸实践,直接推动了各国海军的扩张和海军力量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提升。甚至可以说,马汉的著作是塑造20世纪全球海军格局的重要催化剂之一。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超越时代的洞察力。马汉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剖析,揭示了驱动历史前进的普遍性规律。他所提出的“海权”理论,不仅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一种深刻的战略哲学。在当今世界,海洋的重要性丝毫不减,全球贸易、能源运输、战略通道,无一不与海洋息息相关。因此,《海权论》对于理解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力量的构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阅读《海权论》,读者将不仅仅是了解一段段历史,更是如同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穿越历史的迷雾,洞察海洋的力量如何塑造文明,又将如何继续影响世界的未来。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见,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值得每一个关注国家发展和世界格局的读者深入品读。它提醒我们,在陆地之外,广阔的海洋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而掌握海洋,便是掌握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丁汝Crag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久违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我常常被书中某些细节所吸引,然后会花很长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印证或拓展自己的理解。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丝丝入扣,层层递进,仿佛能看到作者在书桌前,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一丝不苟地梳理、考证的场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社会风貌的描绘,那些生活化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研究者和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库,也为我这个普通的读者,提供了一扇认识历史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历史更真实、更立体的一面。

评分

读完《丁汝昌集》的感受,真是难以用三言两语概括。首先,我必须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其深刻的“阅读史”体验。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历史的沉淀,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一面镜子。每当翻开一页,仿佛就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作者在梳理和呈现这些珍贵的文献时,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学养,让我由衷地敬佩。那些泛黄的纸页背后,承载着多少故事,多少心血,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都被一丝不苟地挖掘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片段的描写,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呈现方式,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个体生命的细腻触感。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认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新视角,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充满智识启发的旅程。我原以为自己对那个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丁汝Crag集》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人物传记的部分,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仿佛就活在我眼前。通过这些个体故事,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大背景下的个体命运,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厚度。作者的文字风格,时而严谨理性,时而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这种平衡感让阅读过程既不枯燥,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书,它为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滋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被其中一些篇章所触动,那些文字中蕴含的力量,直击人心。作者在选材和编排上,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精妙的组织,将零散的碎片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我曾花了很长时间沉浸在其中关于某一特定事件的讨论中,那些不同角度的叙述,那些细致入微的考证,让我大开眼界。你会发现,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无数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这本书正是展现了这种复杂性,它鼓励你去思考,去辨析,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和 nuanced。

评分

《丁汝Crag集》带来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收获感。我一直对近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深入探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的客观和审慎。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呈现了多方观点,并辅以翔实的证据,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曲折。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思考作者的用意。那些看似平常的字句,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独到见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记录的历史事件本身,更在于它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深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研究,需要耐心、需要细致,更需要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深刻洞察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