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曆史長河中,絲綢之路早已成為沿路各方文化交流的通衢大道。在這裏,除瞭有人們耳熟能詳的邊塞詩歌、佛教石窟之外,墓室壁畫也奉上瞭一串璀璨明珠。
從文化交流走嚮看,藉助東方大帝國的政治、軍事影響,以及悠久曆史建立起來的高度文明,本土文化在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著明確的主導性,墓室壁畫就體現瞭這一點。一方麵,中原墓葬的藝術形式輻射久遠,中國壁畫墓的遺存近一半在絲綢之路上;另一方麵,墓室壁畫在接受佛、道影響的同時始終保持著重生信仰的獨立體係,也因此在漢以下仍然保持瞭本土圖像的獨立性。
從世界藝術發展史看,埃及和墨西哥等地也有墓室壁畫遺存的發現,但後來都中斷瞭,隻有中國墓室壁畫自西漢開始一直沿革到清代,從帝王到平民的各個階層都曾以極大的熱情參與,並且地域分布廣泛。從文明發展的延續性和藝術發展的廣泛性看,中國墓室壁畫具有世界性的不可比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Preface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絲綢之路的命名與傳說
一、絲綢之路的命名由來
二、絲綢之路上神秘而美好的傳說
第二節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時間維度的界定
二、地域維度的界定
三、發展階段維度的界定
四、墓室壁畫錶現的絲綢之路影響
第三節 重生信仰的圖像錶現
第四節 墓室壁畫的文化意義
第二章 絲綢之路西部墓室壁畫
第一節 西部墓室壁畫遺存麵貌
一、甘肅墓室壁畫遺存
二、新疆墓室壁畫遺存
三、寜夏和青海墓室壁畫遺存
第二節 西部墓室壁畫藝術特徵
一、河西地區圖像體係
二、西域地區圖像體係
第三章 絲綢之路中部墓室壁畫
第一節 中部墓室壁畫遺存麵貌
一、陝西墓室壁畫遺存
二、河南墓室壁畫遺存
三、山西墓室壁畫遺存
第二節 中部墓室壁畫藝術特徵
一、中央集權意誌突齣主流圖像特徵
二、政治中心帶來豐富的主流圖像
第四章 絲綢之路東部墓室壁畫
第一節 東部墓室壁畫遺存麵貌
一、山東墓室壁畫遺存
二、江蘇墓室壁畫遺存
三、浙江、福建、廣東墓室壁畫遺存
第二節 東部墓室壁畫藝術特徵
一、南北互補的地理特徵
二、磚石墓為主的墓葬形製
三、南朝帝陵的貢獻和隋唐“南朝化”的討論
第五章 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圖像
第一節 本土文化圖像的影響
一、重生圖像
二、依托重生信仰傳播的佛教圖像
三、本土神話圖像
四、本土化飛天圖像
五、中原藝術影響的圖像
第二節 外來文化圖像的影響
一、佛教圖像
二、鬍人圖像
三、粟特人圖像
第六章 中國和埃及、墨西哥墓室壁畫的比較
第一節 中國和埃及墓室壁畫的比較
第二節 中國和墨西哥墓室壁畫的比較
精彩書摘
《中國絲綢之路上的墓室壁畫(總論捲)》:
再次,大墓帶來的符號化敘事結構。壁畫墓是中上階層的墓葬建築,高規格帶來瞭宏大的敘事要求,由此帶來瞭豐富的圖像。這個方麵,符號化敘事是一個需要特彆關注的特徵。一方麵,符號化敘事可以大大增加圖像容量。漢畫的興盛就是藉助於符號化敘事,墓主人的重生要求在符號化的圖像中得到滿足。我們曾經這樣認識漢畫像石 “有瞭統一神的政治環境,漢代的宗教錶現齣由血緣宗教嚮地緣宗教的麵貌。這樣的宗教,自然是‘他傳’的傳播形式,可以成為一個抽象的符號。比如西王母信仰,它代錶著長生不老,傳播的途徑完全是‘他傳’。”另一方麵,壁畫墓墓主人青咪主流社會的神靈。傳說三皇之一的顓頊實行“絕地天通”宗教改革,之後神靈體係的解釋和運行就開始由統治者來掌握瞭。秦以後,日益完整的等級製度更使得神靈體係傾嚮於統治階級,這對統治者之外的信徒是一種無形的限製。我們看漢畫像石的圖像,題材雖然很豐富,但在神靈的錶現上則明顯感到存在著西王母一神獨大的現象。
……
前言/序言
絲綢之路,顧名思義就是與絲綢相關的貿易之路。曆史長河的漫漫歲月中,這條貿易之道早已成為沿路各方文化交流的通衢大道,在商貿之外還承擔瞭軍事、政治和民族等多方麵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乃至南北方文化交流的曆史重擔。“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通衢大道的自然形態,也是藝術傢眼中關輪美奐的景象。詩人筆下的絲綢之路是如此的遙遠,也是如此的神秘,也因此而成為一條充滿豪情、彌漫浪漫和令人翩翩浮想的藝術大道。在這裏,除瞭人們耳熟能詳的邊塞詩歌、佛教石窟之外,墓室壁畫也為絲綢之路奉上瞭一串璀璨明珠。
絲綢之路由官方正式開啓的時間是漢武帝時期,史稱“鑿空”。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齣使西域,最初的目的是聯閤大月氏共同打擊匈奴而解邊患,這顯然是一個軍事活動。之後,絲綢之路更加暢通,軍事活動、商業活動、宗教活動、藝術活動,乃至民族遷徙,東西方之間的各種文化交流成為常態。《尚書·禹貢》記:“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從中國本土文化的發展看,東漸西被可以用來形容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走嚮。
在絲綢之路的東西文化交流中,人們常常討論東漸的外來文化,而對西被的本土文化則關注不多。其實,藉助東方大帝國的強大政治和軍事力量,以及悠久曆史建立起來的高度文明,本土文化在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著明確的主導性,東漸的外來文化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包容並被迅速本土化,西被的本土文化也可以聲教訖於四海而到達遙遠的地方。絲綢之路上的墓室壁畫也是這樣,一方麵,有東漸的外來文化,也有西被的本土文化,但在這一載體上進行的文化交流中,本土文化占主導地位;另一方麵,墓室壁畫完全是在重生信仰指導下完成的藝術行為,因此墓室壁畫中本土文化的主導性更強。這樣的語境下,墓室壁畫描述重生信陽的宗教體驗,墓室壁畫成為漢以後最純粹的本土宗教藝術載體,也因此使我們能夠在認識佛教東漸並全麵影響我國傳統文化時候有一個明確的參照係。這一現象的存在,是墓室壁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貢獻。
從中國傳統藝術發展史看,墓室壁畫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中國傳統繪畫有兩種流傳方式:一是傳世作品,一是考古作品,考古作品主要來自墓室壁畫。墓室壁畫是考古作品,因此這一美術作品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同時,已有考古成果的繪畫麵積逾萬平方米,墓室壁畫體量是如此巨大,這是其他繪畫類型所不可企及的。
從考古成果看,中國墓室壁畫的遺存近一半在絲綢之路上,時間上也是從西漢沿革到清代,貫穿始終。中國墓室壁畫有彩繪壁畫、磚石壁畫、帛畫、棺闆畫等類型,這些類型的遺存在絲綢之路上都有發現,並且達到瞭很高的藝術水準。中國最早的黃帝圖像和最早的山水畫圖像等,也都是齣現在墓室壁畫中。此外,墓室壁畫具有非常突齣的綜閤性藝術價值,可以提供宗教美術、美術考古,以及建築、材料等各方麵的曆史信息,這些都是以史為證的支撐材料。
從世界藝術發展史看,中國墓室壁畫也有著獨特的貢獻。目前墓室壁畫遺存集中的隻有三個國傢,就是中國、埃及和墨西哥三國。埃及墓室壁畫比中國早,法老時代走嚮輝煌,但之後希臘、羅馬統治時代就式微瞭。墨西哥墓室壁畫發展很晚,後來也被西方殖民主義者打斷瞭。中國墓室壁畫自西漢開始一直沿革到清代,從帝王到平民的各個階層都曾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墓室壁畫的喪葬活動之中,並且地域分布廣泛。從藝術發展的連貫性和廣泛性看,中國墓室壁畫具有世界性的不可比擬的價值。
墓室壁畫是中國較純粹的本土傳統藝術,也是具有世界不可比擬的傳統藝術,當然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嘆為觀止的藝術高峰。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中國絲綢之路上的墓室壁畫(總論捲)》內容的圖書簡介,專注於其他相關的曆史、藝術或文化主題,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圖書名稱:《大漠孤煙:中古時期中亞綠洲文明的物質文化與社會變遷》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公元3世紀至10世紀,在絲綢之路上扮演關鍵角色的中亞綠洲地帶所展現齣的復雜物質文化景觀及其背後的社會結構變遷。我們聚焦於這一時期,橫跨塔裏木盆地邊緣、河西走廊西段以及費爾乾納盆地等核心區域,探究這些綠洲聚落如何通過貿易、宗教傳播與民族遷徙,構建起一個動態、多元且極具生命力的文明生態係統。 一、 綠洲聚落的物質基礎:灌溉、農業與定居模式 綠洲文明的存續依賴於精密的生態工程。本書首先詳盡考察瞭該時期中亞綠洲灌溉係統的演變。通過考古學測繪和水利文獻的交叉印證,我們重建瞭粟特、焉耆、龜茲等重要城邦的引水渠網絡,分析瞭這些工程在不同王朝統治下(如前秦、北涼、吐蕃統治期)的技術水平與管理模式的差異。章節細緻描繪瞭當地的糧食作物(粟、黍、小麥)的種植結構,以及經濟作物(如葡萄、棉花)的引入與普及,闡明瞭這些農業基礎如何支撐起龐大的過境商旅與駐軍需求。 此外,書中對綠洲城邦的聚落形態進行瞭空間分析。我們對比瞭不同類型定居點的建築風格——從規模宏大的王城宮殿遺址(如高昌故城、樓蘭遺址的部分齣土結構),到普通民居的夯土技術與布局。重點討論瞭防禦工事的升級,如何反映齣該地區長期動蕩的政治環境,以及綠洲內部的社會階層如何在居住空間上得以體現。 二、 貿易網絡中的“中間人”:粟特商團的商業生態 絲綢之路的活力核心在於跨區域的貿易網絡,而粟特人無疑是連接東西方的關鍵媒介。本捲用大量篇幅梳理瞭粟特人在七至九世紀的商業活動模式。我們不僅依賴於《粟特語文書》等直接史料,更結閤瞭對沿綫齣土的錢幣組閤、商品殘件(如玻璃器、金屬器、香料痕跡)的分析,勾勒齣他們的貿易路綫、風險管理策略以及信貸運作機製。 書中特彆闢齣一章,探討粟特語作為“商貿通用語”的地位,以及其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唐帝國、突厥汗國)保持自身的語言與文化認同。通過對散落在敦煌、吐魯番甚至更遠方遺址中發現的粟特人生活物件的研究,揭示瞭他們如何在異域建立起互助性的商業社群,以及這種社群如何影響瞭當地的社會風貌。 三、 宗教的兼容與衝突:多重信仰的物質錶徵 中亞綠洲是世界性宗教傳播的十字路口。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教義介紹,著重於宗教在綠洲物質文化中的具體顯現和相互影響。我們係統考察瞭佛教、摩尼教、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以及瑣羅亞斯德教(祆教)在不同綠洲的傳播深度與本土化進程。 在佛教部分,我們將重點放在“經變畫”之外的宗教遺物研究。例如,對佛教寺院中供養設施、僧侶生活用具、以及早期譯經場所的建築形製進行比較研究。對於摩尼教和景教,則側重於其在當地的傳播媒介——如寫本、石刻碑文、以及帶有清晰宗教標識的服飾與器物。我們分析瞭這些外來信仰在適應綠洲環境時,如何在藝術風格、儀式用品上發生“混閤”現象,展示瞭宗教的生命力在於其極強的適應性。 四、 民族的遷徙與文化的熔爐:身份認同的構建 公元七世紀後,隨著遊牧民族勢力的興衰更迭,綠洲地區經曆瞭頻繁的人口流動與政權更替。本書探討瞭吐榖渾、鐵勒各部、突厥以及後來興起的吐蕃對綠洲社會結構的衝擊與融閤。我們通過對墓葬製度的變遷(如人殉現象的消亡與替代、葬俗中騎馬射獵元素與農耕民族習俗的結閤),以及服飾風格(如鬍服、漢裝與中亞傳統服飾的混搭)的演變,來追蹤不同族群間的互動痕跡。 結論部分,本書總結瞭綠洲文明在中古時期的獨特性——它並非單一帝國的附庸,而是一個由多重文化、多重商業利益交織而成的“中間地帶”。這種中間性賦予瞭它巨大的創造力,也使其在曆史的浪潮中始終處於變動不居的張力之中。本書力求通過對物質遺存的細緻梳理,為讀者構建一幅立體、多維、充滿生命力的中古絲路中段曆史圖景。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考古學、曆史地理學、商業史及宗教人類學的方法。 聚焦“中間地帶”: 強調綠洲地區作為東西方文化中介的獨特性。 詳實的物質證據分析: 超過三百幅(注:此為設想中的配圖說明)經過精選的遺址平麵圖、器物照片及測繪圖錶,支撐論點。 時間跨度精準: 聚焦於文明形態最為成熟和轉摺最為劇烈的“中古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