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录·察哈尔卷(套装上下卷)

清实录·察哈尔卷(套装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鸿宾 著,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口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编
图书标签:
  • 清史
  • 察哈尔
  • 实录
  • 历史文献
  • 蒙古
  • 清朝
  • 地方志
  • 史料
  • 珍本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53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6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字数:9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实录·察哈尔卷》(附宣化府·口北三厅)是一部大型历史文献工具书,内容取材于《清实录》中有关察哈尔、宣化府、口北三厅在大清十二朝的实录记载,包含历朝皇帝上谕和大臣奏疏及皇帝的巡幸、战事等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全书按清代历朝分为十二卷,加附表,近82万余字,是了解、研究清代张家口区域内历史*为准确、详实、便捷的史料典籍。可作为察哈尔历史研究学者和广大教师从事教学及高等院校文科学生学习、研究察哈尔历史之用。

作者简介

  高鸿宾,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员、河北省博物馆学会会员、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张家口察哈尔文化研究会理事。编著及参与编著的作品有:《河北长城游》《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之《丰富的文物》《独特的古戏楼》《现存的古长城》《悠久的历史》《中国长城年鉴》(张家口特邀撰稿人)、《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中国赤城历代碑匾刻辑录》《张家口考古文集》《河北省文化志·张家口文物篇》《河北省长城志·张家口明代长城》《张家口文物保护单位通览》《可爱的张家口》等。

目录


前言
凡例
目录
正文
附件
附表
附图
后记

精彩书摘

  《清实录·察哈尔卷(套装上下卷)》:
  夏四月庚辰朔 辛巳,遣大臣济席哈、海塞率八旗八人,及外藩蒙古八十人往驻上都城旧址,候出征察哈尔国诸贝勒消息。
  戊子,赐察哈尔国来归巴赖都尔等雕鞍、撒袋、弓、马有差。
  五月庚戌朔 丙子,和硕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贝勒岳托、萨哈廉、豪格等遣礼部启心郎祁充格等赍书奏言:“臣等奉命率大军至西喇朱尔格地方,遇察哈尔汗妻囊囊太后、琐诺木台吉率部下一千五百户来降。臣等以礼接见,设宴宴之,已遣温泰等引之见上矣。臣等随率兵前进,至黄河造船,于四月二十日大军渡河。二十八日,抵察哈尔汗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国人所驻托里图地方。天雾昏黑,额哲国中无备,臣等恐其惊觉,按兵不动,遣叶赫国金台石贝勒之孙南楮,及其族叔祖阿什达尔汉、拜哈尔松、阿代衮同往,令先见其姊苏泰太后及子额哲,告以满洲诸贝勒奉上命,统大军来招尔等,秋毫不犯。南楮等急驰至苏泰太后营,呼人出,语之日:‘尔福晋苏泰太后之亲弟南楮至矣,可进语福晋。’苏泰太后闻之大惊,遂令其从者旧叶赫人觇之还报。苏泰太后恸哭而出,与其弟抱见,遂令其子额哲率众寨桑出迎我军。于是臣等命列旗纛、鸣画角,鼓吹以进,率额哲拜天毕,臣等以次与额哲交拜抱见。遂至苏泰太后营,苏泰太后迎入相见,设宴宴臣等。臣等私议,恐额尔克孔果尔及其群臣生疑,乃誓告天地云:‘我等待额尔克孔果尔若有异念,天地降谴。我等推诚敦信,如此盟誓,若伊等不从,包藏异心,伊等当被天地谴责。’翼日,苏泰太后、额哲复设宴,送驼马、雕鞍、貂裘、琥珀数珠、金银、彩缎等物。臣等却其驼马,余悉纳之。仍设宴答礼,赠以雕鞍马、黑貂裘等物。于是额哲部下群臣额齐格顾实、多木藏顾实、额齐格喇嘛、达尔汉喇嘛、阿木出忒喇嘛、卓礼克图格龙、俄克绰特巴俄木布、朱成格达尔汉诺颜、额布格寨桑、布兑杜棱诺颜、巴牙思户达尔汉塔布囊、达赖浑津、布泰阿噶喇户、琐诺木卫寨桑、额参塞臣、额尔克楚虎尔、阿齐图太锡、波罗库鲁克、巴特玛都喇尔、扎唐伊尔都齐、苏朗察尔庇、毕木布寨桑、杜棱大云、俄思户布都马尔、图巴太锡、摆户寨桑、塞冷叶尔登、祁他特西格津、尹图寨桑、褚阳寨桑、波布达雅齐、塞冷古英、萨马克谈古英、喀木卫达尔汉、达尔马台吉、巴雅海塔布囊、通阿寨桑、囊弩克台吉、吴尔寨图古英、达鲁齐诺颜、阿拜泰台吉、萨代寨桑、阿津泰达尔汉寨桑、朝科卿礼、巴特玛寨桑、古木台吉、吴巴什苏朗、辛达孙古英、波格勒寨桑、库图克达尔汉、讷木汉达尔汉、扎萨克古英、西达布都马尔、绰思熙扎萨古尔、琐诺木扎萨古尔、俄齐尔扎萨古尔、海赖扎萨古尔、巴达礼扎萨古尔、博尔达扎萨古尔、巴颜图寨桑、土巴台吉、多尔济冰图、土轮齐达户、占泰寨桑、翁讷和寨桑、苏朗塔布囊、博洛尔泰喀萨克等,率其部民一千户归降。当我军未至时,有鄂尔多斯部落济农来招额哲,令遵其约束与之盟誓,诘旦已行,前军阿什达尔汉等闻而追及之。济农见臣等,臣等察其有异志,遂羁留之,因谓济农日:‘凡察哈尔有遗物在尔国者,当悉送来,不然我兵即前进矣。’又谓察哈尔诸臣日:‘鄂尔多斯处凡有尔国遗物,可具数报来。’众以数开报,于是遣人齐往鄂尔多斯部落,随以察哈尔额尔克楚虎尔妻,及其部下人达云绰尔济、宜特格尔图、额尔克多克辛、托诺达尔汉塔布囊、托克脱和都喇尔寨桑、劳罕俄尔洛克诺颜、布兑塞臣、额尔克俄尔洛克僧格寨桑、古鲁古英、琐诺木诺颜、塞臣卓礼克图、门都赫塔苏尔、海僧格塔苏尔、海朱喇图、巴图尔布尔噶图、宜特格尔图、吴哈纳特、白里户、额墨格尔根、巴图都喇尔、沙里额尔克古英等官,并其部民千余户,及一切诸物,俱已送至。臣等荷蒙天眷,仰仗皇威,谨遵指授方略,进止以时。所有察哈尔国苏泰太后母子及其部众人民,悉已招降归附。其囊囊太后同琐诺木台吉率其部众人民先已投诚,谅至国境矣。谨遣礼部启心郎祁充格具奏以闻。”方捷音将至之前一日,上谓文馆诸臣日:“朕忆从来左耳鸣必闻佳音,右耳鸣必非吉兆。今左耳鸣,出师诸贝勒必有捷音至矣。”是日果奏捷。先是,阿禄喀尔喀部落以书一函,付察哈尔国琐诺木台吉,谓倘遇满洲国天聪皇帝之人,即付之。又遗察哈尔汗妻苏
  ……

前言/序言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设察哈尔都统(武职从一品),驻扎张家口。总管察哈尔左、右两翼副都统、八旗总管,管辖满洲、蒙古官兵及张家口理事同知、阿尔泰军台,兼理户部张家口税司署,节制宣府、大同二镇。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王朝结束,历时一百五十年,察哈尔作为大清国的一个行政建置,其历史与张家口紧密相关。所以,研究张家口地方史,清代察哈尔的一百五十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段,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不能忽视的组成部分。
  在清代所著张家口地方史志典籍中,有成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宣化县志》、成书于乾隆八年(1743年)的《宣化府志》、成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口北三厅志》等,这些地方史志均成书于察哈尔八旗都统设置之前,故而不涉及或涉及察哈尔八旗的信息甚少。而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察哈尔省通志》,又对清代察哈尔八旗的记载较为笼统。所以,在研究清代察哈尔历史方面,张家口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全面、系统、权威的史料典籍。而记载清代察哈尔八旗历史最为翔实、准确的史料,当首推纂修于清代历朝的《大清历朝实录》(以下简称《清实录》)。
  20世纪80年代,中华书局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皇史藏大红绫本、上书房藏小黄绫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定稿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的乾清官小红绫本、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盛京崇谟阁大红绫本等版本,相互补充,出版了《清实录》影印本。该书之宏大为中国历代史书之最,堪称鸿篇巨著,它以编年体详尽记载了清代近三百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国故,是清朝历代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纪。影印本包括《满洲实录》、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实录,以及附印的《宣统政纪》,从努尔哈赤至溥仪,共计四千四百三十三卷,套装全六十册,总计62357页,每页影印4个版面。而察哈尔八旗在清代历朝的信息,就夹杂散落其间。要了解和研究察哈尔八旗在大清朝近三百年中的形成、变化、地位、作用等情况,就需要从浩瀚的文字中进行大海捞针般的查阅,需要耗费相当的精力和时日。
  2014年察哈尔都统署修缮竣工,根据中共张家口市委、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在都统署筹办《察哈尔历史陈例展》.,编者有幸参与了展陈大纲的编撰以及展陈形式的策划设计工作。为了尽可能真实、全面、完整、准确地展示察哈尔历史,编者开始对《清实录》中有关察哈尔的记载进行梳理研究,有感于查阅工作之艰辛,遂产生了将《清实录》中有关察哈尔的记载进行检索、节选、辑录、点校、辑纂成卷的想法,以便日后方便查阅研究。在检索过程中编者又发现察哈尔都统与宣化府和口北三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又将涉及宣化府和口北三厅等和张家口有关的内容一并收入。凡历时四载,披阅点校数遍,终于从浩如烟海的原著中检索出相关资料82万余字,点校辑纂出这部《清实录·察哈尔卷》(附宣化府·口北三厅)。全卷以十二帝分历朝十二卷,并后附历任都统年表、副都统年表、宣化府历任总督、巡按、巡抚年表、直隶宣化镇总兵官年表、西迁新疆察哈尔八旗领队大臣年表。
《清实录:察哈尔卷》内容详述及相关史料背景探析 一、 概述与文献价值 《清实录》是中国清代官方编纂的编年体史书,以皇帝的起居、政令、重大事件为核心,是研究清代历史最基础、最权威的原始资料集。其中,“察哈尔卷”作为特例,聚焦于清朝统治下蒙古察哈尔部——这一与满洲政权关系最为复杂、最具战略意义的边疆群体——的全部历史轨迹。 本卷并非仅仅记录了察哈尔部的地理沿革或部落生活片段,而是系统地呈现了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直至清朝覆亡近三百年间,中央王朝对察哈尔汗国的控制、改造、冲突与融合的全过程。它涵盖了军事征伐、政治联姻、宗教敕封、经济赋税以及与漠北、漠西蒙古诸部的互动,是理解清代“怀柔与高压并存”边疆政策的缩影。 二、 核心内容聚焦:察哈尔与清廷的互动史 “察哈尔卷”的结构必然围绕着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展开,这些节点构成了察哈尔部在清代历史中的核心地位: 1. 早期征服与收编(林丹汗时期至顺治初年) 本卷的开篇必然详述明末清初,察哈尔部在林丹汗统治下的状况。重点在于林丹汗对漠南蒙古的整合努力,以及他与后金(清朝前身)之间的军事与政治角力。关键事件包括: “献印”与蒙古汗权转移: 记录清军对察哈尔的军事打击,特别是皇太极时期对林丹汗的最终胜利及其子孙的接收。此处详述了代表蒙古正统性的“制誥之宝”的流向,这是清廷宣示其“蒙古共主”地位的标志性事件。 早期驻防与安置: 记录清廷如何将察哈尔部落迁至远离传统牧场的核心地带,设立察哈尔八旗(或称察哈尔部王公贵族),并直接隶属于朝廷的严密管辖之下,以防范其死灰复燃。 2. 旗务管理与内部治理(康雍乾时期) 清廷对察哈尔的控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将其视作八旗体系的一部分,享受一定的旗人待遇;另一方面,又严格限制其与漠北、漠西蒙古的自由往来,以维护边防稳定。本卷会详尽记录: 世袭爵位与俸禄制度: 察哈尔王公(如巴林、浩特等部的首领)的世袭承袭制度,朝廷如何通过册封、赏赐(如冠服、旗帜、岁赐等)来固化其政治地位,并确保其效忠。 “察哈尔盟”的运作: 记录察哈尔地方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理藩院对察哈尔事务的直接干预程度,以及地方官员(总管王大臣)的职权范围。这与传统内蒙古盟旗的自治模式有所区别,体现了中央对察哈尔更深层次的控制。 宗教与文化政策: 察哈尔地区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记录清廷对喇嘛的敕封、对寺院的资助,以及利用宗教手段巩固统治的实例。 3. 边疆冲突与战略地位(中后期) 察哈尔地处京畿的北部屏障,其军事和地缘政治作用至关重要。 准噶尔之役中的角色: 记录察哈尔王公在清朝与准噶尔汗国进行长期战争中,所承担的兵役、运输、侦察等任务,以及他们在前线表现的忠诚度或消极抵抗。 与漠北蒙古的关系: 察哈尔作为清廷对外的“缓冲区”和“桥头堡”。记录清廷如何利用察哈尔的力量监视和遏制外蒙古(喀尔喀)的动向,以及处理因边界、牲畜或人员往来引发的摩擦事件。 4. 衰落与历史终结(晚清时期) 清末,随着沙俄势力的渗透和内部矛盾的加剧,察哈尔地区面临新的挑战。 财政压力与地方危机: 记录清廷衰微后,对察哈尔的岁赐能否足额发放,以及地方王公因财政困难而采取的非常规手段(如开垦牧场、向汉人借贷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中日俄“三国交涉”中的地位: 记录在清末对外条约谈判中,察哈尔边界和牧权问题是如何被涉及的,以及俄国对该地区的觊觎对当地社会带来的冲击。 三、 史料的独特价值与研究意义 《清实录:察哈尔卷》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全景式记录了清代核心统治集团如何将一个重要的蒙古汗国彻底纳入其帝国框架的过程。 1. 制度史研究: 它是研究清代对蒙古“分而治之”政策最直接的文本支撑。通过对比察哈尔与内札萨克、外札萨克盟旗的记载,可以清晰看出清廷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治理策略。 2. 军事与边防史: 察哈尔的驻防与军事调动记录,是研究清代北部边防体系运作的重要蓝本,尤其是在应对游牧民族迁徙和外部势力渗透方面。 3. 人物与家族史: 卷内对察哈尔部世袭王公的谕旨、奖惩记录,为研究特定贵族家族的政治生态和文化变迁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总之,《察哈尔卷》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理区域的记录,更是关于清帝国在处理核心统治与边疆整合这一长期课题时,所采取的细腻、复杂且富有策略性的官方行动的总汇。它为后世学者提供了考察中央政权如何通过制度、军事和意识形态手段,将一个强大而桀骜的草原汗国,最终驯化为帝国稳定结构一部分的珍贵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那种内敛而又不失庄重的封面设计,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不容小觑的史料价值。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图文资料,也展现出了极高的可读性。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对历史的尊重。尤其是那上下两卷的装帧,厚度适中,既方便翻阅,又兼顾了典籍应有的气度。对于一个热衷于纸质书收藏的读者来说,光是摆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了。这种精良的制作水准,无疑为阅读体验奠定了极佳的基础,让人在正式进入内容之前,就已经被这份匠心所折服。

评分

初翻阅这套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详实程度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像是一部细致入微的社会风情录。那些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行政变动、经济活动乃至民间习俗的记载,都如同琥珀一般,将那个时代的具体情境定格了下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地方官吏的选拔与任用机制的描述,那复杂的回环往复,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在边疆治理上的深思熟虑与现实困境之间的拉锯。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那一历史节点下,权力如何渗透到基层社会的学者或爱好者而言,这种颗粒度极高的原始资料简直是无价之宝。它迫使读者跳出宏大叙事的框架,去直面那些微观的、日常的、却又决定了历史走向的细节。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它并没有一味地追求时间线的平铺直叙,而是时常穿插一些关键人物的奏折或信函记录。这种“档案式”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和代入感。我仿佛能听见那些遥远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感受到决策者们在巨大压力下的权衡与挣扎。这种从官方文书到个人表达的跳跃,让冰冷的历史文献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性的复杂。特别是那些关于边防部署的记载,图表与文字并用,逻辑严密得令人叹服,充分展现了古代军事史料的编纂水平。它不是教科书式的总结,而是活生生地展示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非常适合需要进行深度文本分析的读者。

评分

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在我看来,体现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传统史观的绝佳视角。传统史籍往往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而这部汇编的资料,似乎更侧重于对事实的尽可能客观呈现,尽管资料本身带有时代烙印,但通过大量的原始文本堆叠,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去芜存菁的真实感。我尝试将其中几处关键事件的记载与我已知的一些其他地方志进行交叉比对,发现了不少有趣的异同点。这套书无疑是构建区域史研究的坚实基石,它鼓励我们质疑既有的、被过度简化的历史结论,鼓励我们在浩瀚的史料中去挖掘那些容易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声音和侧面。对于追求学术严谨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讲,我必须赞扬一下它的注释和索引系统。面对如此浩繁的古代文献,如果没有清晰的索引和准确的注释,即便是再好的内容也会成为难以利用的“死知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人名、地名、官职的标注清晰明确,甚至对于一些生僻词汇也提供了必要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这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不太熟悉的普通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跟进作者的思路,而不是频繁地在不同古籍之间跳转查证。这种对读者友好的设计,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高度的文化责任感,确保了知识的有效传播与传承,使得这部沉重的历史巨著,在实际使用中变得既权威又易于亲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