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持续推进,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迫切要求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区域,在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这对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3月9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发布《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对“十三五”期间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进行了部署,这是继《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之后,国家又一项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规划。2016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又正式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至此,长三角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叠加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次第实施,使该区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的动力之源。
近年来,长三角深入实施区域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完善创新联席制度、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科技联合攻关,使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2005年开始,长三角科技部门开始共同编制《长三角区域“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等。2008年,国务院颁布《长三角地区发展指导意见》后,长三角政府随即联合出台了《长三角地区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共同推进若干重要事项的意见》,科技部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协调,在探索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推动工作。经过多年的推动,为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长三角科技创新管理需要在梳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突破。《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从科技政策、科技条件、重点产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若干方面开展调研、梳理,并整理出若干建议以期供科技管理部门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科技创新政策篇
第一章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概述
一、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的升级换代
二、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定位与作用
三、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着力点
第二章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框架体系
一、长三角区域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选择
二、长三角区域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目标
三、长三角区域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四、长三角区域推进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
第三章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梳理
一、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政策
二、长三角区域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政策
三、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不足
第四章长三角区域未来科技政策需求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科技合作政策
二、加大科技合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三、促进人才优化配置和高端人才的共享与引进
四、探索科技创新载体一体化建设与发展机制
五、联合开展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工作
六、以知识产权保护共促创新型企业发展
科技条件篇
第五章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现状研究
一、江苏省科技资源现状
一、浙江省科技资源现状
三、上海市科技资源现状
四、安徽省科技资源现状
第六章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
一、江苏省科技资源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浙江省科技资源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
三、上海市科技资源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
四、安徽省科技资源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
第七章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在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共享研究
一、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在长三角地区的整合情况
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在长三角地区的组织管理情况
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在长三角地区的开放服务成效
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在长三角地区共享存在的问题
……
科技园区篇
装备制造业篇
生物医药产业篇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篇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持续推进,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迫切要求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区域,在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这对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3月9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发布《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对“十三五”期间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进行了部署,这是继《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之后,国家又一项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规划。2016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又正式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至此,长三角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叠加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次第实施,使该区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的动力之源。
近年来,长三角深入实施区域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完善创新联席制度、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科技联合攻关,使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2005年开始,长三角科技部门开始共同编制《长三角区域“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等。2008年,国务院颁布《长三角地区发展指导意见》后,长三角政府随即联合出台了《长三角地区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共同推进若干重要事项的意见》,科技部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协调,在探索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推动工作。经过多年的推动,为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长三角科技创新管理需要在梳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突破。本书从科技政策、科技条件、重点产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若干方面开展调研、梳理,并整理出若干建议以期供科技管理部门参考。
本次调研工作得到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并由长三角科技服务机构联盟单位共同推进、分工协作。根据调研内容,每家单位牵头承担一个主题的调研。科技创新政策篇主要梳理长三角区域各省市促进区域联动、科技合作的有关政策,明确在国家各部委对长三角政策倾斜的情况下,长三角政府的配套措施及推进状况,以梳理出目前区域协同创新方面亟待突破的政策需求。科技条件篇重点梳理区域内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以及跨区域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状况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瓶颈,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研试剂及实验动物等科学资源的共享。科技园区篇主要聚焦长三角区域内科技园区产业联动、承接和转移,园区共建的模式、实践以及需求,探索园区协同合作的发展之路。重点产业篇聚焦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研究长三角支柱产业的技术转移、配套合作、集群培育等,探索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篇主要通过对长三角区域内技术交易的主要流向、交易方式、重点领域及龙头企业的分析,总结出区域技术市场发展的特点,以及推动技术市场发展的经验。
科技创新政策篇由安徽省科技研究开发中心牵头完成,其中李金根负责该篇的审稿,葛章志负责编写第一章、第二章,韩飞飞负责编写第三章,金碧琼负责编写第四章。科技条件篇由江苏省生产力中心牵头完成,其中吴乐是该篇的总指导,杨艳红主要负责该篇的审稿,徐琴平、龚美娟主要负责该篇内容的纂写,夏婷、丁小龙主要负责课题科技条件篇的文献研究部分。科技园区篇由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牵头完成,滕堂伟负责该篇章的撰写、统稿,鲁伟涛负责组织相关调研材料。重点产业篇由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牵头完成,其中章立主要负责章节的策划及统稿,谢秀红编写装备制造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石朝光、张京超、常海星负责收集整理与长三角区域装备制造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相关的内容;宋国梁编写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张澄洪、吴磊、吕雅娜负责收集整理与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相关的内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篇由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牵头完成,其中姜慧敏编写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吴晓冰编写第二章,胡芒谷、肖洪武对章节内容提出了具体修改完善意见和建议,初稿由姜慧敏负责统稿、胡芒谷审定,肖洪武负责编写过程的内外部联络工作。郭晓琳负责全书的统稿、校对工作,席芙蓉负责书稿篇章策划,刘光顺是书稿总指导及负责最终审稿工作。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恳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核心议题——长江经济带的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性发展区域,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本书从多维度、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在过去十多年中,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同发展以及科技创新驱动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 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共计十六章,力求构建一个既具理论深度又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与宏观背景(第1-3章)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国家层面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演进脉络。重点分析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得到贯彻落实。 第1章: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时代逻辑与内涵界定。 探讨了长江经济带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战略地位,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并将其置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及其向绿色集约型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第2章: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的关键要素与空间布局。 详细研究了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的差异性,重点剖析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关键指标的演变趋势。提出了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国土空间开发强度约束机制研究。 第3章: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与协调发展障碍分析。 基于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计量工具,分析了沿江省份在经济总量、居民收入、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深入探讨了行政区划壁垒、要素自由流动受阻等制度性障碍对区域协同效率的影响。 第二部分:绿色转型:能源结构、产业升级与环境规制(第4-7章) 本部分是本书的研究核心之一,侧重于探究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即如何实现“脱碳”与“增效”的协同发展。 第4章:能源结构深度脱碳的路径选择与技术潜力评估。 聚焦于电力、工业、交通三大重点领域的能源消费结构分析。评估了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在区域能源供给中的替代潜力,并对超低排放技术在燃煤电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5章: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化升级的路径与模式创新。 选取了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研究了循环经济模式在园区层面的应用效果,包括工业共生网络的构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的提升等。 第6章: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 采用省级面板数据,量化了环境规制(如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污费征收力度)对区域内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技术创新的“波特效应”。区分了“软性规制”与“硬性规制”的不同作用机制。 第7章:水环境治理的跨界协同机制与流域管理实践。 重点研究了跨省界水污染联防联控的体制机制创新,包括建立统一的水环境质量目标考核体系、推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评估。 第三部分: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科技创新与要素流动(第8-10章) 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创新驱动和效率提升的结果。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关键要素的优化配置。 第8章:长江经济带创新要素的集聚特征与溢出效应。 考察了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在沿江核心城市群的集聚规律,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创新活动的跨区域知识溢出效应,识别了创新协同的关键节点。 第9章:R&D投入的效率评估与创新产出绩效分析。 对比分析了不同区域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投入的效率差异。探讨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对专利质量和技术采纳率的贡献。 第10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生产率的提升作用。 分析了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在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并测算了其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贡献率。 第四部分:区域协同发展与空间治理新格局(第11-13章) 本部分关注的是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形成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并构建科学的空间治理结构。 第11章:统一开放大市场的障碍识别与破除策略。 考察了地方保护主义在要素市场(劳动力、土地、资金)中的表现,提出了打破隐形壁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建议,特别是针对技术要素和金融资本流动的障碍分析。 第12章:都市圈与城市群的空间功能分异与协同机制。 研究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等不同类型城市群的发展特征。提出了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差异化发展定位和协同发展路径。 第13章: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物流效率优化。 分析了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效益发挥情况,以及“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的建设进展。研究了智慧物流平台在降低区域间物流成本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风险应对与未来展望(第14-16章) 本部分探讨了在推进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并对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第14章:绿色发展进程中的“挤出效应”与再工业化风险。 分析了严格环保标准可能导致的“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向中下游地区的转移现象,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链重构来避免这种“污染转移”。 第15章:应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对长江经济带的冲击评估。 从水文变化、农业生产、城市内涝等角度,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活动带来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并提出了适应性管理策略。 第16章:面向2035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设定与政策工具箱构建。 综合前述研究成果,提出了中长期发展的关键绩效指标(KPIs),并设计了一套涵盖财政激励、市场化工具、法律约束等多层次的政策组合方案,以期为区域规划和决策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本书内容基于2015年至2020年的翔实数据,结合大量的实地调研案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适用于政府决策者、区域规划师、宏观经济研究人员以及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学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