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系志京津卷

中国土系志京津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凤荣,刘黎明,王秀丽,孔祥斌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土系
  • 志书
  • 京津地区
  • 地方志
  • 历史
  • 地理
  • 文化
  • 民俗
  • 古籍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3328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3482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土系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5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土系志京津卷》论述了北京和天津两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区域的主要成土过程以及产生的诊断层、诊断特性和主要土壤类型,详细描述了北京和天津两市151个土系的分布与环境条件、土系特征、代表性单个土体的剖面形态特性和理化性质、与其他土系的区别以及土系的合理利用等。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与成土因素 3
1.1 区域概况 3
1.1.1 地理位置 3
1.1.2 土地利用 3
1.1.3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4
1.2 成土因素 5
1.2.1 气候 5
1.2.2 水文 7
1.2.3 地形 9
1.2.4 母质 11
1.2.5 生物 13
1.2.6 时间 14
1.2.7 人为活动 14
1.3 主要土壤类型空间分布 14
第2章 成土过程与诊断特征 16
2.1 成土过程 16
2.1.1 腐殖质化过程 16
2.1.2 黏化过程 17
2.1.3 钙积过程 18
2.1.4 氧化-还原过程 18
2.1.5 盐渍化过程 19
2.1.6 碱化过程 19
2.1.7 潜育过程 20
2.2 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20
2.2.1 诊断表层 20
2.2.2 诊断表下层 22
2.2.3 诊断特性 24
第3章 土壤分类 27
3.1 土壤分类的历史回顾 27
3.1.1 农业土壤系统分类(1958~1959年) 27
3.1.2 土壤发生分类(1979~1983年) 28
3.1.3 土壤系统分类(1985年至今) 28
3.2 土系调查与分类 29
3.2.1 调查与分类方法 29
3.2.2 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31
下篇 区域典型土系
第4章 人为土 39
4.1 肥熟土垫旱耕人为土 39
4.1.1 东胡林系(Donghulin Series) 39
4.2 斑纹土垫旱耕人为土 41
4.2.1 黄港系(Huanggang Series) 41
4.2.2 申隆农庄系(Shenlongnongzhuang Series) 43
4.3 普通土垫旱耕人为土 45
4.3.1 四家庄系(Sijiazhuang Series) 45
第5章 盐成土 47
5.1 弱碱潮湿正常盐成土 47
5.1.1 创业路系(Chuangyelu Series) 47
5.1.2 港北系(Gangbei Series) 49
5.1.3 建国村系(Jianguocun Series) 51
5.2 海积潮湿正常盐成土 53
5.2.1 大神堂系(Dashentang Series) 53
5.2.2 营城系(Yingcheng Series) 55
5.2.3 远景三村系(Yuanjingsancun Series) 57
5.2.4 板南路系(Bannanlu Series) 59
第6章 潜育土 61
6.1 石灰简育正常潜育土 61
6.1.1 洛里坨系(Luolituo Series) 61
6.1.2 七里海系(Qilihai Series) 63
6.1.3 刘岗扬水系(Liugangyangshui Series) 65
第7章 均腐土 67
7.1 普通简育湿润均腐土 67
7.1.1 109京冀垭口系(109jingjiyakou Series) 67
7.1.2 灵山草甸系(Lingshancaodian Series) 69
7.1.3 灵山阔叶系(Lingshankuoye Series) 71
第8章 淋溶土 73
8.1 普通钙积干润淋溶土 73
8.1.1 佛峪口系(Foyukou Series) 73
8.2 表蚀铁质干润淋溶土 75
8.2.1 垤子峪系(Dieziyu Series) 75
8.2.2 叠海公墓系(Diehaigongmu Series) 77
8.3 斑纹铁质干润淋溶土 79
8.3.1 陈庄系(Chenzhuang Series) 79
8.4 石质简育干润淋溶土 81
8.4.1 桃园系(Taoyuan Series) 81
8.5 复钙简育干润淋溶土 83
8.5.1 桑峪系(Sangyu Series) 83
8.5.2 西胡林系(Xihulin Series) 85
8.6 斑纹简育干润淋溶土 87
8.6.1 白庙村系(Baimiaocun Series) 87
8.6.2 西南吕系(Xinanlü Series) 89
8.6.3 中农西区系(Zhongnongxiqu Series) 91
8.7 普通简育干润淋溶土 93
8.7.1 青龙桥系(Qinglongqiao Series) 93
8.7.2 新农村系(Xinnongcun Series) 95
8.7.3 龚庄子系(Gongzhuangzi Series) 97
8.7.4 二合庄系(Erhezhuang Series) 99
8.7.5 赵各庄系(Zhaogezhuang Series) 101
8.7.6 兵马营系(Bingmaying Series) 103
8.7.7 巨各庄系(Jugezhuang Series) 105
8.7.8 水峪系(Shuiyu Series) 107
8.7.9 太平庄系(Taipingzhuang Series) 109
8.7.10 樱桃沟系(Yingtaogou Series) 111
8.7.11 马栏系(Malan Series) 113
8.8 普通铁质湿润淋溶土 115
8.8.1 慈悲峪系(Cibeiyu Series) 115
8.8.2 大窝铺系(Dawopu Series) 117
8.8.3 狼窝系(Langwo Series) 119
8.8.4 清水江系(Qingshuijiang Series) 121
8.9 普通简育湿润淋溶土 123
8.9.1 望宝川系(Wangbaochuan Series) 123
8.9.2 黄安坨系(Huangantuo Series) 125
8.9.3 沙岭村系(Shalingcun Series) 127
8.9.4 龙门林场系(Longmenlinchang Series) 129
第9章 雏形土 131
9.1 弱盐砂姜潮湿雏形土 131
9.1.1 大孙庄系(Dasunzhuang Series) 131
9.1.2 扶头后街系(Futouhoujie Series) 133
9.1.3 五村系(Wucun Series) 135
9.2 普通砂姜潮湿雏形土 137
9.2.1 曹村砂姜系(Caocunshajiang Series) 137
9.2.2 丰台南系(Fengtainan Series) 139
9.2.3 邱庄子系(Qiuzhuangzi Series) 141
9.2.4 小茄系(Xiaoqie Series) 143
9.2.5 上五系(Shangwu Series) 145
9.2.6 常乐村系(Changlecun Series) 147
9.2.7 东窝系(Dongwo Series) 149
9.2.8 聂各庄系(Niegezhuang Series) 151
9.2.9 中农上庄站系(Zhongnongshangzhuangzhan Series) 153
9.3 弱盐淡色潮湿雏形土 155
9.3.1 良王庄系(Liangwangzhuang Series) 155
9.3.2 马棚口贝壳系(Mapengkoubeike Series) 157
9.3.3 马棚口系(Mapengkou Series) 159
9.3.4 团泊新城系(Tuanboxincheng Series) 161
9.3.5 小年庄系(Xiaonianzhuang Series) 163
9.3.6 张家窝系(Zhangjiawo Series) 165
9.3.7 乐善系(Leshan Series) 167
9.3.8 沙井子系(Shajingzi Series) 169
9.3.9 尧舜系(Yaoshun Series) 171
9.3.10 郭庄系(Guozhuang Series) 173
9.3.11 胡庄系(Huzhuang Series) 175
9.3.12 南刘庄系(Nanliuzhuang Series) 177
9.3.13 曹村埋藏系(Caocunmaicang Series) 179
9.3.14 薄后系(Bohou Series) 181
9.3.15 前尚马头系(Qianshangmatou Series) 183
9.3.16 团结村系(Tuanjiecun Series) 185
9.3.17 李八庄系(Libazhuang Series) 187
9.3.18 甜水井系(Tianshuijing Series) 189
9.3.19 武陈庄系(Wuchenzhuang Series) 191
9.3.20 联盟系(Lianmeng Series) 193
9.3.21 板桥农场系(Banqiaonongchang Series) 195
9.3.22 小王庄系(Xiaowangzhuang Series) 197
9.3.23 西魏甸系(Xiweidian Series) 199
9.3.24 杨店系(Yangdian Series) 201
9.3.25 潘家洼系(Panjiawa Series) 203
9.3.26 团结十队系(Tuanjieshidui Series) 205
9.3.27 东河筒村系(Donghetongcun Series) 207
9.3.28 高庄系(Gaozhuang Series) 209
9.3.29 大村系(Dacun Series) 211
9.3.30 泗村店系(Sicundian Series) 213
9.3.31 苏家园系(Sujiayuan Series) 215
9.4 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 217
9.4.1 大白系(Dabai Series) 217
9.4.2 北蔡村系(Beicaicun Series) 219
9.4.3 北淮淀系(Beihuaidian Series) 221
9.4.4 梨园系(Liyuan Series) 223
9.4.5 孟庄系(Mengzhuang Series) 225
9.4.6 苗庄系(Miaozhuang Series) 227
9.4.7 农科昌平站系(Nongkechangpingzhan Series) 229
9.4.8 富王庄系(Fuwangzhuang Series) 231
9.4.9 韩指挥营系(Hanzhihuiying Series) 233
9.5 普通淡色潮湿雏形土 235
9.5.1 董庄系(Dongzhuang Series) 235
9.6 石灰底锈干润雏形土 237
9.6.1 吕各庄系(lugezhuang Series) 237
9.6.2 德茂农业园系(Demaonongyeyuan Series) 239
9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部名为《中国土系志·京津卷》的图书内容所进行的反向构思,旨在详细描述一部不包含该主题内容的图书简介。 --- 《世界灯塔:现代文明的驱动力与地缘政治图景》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精细的全球视野,深入剖析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格局演变、关键技术革新及其对现代社会结构、国家权力分配和文化交流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聚焦于驱动现代文明进步的核心要素——能源、信息、金融与制度——并描摹出围绕这些要素形成的复杂地缘政治版图。 全书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逻辑清晰地串联起现代世界的形成、发展与当前面临的挑战。 --- 第一部:工业黎明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约1750-1914) 本部分将追溯现代世界体系的起源,重点分析蒸汽机、钢铁冶炼和电力技术的突破如何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模式,催生了全新的社会阶层与城市化进程。 核心议题: 1. 技术扩散与国家能力: 详细考察英国如何通过率先工业化确立“日不落帝国”的地位,以及其他欧洲强国和美国如何快速跟进,形成“技术竞赛”的初始阶段。本书将重点分析技术知识的传播与保护机制,而非侧重于本土地理条件的细微差别。 2. 殖民体系的经济逻辑: 分析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如何驱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探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及其对被殖民地经济结构的固化影响。重点分析航运、电报线路等基础设施如何成为帝国控制的生命线。 3. 意识形态的诞生: 考察自由市场理论、民族主义和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业化背景下的兴起与冲突。探讨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新兴的工业国家内部的治理模式与社会契约。 本书在这一部分将着重于宏观的经济驱动力与国际关系动态,对特定区域(如中国)的内部社会结构或土壤特性不作深入探讨,而是将其视为全球体系中的一个反应点。 --- 第二部:两次世界大战与全球治理的实验 (约1914-1945) 本部分探讨了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如何在战争机器中被极端化利用,以及战后国际社会对维护和平的首次大规模尝试。 核心议题: 1. 机械化战争的演变: 分析坦克、飞机和化学武器等新技术的引入如何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重点考察资源动员能力如何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 金融体系的冲击: 深入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摧毁了经典的金本位制度,以及战后各国为重建金融稳定所做的努力和随之而来的大萧条。本书将侧重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前夜的货币政策博弈。 3. 新世界秩序的构建尝试: 分析国际联盟的结构性缺陷及其应对全球危机的无力感,为理解战后联合国体系的建立提供历史背景。 本部分关注的是国家间宏观冲突与金融博弈,对战时后方的具体管理、后勤保障的细节,特别是针对特定地域的资源勘探工作,将一笔带过。 --- 第三部:冷战、信息革命与全球化加速 (约1945-2001) 冷战时期的两极对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本部分旨在剖析核威慑下的地缘政治平衡,以及信息技术的萌芽如何预示了下一轮的权力转移。 核心议题: 1. 核时代的战略博弈: 详细梳理美苏之间围绕导弹技术、太空竞赛展开的军备竞赛,分析“相互保证毁灭”(MAD)原则如何成为全球稳定的基础。本书将分析从“遏制”到“缓和”再到“新对抗”的战略周期。 2. 信息技术革命的驱动力: 聚焦于晶体管、集成电路和互联网协议的诞生与发展。分析美国在冷战背景下对基础科研的大规模投入(如阿帕网的起源),及其如何成为未来经济霸权的关键。 3. 去殖民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考察亚洲和非洲国家独立后的发展道路选择——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或不结盟运动。重点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演变。 本书在论述这一阶段时,将聚焦于高科技领域和全球性的意识形态竞争,避免深入探讨特定国家内部的工业化路径选择,特别是涉及区域性资源分配或基础设施建设的微观规划。 --- 第四部:后冷战时代的挑战与数字前沿 (2001至今) 本部分探讨了单极时刻的短暂,以及全球化在遭遇恐怖主义、金融危机和技术颠覆后所呈现的新面貌。 核心议题: 1. 反恐战争与权力重构: 分析“9·11”事件对西方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根本性影响,以及军事干预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连锁反应。 2. 金融的全球化与风险: 深入剖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探讨衍生品市场、跨境资本流动以及各国央行政策协调的不足,强调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3. 人工智能与地缘政治的新竞赛: 关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如何成为下一代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分析数据主权、技术标准制定权在新时代的战略意义。 全书的收尾将回归到对未来全球治理模式的展望,强调技术、能源结构(如可再生能源的推广速度)和国际合作框架的适应性,是决定未来世界形态的关键变量。全书始终保持对全球宏观趋势、技术范式转移和权力结构变动的关注,其叙事始终围绕着“灯塔”——即驱动人类文明向前的核心创新与制度框架——展开,而不涉及对某一具体地理区域的土壤地质、区域历史沿革或地方志层面的详细描述。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京津地区生活了多年的人来说,《中国土系志·京津卷》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这片土地已经足够了解,直到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肤浅。书中关于不同区域土质特性的细致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北京的某些地区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特定的蔬菜,而天津沿海地区又为何会形成独特的盐碱土。作者不仅仅是在讲“土”,更是在讲这片土地如何塑造了当地的农业、园林,甚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我特别喜欢关于“人造土壤”的那一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历代以来,劳动人民如何通过改良土壤、修建水利等方式,来适应和改造这片土地,使其能够养育更多的人口。这其中包含的智慧和毅力,让我肃然起敬。读到这里,我不仅能看到土质的物理化学特性,更能感受到土地与人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充满智慧的互动关系。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泥土,如今在我眼中,都充满了故事和生命力。

评分

《中国土系志·京津卷》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我平时看书比较杂,虽然对历史地理有点兴趣,但“土系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挺硬核的,感觉像是那种厚重的学术著作,可能枯燥乏味。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的笔触并不生硬,反而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书中对京津地区土质形成的地理背景、地质构造、气候演变等方面的介绍,不是简单罗列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描述,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我仿佛看到了亿万年前,这片土地是如何在地理变迁和气候循环中,一点点孕育出如今我们所见的土壤。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地图,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土质与历史人文的相互影响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北京平原早期农业发展的论述,就详细介绍了特定土质对早期农作物生长和聚落形成的关键作用,让我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何古代的许多重要城池会选址在特定区域。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让它易于消化,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期。我一直以为“土系志”这样的书会是枯燥乏味的,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但《中国土系志·京津卷》却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京津地区土壤的奥秘之中。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那些原本非常专业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我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仿佛之前那些模糊的认识瞬间变得清晰起来。书中对一些具体土壤样本的描述,更是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触摸到泥土的质感,闻到泥土的芬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土壤与植被关系的论述,作者通过对不同土质环境下生长的植物进行的对比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也让我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土壤的知识普及,更是一种对自然、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评分

我是一名地质专业的学生,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中国各地土壤形成、演变过程的权威著作。《中国土系志·京津卷》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作者在研究中大量引用了前人的成果,并结合了最新的地质勘探数据和遥感技术,对京津地区土壤的成因、分类、分布以及演变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书中对于土壤类型划分的依据、不同土系之间的差异性分析,都做得非常到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地质营力的分析,无论是风力、水力还是生物活动,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用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对我理解土壤科学的宏观和微观层面都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书中还对土壤的资源属性和环境效应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我们 future 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对于土壤学、地质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研究人员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读完《中国土系志·京津卷》,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土壤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京津地区自然演变史和人文发展史的立体画卷。作者将土壤作为一个核心切入点,巧妙地将地质学、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农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认知。我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古老的地质变迁,也看到了人类活动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土壤利用方式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城市化进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土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的讨论,这些都与我们当下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息息相关,极具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引发了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