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4: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4: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全愈 著
图书标签:
  • 素质教育
  • 美国教育
  • 智慧培养
  • 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教育方法
  • 成长心理学
  • 教育理念
  • STEAM教育
  • 创新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63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53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3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素质教育在美国”全新修订版

  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

  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给父母和孩子的成长课

  成功的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

  中国的读者(家长、学生、老师),如果能在自己的教育中加入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元素,就是在培养“混血虎”!


内容简介

中国的家长都爱做一个神童梦,但往往无法为自己的孩子选一个神童的脑袋。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本书的特点是侧重介绍和分析美国天赋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还附有多个天赋教育的教案,从而使得本书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很强。作者强调,天赋教育不是培养神童,不是通过各种补习班和才艺班将孩子制造成天才。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价值,应该通过家长、老师的循循善诱,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自我教育,将孩子的潜能发挥到*致,培养“大智慧”的孩子是基础教育的方向。


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推荐书单。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目录

代前言001

第一章造就天才是不是梦001 美国也搞神童教育吗003

丑女把父母告上法庭的启示006

掀开你的盖头来010

美国教育部长给“神童”下定义013

“万花筒”式的天赋教育017



第二章你的孩子是神童吗027

现代神话——批量造“神童”029

“神童”是什么样的035

怎么选“神童”040



第三章谁有资格当神童的老师053

师傅的师傅055

给猴子一棵树056

孩子心目中的老师059

天赋教育老师的特点063



第四章为什么要“颠覆”美国神童教育069

早学、多学是早慧教育吗071

美国“童子功”不屑早学、多学073

13年早知道075

美国“童子功”的第一招079

美国“童子功”的第二招084

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智慧的学生”087

“颠覆”美国天赋教育091天赋教育的目标095



第五章家长怎么给天赋教育“补课”109

“可以”“需要”“应该”111

母亲成了“母老虎”115

要的就是“牛头不对马嘴”118

“天赋教育”就是“素质教育”122

给EQ补课126

也在你家办个“家庭理事会”128



第六章天赋教育需要什么社会环境133

“硬件”和“软件”135

德育难教137

莫名其妙的恐慌139

教育不是时装表演141

被“禁闭”在车里的家长143

别自己吓自己147

第七章美国的神童教育“神”在哪里151

“三脚架”理论153

“教”的起点,“育”的归宿155

“养成教育”的局限158自我教育的盲区161

别小看香蕉从生到熟的过程162

自我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166

利用人的特异功能——自我教育172



第八章天赋教育从哪里起步175

为什么特别重视社会研究课177

历史的火锅煮些什么181

孩子的致命罩门184

Care价值观189

当你帮助过的人不帮助你191



第九章数学是“算学”吗197

以讹传讹199

数学不是算术202

美国重视“双基”,还是中国重视203

怎么上“数学课”,而不是上“算术课”209

教数学也是一门艺术215



第十章人人都需要领导素质吗227

当官才需要领导素质吗229

难道世界一流大学闲极无聊233

宇宙飞船着陆在何处235

如何自救239

杀一个回马枪243



第十一章教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还是产生问题247

解决问题比发现问题重要吗249

创造需要丰厚的知识吗251

“问题成堆”好不好255

圈套套不出的问题257

用问题来扼杀问题260

质疑天赋班教案263

用问题引发的问题266

不该用智慧来重复他人,应该用智慧来创造自己270



第十二章研究性学习,还是学习性研究275

翻译的问题,还是观念的问题277

取消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279

别让研究成果烂在肚子里282

披露一份“武功秘籍”285

点评“武功秘籍”294


第十三章“教是为了不教”,还是“不教是为了教”299

“美国孩子起跑落后,终点领先”是伪问题吗301

为什么美国孩子后劲儿足304

反思“教是为了不教”306

“自教”,还是“自学”311

教案评点321



后记324

参考资料332


精彩书摘

我们都来写历史(代前言)


母亲是在抗战期间读的中山大学,主修历史。后来,到柳州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在著名的中山大学读历史,却当了中学教师?”

母亲说:“搞教育就是写历史……”

我当时听不懂。

许多年以后,我到了美国。有一次,在搬家时我无意中看到20世纪80年代《作家》刊载的一篇文章《中国的“小皇帝”》,人们都在忙进忙出,我“躲”到厕所里,一口气把它读完。对其中一段话颇有感触:“眼下的独生子女们,在二十年以后都将纷纷走上工作岗位,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续写中华民族的历史。而我们的一大批年轻父母们时下所做的不仅仅是哺育孩子,多多地做新衣服,买巧克力,每天不辞辛劳送孩子去幼儿园,我们同时也是在缔造历史!”

培育孩子就是在写历史。说得很深刻!

我们每一个养儿育女的父母,教书育人的教师,实践自我教育的孩子,都是在续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然而,我们续写的这段历史到底怎么样呢?这些年来,不管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还是作为孩子已经成为“历史”的“初为人父(母)”者,或是普通的教育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重新翻开这段历史,重新审视我们亲手缔造的这段历史……

1979年中美两国教育考察团互访的段子已广为流传,关键是双方的预言: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赶超美国。

38年过去了,历史证明,两家的预言都错了。

为什么错?

错在哪里?

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向何处去?

中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不能承载世界一流大学?

科技的摩天大厦、诺贝尔奖台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

凡此种种,非常值得我们这些亲手缔造这段历史的父母、老师、孩子去启疑,去深思,去反省!

这也是我——曾经作为“历史”被缔造,后也参与缔造历史的一员,并且有机会跨视角地审视中美两国教育的非“旁观者”,试图在这本书里与读者一道去思考,去回答的问题……

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

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培养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国人的情结。但是纵观世界各地,凡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均有诺贝尔奖得主。因此,国人的两个情结也可以合二而一。

中国要办世界一流大学,缺些什么?

我在与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的文章里指出:最难的是,一流的学生哪里来?

矿矿申请大学时,我们带着孩子去看了好几家大学。有一天,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那个硕大的中央广场上,矿矿竟然碰到了他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时期、不同学区和学校、不同天赋教育计划里的同学……

我猛然意识到: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基本都来自美国各地的天赋教育班。那么,美国天赋教育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呢?这种只面向2%到5%的高智商孩子的教学是不是卓有成效?是不是名副其实?

这个世界上,有着太多浪得虚名的东西。

某日,某位曾与我一道访华的美国朋友请我们吃饭,提前两周在某酒店订座。

朋友说,儿时若浪费粮食,父母就威胁:再不珍惜粮食,就送到中国去。在他的印象中,中国是一个饿肚子的地方。谁知,到了中国,看到人们一天吃到晚,让他不敢相信。某周六,我请他喝“早茶”(中国南方的“早茶”比美国的正餐还丰盛),当舞台灯光亮起,歌手开始唱歌,服务员推着各式精美点心来来往往……他看看手表:“刚起床,好像又该夜晚了!”

回美国后,他要在这家“有名”的酒店回请我们。

他买的单,但菜都是各人自点的。酒水我不懂,看他留在桌上的小费,我们估算平均每人不下60美元,比一般上点档次的饭店约翻一番。

其实,吃的无非就是海味、牛排之类,与其他饭店差不多,主要是气氛典雅些,烛光昏暗些,音乐轻柔些,男服务生穿燕尾服,女服务员穿比较凉快的晚礼服。仅此而已。

如若美国的天赋教育也像这家酒店一样徒有虚名,与其花60美元吃一块牛排(天赋教育),不如花5美元买一块汉堡包(一般教育)来得实惠。

我原来也以为美国天赋教育浪得虚名,不过尔尔。后来,随着对美国天赋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不得不开始正视这个教育,并且慢慢由衷地认为,它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精髓,是一项非常有益、十分值得推广的教育。

当我读到贾尼丝·萨博的关于“聪明的孩子”与“智慧的学生”的对比,当我明白美国天赋教育是把“聪明的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真有醍醐灌顶的震撼!

当我像嗜武者发现“武功秘籍”一样如痴如醉地钻研美国天赋教育的教学资料时,我信服了——这是一种极其先进、科学的教学!

于是,我想把这种教学介绍给曾经养我育我的那片热土上的人们——只要按这种理念去实施教学,我们就打下了承载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生!

“颠覆”美国天赋教育

我“蛰伏”两年,有人以为我“金盆洗手”,不写了。

某日,想到后院的森林砍些柴,烧烧壁炉减低取暖的账单,就当了一回“樵公”。踩着厚厚的落叶,闻着微微的木腐味,深入密林。走着走着,大黑狗“吉吉”围着一堆毛茸茸的野菌慢慢地转着、嗅着……妻子笑称那堆菌像我长毛的“野心”。

美国的天赋教育只面向极少数拥有高智商的孩子。我的“野心”确实不小,如果中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把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中国就能从“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野菌也许是堆“牛屎菌”,也许是灵芝。怎么能“颠覆”美国这种只面向少数人的天赋教育,使之面向中国的每一个孩子,使得素质教育真能对整个民族的素质有所提高?这是我在写这本书时日夜思考的问题……

家长都爱做一个神童的梦。但是,我们无法为每一个孩子选一颗神童的脑袋,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现实,然而,我们可不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神童的教育?怎么为数不胜数的中国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出路——借鉴美国的天赋教育?这个挑战使得我不得不常常掩卷沉思……

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向何处去?

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以教师为核心、以灌为主、以考为本的填鸭式教学的积淀太沉重。怎么去重新认识教学的真谛?怎么去执行“新课改”?是千千万万的教师、万万千千的学生及家长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美国中小学的天赋教育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精华,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都曾得益于这种教育。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有着许多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的地方。

怎样借鉴美国天赋教育去推动“新课改”?

怎么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

怎么改变我们的孩子“起跑领先,终点落后”的状况,让我们的学生在人生的跑道上越跑后劲儿越足?

……

使得深夜“嘀嘀”的敲键盘声,更有了贾岛的“推敲”意味。

读者的重托

如果说,封笔两年是因为思考“颠覆”美国天赋教育的课题,那么,为什么读者无法访问我们的网站?读者收不到我回复的电子邮件?关于前者,我也多方咨询,不得要领;而后者,则是因为原来的邮箱公开后,每天都因垃圾邮件堵塞得几近瘫痪,这里只好向众多热情的读者深深地致歉!没有读者,就没有作者。尽管交流有些障碍,但读者时时都在我心中。

有一次,我到武汉,讲座结束后,一位老先生颤颤巍巍地从后面挤上来,拉着我的手,说是从武汉以北遥远的地方赶来的,代表祖孙三代谢谢我,让我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教育……

我点点头,久久说不出话来。

就凭这点,我退不出江湖。

一些和出版界有关系或关心我的写作的人都问我:什么时候写完新书?

我说:我想的不是写完,而是写好。写完是容易的,写好则不容易了。

国内某出版社曾出了一本《我培养天才》的书。封面封底都用了我和矿矿的照片,书内不但有许多一字不漏又不注明出处的我的原话,还大量照搬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内容和原话,只不过把第一人称“我”改为“黄全愈”而已(封面却堂而皇之地标明“X X著”),而且歪曲我的观点为“我培养天才”,并且把我称为“天才父亲”。矿矿不是天才,我更不是天才。由“天才”的家长去培养“天才”的孩子,绝对歪曲我的教育理念,误导视听!出版社征求我的意见后,请律师与有关方面打交道。据律师说,对方已同意登报道歉。后来,对方又通过关系与有关方面私下和解。隔着大洋,我只能长吁短叹。虽然事情已不了了之,但我心里产生了要阐述我的天赋教育理念的想法。都是这个“不了了之”惹的“祸”。

“天赋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是这本书的基础观点。

然而,我不想在 “为什么”的论述上过多地纠缠。我打算更多地展现美国的天赋教育具体是“怎么”做的,都有些“什么”内容和细节。

许多读者跟我说:“《素质教育在美国》出版前,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理论界争论不清,普通读者更是一头雾水。您的书好就好在用清楚明了的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是素质教育’……”

当然,也有人说,那是“博士买驴,全纸无驴”——找完全书,找不到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论阐述和定义。

“无字碑”虽无字,但意味无穷。

我希望广大读者也能在借鉴和参考美国天赋教育的“怎么做”和“都做些什么”中悟出自己的“实用性”道理和自己的“操作性”教育经验来。但切忌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刘涛够漂亮啦,如果身边有千千万万个一模一样的刘涛,也蛮可怕的。

当然,真要悟出自己的道理,书里的有些内容可能要反复读;有些要重点读;有些看似枯燥的资料要细细咀嚼才能读出味道。特别是家长,更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怎么把一些学校教育的内容转化、移植、融汇到家庭教育的“补课”中来。



《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美国素质教育探索》 一、 序言:拨开迷雾,寻觅教育的真谛 在教育的海洋中,我们如同航行者,时常被各种理论和实践的灯塔所吸引。然而,在追逐“成功”的教育模式时,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智慧”的内涵?“素质教育”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又呈现出怎样的差异与共通?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美国素质教育腹地的探索之旅,聚焦于那些旨在培养“智慧孩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我们并非要照搬照抄,而是希望通过剖析美国的成功经验与挑战,为中国本土的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智慧”并非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涵盖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社交智能以及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刻认知。美国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这些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本书将深入挖掘,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以及家庭教育理念,共同孕育了那些被认为是“智慧”的孩子。 我们相信,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赋能,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有责任感、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体。这本书,正是我们在这条追寻之路上的记录与思考,它将呈现的,是一场关于如何塑造未来公民的深刻对话。 二、 美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超越分数,关注全人发展 美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其对“全人发展”(Holistic Development)的深刻理解与追求。这与许多传统教育体系中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导向的做法截然不同。在这里,“素质”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孩子学习、生活、社交的每一个环节中。 个性化发展与潜能挖掘: 美国的教育者普遍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同的天赋、兴趣和学习风格。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将所有学生塑造成同一模子,而是要识别并 nurturing 他们的独特潜能。这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多样性、选修课的丰富性,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例如,许多学校提供艺术、音乐、体育、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教师们也积极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批判性思维与探究式学习: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能力,而非被动接受信息。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而是被鼓励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信息,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辨别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科学课上,学生可能不是直接学习一个定理,而是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定理的原理。在历史课上,他们可能需要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文献,来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多个层面。 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创造力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美国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为学生提供释放创造力的空间和机会。这包括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鼓励他们在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中发挥想象力,以及提供各种形式的实践平台。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的兴起,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通过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情商与社交能力的构建: 智慧的孩子不仅要智商高,更要情商高,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美国的教育体系越来越重视“社会情感学习”(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SEL)。SEL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做出负责任的决定,以及理解和尊重他人。学校通过专门的课程、班级活动、以及教师的榜样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合作精神、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能力。 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素质教育也着眼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未来公民。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理解社会议题,并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关怀和担当。通过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参与模拟辩论,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学生逐渐形成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并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 三、 课堂内外:素质教育的实践场景 素质教育并非空中楼阁,它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从课程设计到课堂互动,再到课外活动。 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学生围绕一个真实世界的问题或挑战,进行长期的、探究性的项目。这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合作,解决问题,最终产出成果。例如,一个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学生可能需要调研城市环境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制作模型,并进行公开展示。 合作式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 学生被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作、协商能力,以及学习如何从他人那里汲取知识和经验。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基础知识,而在课堂上则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练习和解决问题。这使得课堂时间能够更有效地用于互动和实践。 游戏化学习(Gamification): 将游戏的元素(如积分、奖励、排行榜)融入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灵活的课程设计: 选修课与专项课程: 丰富的选修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例如编程、戏剧、摄影、外语等。专项课程则深入某个领域,如机器人技术、天文学、环境保护等,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跨学科整合: 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看到知识的整体性,并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例如,在学习美国历史的同时,可以结合文学、艺术、经济学等多个视角。 探究性课程: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研究课题,进行独立或小组研究,培养他们的学术探究能力。 课外活动的丰富性: 社团活动: 体育类(篮球队、足球队)、艺术类(戏剧社、合唱团)、学术类(辩论社、科学俱乐部)、服务类(志愿者社团)等各类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锻炼能力的平台。 社区服务与志愿活动: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区服务,接触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竞赛与挑战: 参与科学竞赛、文学创作比赛、艺术展演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同时也是检验学习成果、锻炼能力的绝佳方式。 实践与体验: 夏令营、游学、实习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走出书本,亲身体验社会,拓展视野的机会。 四、 家庭的角色:智慧养成的坚实后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美国的素质教育理念中,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积极的亲子互动与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开放、真诚的沟通,是建立信任、理解孩子需求的基础。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耐心倾听,并给予支持和指导。 鼓励探索与试错: 父母不应过度保护,而是鼓励孩子去尝试新事物,即使失败,也要从中学习。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敢于冒险,敢于犯错,并从中获得成长。 树立榜样与价值观引导: 父母自身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热爱学习的价值观。 支持孩子的兴趣与特长: 观察并支持孩子发展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自己的房间,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处理自己的零花钱等,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引导科学的阅读习惯: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书中的内容,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形成广泛的阅读习惯,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理解他们的压力和困扰,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五、 面临的挑战与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尽管美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过度强调个性化可能导致的群体凝聚力不足,以及在评价体系上的一些争议。 教育公平性问题: 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发达地区或高收入家庭,导致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孩子在接受素质教育方面存在差距。 评价体系的复杂性: 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素质,避免唯分数论,是教育者们一直在探索的难题。 “成功”的定义: 在追求“智慧孩子”的过程中,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有时依然狭隘,可能导致学生压力过大,焦虑情绪增加。 中国作为幅员辽阔、文化独特的国家,在借鉴美国素质教育的经验时,需要秉持批判性思维,审慎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合中国国情与文化: 美国的教育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需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教育现状进行本土化改造。例如,如何将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培养独立思考相结合。 关注基础知识的巩固: 在强调素质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更高层次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石。 构建适合中国社会的评价体系: 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能全面评估其能力、品德和创新精神。 加强家校合作: 建立更紧密的家校联系,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六、 结语:为未来播种希望 培养“智慧孩子”,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本书的探索,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教育本质和未来方向的思考。我们希望通过对美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剖析,能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最终帮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具备扎实知识、卓越能力、健全人格、积极态度,能够适应未来挑战,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智慧”公民。这趟旅程,或许充满挑战,但为了下一代的未来,我们坚信,探索永不止步,希望永不熄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素质教育在美国4: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它的封面和一些初步的浏览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厚重和具有启发性。首先,我被书名中的“智慧孩子”这个词深深吸引。我一直对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感兴趣,而这本书似乎直击了这个核心。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或许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教育案例、教学策略,甚至是家长与孩子互动的小技巧。我尤其期待书中对“智慧”的定义和解读,是仅仅指智商的高低,还是包含了情商、逆商以及其他更深层次的品质?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转化为我们可以借鉴的育儿智慧?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在探讨一种“炼成”的过程,这暗示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耐心和方法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书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宝藏,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能够真正帮助我引导孩子成长的启发。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它的“分量”。从厚度上看,它就知道内容一定很充实。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教育的书,但很多都比较浅显,要么讲理论讲得过于空泛,要么给出的建议过于模式化。这本书的名字《素质教育在美国4: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让我觉得它可能更接地气,更注重实际操作。我猜测里面会分享一些真实的教育实践经验,比如美国的学校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或者家庭教育中有哪些独特的理念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我尤其好奇“第四部”这个标识,这是否意味着它是在前几部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某个更尖端或更细致的教育议题?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心理学、神经科学方面的知识,来解释孩子大脑发育的规律,以及如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引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见解,让我对“素质教育”和“智慧孩子”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德智体美劳”的框架里。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哇哦”的惊喜。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我对“如何培养孩子”这个话题有着永不停止的好奇心。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浩如烟海,但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却不多。看到《素质教育在美国4: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这个书名,我立刻觉得它可能不同于那些“成功学”式的鸡汤。 “素质教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深度,而“智慧孩子”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不太喜欢那种教条式的育儿方法,我更希望找到能够激发孩子内在潜能,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的路径。我推测这本书可能会分享一些来自美国教育体系中的独特视角,比如他们如何看待孩子的个性发展,如何鼓励孩子探索未知,以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培养他们的韧性和适应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这些理念是如何在实际中运作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想法,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育儿观念。

评分

我一直对跨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很感兴趣,所以当看到《素质教育在美国4: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时,我立刻就产生了购买的冲动。美国的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都走在前沿,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一直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本书的书名明确指出了它探讨的主题——“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剖析美国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具体实践,比如他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外活动以及学生评价体系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同时,“智慧孩子”这个概念也让我联想到,书中很可能会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我能够借鉴并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期待书中能够带来一些颠覆性的思考,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并最终能够培养出更具智慧、更适应未来发展的孩子。

评分

我看到《素质教育在美国4: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教育的疑问和思考。我一直认为,所谓的“成功”不仅仅是学业上的优异,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否拥有健全的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我最关心的两个方面:“素质教育”和“智慧孩子”。我推测,这本书不会简单地罗列一些教育技巧,而是会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素质教育的深层意义,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将孩子塑造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个体。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定义“智慧”?它仅仅是知识的储备,还是包含了情商、创造力、适应性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美国教育界在培养这方面能力上的独特见解和实践经验,或许会涉及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心理学研究,甚至是一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实践的有效策略。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启发,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教育之路。

评分

儿子刚上幼儿园,他的同学大多参加了各种学习班,我心里很纠结,看看黄博士的书,很受启发

评分

一口气读完,很感慨,也很受启发

评分

粗看了一遍,看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别

评分

非常棒非常棒!孩子喜欢很喜欢!

评分

育儿书籍基本都是用来给我自己洗脑的,脾气暴躁的时候帮我缓解一下,告诉我自己理解最重要。

评分

确实是好书 囤了几本 看完了接着买 打算入全系列 买了不后悔

评分

全系列都买了,慢慢拜读

评分

超级满意 没二话 继续选择京东

评分

全系列都买了,慢慢拜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