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母训

历朝母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家善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文化
  • 家庭教育
  • 育儿
  • 女性
  • 历史
  • 礼仪
  • 道德
  • 国学
  • 经典
  • 教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51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053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家训丛书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0
字数:222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历朝母训》的作者涉及西周至清代诸历史时期的不同阶层。其中有史学家班昭,有文学家宋昭莘、宋昭若姐妹和钟令嘉,有普通家庭主妇温璜母、郑珍母,有后妃大任、徐皇后,有士大夫之妻郑氏等。她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告诉后人应如何教育子女。《历朝母训》大体依时间顺序编排。有些母训系从他处撷取而来,为便于阅读,我们加拟了标题;有些母训为其子追述,为保持原貌,作者仍署其子之名。所选母训,一律标点、注释。

作者简介

夏家善,男,山东省滕州市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南开大学研究员。长期研治中国文学,熟悉古代文化典籍,特别属意于古代家训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主要著作有:《南开话剧运动史料》《世界寓言精品大观》《旧苑撷英》《留学生的足迹》等,并在《南开学报》《天津师

大学报》《曹禺研究集刊》《天津教育》《文谈》等多种报刊、集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颜氏家训》宋本序 1


卷第一 序致 教子 兄弟 后娶 治家

序致第一 3

教子第二 6

兄弟第三 13

后娶第四 17

治家第五 23

卷第二 风操 慕贤

风操第六 34

慕贤第七 58

卷第三 勉学

勉学第八 66

卷第四 文章 名实 涉务

文章第九 103

名实第十 130

涉务第十一 137

卷第五 省事 止足 诫兵 养生 归心

省事第十二 142

止足第十三 150

诫兵第十四 153

养生第十五 156

归心第十六 160

卷第六 书证

书证第十七 174

卷第七 音辞 杂艺 终制

音辞第十八 216

杂艺第十九 223

终制第二十 235


后记 241


精彩书摘


我国古代文化典籍沽如烟海,品类繁多。其中,各种形式的“家训”“家诫”“家规”“家礼”,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整齐家风以至维持整个社会的谐调稳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部分文化遗产很值得重视。

“三代而下,教详于家。”清代学者钱大昕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我国古代具有重视家教的传统。“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人们十分熟悉的诸葛亮的《诫子书》,即产生于汉魏之际;而最早系统编撰成书的家训著作,当推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作者撰写该书的直接目的在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而其更深远的意义则是为了“轨物范世”“遗泽后昆”。这类著作以家族和家庭中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谕的形式,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使其“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即利用血亲伦常关系和长辈对晚辈的绝对影响力约束力,达到“助人君,明教化”的目的。各种家训中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无非是要求“养亲事君忠孝为本”“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以维持世族的社会地位。这种家教的传统之所以在我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下来,并且影响到近现代,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家族宗法制度的客观存在和历久不衰,就为家教传统的延续和“家训”一类著作的蓄衍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土壤。被视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一书问世后,曾辗转流布,反复梓刻,虽历千余年而不佚,存其影响示范之下,各种形式的家训、家教、家规、家约、治家格言之类著作层出不穷,无代无之。如若将这类著作加以汇集,恐怕有数百千家之多,显然这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文化的视角来审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其内容丰富而芜杂,但总的来说,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受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历代家训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透过其或典雅精微或通俗易懂的言辞,其着力宣传之要旨大抵不外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絜矩之道”。也就是说,儒家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理想人格模式和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历代家训的主要精神支柱,是“儒者宣而明之”欲使其“家至而户说”的基本内容。当然,受释道思想文化的影响,古代家训中也夹杂着若干儒家文化以外的其他思想成分或因素,如道家之“无为”,佛家之心性修养等等,这也完全是事实。家训作为在历史上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现象,它也不可能不带有其所经历的各个时代的烙印,但从实质和总体上来看,它还是以儒家的忠孝仁义为本,吸纳融汇某些佛道思想,不过是作为达到忠孝仁义的手段而已。

显然,就思想内容而言,历代家训并非如前人所夸誉的那样,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但它也绝不是一堆粪土,不是一堆完全有害无益的封建糟粕。对于家训这种既包含着糟粕,又包含着许多人生智慧和真、善、美的启示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像对待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一样,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分析和批判继承的态度。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作为完整的结构,都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层面,每一层面又可以分解为若干要素;换言之,文化要素构成文化层面,文化层面构成文化系统。对它们是可以加以分析分解的,也可以根据新时代的需要进行重组或新的综合。我们对待历代家训也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区别良莠,批判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改造继承吸收其富有生命力的或在今天仍有启迪借鉴意义的文化内容,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

既然古代家训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大多出自历代帝王、名臣仕宦、封建士大夫之手,而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倡导,它就不可能不带有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特征,不可能不大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例如,历代家训中反复强调必须遵从封建的纲常名教,倡导愚忠愚孝的封建伦理道德;反复鼓吹“学而优则仕”“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士大夫观念;反复提倡安常处顺、知足常乐、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和保守思想,等等。毫无疑问,这些都属于封建思想的糟粕,是应该批判和舍弃的。这方面的思想流毒在今天仍不能忽视。

另一方面,历代家训中还包含着相当多的思想精华和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在教育后代如何处世做人的论训中,提供了前人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宣传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内容,都可供我们发现剔抉、含英咀华和借鉴吸收。从大的方面来说至少可以举出以下几点:

其一,鼓励立志。如诸葛亮《诫外甥书》说:“夫志当存高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温氏母训》说:“岂有子孙专靠父祖过活之理!……若肯立志,大小自成结果。”

其二,奖掖进学。如诸葛亮《诫子书》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颜氏家训》说:“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其三,劝勉勤俭。《朱柏庐治家格言》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吴麟徵《家诫要言》说:“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茹荼历辛,自是儒生本色。”

其四,提倡清廉。《景氏家训》载胡康公诲诸子曰:“予居官四十余年,无他长,但‘清白’二字,平生守之不失。尔曹今日虽未有官守,务全名节,金帛易动人,远而勿亲。”高攀龙《家训》说:“世间惟财色二者,最迷惑人,最败坏人。”

其五,导人行善。《朱柏庐治家格言》说:“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官;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家诫要言》说:“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习。”“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此外,历代家训还在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应世涉务,分阴惜时,遵守礼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慎择朋友,睦邻友好,克己让人等许多方面,都有一些精彩的议论和非凡的识见,有的至今仍能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奉劝和美的鉴赏,展示出永久的价值和魅力。这些积极的内容自然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须继承和发扬的。经过批判的分析和创造性的转化,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益资粮和历史教材,倡导良好的家风亦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协调发展。

《中国历代家训丛书》的主编夏家善同志,是我刚调到南开大学工作时就已相识的老朋友。他长期研治中国文学,详熟古代文化典籍,特别瞩意于历代家训的搜集整理,用力甚勤,颇有心得。这套丛书就是他从我国历代家训中精选汇辑出来的,共计12册,虽分类汇编而又构成一完整系统,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并邀请专家学者对各书分别加以标点、注释和说明,以便于读者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智慧和涵养。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夏家善同志向我征序,作为老朋友,我觉得难以拒绝,于匆忙中写了上述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编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前言/序言


我国古代文化典籍沽如烟海,品类繁多。其中,各种形式的“家训”“家诫”“家规”“家礼”,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整齐家风以至维持整个社会的谐调稳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部分文化遗产很值得重视。

“三代而下,教详于家。”清代学者钱大昕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我国古代具有重视家教的传统。“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人们十分熟悉的诸葛亮的《诫子书》,即产生于汉魏之际;而最早系统编撰成书的家训著作,当推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作者撰写该书的直接目的在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而其更深远的意义则是为了“轨物范世”“遗泽后昆”。这类著作以家族和家庭中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谕的形式,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使其“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即利用血亲伦常关系和长辈对晚辈的绝对影响力约束力,达到“助人君,明教化”的目的。各种家训中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无非是要求“养亲事君忠孝为本”“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以维持世族的社会地位。这种家教的传统之所以在我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下来,并且影响到近现代,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家族宗法制度的客观存在和历久不衰,就为家教传统的延续和“家训”一类著作的蓄衍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土壤。被视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一书问世后,曾辗转流布,反复梓刻,虽历千余年而不佚,存其影响示范之下,各种形式的家训、家教、家规、家约、治家格言之类著作层出不穷,无代无之。如若将这类著作加以汇集,恐怕有数百千家之多,显然这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文化的视角来审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其内容丰富而芜杂,但总的来说,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受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历代家训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透过其或典雅精微或通俗易懂的言辞,其着力宣传之要旨大抵不外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絜矩之道”。也就是说,儒家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理想人格模式和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历代家训的主要精神支柱,是“儒者宣而明之”欲使其“家至而户说”的基本内容。当然,受释道思想文化的影响,古代家训中也夹杂着若干儒家文化以外的其他思想成分或因素,如道家之“无为”,佛家之心性修养等等,这也完全是事实。家训作为在历史上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现象,它也不可能不带有其所经历的各个时代的烙印,但从实质和总体上来看,它还是以儒家的忠孝仁义为本,吸纳融汇某些佛道思想,不过是作为达到忠孝仁义的手段而已。

显然,就思想内容而言,历代家训并非如前人所夸誉的那样,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但它也绝不是一堆粪土,不是一堆完全有害无益的封建糟粕。对于家训这种既包含着糟粕,又包含着许多人生智慧和真、善、美的启示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像对待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一样,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分析和批判继承的态度。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作为完整的结构,都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层面,每一层面又可以分解为若干要素;换言之,文化要素构成文化层面,文化层面构成文化系统。对它们是可以加以分析分解的,也可以根据新时代的需要进行重组或新的综合。我们对待历代家训也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区别良莠,批判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改造继承吸收其富有生命力的或在今天仍有启迪借鉴意义的文化内容,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

既然古代家训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大多出自历代帝王、名臣仕宦、封建士大夫之手,而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倡导,它就不可能不带有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特征,不可能不大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例如,历代家训中反复强调必须遵从封建的纲常名教,倡导愚忠愚孝的封建伦理道德;反复鼓吹“学而优则仕”“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士大夫观念;反复提倡安常处顺、知足常乐、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和保守思想,等等。毫无疑问,这些都属于封建思想的糟粕,是应该批判和舍弃的。这方面的思想流毒在今天仍不能忽视。

另一方面,历代家训中还包含着相当多的思想精华和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在教育后代如何处世做人的论训中,提供了前人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宣传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内容,都可供我们发现剔抉、含英咀华和借鉴吸收。从大的方面来说至少可以举出以下几点:

其一,鼓励立志。如诸葛亮《诫外甥书》说:“夫志当存高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温氏母训》说:“岂有子孙专靠父祖过活之理!……若肯立志,大小自成结果。”

其二,奖掖进学。如诸葛亮《诫子书》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颜氏家训》说:“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其三,劝勉勤俭。《朱柏庐治家格言》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吴麟徵《家诫要言》说:“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茹荼历辛,自是儒生本色。”

其四,提倡清廉。《景氏家训》载胡康公诲诸子曰:“予居官四十余年,无他长,但‘清白’二字,平生守之不失。尔曹今日虽未有官守,务全名节,金帛易动人,远而勿亲。”高攀龙《家训》说:“世间惟财色二者,最迷惑人,最败坏人。”

其五,导人行善。《朱柏庐治家格言》说:“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官;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家诫要言》说:“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习。”“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此外,历代家训还在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应世涉务,分阴惜时,遵守礼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慎择朋友,睦邻友好,克己让人等许多方面,都有一些精彩的议论和非凡的识见,有的至今仍能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奉劝和美的鉴赏,展示出永久的价值和魅力。这些积极的内容自然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须继承和发扬的。经过批判的分析和创造性的转化,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益资粮和历史教材,倡导良好的家风亦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协调发展。

《中国历代家训丛书》的主编夏家善同志,是我刚调到南开大学工作时就已相识的老朋友。他长期研治中国文学,详熟古代文化典籍,特别瞩意于历代家训的搜集整理,用力甚勤,颇有心得。这套丛书就是他从我国历代家训中精选汇辑出来的,共计12册,虽分类汇编而又构成一完整系统,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并邀请专家学者对各书分别加以标点、注释和说明,以便于读者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智慧和涵养。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夏家善同志向我征序,作为老朋友,我觉得难以拒绝,于匆忙中写了上述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编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历朝母训》 一、 时代洪流中的母性光辉:古籍中所映照的女性智慧 纵观中华数千年历史长河,女性并非仅是历史舞台的沉默旁观者,她们以温婉坚韧的姿态,在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家国同构”的传统观念下,作为家庭的基石,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品德塑造、家族的繁衍兴旺,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朝母训》一书,正是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精挑细拣,汇集整理了历代女性在教育子女、持家教子、传承家风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思想精华,如同定海神针,为后世为人母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与智慧。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古人母亲的逸闻趣事,而是深入挖掘这些母训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与时代印记。它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审视了不同朝代、不同阶层、不同境遇下的母亲们,是如何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履行着教子育女的神圣职责。从先秦时期的质朴淳厚,到唐宋的开放繁荣,再到明清的礼教森严,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母性表达和育儿理念。 《历朝母训》旨在呈现这种多样性,展现中华女性在不同历史语境下,所展现出的普遍而又独特的母性光辉。 书中收录的篇章,力求全面而深入。它不仅包括了那些名垂青史的贤母良妃的育儿之道,例如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陶母退鱼等故事,更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但同样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普通母亲的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实操,更能触动人心。它们涵盖了从呱呱坠地到羽翼丰满的各个阶段,从品德修养到学业技能,从为人处世到安身立命,几乎囊括了子女成长过程中母亲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方方面面。 二、 潜移默化的教化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塑造品格 《历朝母训》所倡导的母教,并非是刻板的训诫,而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书中强调,真正的母教,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通过言传身教,将优良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悄然植入子女的心田。它摒弃了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母亲自身的行为示范,让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学会敬畏、学会感恩、学会担当。 例如,书中会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日常家务来培养子女的勤劳习惯。母亲们如何在织布、缝纫、烹饪的过程中,向子女展示劳动的价值,教会他们珍惜粮食、爱惜物品。又例如,在家庭的待人接物中,母亲如何引导子女学会礼貌、尊重他人,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如何对待贫困者。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是构建子女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石。 此外,书中还特别注重“德育”在母教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品德的培养始终是为人父母的首要任务。 《历朝母训》会详细介绍历代母亲是如何教导子女孝顺长辈,尊敬师长,诚实守信,不欺不诈。这些品质,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繁荣的重要精神财富。书中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母亲们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子女辨别是非,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书中也不回避教育中的“管教”与“疏导”的平衡。智慧的母亲懂得,一味的溺爱只会适得其反,而过于严厉的管教则可能扼杀子女的天性。因此,在如何“严慈相济”方面,书中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她们如何在子女犯错时,既不纵容姑息,又能以爱心和耐心引导其改正;如何在子女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而非一味地责备。 三、 传承家风的时代重任:从家庭到社会的价值传递 《历朝母训》的核心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体的子女教育,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家风”传承的时代重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家风”则是一家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导向。良好的家风,能够规训个体,滋养家族,甚至影响社会风气。而母亲,在其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家风掌舵人”的角色。 本书会深入探讨,历代母亲是如何通过言传身教,将家族的优良传统、道德规范、处世哲学代代相传。这包括了对家族历史的尊重,对祖先功德的铭记,对家族信条的坚守。她们如何教导子女,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背弃家族的荣耀。 书中还会着重讲述,母亲是如何在家庭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氛围。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沃土。她们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如何与公婆沟通,如何教育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这些家庭内部的和谐,是构成良好家风的基石。 同时,《历朝母训》也强调了母亲在培养子女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方面的作用。她们不仅关注子女的个人发展,更将子女的成长与家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她们鼓励子女勤奋读书,报效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家国情怀的培养,是母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体现。 本书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打破了历史的隔阂,将古人的智慧与当下的现实相结合。虽然时代背景不同,社会环境各异,但作为母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子女成长的期盼,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历朝母训》中的许多育儿理念和方法,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能够帮助现代父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教育的本真,理解母性的伟大力量,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智慧与温情的交织:古籍里的育儿宝典 《历朝母训》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文本,它在叙述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书中精选的案例,往往有血有肉,感人至深。它们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罗列,更是母亲们在平凡生活中,用爱与智慧,与子女共同成长的生动写照。 例如,书中会描绘母亲们如何应对子女的叛逆期,如何处理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她们并非一味地指责或压制,而是用理解、包容与耐心,去引导子女走出困境。她们会分享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用自己的故事去触动子女的心灵。 又例如,书中也会展现母亲们在面对家庭变故、生活困境时,如何坚韧不拔,如何用乐观的态度去感染子女,教会子女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是子女一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历朝母训》的另一大特点是其“量身定制”的智慧。书中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秘籍”,而是强调根据子女的性格、天赋、年龄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智慧的母亲懂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教育也必须因材施教。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教育理念的契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过于注重物质的给予,而忽略了精神的滋养?我们是否在焦虑中,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子女,而忽视了他们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历朝母训》通过回溯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找回教育的初心,理解母爱的真正含义,并在其中汲取力量,成为更加智慧、更加有爱的母亲。 总而言之,《历朝母训》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母性智慧的宝藏。它以历史为镜,以女性为主角,深入挖掘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母亲们在教育子女、传承家风方面的经验与思想。本书内容详实,案例鲜活,情感真挚,不仅是为人母者案头的育儿宝典,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家庭,培养健全人格的智慧启示录。阅读此书,仿佛穿越时空,与历代贤母良母对话,感悟她们身上蕴含的东方女性特有的温婉、坚韧、智慧与大爱,从中获得育儿的真谛与人生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记述方式,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鲜活的、富有情感色彩的笔触。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人物还原得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抉择,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关键历史事件时的那种旁征博引,他总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挖掘出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心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功过评判上。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有血有肉,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围炉夜话,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亲切的温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保持了一种审慎的平衡,既不盲目推崇,也不一味贬低,而是以一种更具同理心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过去,这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人”的关注,而非仅仅是冰冷的历史事件记录。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从那些光辉事迹的背面,挖掘出人物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我尤其对其中几段关于女性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生存状态的描绘印象深刻,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洞察力,没有刻意的拔高或丑化,而是真实地呈现了她们在权力和礼教的夹缝中如何周旋、如何坚守内心的价值。这种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和捕捉,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普通历史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社会心理学的深度剖析。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历史的重量”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或许,正是这些无数个微小而坚韧的“人”的命运汇聚而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默默地体会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感,仿佛能与那些远去的人们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考究,用词典雅而不晦涩,叙述流畅,韵律感十足,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美学上的享受。作者的语言功底显然是深厚的,他擅长使用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绘场景,即便是描述较为平淡的政务细节,也能通过遣词造句,让枯燥的内容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句子结构的美感而反复品读,这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今天,是极其难得的体验。这种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净化。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流于肤浅,而是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风雅。每次合上书卷,总有一种回味悠长的满足感,仿佛刚刚品尝过一壶陈年的佳酿,回味无穷,令人心神宁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它不同于一般历史书籍的厚重与典雅。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标题文字,在光线下泛着低调而奢华的光泽。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考究,摸上去有一种细腻的质感,翻页时发出的“沙沙”声,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穿插的插图和手绘图,无论是人物肖像还是场景描绘,都充满了古典韵味,且细节刻画得极其精湛,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人在文字的海洋中也能找到停靠的港湾。从整体的制作工艺来看,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即便是随意摆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与用心,让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匠心独到的匠人精神。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去对待它,生怕不经意间的磕碰会破坏了这份美好。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是太精妙了,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我发现作者在章节的过渡和逻辑的衔接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精密齿轮一样相互咬合,共同推动着整体叙事的向前发展。初读时,可能会觉得信息量巨大,但随着深入,便能体会到这种“满而不溢”的掌控力。作者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用小标题和清晰的论点引导着读者的思维方向,让人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时,也不会感到迷失。尤其是那些跨越时代的比较分析章节,作者的洞察力令人叹服,他能够捕捉到不同历史时期在某种主题上的细微变化和根本性的延续,这种横向和纵向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可以说,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在用史料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智慧之网,让人在其中畅游,收获良多。

评分

有营养的图书,适合学习,谢谢!

评分

太好了,太快了,太方便啦,太省心啦。怎么还是不够字数呢,应该是差不多了吧

评分

有营养的图书,适合学习,谢谢!

评分

最爱看书了,很好的书,强烈推荐给大家。

评分

太好了,太快了,太方便啦,太省心啦。怎么还是不够字数呢,应该是差不多了吧

评分

好书,系统传播中华传统家风文化。值得一读!!

评分

太好了,太快了,太方便啦,太省心啦。怎么还是不够字数呢,应该是差不多了吧

评分

太好了,太快了,太方便啦,太省心啦。怎么还是不够字数呢,应该是差不多了吧

评分

有营养的图书,适合学习,谢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