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前沿及应用生物技术:农业微生物研究与产业化进展

生命科学前沿及应用生物技术:农业微生物研究与产业化进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俊,沈德龙,林先贵 编
图书标签:
  • 生命科学
  • 农业微生物
  • 生物技术
  • 产业化
  • 前沿
  • 农业
  • 微生物研究
  • 生物技术应用
  • 科技进展
  • 学科前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067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15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应用生物技术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2
字数:6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农业微生物在维系与提高土壤生产力、改善农产品品质、降低病虫害发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以及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它的研究及其产业化日益得到重视。农业微生物产业化也是以后国家支持发展的重要生物领域之一。
  《生命科学前沿及应用生物技术:农业微生物研究与产业化进展》由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专家学者集体编著而成,内容反映了“十一五”期间该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对下一步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全书由农业微生物综合研究进展、微生物肥料研究与产业化、农业微生物其他研究与应用、微生物肥料标准摘录4个部分组成;共列出了33个广受关注的方面,以专题的方式进行介绍;微生物肥料标准摘录中摘录了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以便查阅和使用。
  《生命科学前沿及应用生物技术:农业微生物研究与产业化进展》可供农业微生物学研究、教学、产业化,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及其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想了解农业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读者使用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农业微生物综合研究进展
充分发挥根瘤菌在优化我国农牧种植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根瘤菌选种原则参考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质量研究
土壤微生物与仝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农业微生物学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发展
农业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固氮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
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农业环境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与应用
微生物列土壤瘸殖质形成的影响与应用
嗜盐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木霉属真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微生物对低品位含钾岩石的转化与利用研究

第二部分:微生物肥料研究与产业化
微生物肥料作用机制研究与技术创新
我国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建设
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的相关技术问题探讨
丛枝菌根真菌与根际养分吸收
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分解机制与秸秆腐熟菌剂的组成
我国农业微生物肥料产业拓展与提升
微生物肥料生产工程设计
微生物肥料生态学研究进展
堆肥微生物及堆肥接种研究进展
生物固氮技术在大豆种植中应用研究进展
根瘤菌与非豆科植物的关系和应用研究进展
固氮芽孢菌研究进展与应用
我国微生物肥料生产中一些技术问题的探讨
有机废弃物新型快速发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第三部分:农业微生物其他研究与应用
PGPR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生防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土壤农药残留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微生物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研究与应用进展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及其应用
食用菌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发展

第四部分:微生物肥料标准摘录
微生物肥料术语(NY/T 1113—2006)
微生物肥料生物安全通用技术准则(NY 1109—2006)
农用微生物菌剂(GB 20287—2006)
复合微生物肥料(NY/T 798—2004)
生物有机肥(NY 884—2004)
微生物肥料菌种鉴定技术规范(NY/T 1736—2009)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微生物肥料(NY/T 1535—2007)
微生物肥料田间试验技术规程及肥效评价指南(NY/T 1536—2007)
微生物肥料生产菌株质量评价通用技术要求(NY/T 1847—2010)

前言/序言

  本书是在我国农业微生物研究与产业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制品在农业生产作用日益凸显、国家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的背景下,我们组织国内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教学、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编著而成。其主要目的既是为了总结近几年农业微生物研究与产业化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更重要的是力图从中凝练出未来本领域研究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核心内容,以推动本学科的创新与产业发展。
  近10年的农业生产实践证明,以微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农药为代表的农业微生物产品在维系与提高土壤生产力、改善农产品品质、降低病虫害发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以及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农业微生物研究与产业化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和新进展。农业微生物研究进展突出表现在农用微生物资源、重要农用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微生物修复三个方面:农业微生物各种类资源建设已跃上一个新台阶,目前我国收集、保藏、鉴定的菌种库藏资源达15000余株,并对资源开展了功能基因发现、新代谢物发掘等研究,为农业微生物产业化提供了菌种保证;重要农用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已揭开序幕,其作用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为其应用的拓展和效果的稳定奠定基础;以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和秸秆等有机物料的微生物腐解为代表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提出了土壤的微生物调控措施和消减对策,是实现土壤健康维护及其生产力持续提高的一条根本途径。现阶段是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自2008年以来,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产业化专项,均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时期,为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其良好的机遇。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已形成了800多家生产企业、产能800万t、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规模。在国家生物产业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微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农药是生物农业领域产业的重要产品,是生物产业的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
  本书是农业微生物学各方面专家和学者智慧的结晶。作者中既有我们尊敬的陈文新院士、赵其国院士和老专家,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和骨干。本书在内容上,不仅涉及微生物与土壤质量、微生物与养分循环利用、微生物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微生物作用分子机制、微生物与土壤生物化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微生物新资源、生物固氮、有机物料的微生物腐解、微生物肥料产业化等研究与应用的热点领域,而且还涉及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农田环境治理、食用菌等领域。在本书的结构上,分为农业微生物综合研究进展、微生物肥料研究与产业化、农业微生物其他研究与应用和微生物肥料标准摘录四个部分;前三部分涵盖了目前广受关注的33个重要专题,每一专题从文前引言、目前的主要进展、展望(或应用前景)三个层次进行介绍;在本书的微生物肥料标准摘录中,摘录了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全书的结构与安排,力求为读者提供查阅和使用的便利。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陈文新院士、赵其国院士、葛诚研究员等老专家的支持;陈文新院士亲自为本书作序,并提出宝贵建议;各位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中认真收集资料,撰写文稿;出版社诸多同志对编写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和经验所限,作者对部分关注的领域和方向把握不够全面,疏漏及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植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挑战与机遇》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探讨了植物基因组学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现代农业育种中的革命性应用。我们从宏观的植物基因组结构、功能和进化出发,逐步聚焦到微观的基因编辑技术、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高通量组学技术如何被有效地整合,以揭示植物性状的遗传基础。全书紧密围绕“挑战与机遇”这一核心主题,旨在为植物科学研究者、育种家以及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 第一部分:植物基因组学奠基 本部分为读者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我们将回顾植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基因定位到如今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梳理出其关键性的里程碑。随后,详细阐述植物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包括染色体数目、基因密度、重复序列的分布和功能,以及非编码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植物物种基因组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基因组的进化模式、物种分化机制,以及基因的获得与丢失如何影响植物的适应性。此外,本部分还将介绍用于植物基因组研究的各种先进测序技术,包括二代、三代测序技术及其在基因组组装、变异检测方面的优势与局限性,并探讨如何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和策略来处理海量的基因组数据。 第二部分:解析植物性状的分子机制 理解复杂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是推动育种效率提升的关键。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如何利用高通量组学技术来解锁这一奥秘。我们将详细介绍转录组学在分析基因表达谱、鉴定与特定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方面的应用,包括RNA测序(RNA-Seq)技术的原理、数据分析流程以及在揭示转录因子、非编码RNA调控网络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我们将聚焦蛋白质组学,探讨如何通过质谱技术鉴定和量化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从而理解蛋白质互作网络、翻译后修饰以及蛋白质水平的调控如何影响植物的表型。代谢组学部分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技术分析植物体内的代谢产物,解析代谢通路,揭示关键代谢物的积累与特定性状(如产量、品质、抗逆性)之间的联系。最后,本部分将强调多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即如何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不同层次的信息结合起来,构建更全面的植物分子调控网络模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复杂性状形成的机制。 第三部分: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革命 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CRISPR-Cas系统,已经彻底改变了植物育种的面貌。本部分将详细介绍CRISPR-Cas9、CRISPR-Cas12a等主要基因编辑系统的原理、作用机制以及在植物中的应用。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进行基因敲除、基因插入、基因替换以及启动子编辑,以实现对植物基因组的精确改造。全书将列举大量实际案例,展示基因编辑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如营养成分、风味)、增强植物抗病虫害能力、提高环境胁迫耐受性(如干旱、盐碱)以及加速育种进程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此外,本部分还将讨论基因编辑技术在构建基因功能研究工具、培育新品种以及解决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方面的巨大潜力,并分析其在转化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技术瓶颈和伦理考量。 第四部分:分子育种策略与平台建设 基于基因组学和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现代分子育种策略正在不断优化和发展。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将这些先进技术整合到育种流程中,构建高效的分子育种平台。我们将深入介绍标记辅助选择(MAS)、基因组选择(GS)等传统分子育种技术在现代育种中的持续应用和优化,以及如何与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相结合。重点将放在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加速新品种的创制,例如通过定点诱变或转基因技术快速引入优异基因。此外,本部分还将讨论大数据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包括如何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分析海量育种数据,预测杂种优势,优化育种方案。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如何构建一体化的分子育种平台,涵盖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开发、高通量表型评估、基因编辑以及新品种评价等各个环节,以实现育种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第五部分:植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植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领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无限的机遇。本部分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将分析当前植物基因组研究中存在的难题,例如复杂基因组的组装与注释、非编码区功能的解析、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等。在分子育种方面,我们将讨论如何提高基因编辑的靶向性和效率,减少脱靶效应,以及如何解决转基因技术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监管障碍。此外,本部分还将关注如何将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技术应用于非模式植物和野生近缘种的保护与利用,以发掘新的遗传资源。最后,我们将对未来植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合成生物学在植物设计与育种中的应用、单细胞组学技术对植物发育和分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如何利用基因组信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等重大议题。本书旨在为所有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书特点: 前沿性: 紧密跟踪植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突破。 系统性: 从基因组学的宏观结构到分子调控机制,再到基因编辑技术和育种策略,构建了完整的研究体系。 应用性: 大量案例分析,着重展示技术在实际育种和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前瞻性: 深入探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战略性思考。 专业性: 内容严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植物科学、农学、生物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阅读。 《植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挑战与机遇》将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帮助您驾驭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并为迎接未来的农业挑战做好准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生命科学前沿的著作,从宏观视角切入,深入剖析了当前生物技术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脉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阐述基因编辑技术和合成生物学两大支柱时,展现出对前沿动态的精准把握。书中不仅系统梳理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各个环节,更侧重于探讨这些技术如何重塑传统产业,尤其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例如,在讨论蛋白质工程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突破时,作者没有停留在技术介绍层面,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生物经济背景下进行评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技术创新如何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书中对不同研究团队和前沿实验室的案例分析,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鲜活性和可读性,让人仿佛置身于尖端科研的第一现场,感受那种突破与创新的张力。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行业前瞻性的力作,对于希望系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图景的专业人士而言,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指南。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篇章,我立刻被其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学术漫游,带领读者领略生命科学领域那些光怪陆离却又切实发生着的变革。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值得称道,他们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概念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非专业背景的读者。对于那些对生命科学抱有浓厚兴趣,但又被专业术语的壁垒所困扰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书中对生物信息学在生命体“解码”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尤其精彩,它揭示了大数据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的巨大潜力。此外,作者对于伦理和监管议题的探讨,也体现了其作为行业观察者的审慎与责任感,使得全书的讨论层次更为立体和完整,绝非空泛的技术赞歌,而是充满了对人类未来负责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精妙,它不像是一本堆砌知识点的教材,倒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史诗,讲述着生命科学领域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新兴技术(比如类器官培养和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手法,这使得技术的优劣势、适用场景的边界一目了然。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抛出的那些关于“边界”和“可能”的哲学性问题,这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技术文献的范畴。书中对于关键科学家的访谈片段,虽然简短,却充满了力量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科研工作者在面对未知时的坚韧与执着。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数据转化为充满人性光辉的探索故事,极大地激发了读者对科学探索本身的热忱。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类前沿著作往往会带来一种“信息过载”的疲惫感,但这本书却奇迹般地避免了这种倾向。其秘诀在于作者对信息流的精准把控——每引入一个新概念,总会伴随着清晰的背景铺垫和应用前景的展望,使得知识的吸收过程如同在清澈的溪流中捕鱼,既有乐趣又有效率。书中对于基础研究如何快速转化为市场化产品的路线图描绘,堪称教科书级别。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对“科研成果转化率”这个行业痛点的分析,他们并没有简单归咎于资金链问题,而是深入剖析了基础科学与工程化之间的“技术鸿沟”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跨学科协作模式建议。这种由表及里的深入剖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信息传递的层面,更上升到了方法论指导的高度。

评分

读完此书,我感到思维被极大地拓宽了,它让我对“生命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物学框架,而是进入了一个由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三者交织而成的全新维度。作者在描述生物制造和个性化医疗的潜力时,那种充满信心的论调,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数据支撑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之上。书中对于生物合成路线的设计案例展示,犹如精妙的工程蓝图,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展示了“我们能做什么”,更巧妙地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这种对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怀贯穿始终。对于那些希望站在时代前沿、参与或引领下一轮技术浪潮的从业者和决策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战略地图”,它清晰地标示出了未来十年内生命科学可能爆发的增长点和关键技术节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