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托万·孔帕尼翁 著,张静 编
图书标签:
  • 文学理论
  • 文化研究
  • 当代思想
  • 哲学
  • 社会理论
  • 常识
  • 幽灵
  • 译文
  • 学术著作
  • 理论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856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40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3
字数:27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回顾了文学理论与常识问所发生的种种冲突。理论拒斥常识所包含的成见:“文学”即本质,“作者”乃文本意义之quan威,作品以“世界”为主题,“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风格”是选择写作方式,“文学史”是逐一列举大作家,“价值”是文学经典的客观属性。理论动摇了常识,但常识也抗住了攻击。理论为了灭掉对手常有过激言论,结果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悖论。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文学理论在法国国内外风靡一时的那个时代,并对其做个总结。

作者简介

索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国文学教授,著有《第二手资料?引述手法》(Seuil,1979)、《文学第三共和国》(Seuil,1983)、《现代性五悖论》(Seuil,1990)和《反现代者》(Gallimard,2005)等。

目录


1/序言:爱罢何所余?

7/理论与常识

10/理论与文学实践

13/理论、批评、历史

15/单一理论或多个理论

16/“文论”或“文学理论”

17/简化为要素的文学

21/第1章文学

24/文学的外延

27/文学的内涵:功能

30/文学的内涵:内容的形式

32/文学的内涵:表达形式

34/文学性或偏见

37/文学就是文学

39/第2章作者

41/论作者死了

45/“意图”(voluntas)与“行为”(actio)

48/寓意与文献学

52/文献学与阐释学

57/意图与意识

60/对齐法

63/“第一手信息”

67/意图或一致性

71/反对意图论的两个论据

76/回归意图

77/意思非意义

82/意图不同于构思

84/关于意图性的推定

89/第3章世界

91/破除“模仿”

95/蜕化的“模仿”

99/现实主义:反映或规约

102/指涉幻象与互文性

107/有争议的术语

108/反模仿论的批评

115/语言的任意性

120/辨别式模仿

126/虚幻世界

129/书的世界

131/第4章读者

132/被忽视的阅读

135/读者的反抗

138/接受与影响

139/隐性读者

145/开放的作品

147/期待视野(幽灵)

148/作为阅读模型的体裁

150/脚踏自由之轮的阅读

154/读者身后

156/第5章风格

157/风格面面观

164/语言、风格、写作

167/对风格的呵斥

171/标准、偏离、语境

175/作为思想的风格

178/风格归来

180/风格与样例

183/标准或范型

185/第6章历史

188/“文学史”与“文学的历史”

191/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193/观念史、社会史

197/文学演变

198/期待视野

203/改头换面的文献学

206/是历史还是文学?

210/历史即文学

213/第7章价值

215/诗歌大多拙劣,但仍是诗歌

218/美学幻象

222/何谓经典?

227/文学中的民族传统

229/拯救经典

234/对客观主义最后的辩护

237/价值与后世

240/走向温和的相对主义

243/结论:理论探险

244/理论或虚构

245/理论与“语言层级”

248/理论与困惑

250/致谢

252/参考书目

273/人名索引



现代思想的脉络与文学的交响:一窥理论的幽灵与常识的边界 在人类思想的浩瀚星河中,理论与常识如同两颗恒星,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又在微妙的引力作用下,彼此影响,共同塑造着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文学,作为一种承载思想、反映现实、探索人性的艺术形式,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却又至关重要的联系。它既是理论得以具象化、情感化的载体,又是对既有常识进行挑战、重塑,乃至颠覆的舞台。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这套丛书,正是试图通过对一系列前沿学术著作的精心翻译与呈现,为读者打开一扇深入探究这一复杂关系的窗口。它不直接陈述某个单一的理论,也不满足于对日常经验的简单罗列,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理论的深邃光影下,悄然渗透,影响着我们认知模式,却又常常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 丛书的名称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洞察。“理论的幽灵”并非指空泛虚无的学说,而是那些曾经激荡风云、深刻影响了社会思潮,即便在今天,其思想的残响依然在字里行间、在集体潜意识中若隐若现的理论建构。这些理论,无论是来自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还是其他学科,它们曾经以清晰的逻辑和严密的论证试图解释世界的运作规律,构建出宏大的知识体系。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知识的迭代,以及新的实践经验的涌现,它们的力量或许不再是舞台的中心,但其影响却如同幽灵一般,潜伏在我们理解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之中,塑造着我们的判断,甚至我们的情感反应。 “文学与常识”的并列,则揭示了丛书关注的核心议题。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展现了人类经验的广阔图景。它通过叙事、隐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观念、复杂的情感、微妙的人性,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存在。而常识,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石,是群体共识,是无需证明的“显而易见”。它由经验积累、文化传承、社会规范等多种因素构成。然而,什么是“常识”?它是否真正如其名般“普通”和“普遍”?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个体那里,常识的边界在哪里?又是什么在悄然地塑造着我们对“常识”的认知? 这套丛书的价值,正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拨开迷雾,看到理论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我们看似天然、朴素的常识之中。例如,那些曾经在特定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性别、阶级、权力、身份的理论,即使已被更迭的思潮所取代,其遗留的观念却可能依然以“常识”的面貌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习惯、价值判断和社会期待之中。文学作品,作为对现实的映射与再创造,天然地承载着这些被理论塑造过的“常识”。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时会不经意间暴露这些常识的局限性,甚至以其艺术的张力,质疑和挑战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真理”。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的冠名,进一步强调了丛书的学术性和方法论。它并非简单地介绍几本名著,而是以一种“棱镜”的视角,将不同来源、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汇聚起来,通过翻译这一媒介,折射出更为丰富和多元的理解。棱镜能够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谱,丛书也试图将复杂的理论与文学现象,分解为可以被细致审视的构成要素,帮助读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和分析。它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看似坚固的常识,去挖掘理论在日常认知中的深层根源,去理解文学作品在解构与建构常识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这套丛书所探讨的问题,绝非局限于学术象牙塔。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在用常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判断是非,理解他人。而这些常识,很多时候,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受到我们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下,那些曾经的、或者依然在发挥影响的理论的回响。文学作品,则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理论与常识在个体生命中的具体显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物,其内心的挣扎、情感的纠葛,往往是理论与常识碰撞、博弈的生动写照。 想象一下,当我们阅读一部描写家庭关系的小说时,我们可能会对人物的行为模式产生共鸣,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然而,这其中的“人之常情”,可能早已被关于父权制、母性权威、亲子互动等理论所规训。当我们被社会对某些群体贴上的标签所影响时,我们可能认为这是“眼见为实”的常识。但这些标签,又何尝不是某种社会理论建构的产物?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个体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理论如何作用于真实的生命,又如何被生命所反拨。 “理论的幽灵”并不可怕,它们只是思想史的印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痕迹。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们浑然不觉,将理论的建构视为天然的秩序,将被理论塑造的常识当作不可动摇的真理。文学,正是帮助我们驱散这种“浑然不觉”的利器。它让我们看到,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历史、深刻的权力关系,以及被忽视的个体经验。 这套丛书所呈现的,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是一次对现代性以来,我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理解世界的深刻反思。它鼓励读者超越表象,深入探究理论与常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理解文学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它引导我们审视那些“理所当然”的观念,质疑那些似乎不容置疑的常识,从而获得更为深刻、更为独立的认知能力。通过对“理论的幽灵”的辨识,对“常识”边界的探寻,以及对文学作为思想载体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并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的思考。这套丛书,正是我们踏上这场探索之旅的珍贵向导,它将带领我们穿越理论的迷雾,在文学的丰富意象中,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常识,并最终,抵达一个更为开阔的思想疆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哲学迷宫,我小心翼翼地在其中穿梭,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挑战。我发现作者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看似遥远的理论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并非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层层剥离,揭示出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思想史轨迹和权力结构。我常常被作者那种严谨的论证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迷雾,看到那些被遮蔽的真相。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冒险,每一次对新观点的理解,都像是攻克了一个难关,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理论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深刻洞察力,他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用生动的语言阐述,让即使是门外汉也能窥探到其中精妙之处。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读到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书,总是忍不住想和人分享。这本书,虽然我暂时还无法透露它的具体内容,但它带给我的思想冲击和阅读体验,绝对是近几年来最令人兴奋的。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认知领域的大门。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我的思考,划出那些直击灵魂的句子。有时候,我甚至会放下书本,对着窗外的风景,久久地沉思,试图消化那些涌入脑海的理论和概念。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更不是消遣闲暇的书籍。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去辩驳,去质疑。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才显得它的价值非凡。它强迫我审视自己固有的观念,去挖掘那些根深蒂固的“常识”,并试图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演变,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思维模式。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不安,但最终带来的却是视野的拓展和思维的升华。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期待这本书还能带来多少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可以轻松放下,然后继续生活的内容。它会留下印记,会在你的脑海中不断回响,让你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全新的看法。作者的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一层层地解剖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并揭示出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理论纠葛。我常常被那些出乎意料的论断所吸引,它颠覆了我许多既有的认知,迫使我去思考那些我从未想过的问题。这种挑战性的阅读,让我感到兴奋,也感到一种深深的敬畏。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加审慎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再轻易地接受表面的解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对自我认知的重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那些渴望挑战思维极限,寻求深刻理解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它挑战了我对“常识”和“理论”的传统认知。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文学作品中的微妙之处与深刻的哲学理论巧妙地融合,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惊叹于他如何能够从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中,挖掘出隐藏在背后的巨大思想能量。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些富有启发性的论断所吸引,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认为天经地义的“常识”,并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质疑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不安,但最终带来的却是思维的解放和视野的开阔。我发现,自己开始更加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更加愿意去探索那些不被轻易理解的现象。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易懂的书,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领悟。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它的价值更加凸显,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模糊不清的认知,让我开始审视那些我从未深究过的“道理”。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潜藏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幽灵”,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这种剖析不是简单地指责或否定,而是充满了对人类思维复杂性和历史演变的深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观念,并试图用书中的理论去重新审视它们。这种过程虽然有时会带来一些痛苦,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和局限,但正是这种痛苦,才促使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常识”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文学作品则常常是这些影响最直接的载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走得更远,去探索更多被遗忘的角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唉,大坑d(?д??)恶补

评分

很不错的专业书,值得一读

评分

唉,大坑d(?д??)恶补

评分

评分

很好的书籍 值得一读!

评分

唉,大坑d(?д??)恶补

评分

法国著名学者安托万·孔帕尼翁文学理论专著。

评分

发货快,包装好,质量满意,盼优惠活动多一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