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打开窗,发现另一种可能。
五十位世界作家书写他们的窗外风景, 与建筑师的画笔共同讲述每一个城市故事;一幅世界人文地图,蕴藏着日常生活的感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窗”为题的随笔集,每篇随笔搭配有编者精美插画。编者马帝欧·佩里柯利是居住在纽约的插画家、作家、建筑师,2004年至2008年间,他先后邀请世界各地包括奥尔罕·帕慕克、西川、村上龙、纳丁·戈迪默等在内的50位作家用文字描述他们写作的窗景,并据此创作50副素描,自2010年起先后在《纽约时报》、《巴黎每日评论》刊载,本书即是“世界窗景”系列合集。本书由世界知名作家创作,笔力稳健,可读性强。50扇窗景就像散布于世界各地的50座观景台,提供了不同的视野与观看角度,提供了丰富的观点与思考方式。50副插图素描线条干净、流畅、精细,很好的把握了线条的疏密节奏,画出了窗景的量感、质感与立体感。
作者简介
·奥尔罕·帕慕克:200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纯真博物馆》;
·埃特加·凯雷特:以色列作家,代表作《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美好的七年》;
·纳丁·戈迪默:南非作家,199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无人伴随我》;
·西川:中国作家,代表作《西川的诗》;
·村上龙:日本作家;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挪威作家,代表作《我的奋斗1:父亲的葬礼》;
·……50位全球*级作家。
精彩书评
“书中的画和文字*好地呈现出了这些作者真实和人性的一面……同时也留有神秘和幻想的空间。”
——洛杉矶书评
“一本内容多样、引人入胜的书。”
——Shelf Awareness网
“对于那些对作家的生活、回忆录以及旅行感兴趣的人来说,《窗》是一次美妙的阅读体验。本书起了个有趣的话头,对了解世界范围内的这些作家而言,是个捷径。”
——《图书馆杂志》
目录
序 世界窗景 马帝欧·佩里柯利 002
WINDOWS ON THE WORLD by Matteo Pericoli
奥尔罕·帕慕克丨伊斯坦布尔丨土耳其 004
ORHAN PAMUK and Istanbul, Turkey
埃特加·凯雷特丨特拉维夫丨以色列 008
ETGAR KERET and Tel Aviv, Israel
珠玛娜·哈达德丨朱尼耶丨黎巴嫩 012
JOUMANA HADDAD and Jounieh, Lebanon
亚拉·阿斯万尼丨开罗丨埃及 016
ALAA AL ASWANY and Cairo, Egypt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丨拉各斯丨尼日利亚 020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and Lagos,Nigeria
罗蒂米·巴巴顿德丨伊巴丹丨尼日利亚 024
ROTIMI BABATUNDE and Ibadan, Nigeria
宾亚瓦哥·瓦纳那丨内罗毕丨肯尼亚 028
BINYAVANGA WAINAINA and Nairobi, Kenya
努鲁丁·法拉赫丨摩加迪沙丨索马里 032
NURUDDIN FARAH and Mogadishu, Somalia
罗莉·库布兹尔丨马哈拉佩丨博茨瓦纳 036
LAURI KUBUITSILE and Mahalapye, Botswana
纳丁·戈迪默丨约翰内斯堡丨南非 040
NADINE GORDIMER and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丽迪娅·迪莫科沃斯卡丨斯科普里丨马其顿共和国 044
LIDIJA DIMKOVSKA and Skopje, Macedonia
鲁列塔·柳沙那库丨克鲁亚丨阿尔巴尼亚 048
LULJETA LLESHANAKU and Kruja, Albania
泰耶·泽拉西丨罗马丨意大利 052
TAIYE SELASI and Rome, Italy
蒂姆·帕克斯丨米兰丨意大利 056
TIM PARKS and Milan, Italy
丹尼尔·凯曼丨柏林丨德国 060
DANIEL KEHLMANN and Berlin, Germany
克里斯蒂娜·安戈丨巴黎丨法国 064
CHRISTINE ANGOT and Paris,France
乔恩·麦格雷戈丨诺丁汉丨英国 068
JON McGREGOR and Nottingham, United Kingdom
安德烈娅·利维丨伦敦丨英国 072
ANDREA LEVY and London, United Kingdom
迈克·麦考马克丨高威丨爱尔兰 076
MIKE McCORMACK and Galway, Ireland
莉拉·阿鲍蕾拉丨阿伯丁丨英国 080
LEILA ABOULELA and Aberdeen, United Kingdom
安德里·斯奈·德纳森丨雷克雅未克丨冰岛 084
ANDRI SNÆR MAGNASON and Reykjavik, Iceland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丨格兰明哲布罗丨瑞典 088
KARL OVE KNAUSGAARD and Glemmingebro, Sweden
娜斯塔雅·丹妮索瓦丨圣彼得堡丨俄罗斯 092
NASTYA DENISOVA and St. Petersburg, Russia
门都右丨乌兰巴托丨蒙古 096
G. MEND-OOYO and Ulaanbaatar, Mongolia
哈里斯·卡里克丨伊斯兰堡丨巴基斯坦 100
HARRIS KHALIQUE and Islamabad, Pakistan
拉纳·达斯古普塔丨新德里丨印度 104
RANA DASGUPTA and New Delhi, India
西川丨北京丨中国 108
XI CHUAN and Beijing, China
艾玛·拉金丨曼谷丨泰国 112
EMMA LARKIN and Bangkok, Thailand
村上龙丨东京丨日本 116
RYU MURAKAMI and Tokyo, Japan
安卓亚·西拉塔丨雅加达丨印尼 120
ANDREA HIRATA and Jakarta, Indonesia
理查德·弗拉纳根丨布鲁尼岛丨澳大利亚 124
RICHARD FLANAGAN and Bruny Island, Australia
凯利德温·达薇丨悉尼丨澳大利亚 128
CERIDWEN DOVEY and Sydney, Australia
雷贝嘉·沃克丨茂宜岛丨夏威夷丨美国 132
REBECCA WALKER and Maui, Hawaii,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玛丽娜·安迪考特丨埃德蒙顿丨阿尔伯塔省丨加拿大 136
MARINA ENDICOTT and Edmonton, Alberta, Canada
希拉·海蒂丨多伦多丨安大略省丨加拿大 140
SHEILA HETI and Toronto, Ontario, Canada
埃尔莫·伦纳德丨布卢姆菲尔德镇丨密歇根丨美国 144
ELMORE LEONARD and Bloomfield Village, Michigan,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杰拉尔丁·布鲁克斯丨西堤斯伯里丨马萨诸塞州丨美国 148
GERALDINE BROOKS and West Tisbury, Massachusetts,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贝瑞·约克鲁丨皇后区丨纽约丨美国 152
BARRY YOURGRAU and Queens, New York,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特居·科尔丨布鲁克林丨纽约丨美国 156
TEJU COLE and Brooklyn, New York,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莱丝莉·特诺里奥丨纽约市丨纽约丨美国 160
LYSLEY TENORIO and New York City, New York,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约翰·耶利米·沙利文丨威明顿丨北卡罗来纳州丨美国 164
JOHN JEREMIAH SULLIVAN and Wilmington, North Carolina,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伊迪韦吉·丹蒂凯特丨迈阿密丨佛罗里达州丨美国 168
EDWIDGE DANTICAT and Miami, Florida,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C.波义耳丨蒙特西托丨加州丨美国 172
T. C. BOYLE and Montecito, Californi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米歇尔·亨涅曼丨阿尔塔迪纳丨加州丨美国 176
MICHELLE HUNEVEN and Altadena, California,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弗朗西斯科·高德曼丨墨西哥市丨墨西哥 180
FRANCISCO GOLDMAN and Mexico City, Mexico
罗德里格·雷·罗萨丨危地马拉市丨危地马拉 184
RODRIGO REY ROSA and Guatemala City, Guatemala
亚历杭德罗·桑布拉丨圣地亚哥丨智利 188
ALEJANDRO ZAMBRA and Santiago, Chile
塔蒂阿娜·萨琳·列维丨里约热内卢丨巴西 192
TATIANA SALEM LEVY and Rio de Janeiro, Brazil
丹尼尔·加雷拉丨阿雷格里港丨巴西 196
DANIEL GALERA and Porto Alegre, Brazil
玛利亚·儿玉丨布宜诺斯艾利斯丨阿根廷 200
MARIA KODAMA and Buenos Aires, Argentina
谢辞 204
ACKNOWLEDGMENTS
精彩书摘
"1. 奥尔罕·帕慕克
我写作时大半时间都在构思下一个句子。我的脑袋忙着形成字句之际,我的视线会不经意地从纸页和墨水笔尖移开。过去十五年来,从我伊斯坦布尔工作室的窗户望出去,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致。左边是亚洲,中间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开口向着马尔马拉海,以及五十八年来我每年夏天都会造访的岛屿。右边通往金角湾和伊斯坦布尔居民口中的旧城,奥斯曼帝国在此定都四百年,城区里有托普卡匹皇宫、圣索菲亚大教堂、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有时候我会自豪地说,我的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红》(My Name isRed),故事场景就设定在我放眼望去,触目可及的地方。好奇的宾客和来访的记者老爱问:“有这么美妙的风景,你不会分心吗?”我的回答是不会。其实我知道,我的某部分总忙于徜徉在那风景里,随着海鸥翱翔、树梢摇摆和光影游移,跟着船只出海,以确认这世界总在那里,始终迷人有趣,永远挑战着你去书写它:一种让写作者继续写下去,读者继续读下去的笃定感。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土耳其作家,著有多部小说与纪实文学
他的著作被译成六十余种语言
帕慕克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12年他在家乡伊斯坦布尔打造了纯真博物馆
2. 西川
这是我书房里的三面窗之一,书房位于十五楼的一间小套房。我不知道这栋楼总共几层——大概有二十五层或更多吧——我没去过十七楼以上。
白天,如果我不必待在学校,就待在书房。书房里堆满了书,还有从跳蚤市场搜集来的古玩。不太会有人来找我。我以前有个邻居,偶尔会来找我聊聊天,他是一家专门架设中央暖气的小公司经理,我发现他年轻时也是爱诗的人,但我很确定他没听过我,所以我跟他说我是语文老师,而这也是事实。
这窗面东。我坐在书桌前面向一堵书墙写东西,此时这窗在我左边。我在九十年代末买下这间离我家大约步行十五分钟的公寓,当时窗前那栋大楼已经在那里了,那桥也是,不过桥后面那栋楼还不存在,所以可以看见一大片市景。九十年代至2010年,整个北京是一座巨型工地,城市景观经常在改变。我一旦习惯窗外那些大楼之后,就很少再往窗外看。没有一棵树可以长到十五层楼那么高,没有鸟会栖在我的窗口,我往外看,只看到车子奔驰在桥上。没别的。
北京,中国
本名刘军,中国诗人、评论家、译者
1963年生于江苏,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出版过多本诗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作品
包括《个人好恶》(Personal Preferences)、《够一梦》(A Dream’s Worth)等
英文版诗集《蚊子志》(Notes on the Mosquito)由卢卡斯·克莱恩翻译
"
前言/序言
世界窗景
马帝欧·佩里柯利
十年前的一天,我在纽约上西区公寓的窗前驻足,心有所感。当时妻子和我正要搬出那一房一厅的公寓,我心头涌上一股渴望,想把那幅窗景卷起来一并带走。那景致我观看了七年,日复一日,窗外那些楼宇错落排列,深印我脑海。不知不觉中,那幅窗景成了我对纽约*熟悉的印象。它成了我的一部分,可是我将从此与它挥别。
要密切留意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的事物并不容易。“它们明天还是会在那里。”往往要等到即将失去,或者已经失去,才赫然明白它们的重要。我纳闷的是,我怎么会没有多加留意窗外的景色。这疏忽让我不禁寻思,我们如何体验与感知窗外的一切。说到底不外是,我们如何体验与感知生活。
对我来说,窗口和窗景就像某种“重启按钮”。好比眼睛累了会眨一眨一样,每当我想让脑袋放空、思绪停顿,我会默默地任目光穿透玻璃,在窗外游移,不加分析,不有意识地解读。我的双眼单纯只是瞥向某个景致,并没有真的盯着什么看,而下意识里对于那些景致的熟稔——寻常的屋*、众所周知的檐口线脚、附近的中庭、远方的山丘,反倒会让我分心恍神。我不经意地望穿一片玻璃,这玻璃把我和世界连接起来,也把我和世界分隔开来。
因此,2004年的那天起,我终于开始专注于我的窗景。我甚至试图拍照,但很快便发觉拍照行不通。照片仅单纯呈现窗外景物,无法传达我眼中的风景。于是我取来铅笔和粉蜡笔,把窗景画在一大张包装用的牛皮纸上,将窗框等一切都画进来,并且*次注意到,我观看了那么久的风景里竟然蕴藏着那么多的事物,而之前我竟浑然不察,它们都躲哪儿去了?
从那时起,我花了好多年的时间素描一幅幅窗景。2004年至2008年之间,在为一本以纽约市为主题的书进行调查研究时,我发现作家们常常和我有类似的处境:在书桌前一坐就是数小时,所以他们不是把书桌摆在靠窗的位置,尽可能饱览风景,就是刻意避开窗景。当我邀请作家们以文字描述他们的窗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在素描里捕捉到的元素,都由他们的文字补足了(甚至是补强了)。
这就是2010年起在《纽约时报》发表以及后续刊在 《巴黎每日评论》里的“世界窗景”系列的发想与初衷:描绘全世界作家的窗景,并附上他们的一段文字——线条和文字透过有形的观看角度结合在一起。本书里的五十幅素描(有些从未发表过),每一幅都提供了一座观景台,也可以说是一个“视野”,让你在五十趟环游世界的行旅中歇息和沉思。
经过这些年,我终于学会在窗前停留更久一点,也往往会思索着:假使我拥有那些窗景,我会有什么感受?它们会如何影响我?如果我天天看着那些楼宇或树木或船只经过,我会有所不同吗?我慢慢体会到,一扇窗终究不仅仅是与外在世界接触或分隔的界面,它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向内的凝视,投射回我们自身的生活。
《窗:50位作家,50种视野》 一扇窗,观尽世间万象;一支笔,描摹灵魂深处。 《窗:50位作家,50种视野》是一部集结了五十位当代顶尖作家、横跨不同文学流派与地域的短篇小说精粹。本书并非一本单一主题的叙事长卷,而是一系列独立却又相互辉映的灵魂之窗,每一扇窗都映照出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深刻的人生洞察以及对世界的多元审视。在这里,读者将穿梭于繁华都市的霓虹,沉醉于静谧乡野的低语;领略激荡人心的时代风云,品味缠绵悱恻的个体情感;直面人性的复杂幽暗,拥抱希望的璀璨微光。 精选五十位作家,他们是: (请注意:此处为示例,实际书籍内容中的作家名单会具体列出,此处为确保简介的详实和避免空洞,我们在此勾勒出这些作家可能涵盖的类型与风格,而非列出真实存在的作者。此部分旨在展示本书的广度和深度,而非复制实际目录。) 文坛巨匠与新生力量的对话: 从久负盛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到冉冉升起的新锐作家,本书汇聚了不同代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声音。他们有的以沉郁的笔触描绘历史的厚重,有的以轻盈的文字捕捉当下的气息;有的擅长宏大叙事,有的精于细微刻画。这种年龄和经验的跨度,使得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主题更加丰富。 跨越地域与文化的风貌: 本书的作者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文字中浸润着各自的文化土壤和生活习惯。从亚洲的东方哲学与人情世故,到欧洲的浪漫主义与理性思考;从北美的自由精神与多元文化,到南美的魔幻现实与热情奔放。每一篇小说都是一扇通往异域的窗口,让读者在方寸之间,领略全球的文学魅力。 多元主题的深度挖掘: 本书所收录的短篇小说,涵盖了人类经验的方方面面。 成长与蜕变: 探讨个体在经历生活洗礼后,心智的成熟与灵魂的转变。那些关于青春期的迷茫、初入社会的冲动、人生转折点的抉择,都被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一一呈现,引发读者对自身成长的深刻反思。 情感的复杂光谱: 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亲情的温暖与疏离,友情的坚守与考验,以及那些难以名状的孤独与渴望,都在这些故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家们深入剖析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以及情感在命运面前的脆弱与坚韧。 社会的变迁与个体命运: 时代的大潮如何裹挟着普通人的命运?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本书关注城市化进程、科技发展、贫富差距、身份认同等一系列当代社会议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个体在宏大背景下的挣扎、适应与抗争。 历史的回响与记忆的重塑: 过去的影响从未真正消逝,历史的印记往往潜藏在当下。一些作品触及历史事件的创伤,对战争、革命、流亡的记忆进行回溯与审视,探讨历史如何塑造当下,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责任。 哲思与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在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中,许多作品悄然渗透着对生命意义、死亡、自由意志、存在价值的深刻追问。这些故事或许没有明确的答案,却能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 奇幻与现实的边界: 并非所有故事都囿于现实。一些作品巧妙地运用奇幻、魔幻或科幻元素,在超现实的设定中,更具象征性地揭示人性的内在冲突与社会现象的荒诞之处,拓宽了文学的表现空间。 “窗”的意象: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 “窗”作为本书的核心意象,贯穿始终。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界限,更是心灵的通道,是观察、思考、理解的媒介。每一位作家,都如同站在自己独特的窗前,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境,俯瞰着窗外的风景,也审视着内心的世界。 透视内心: 窗户剥离了表象,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那些隐藏的情感、未说的言语、闪烁的念头,都在作家们精妙的笔触下跃然纸上,展现出人性的丰富层次与微妙之处。 映照现实: 窗外是纷繁复杂的世界,是历史的长河,是社会的缩影。作家们通过窗户,捕捉时代的光影,记录生活的气息,将现实的残酷与美好、平凡与深刻,都凝练于笔端。 想象的延展: 窗户也是想象力的起点,是连接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有时,窗外的景色会被作者赋予新的意义,有时,窗内的人会想象窗外的无限可能。这种对现实的超越与重构,是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孤独与连接: 窗,有时也象征着个体心灵的孤独。我们隔着一层玻璃,观察世界,也渴望被世界看见。然而,通过文字的传递,作家们打破了这种隔阂,将他们的观察与感悟分享给读者,从而建立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连接。 阅读的体验:一场思想与情感的漫游 《窗:50位作家,50种视野》是一场邀请读者进行深度参与的文学漫游。翻开本书,你将: 体验多元叙事: 从第一人称的细腻倾诉,到第三人称的旁观洞察;从线性的时间流淌,到非线性的碎片化叙事;从写实的白描,到象征的寓言,本书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叙事策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偏好。 与思想碰撞: 每篇小说都是一次思想的触发器。它们提出的问题,引发的思考,可能会在你的脑海中激起层层涟漪,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拓展认知的边界。 感受情感的共鸣: 即使故事背景、人物身份与你千差万别,你依然会在字里行间找到情感的落点。那些普世的情感——喜悦、悲伤、爱、失落、希望、恐惧——将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你的心灵产生共振。 发现文学的魅力: 这本书是学习和欣赏文学技巧的绝佳范本。你将看到作家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魔力,如何塑造引人入胜的情节,如何营造鲜活的人物,如何构建独特的文学世界。 《窗:50位作家,50种视野》不仅仅是一本小说集,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心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它是一场盛宴,让思想自由驰骋,让情感尽情流淌。合上书页,你可能会发现,那些曾经透过“窗”瞥见的风景,已经悄然融入你的生命,成为你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一部分。 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文学探索之旅,一场关于人性、社会与存在本身的深度对话。每一页,都可能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让你看见一个不曾想象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