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的栽培與實驗研究

靈芝的栽培與實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紅梅 著
圖書標籤:
  • 靈芝
  • 真菌
  • 栽培
  • 藥用真菌
  • 生物技術
  • 農業
  • 實驗研究
  • 中藥材
  • 健康養生
  • 食用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116303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654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8
字數:16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靈芝的栽培與實驗研究》詳細介紹瞭靈芝栽培的的主要品種、菌種的製作、人工栽培的模式及菌種脫毒、栽培料對靈芝主要活性成分的影響和靈芝覆土連作的障礙機製的實驗研究。

作者簡介

馬紅梅,1976年12月生,2004年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現工作於熱帶海洋學院,研究方嚮為應用微生物。

目錄

第一篇靈芝的栽培
1靈芝的概況與常見品種()
1.1營養類型及分布()
1.2種類與分類狀況()
1.3主要成分及藥理作用()
1.4主要栽培品種()
1.4.1赤芝(G.lucidum)()
1.4.2紫芝(G.sinense)()
本章參考文獻()
2靈芝母種的製備()
2.1培養基配製()
2.1.1培養基配方()
2.1.2培養基的製作流程()
2.1.3PDA培養基製備方法()
2.2菌種的分離與培養()
2.2.1組織分離法()
2.2.2孢子分離法()
2.2.3基質內菌絲分離法()
本章參考文獻()
3原種和栽培種的製作()
3.1培養基的選擇與配方()
3.1.1原種培養基的配方()
3.1.2栽培種(代料栽培袋)培養基配方()
3.2原種與栽培種生産工藝流程()
3.2.1原種生産工藝流程()
3.2.2栽培種生産工藝流程()
3.3原種和栽培種生産技術要點()
3.3.1配料()
3.3.2拌料分裝()
3.3.3滅菌()
3.3.4冷卻()
3.3.5接種()
3.3.6培養()
3.4栽培種(段木栽培種)製作()
3.4.1段木的選擇與處理()
3.4.2段木規格及數量()
3.4.3段木栽培袋製作()
3.4.4接種()
3.4.5菌棒質量鑒定指標與方法()
3.4.6栽培季節()
3.5菌種的感染與控製()
3.5.1靈芝菌種感染雜菌的原因分析()
3.5.2靈芝菌種感染雜菌的控製措施()
本章參考文獻()
4靈芝的栽培與病蟲害防治()
4.1室內栽培()
4.1.1栽培季節的選擇()
4.1.2栽培室的選建()
4.1.3原料的選擇()
4.1.4發菌管理()
4.1.5齣芝管理及子實體的采集()
4.1.6孢子粉收集()
4.2室外大棚覆土栽培()
4.2.1栽培場地設置及搭建蔭棚()
4.2.2接種()
4.2.3菌絲培養()
4.2.4排場()
4.2.5齣芝管理()
4.3室外仿野生栽培技術()
4.3.1品種選擇()
4.3.2場地建設的要求()
4.3.3栽培模式()
4.3.4林下覆土齣芝及管理()
4.3.5采收及采後管理()
4.4病蟲害防治()
4.4.1病害防治()
4.4.2蟲害防治()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篇靈芝的實驗研究
5靈芝菌體的物理脫毒研究()
5.1研究概述()
5.2研究方法()
5.3研究意義()
5.4實驗方法與結果分析()
5.4.1材料與設備()
5.4.2實驗方法()
5.4.3結果與分析()
5.4.4結論與討論()
本章參考文獻()
6靈芝菌體的化學脫毒研究()
6.1研究概述()
6.2研究方法()
6.3研究意義()
6.4實驗方法與結果分析()
6.4.1材料與設備()
6.4.2實驗方法()
6.4.3結果與分析()
6.4.4結論與討論()
本章參考文獻()
7椰糠栽培對靈芝三萜類化閤物含量的影響()
7.1研究概述()
7.1.1靈芝栽培基質研究概述()
7.1.2靈芝三萜類化閤物研究概述()
7.2研究意義()
7.3實驗方法與結果分析()
7.3.1材料與設備()
7.3.2實驗方法()
7.3.3結果與分析()
7.3.4結論與討論()
本章參考文獻()
8靈芝連作障礙的自毒作用研究()
8.1研究概述()
8.1.1連作障礙研究概述()
8.1.2自毒作用研究概述()
8.2研究意義()
8.3實驗方法與結果分析()
8.3.1材料與設備()
8.3.2實驗方法()
8.3.3結果與分析()
8.3.4結論與討論()
本章參考文獻()
9靈芝菌糠提取液對靈芝的化感作用()
9.1研究概述()
9.1.1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概述()
9.1.2食用菌的化感作用研究概述()
9.2研究意義()
9.3實驗方法與結果分析()
9.3.1材料與設備()
9.3.2實驗方法()
9.3.3結果與分析()
9.3.4結論與討論()
本章參考文獻()
10連作土壤中的優勢微生物種群對靈芝的化感作用()
10.1研究概述()
10.1.1微生物與植物間的化感作用研究概述()
10.1.2食用菌與其他生物間的化感作用研究概述()
10.2研究意義()
10.3實驗方法與結果分析()
10.3.1材料與設備()
10.3.2實驗方法()
10.3.3結果與分析()
10.3.4結論與討論()
本章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1靈芝的概況與常見品種
  1.1營養類型及分布
  靈芝(Ganoderma lucidum)在分類學上隸屬於真菌門(Eumycota),擔子菌亞門(Basidiomycotina),層菌綱(Hymenomycetes),無隔擔子菌亞綱(Holobasidi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靈芝科(Ganodermataceae),靈芝屬(Ganoderma)[1],彆名靈芝草、神芝、芝草、仙草、木靈芝、紅芝、赤芝、瑞草、萬年蕈等,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
  從靈芝獲取營養的方式來分,靈芝既能以腐生的方式生長,也可以以寄生的方式生存。多數種類生長在闊葉樹的腐木上,隻有少數種類對樹種的要求比較專一,例如閩南靈芝生長在鬆樹樁上。有些種類有兼性腐生的習性,既能在活樹上生長也能在死樹上生長,如樹舌靈芝。靈芝屬的種類很少生長在地上,而假芝屬的種類多數生長在地上,少數種類生長在腐朽樹木、倒木或腐殖質上,很少生長在活樹上[2]。從分布特徵來看,靈芝科的種類多數生長在有散射陽光,樹林較稀疏的地方或空曠地帶。從生態因子來看,影響靈芝科在我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溫度、濕度和光照及靈芝科物種腐生的宿主種類的分布[3]。我國靈芝類真菌自然分布的特點是東南多而西北少,主要分布在南方熱帶、亞熱帶範圍內,尤其在海南品種特彆豐富,雨量充足,氣候炎熱,生態環境優良,生物資源種類豐富,極其適閤靈芝科真菌種類生長發育的要求[4],是中國靈芝資源的寶庫,甚至有其獨有種類。《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收錄的靈芝是靈芝科的代錶物種,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亞洲(中國、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山西、山東、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雲南等省(自治區)[5]。
  1.2種類與分類狀況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野生靈芝品種有200多種,我國就有103種,分布在海南的就有80多種,占世界的40%。《本草綱目》上記載的靈芝等真菌有30餘種,它是世界上有關靈芝等真菌最早的分類。《中國真菌誌》記載,我國靈芝有98種,主要有赤芝、紫芝、薄蓋靈芝、樹舌靈芝、雲芝等。而最早真正從分類學角度研究靈芝的是賈祖璋和周宗璜教授,他們於1935年各發錶靈芝屬1種。1939—1964年,鄧叔群教授從事中國大型真菌的研究,在1964年撰寫齣版的《中國的真菌》一書中,記載瞭我國的靈芝屬29種,其中靈芝屬19種,假芝屬10種。為我國靈芝的研究奠定瞭基礎。戴芳瀾教授在1987年齣版的《中國真菌總匯》一書中,記載瞭中國的靈芝屬26種,假芝屬10種,共計36種。20世紀70年代以來趙繼鼎教授進一步研究靈芝類真菌,並發錶瞭大量新種和《中國靈芝新編》等專著。衛生部2001年發布的“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種名單”中,包括瞭靈芝、紫芝和鬆杉靈芝。目前民間應用與實驗室研究開發的還有密紋靈芝、狹長孢靈芝、喜熱靈芝、海南靈芝、內濛古靈芝、紫光靈芝、擬熱帶靈芝、薄蓋靈芝、熱帶靈芝、硬孔靈芝、有柄靈芝、層迭靈芝、鹿角靈芝、樹舌靈芝、白皮殼靈芝、皺蓋假芝等。靈芝品種的命名相對人為化,造成在靈芝生産和藥物開發應用中,靈芝的種類和品種比較混亂,因而需要對靈芝不同種類和品種做一鑒彆,以便減少同名異種、同種異名現象。現代靈芝屬真菌分類學方法可以分兩種:傳統分類方法和現代生物技術分類方法。前者以靈芝形態學特徵為主,但對靈芝各錶型性狀在分類上孰優孰重,各有主張。Haddow(1931)第一個應用皮殼構造來鑒定靈芝屬的若乾種。而Steyaert(1980)依據皮殼構造又把靈芝屬分為4個靈芝亞屬。但趙繼鼎(2000)指齣靈芝科同一種不同的標本上皮殼構造有可能變化,甚至在同一號標本中也有變化,過分強調這一特徵在分類上的作用是不閤適的[6]。在靈芝科擔孢子方麵,由於其擔孢子具有特殊的構造,使其成為最可靠的分類依據,也是Donk(1948)建立靈芝科的唯一基礎。但對於靈芝孢壁,各自說的部分概念並不一緻,不過都應用兩層壁的概念,即外壁和內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分子生物學的廣泛應用,傳統分類係統暴露齣瞭一些缺陷和有待改進之處。例如,許瑞祥通過對從南美洲、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地區采集的靈芝G.lucidum進行rRNA基因的ITS核苷酸序列分析,發現在傳統分類上這些樣本學名都為G.lucidum,但它們在rRNA基因ITS區域核苷酸序列存在差異,應分屬於不同種[7]。同樣他在鬆杉靈芝G.tsugae菌株間也發現存在同名異株現象。這充分說明傳統分類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錶型隻是基因型的錶達結果,而基因型錶達的啓動與關閉可能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緻錶型與基因型會存在一定差距,如此則基於基因型的以生物學技術手段建立的分類係統——現代生物技術分類方法則應運而生,此法更能精確反映自然物種的本質聯係與區彆[8-9]。
  1.3主要成分及藥理作用
  靈芝在生長過程中形成菌絲體、子實體及孢子。不同生長發育時期的菌體均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藥理活性成分[10-14]。靈芝菌絲體含有多糖、多種氨基酸、活性肽、三萜類、堿基、核苷、硬脂酸、多種微量元素、苯甲酸、多種酶、酶抑製劑,以及多種生物堿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並且菌絲體有富集作用,能將環境中稀有元素如硒、鍺、碘的無機形式轉化為有機形式,有利於人體吸收,這更增強瞭靈芝菌絲體功效。靈芝子實體含有多糖、氨基酸、蛋白質、多肽、甾類、萜類、有機酸揮發油、油脂、生物堿、長鏈烷烴以及多種酶和無機離子,腺嘌呤和腺嘌呤核苷,尿嘧啶和尿嘧啶核苷等,還含有K、Na、Ca、Mg、Mn、Fe、Cu、Zn、Cr、Co、Ni、Cd、Ge、Mc、B、P和I等多種元素。靈芝孢子粉有多種營養成分,孢子中的蛋白質含量高達18%,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中的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纈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的含量非常豐富。維生素類主要是維生素E,另外也含有少量的維生素C。靈芝孢子中還富含多糖和寡糖,尤以二糖、三糖、四糖形式的糖類含量較高。脂肪酸類有二十四烷酸、硬脂酸、棕櫚酸、二十二烷酸等。生物堿類有膽堿、甜菜堿和硫組氨酸甲基內胺鹽。無機元素有鈣、磷、鐵、鎂、鈉、鋅、硒等。靈芝作為擁有數韆年藥用曆史的中國傳統珍貴藥材,具備很高的藥用價值。靈芝藥用作用的研究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在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中,靈芝被認為具有“益心氣,安精魂,補肝益氣,堅筋骨”的作用,明代醫學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靈芝的記載較為詳盡,認為靈芝有“益心氣,忍心生血,助心充脈,安神,益肺氣,益脾氣,補肝氣,堅筋骨,利關節,治耳聾”等功效。現代靈芝的生物學、醫學科研成果證明靈芝在許多方麵對於人體的保健具有相當大的益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瞭《神農本草經》等古代文獻對靈芝的藥性、功能作用的論述。現代藥理和臨床研究證實,靈芝具有多方麵生理活性和藥理作用。據研究,靈芝具有保健和藥用價值,如抗腫瘤、抗衰老、降血壓等。靈芝産品在臨床上被用於治療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等已有較多報道[15-19]。中國老齡化嚴重,富貴病普遍,亞健康癥狀蔓延,國內至少有200 傢以上企業從事靈芝研究和開發,産品繁多,至今已開發齣瞭中藥製品、美容用品、保健品、飲料等門類的係列産品[20-21]。市場上常見的有靈芝茶、靈芝衝劑、靈芝片、靈芝蜜餞、靈芝粉和靈芝孢子粉等。目前我國的靈芝製品,已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我國香港、颱灣,成為一些人每日必需的保健用品[22]。
  1.4主要栽培品種
  靈芝的種類較多,根據形態和顔色,可分為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黃芝和紫芝6種,其中赤芝和紫芝為常見栽培藥用品種。
  1.4.1赤芝(G.lucidum)
  即通常所稱的靈芝,實指靈芝的子實體而言。彆名:紅芝、靈芝草、吉祥蕈等。菌絲近無色至褐色,有分枝,多彎麯,直徑1.5~6μm,壁厚無隔膜,無鎖狀聯閤。子實體為一年生,有柄、木栓質,菌蓋腎形、半圓形、罕近圓形,有環狀棱紋和輻射狀皺紋,菌管長約1cm;管口麵初期呈白色,每毫米間有4~5個。菌柄近圓柱形,側生或偏生,粗2~4cm,長10~19cm,錶麵與蓋麵同色,或呈紫紅色至紫褐色。蓋麵黃褐色至紅褐色,有時嚮外漸淡,蓋緣為淡黃褐色,有同心環帶和環溝,並有縱皺紋,錶麵有油漆狀光澤;蓋緣鈍或銳,有時內捲。菌蓋及菌柄有紅褐色油漆樣光澤,菌蓋背麵汙白色、淡黃色,孢子卵形或頂端平截,孢子粉褐色或灰褐色;孢子呈淡褐色至黃褐色,內含一油滴,卵形,頂端常平截,雙層壁、內孢壁淡褐色至黃褐色,有突起的小刺,外孢壁平滑,無色。該種生長期短,是我國當前進行人工栽培的最重要種類,在靈芝科中其藥用功效也是研究最深的。在赤芝中,優良品種有:信州、惠州、南韓、泰山1號、大彆山靈芝等。其中信州靈芝,抗逆性強、菌蓋大而厚、商品性好、産量高,是齣口創匯的優良品種。南韓靈芝,發菌快、齣芝早、片大整齊、産量較高。泰山靈芝,生長迅速、適閤袋料栽培,但産量稍低。大彆山靈芝,蓋大色深,則更適閤段木栽培。因此,各地要根據當地的生産條件(袋料或段木)、生産目的(齣口或內銷)來確定品種。采取袋料栽培,實現一年三收,則可選用南韓靈芝。此芝多生於柞、櫟等闊葉樹倒木或伐樁上,也偶見於針葉樹倒木、伐樁上。分布在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颱灣、湖南、海南、廣西、貴州、四川、吉林及雲南等地。
  目前,赤芝栽培使用較多的品種如下:① G901赤芝,菌絲生長旺盛,抗逆性強,菌蓋大而厚,芝大圓美,單生比例高,轉潮快,靈芝和孢子粉産量高,適閤段木栽培,是目前龍泉市主栽靈芝品種。②信州靈芝赤芝,抗逆性強,菌蓋大而厚,單生,朵形完整,商品性能好,是齣口創匯的優良品種。③泰山一號赤芝,生長快,菌蓋大,柄較短,色澤好,産量高,袋栽良種。④ G8赤芝,菌蓋平而大,柄粗短,菌蓋比例高,色澤好,易栽培。⑤仙芝赤芝,柄較長,粗壯,芝形圓整,挺拔美觀,趨光性強,是靈芝盆景選用的良種。
  1.4.2紫芝(G.sinense)
  其彆名為紫靈芝、黑芝、中國靈芝、木芝。紫芝菌絲無色至深褐色,有分枝,直徑1.7~5.2μm,無隔膜,也無鎖狀聯閤,壁較厚。子實體一年生,有柄,木栓質至木質,菌蓋多數為半圓形至圓形、少數近圓形,具環形同心棱紋和輻射狀棱紋,錶麵紫黑色至近黑色、紫褐色,有油漆樣光澤,菌肉銹褐色。菌管管口與菌肉同色,管口圓形,每毫米約5個。菌柄側生至偏生,細長呈圓柱形或略扁平,長可達15cm,直徑約2cm,與菌蓋同色或更深,很有光澤,皮殼構造呈擬子實層型,淡褐色至褐色,組成菌絲棍棒狀,頂端膨大部分通常長25~3μm,寬4~6.5μm。菌肉銹褐色,孢子卵形或頂端平截,(10~12.5)μm×(7~8.5)μm,雙層壁,外壁平滑,無色,內壁有明顯的小刺,淡褐色。大型個體長寬可達20cm,一般個體4.7cm×4cm,小型個體2cm×1.4cm。紫芝的擔孢子卵圓形,頂端臍突或稍平截,壁雙層。外壁無色透明且平滑,內壁淡褐色並具明顯小刺。掃描電鏡下紫芝的擔孢子大小為(10.26~11.05)cm ×(6.84~7.37)cm,錶麵有數條比較明顯的環狀波紋和縱嚮分布的溝峭,孢子近基部處有一疣狀附屬物。多生於闊葉樹木樁旁地上或鬆木上,或生於針葉樹朽木上。分布於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颱灣、廣東、廣西。
  紫芝與靈芝兩者在形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在形態上區彆主要為:紫芝菌蓋錶麵呈紫褐色,紫黑色至近黑色,靈芝菌蓋錶麵則呈紅褐色,淡黃褐色至黃褐色;紫芝菌肉為褐色至栗褐色,靈芝菌肉為淡白色至白色;紫芝孢子較大而靈芝孢子較小。很多人誤將兩種不同的靈芝混為一談。其實除形態的差彆外,在口感上,兩種靈芝也不同,赤芝較苦,紫芝味淡,苦味感較少。除兩種靈芝外,現已經開發利用的品種有十餘種,大多是靈芝屬真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認定瞭靈芝和紫芝乾燥子實體是我國的法定中藥材。
  本章參考文獻
  [1]蘇春麗.中國栽培靈芝菌株的遺傳多樣性研究及分子鑒定[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
  [2]陳體強,李開本.中國靈芝科真菌資源分類、生態分布及其閤理開發利用[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4,26(1):89-95.
  [3]林誌彬.靈芝的現代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齣版社,2007.
  [4]吳興亮,戴玉成.中國靈芝圖鑒[M].北京:科學齣版社,2005.
  [5]林樹錢.中國藥用菌生産與産品開發[M].北京:中國農業齣版社,2000.
  [6]趙繼鼎,張小青.中國真菌誌第十八捲靈芝科[M].北京:科學齣版社,2000.
  [7]許瑞祥.靈芝製品介紹及颱灣研究現狀[J].食用菌,2001(增刊):276-280.
  [8]王截.靈芝等九種食藥用菌的種質資源分子鑒定[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9.
  [9]Chen Y G,Ji Y L,Yu H S,et al.A new Neotyphodium species from Festuca parvigluma Steud.grown in China [J].Mycologia,2009,101(5):681-685.
  [10]周選圍,林娟.中國野生靈芝資源的開發利用[J].食用菌學報,1999,6(1): 58-64.
  [11]陳國良,陳曉清.靈芝有效成分研究綜述[J].中國食用菌,2010,14(4):7-8.
  [12]陳體強,周競.靈芝浸膏微量元素與氨基酸測試分析簡報.中國中藥雜誌,1994 19( 2): 9.
  [13]何晉浙,蕢霄雲,楊開.等.ICP-AES法分析靈芝中的微量元素[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9,29(5): 1409-1412.
  [14]牛君仿,方正,王紅庚,等.靈芝有效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2,25: 51-53.
  [15]彥屹宏,陳在敏.靈芝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海峽藥學,1999,11(3):4-5.
  [16]盧振,陳金和,王雨來,等.靈芝的研究及應用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3,14 (9):577-580.
  [17]張衛明,孫曉明.吳素玲.靈芝孢子粉調節血脂作用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1,20(2):14-16.
  [18]Ofodile L N,Uma N U,Kokubum T,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some Ganoderma species from Nigeria [J].Phytother Res,2005,19:310.
  [19]Shiao M S.Natural products of the medicinal fungus Ganoderma lucidum:occurrence,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s[J].The Chemical Record,2003 (3):172.
  [20]肖智傑,王進軍,連賓.靈芝産品的研究與開發現狀[J].食品科學,2006,27(12): 837-842.
  [21]吳興亮,戴玉成.中國靈芝圖鑒[M].北京:科學齣版社,2005.
  [22]餘椿生.靈芝[J].食品與藥品,2006,7(7):59-60.
  2靈芝母種的製備
  2靈芝母種的製備
  靈芝種源可以從菌種保藏機構購買,也可以直接從野生靈芝中分離,經栽培馴化,提純而成靈芝菌種。在現代靈芝研究中,通常為開發本地靈芝資源,多采用野生靈芝分離[1]。靈芝菌種的分離方法有組織分離、孢子分離法及基質內菌絲分離法3種方法。基質內菌絲分離因易汙染較少采用;孢子分離法多在研究及菌株復壯時采用;規模生産所用菌種多采用子實體菌絲分離法,該方法操作簡便,且能保持原有菌株的優良品性。
  2.1培養基配製
  2.1.1培養基配方
  (1)PDA培養基:馬鈴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瓊脂20g,水1 000mL。
  (2)綜閤馬鈴薯培養基:馬鈴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氫鉀2g,硫酸鎂0.5g,瓊脂20g,水1 000mL。
  (3)馬鈴薯麥麩綜閤培養基:馬鈴薯(去皮)200g,麥麩1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氫鉀2g,硫酸鎂0.5g,瓊脂20g,水1 000mL。
  (4)馬鈴薯酵母粉綜閤培養基: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酵母粉4g,磷酸二氫鉀2g,硫酸鎂0.5g,瓊脂20g,水1 000mL。
  ……

前言/序言

  靈芝又稱靈芝草、仙草,是一種珍貴的藥食兼用的大型真菌,承襲三韆年曆代的經驗和智慧,加上現代科學研究,靈芝於傳統、生化、醫藥、學術上的地位已經十分明確。研究內容越來越豐富,研究成果刊載於各大學、醫療、研究機構等所齣版的相關書籍、科學及醫學等各類學術期刊和論文。
  本書共分兩個部分,第一篇主要介紹靈芝常規栽培,總結我們學院教學一綫的教師總結和部分研究成果,也藉鑒瞭其他靈芝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從栽培品種介紹、菌種製作、栽培技術與模式以及栽培管理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等整個環節;第二篇為靈芝栽培過程中齣現的問題而進行的實驗研究,內容組織思路為:圍繞菌種、栽培基質和栽培土壤而開展,包括菌種脫毒研究,靈芝栽培基質對靈芝産量與主要活性成分的影響及靈芝覆土連續栽培齣現的連作問題。書中第八至第十章部分為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4082)的研究成果,第五和第六章部分為三亞市院地科技閤作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5YD31)的研究成果部分內容,在此對參與這兩個項目實驗的同事和學生錶示衷心的感謝,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參考瞭國內外大量期刊文獻及部分網絡資料,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時間倉促以及著者水平的限製,書中難免存在疏漏與錯誤,有些實驗內容可能尚需進一步充實提高,敬請讀者給本書提齣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以利於我們進一步的提高和修正。本書可供食用菌生産者及研究人員學習參考。
  著者2017年4月


靈芝的栽培與實驗研究 序言 自古以來,靈芝便被視為一種珍貴的藥用菌,其“扶正固本”、“延年益壽”的功效備受推崇。然而,對於靈芝的認識,多數人仍停留在傳說和經驗的層麵,對其真實的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以及科學研究進展知之甚少。《靈芝的栽培與實驗研究》一書,正是基於這一認知缺口,旨在為讀者全麵、深入地解析靈芝這一神奇物種。本書並非故弄玄虛的神藥秘方,而是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結閤前沿的實驗研究成果,係統梳理靈芝的栽培技術,探討其藥用價值背後的科學原理,並對未來的研究方嚮進行展望。 第一章:靈芝溯源:神話與科學的交織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靈芝以其奇特的外形和傳說中的神奇功效,長期以來被賦予瞭吉祥、長壽的象徵意義。從《山海經》中記載的“芝”,到道傢煉丹術中對靈芝的推崇,再到曆代醫藥典籍的收錄,靈芝的形象逐漸豐滿。然而,這些描述多帶有神秘色彩,缺乏科學的依據。 本章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追溯靈芝在古代文獻中的記載,辨析其中哪些是基於樸素的觀察,哪些是附會的神話。我們將著重介紹現代科學對靈芝的分類學研究,明確目前已知的靈芝種類及其分布。通過科學的視角,我們將還原靈芝的真實麵貌,揭開其籠罩的神話麵紗,為後續的栽培和研究奠定堅實的生物學基礎。本書將從菌物學的角度齣發,深入解析靈芝的菌絲生長、孢子萌發、子實體形成等生命周期,並介紹其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適應性,為理解其栽培的科學依據打下基礎。 第二章:靈芝的生物學特性:探秘神奇的地下世界 靈芝的生命活動遠不止於我們肉眼可見的菌蓋。其背後是一個復雜而精密的生物學係統。本章將深入探討靈芝的營養需求、生長繁殖機製以及遺傳多樣性。我們將詳細介紹靈芝在不同培養基質中的生長錶現,分析其對碳源、氮源、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需求量和偏好。 此外,本章還將重點解析靈芝的繁殖方式,包括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生理過程,以及孢子萌發所需的關鍵條件。對於靈芝的遺傳多樣性,我們將介紹目前已知的不同靈芝品種的基因差異,以及這種多樣性對栽培和藥用價值的影響。理解這些深層次的生物學特性,是掌握高效栽培技術、選育優良品種的關鍵。我們將通過對靈芝菌絲體的形態學研究,以及對其代謝産物的初步分析,來揭示其生長規律和資源利用效率,為後續的優化栽培策略提供理論支持。 第三章:靈芝栽培技術:從實驗室到田間 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便是係統闡述靈芝的栽培技術。我們將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以科學、係統、可操作的理念,引導讀者掌握從選種、製種到齣菇、采收的全過程。 3.1 靈芝品種的選擇與鑒定: 本節將詳細介紹目前市場上主要的靈芝栽培品種,如赤芝、紫芝、青芝等,並分析它們的性狀差異、適應性及經濟價值。我們將教授如何通過形態學、生理生化指標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對靈芝品種進行準確鑒定,確保選用最適閤特定栽培環境和目標需求的品種。 3.2 靈芝的培養基質配方與優化: 培養基質是靈芝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本節將深入解析各種常見栽培基質的成分構成、理化性質及其對靈芝生長的影響。我們將提供多種實用的基質配方,並講解如何根據當地資源和實際情況,對基質進行優化調整,以提高齣菇率和菌體品質。我們將重點分析不同基質組分(如木屑、麥麩、米糠、石膏、糖等)的比例對靈芝菌絲生長速度、密度以及子實體形成的調控作用,並探討如何通過調整基質的pH值、水分含量、通氣性等物理化學參數,來模擬靈芝在自然環境中的生長條件。 3.3 滅菌與接種技術: 嚴格的滅菌是防止雜菌汙染,保證靈芝栽培成功的關鍵。本節將詳細介紹不同滅菌方法(如常壓滅菌、高壓滅菌)的操作要領、適用範圍和注意事項。我們將演示規範的無菌操作技術,包括接種工具的消毒、培養料的接種、以及接種後的封口處理,確保靈芝菌種的純淨和高效繁殖。 3.4 菌絲培養與發酵: 菌絲培養是靈芝生長的第一階段。本節將介紹室內、室外等不同栽培模式下的菌絲培養環境控製,包括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等因素的調節。我們將分析菌絲生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染菌、老化、畸形等),並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針對袋栽模式,我們將重點講解菌絲在袋內的生長速度、菌絲飽滿度等關鍵指標的監測與判斷,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管理,促進菌絲充分生長,為後續的齣菇期打下堅實基礎。 3.5 齣菇管理: 當菌絲生長成熟後,便進入齣菇階段。本節將詳細闡述齣菇誘導的生理機製,以及如何通過環境條件的改變(如降溫、增濕、強光、通風等)來促進子實體的形成和發育。我們將講解不同栽培模式(如室內仿野生栽培、大棚栽培、瓶栽等)下,齣菇管理的技術要點,包括溫度、濕度、CO2濃度、光照強度等的精確控製。我們將介紹如何根據靈芝子實體的生長階段,及時調整管理措施,如疏蕾、整型、病蟲害防治等,以獲得優質、高産的靈芝産品。 3.6 采收與後處理: 靈芝的采收時機直接影響其藥用成分的含量和品質。本節將詳細介紹不同靈芝品種的最佳采收標準和方法,以及采收後的初加工技術,如清洗、切片、乾燥(烘乾、晾乾)等,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靈芝的活性成分。我們將對不同的乾燥方式進行科學的比較,分析其對靈芝品質的影響,並提供最佳的乾燥工藝參數,以確保靈芝産品具有優良的貯藏性和藥用價值。 第四章:靈芝的藥用價值與活性成分:科學的解析 靈芝的藥用價值是其備受關注的核心原因。本章將不再停留在古籍的記載,而是深入剖析靈芝的化學成分,並結閤現代藥理學研究,解釋其“扶正固本”的科學依據。 4.1 靈芝的主要活性成分: 我們將係統介紹靈芝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包括多糖、三萜類化閤物、核苷、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重點闡述靈芝多糖(如β-葡聚糖)和三萜類化閤物(如靈芝酸)的化學結構、生物閤成途徑及其在免疫調節、抗腫瘤、抗氧化、降血脂、保肝等方麵的藥理作用。我們將引用相關的科學文獻和實驗數據,展示這些活性成分在體外和體內實驗中的具體功效。 4.2 靈芝的藥理作用機製: 本節將深入探討靈芝活性成分的作用機製。例如,靈芝多糖如何激活免疫細胞,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三萜類化閤物如何抑製腫瘤細胞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靈芝的抗氧化作用如何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等。我們將盡可能地解釋這些復雜的生物化學過程,讓讀者對靈芝的藥用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 4.3 不同靈芝品種的藥用價值比較: 我們將對不同靈芝品種的活性成分含量和藥理作用進行比較分析,指齣不同品種在藥用價值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在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中的應用前景。 第五章:靈芝的實驗研究進展:科學驅動未來 科學研究是推動靈芝産業發展和應用拓展的重要動力。本章將聚焦靈芝領域的前沿實驗研究,為讀者描繪未來的發展藍圖。 5.1 靈芝遺傳改良與分子育種: 介紹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如基因組學、轉錄組學、代謝組學等,對靈芝進行遺傳改良的方法。包括基因編輯、誘變育種、雜交育種等,旨在培育齣高産、抗病、活性成分含量更高的優良靈芝新品種。 5.2 靈芝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與純化: 探討高效、綠色的靈芝活性成分提取方法,如超聲提取、微波輔助提取、超臨界流體萃取等,以及先進的分離純化技術,如高效液相色譜(HPLC)、製備色譜等,以獲得高純度的活性物質,為進一步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基礎。 5.3 靈芝在疾病防治中的應用研究: 迴顧靈芝在癌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預防和輔助治療方麵的最新研究進展。介紹利用靈芝提取物或單一活性成分進行動物模型實驗和臨床試驗的結果,展示靈芝作為功能性食品或藥物的巨大潛力。 5.4 靈芝栽培技術創新與智能化管理: 展望靈芝栽培技術在智能化、自動化方麵的未來發展。介紹利用傳感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靈芝生長環境的實時監測和精準調控,提高栽培效率,降低生産成本,實現靈芝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六章:靈芝産業發展前景與挑戰:機遇與應對 靈芝作為一種集食用、藥用、保健於一體的珍稀菌物,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本章將從産業發展的角度,探討靈芝産業的機遇與挑戰。 6.1 靈芝産業的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 分析當前國內外靈芝市場的規模、增長情況以及主要産品類型。探討消費者對靈芝産品需求的變化,以及新興的市場機遇,如靈芝深加工産品、靈芝保健品、靈芝化妝品等。 6.2 靈芝産業麵臨的挑戰: 識彆靈芝産業在生産、技術、市場、政策等方麵麵臨的挑戰,例如:標準化生産體係不完善、産品質量參差不齊、品牌推廣不足、市場監管力度不夠、知識産權保護薄弱等。 6.3 應對策略與發展建議: 針對麵臨的挑戰,提齣具體的應對策略和發展建議。例如:加強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建立健全的質量標準和監管體係;加大品牌宣傳和市場推廣力度;促進産學研深度融閤,加速成果轉化;推動産業升級,發展高附加值産品;以及加強國際閤作,拓展海外市場。 結語 《靈芝的栽培與實驗研究》一書,力求以科學的視角,嚴謹的態度,係統地闡述靈芝的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藥用價值以及前沿研究進展。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靈芝,掌握科學的栽培方法,理解其藥用價值背後的科學原理,並為靈芝産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靈芝,這一承載著古老智慧的神秘菌物,在科學的探索下,必將綻放齣更加耀眼的光芒,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齣更大的貢獻。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費腦子”的,它幾乎不提供任何快速通道。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讀者投入相當的精力去消化和吸收。我個人最欣賞它在“實驗數據可視化與結果解讀”部分的處理方式。作者非常強調科學研究的透明度,不僅僅是呈現“成功”的案例,連那些失敗的、數據異常的實驗也被納入討論,並深入分析瞭可能導緻偏差的原因。這種對研究過程不加美化的誠實,是構建科學精神的基石。例如,書中對不同滅菌溫度對靈芝子實體形態影響的對比分析,數據點密集且觀察細緻入微,從菌蓋邊緣的厚度變化到菌管顔色的細微差異,都有詳盡的文字描述和對比照片佐證。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如何做研究”的操作手冊,而非僅僅是“靈芝知識”的集閤,對於有誌於從事相關領域深入研究的人來說,它提供的思維框架比任何單一的技術點都更有價值。

評分

我是在尋找一種能夠係統提升傢庭菌菇種植水平的參考資料時偶然發現這本厚厚的書的。老實說,初看之下,我有些被它那近乎百科全書式的體量嚇到瞭。它不像市麵上那些“十分鍾學會種蘑菇”的快餐讀物,這本書更像是作者幾十年心血的結晶,每一個章節的背後都似乎藏著無數個不眠之夜的試驗數據支撐。我特彆留意瞭關於“基質優化”的那一章,作者不僅羅列瞭常見的木屑、麩皮配比,還深入探討瞭不同添加劑(如石膏、石灰)對培養基pH值和微生物拮抗作用的影響,甚至還詳細解析瞭這些變化如何反作用於靈芝子實體有效成分的積纍。我嘗試按照書中描述的“梯度升溫”法來處理我的菌包,結果發現齣菇的成功率和子實體的緊實度都有瞭肉眼可見的提升。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冷靜剋製,幾乎沒有情緒化的錶達,所有論斷都建立在可重復驗證的數據之上,這種科學的嚴謹態度,對於我這種追求效率和結果的實踐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樸實,米白色的封紙,沒有花裏鬍哨的插圖,隻有那幾個沉穩的黑體字,讓我初次接觸時就感覺到瞭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我原本是對菌草類植物抱有一點好奇的普通愛好者,但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我纔意識到這絕不是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它似乎更像是一份詳盡的科研報告匯編,從靈芝的形態分類學描述開始,就展現齣瞭一種不容置疑的專業性。比如,其中關於不同靈芝品種的孢子萌發條件對比分析,那錶格做得之細緻,仿佛能讓人直接拿去實驗室裏進行對照實驗。我尤其欣賞它在實驗設計部分所展現的邏輯鏈條,每一步的對照組和實驗組設置得都極其清晰,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基礎研究上的紮實功底。雖然閱讀過程中需要頻繁查閱一些生物化學和真菌學的專業名詞,但這種“啃硬骨頭”的感覺,反而更滿足瞭我作為一個深度學習者對知識的渴求。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否在茶餘飯後供人消遣,而在於它為專業人士搭建瞭一個堅實的知識基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雖然樸素,但內容上的深度和廣度,絕對是超乎想象的。我一直對靈芝在傳統醫學中的應用感興趣,但市麵上的資料多是泛泛而談,缺乏實證支持。然而,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對有效成分提取和定量分析的部分。它詳細描述瞭如何使用不同溶劑(水、乙醇、甲醇)對靈芝多糖和三萜類化閤物進行分離,並配有清晰的HPLC(高效液相色譜)圖譜示例。這已經遠遠超齣瞭普通種植愛好者的範疇,它直接觸及到瞭藥用真菌的質量控製核心。我雖然沒有專業的實驗室設備,但光是理解這些分離純化的原理,就讓我對靈芝的藥理活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的圖錶製作精良,無論是菌絲生長麯綫圖還是成分含量對比圖,都清晰明瞭,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實驗結果的門檻。這種將傳統應用與現代分析科學完美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對“靈芝”這一物種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評分

作為一名關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者,我對書中關於“汙染控製與病蟲害綜閤治理”的部分給予瞭高度評價。在追求高産量的同時,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化學乾預,是當前農業領域麵臨的共同難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論述非常深入且具有前瞻性。它不僅詳盡描述瞭常見的汙染菌(如木黴、鏈黴菌)的形態識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大量的生物防治策略,比如利用拮抗微生物群落的建立來抑製雜菌的生長,而不是單純地依賴福爾馬林或多菌靈。書中甚至探討瞭通過調整培養環境的微氣候參數(濕度波動、CO2濃度變化)來增強靈芝菌絲自身的免疫力。這種全方位的、生態學視角的管理思路,讓我明白真正的“栽培”藝術,是與自然規律和諧共處的藝術。這本書無疑為高標準、無公害靈芝的規模化生産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