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遗传奥妙

你身边的遗传奥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惟基,杨玉霞 著
图书标签:
  • 遗传学
  • 基因
  • 健康
  • 科普
  • 生物学
  • DNA
  • 遗传疾病
  • 个性化医疗
  • 生命科学
  • 亲子鉴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166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3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刑警为什么能利用一根毛发破解谜团,人体为什么会产生‘点燃爱情的火花’,高矮胖瘦都是天生的吗,我们肠道里的细菌是敌人还是朋友?”《你身边的遗传奥妙》将会告诉你答案。

² 本书编写了94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关于遗传知识的话题 书中的话题涉及各个方面,比如与我们日常饮食密切相关的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一直争议不断的为什么会有同性恋、由雾霾频现引发的热门话题—环境污染怎样引发疾病以及生动有趣的假如爱因斯坦与女秘书结婚等等。

² 书中涉及了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了4个篇章 远到深奥的生命密码、生物性别,近到如何健康生活、怎样解释日常琐事,将科学融于生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内容简介

  作者在这本小册子里,编写了近百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关遗传知识的有趣和有用的话题,每个话题独立成章,分别涉及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奥秘;同时按“生命密码”“生物性别”“健康生活”和“精彩世界”四项归类,组成A篇、B篇、C篇和D篇,通俗解释遗传和环境在其中的作用,融科学于日常,变深奥为浅显,化艰涩为生趣,适合对生命的遗传奥妙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也是大中学生学习生物课很好的课外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李惟基,男,1939年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长期讲授遗传学并从事育种基础研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荣誉证书。已主编《遗传学》《新编遗传学教程》,合作编著《甘薯育种学》等。
  
  杨玉霞,女,1979年生,北京大学讲师。中国科学院博士,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博士后。现讲授医学遗传学并参编教材,同时主持国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己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A篇 泛谈生命密码
我们继承了父母的什么
——什么是遗传物质
发荧光的烟草、兔子和行道树
——遗传物质的佐证
生旦净丑一台戏
——生命密码的组成
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
——生命密码的输入
长肉不长膘的新型猪诞生了
——生命密码的剔除
精选胚胎可获得健康宝宝
——生命密码的选择
父母怎样传输生命密码给子女
——生命密码的复制和传递
生命密码怎样表达生命现象
——生命密码的转录和翻译
五颜六色的天然丝绸从哪里来
——生命密码产物之一:结构蛋白
煤气中毒是怎样发生的
——生命密码产物之二:运输蛋白
为什么牛羊同吃青草,却挤出不同的奶
——生命密码产物之三:酶
屡禁不止的竞技兴奋剂
——生命密码产物之四:激素
蚂蚁窝的里里外外
——生命密码的间接产物:信息素
为什么注射疫苗能免疫
——生命密码产物之五:抗体和抗原
科素亚和立普妥怎样降血压和降血脂
——生命密码产物之六:受体
玉米籽粒上的彩绘
——调控基因一
转基因羊产的抗凝血药物为什么能集中在羊奶里
——调控基因二
DNA指纹怎样破解谜团
——基因外DNA序列
到底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密码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动物不结婚也能子孙满堂吗
——动物密码重新表达的潜能
玻璃管里种庄稼
——植物密码重新表达的潜能
动植物细胞能否返老还童
——密码重新表达的方向
双胞胎是否起源于同一枚受精卵
——密码表达与发育类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发育类型与进化

B篇 漫话生物性别
C篇 健康生活闲言
D篇 精彩世界絮语
附录 遗传学绪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A篇 泛谈生命密码

每种生物都在各自的生命密码支配下,经历各自的生老病死过程。这种互不相同的生命密码叫做基因,它们都是以特定的简单化学物质为材质构成的。那么,这种简单的化学物质用什么方式分别贮存着各种生物之间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生命密码呢?这许多生命密码又怎样先后有序地经过生物细胞里的化学反应,产生哪几类不同性质的蛋白质,从而演绎出活灵活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呢?与此同时,生命密码又怎么能够使各种生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呢?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话,就请阅读本篇,本篇正是试图通过我们身边多方面的生活实例,通俗地和你聊聊这些基本的科学道理。

A04 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

——生命密码的输入

转基因技术是科学界在确认DNA为遗传物质之后的一项重大技术成就,也叫基因工程。它通过向生物细胞插入一段能够表达特定蛋白质的DNA片段,使生物获得新的生命密码,从而产生新的性状。这种能够表达特定蛋白质的DNA片段就称为基因。虽然这种技术在遗传学上和常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远缘杂交育种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使生物获得另一种生物的基因;但是比起常规杂交来,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比起诱发突变来,更具有预见性;比起远缘杂交来,更具有获得目标基因的可靠性。因此,可以称为创造生物新类型途径的“升级版”。

目前,转基因技术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医药方面,已有300多种蛋白药物可以通过基因工程获得,其中有些已经通过严格的疗效检测、动物试验和临床测试。比较常见的有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另外还有许多用于抗肿瘤、溶血栓、治疗血友病、减肥、抗中风等的药品。预计基因工程药物将成为21世纪药业的支柱。此外,人们还翘首关注抗艾滋病的转基因病毒疫苗早日问世。

微生物利用方面,经过转基因改造而成的“工程菌”一般生长迅速、能专一地降解污染物,在处理污水、净化气体、去除海洋石油污染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有的还可用于冶金采矿、二次采油、食品加工、降解残留农药等方面。

图A04-1 超级细菌的构建

种植业方面,目前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抗病、抗虫和抗除草剂的农作物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在确保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玉米为例,苏云金杆菌Bt制剂作为生物杀虫剂应用于作物保护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目前农作物保护市场上占的份额仍然不足1%,主要原因是田间效果不稳定、在紫外线下易分解、持效期短、对隐蔽害虫效果不大、在玉米田使用操作困难等。而今科学家将Bt的杀虫蛋白基因转到玉米中,使玉米也能生产这种蛋白,当害虫危害取食玉米时,在其中肠碱性溶液及酶的作用下被活化,就能杀死害虫。

我国近9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6次提到了转基因技术,这就足以说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决不允许在这种前沿技术方面落后。如果我们的技术停滞不前,就会受制于他国,对于我国种子业、粮食等方面的战略安全是很不利的。

然而,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门高新技术,还不为公众所熟悉,所以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它的安全性,特别是食品安全性,自然也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其实,说到安全不安全,我们需要对每一件转基因产品进行逐个的具体分析,就好比在常见食品里,有的蘑菇是安全的,也有的蘑菇是有毒的,需要区别对待而不应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部门对每一件转基因食品,不论自产或进口的,都严格制定和执行相关的管控条例,其中包括惩处未经国家审批而私自投放市场,或虽持有品种安全证书但违规销售其种子的行为。

图A04-2 转Bt基因玉米的杀虫原理和食品安全性

此外,目前我国社会上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很大层面上是科学普及不到位造成的。例如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抗虫玉米的bt基因编码的bt蛋白,既然能杀死害虫也就有可能置人于死地。其实,人的肠胃液环境是酸性的,Bt蛋白在人体不会被活化,而且人、鱼、家畜、家禽等的肠道细胞也没有这类蛋白的有效结合位点,因此是安全的。这就好比番茄碱、辣椒素都能杀虫,但是并不妨碍番茄和辣椒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物。鉴于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争论,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除了重提加强农业生物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安全管理之外,还首次写进了加强转基因科学普及的要求。

A06 精选胚胎可获得健康宝宝

——生命密码的选择

2013年5月,一对夫妻来到北医三院生殖中心就诊。患者是丈夫,他患有遗传病,曾经多次手术治疗,十分痛苦。就诊目的是请求医院帮助他们生一个健康宝宝,避免下一代也承受那般痛苦的折磨。

据检查,他的病因是某一对等位基因当中的一个发生了碱基缺失。或许大家都知道,碱基是生物遗传物质DNA的组成部分,就像是一部机器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零件,不同的碱基序列组成不同的基因。倘若某个基因发生个别碱基的替换、插入或缺失,就有可能使这个基因不能正常执行功能而引发疾病。类似这位男患者患的这类单基因病,大部分具有致死性、致残性或致畸性。除了有一部分可以进行提前预防,或通过某些治疗方法进行校正之外,大部分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的后代中,无论男孩女孩都有一定的可能性患同样的疾病,这对夫妻将来的孩子是否正常就看胚胎继承的是父亲那一对基因中的哪一个——是正常的一个呢,或是发生碱基缺失的那一个。因此,医院决定采用胚胎基因诊断的方法,帮助他们筛选具有正常基因的胚胎。


图A06-1 精选早期胚胎

医院首先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也就是试管婴儿技术,将妻子的卵细胞同丈夫的精子,在试管里进行融合,结果获得了18枚质量好的胚胎。

接着,利用显微操作技术,从这些胚胎中获得了极少量细胞。然后,采用他们研究团队研发的最新技术,将这些极少量胚胎细胞中的DNA均匀扩增上百万倍,用以满足基因分析对样本规模的需求。

在这基础上,研究人员检查了上述胚胎细胞,观察其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有没有异常;同时准确地、单位点地检测了关键基因的DNA分子结构。最后发现,这18枚胚胎中只有3枚胚胎是完全正常的,也就是基因既不包含致病位点又不包含新发现的突变位点,同时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也都正常。

2013年12月,3枚胚胎中质量最好的1枚,被移植到那位遗传病患者妻子的子宫内,结果胚胎成功着床,发育正常。随后,抽取孕妇羊水细胞,也就是胎儿正常脱落、漂浮在母体内的细胞,用以进行染色体和及其携带的关键基因的检测,确认了胎儿的染色体和及其携带的关键基因都正常。

2014年9月,孕妇顺利分娩。婴儿体重4030克,身长53厘米。随后,对脐血细胞的基因检测再次证实,婴儿不含致病位点。至此,夫妻二人终于拥有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A07 父母怎样传输生命密码给子女

——生命密码的复制和传递

科学家已经用许多实验证明了,我们从父母那里直接继承的是他们的DNA。DNA是一种化学物质,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我们的身躯是按照各自父母DNA的化学结构建造起来的。我的相貌像我的父母,你的相貌像你的父母,这是因为你父母的DNA化学结构和我父母的DNA化学结构有所不同。这些互有区别的DNA化学结构,就是不同的遗传信息,或者叫做不同的生命密码。

那么,父母的生命密码是怎样传输给我们的呢?这就要说到承载密码的DNA的功能了。首先是DNA能够自我复制。也就是说,一个DNA分子能够变成两个DNA分子,这两个新产生的DNA分子,化学结构彼此相同,并且也和复制前的那一个DNA分子相同。我们通常把复制前的那个DNA叫做亲DNA,把复制后产生的两个新DNA叫做子DNA。就分子水平上来说,它们之间可以说是亲子关系,上下代的关系。这亲子DNA之间,因为分子结构相同,所以携带的生命密码相同。这就为亲代的性状重新表现于子代,奠定了物质基础。



图A07-1 DNA复制

那么,子DNA又是怎样将生命密码带给子代的呢?依靠的是细胞分裂。我们知道,生物体从小到大的生长,靠的是细胞数目的增加,而细胞数目的增加靠的是细胞的不断分裂,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每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新细胞叫做子细胞,原来那一个旧的细胞叫做亲细胞。就细胞水平上来说,亲细胞和子细胞之间是上下代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DNA分子也同步地复制,并且及时地将新形成的子DNA分配到新形成的子细胞里。



图A07-2 细胞的分裂、增殖

因此,在生物体的生长过程中,细胞与细胞之间,它们DNA的化学结构一般彼此相同,都携带着相同的生命密码。在生物体达到性成熟形成性细胞之后,这些和亲代相同的生命密码,就被性细胞通过受精传给下一代生物体了。父母的生命密码就这样传输给了我们。

总之,因为DNA具有自我复制的本领,所以生物的生命密码才有可能稳定地带给下一代生物体,父母的生命密码才有可能稳定地传输给我们。

A A13 蚂蚁窝的里里外外

——生命密码的间接产物:信息素

一只蚂蚁发现食物时,能够召集同住一窝的一大群同伴组成漫长的运输队伍,安全、有序地将食物搬回窝里,靠的是什么呢?主要就是蚂蚁释放到体外的各种信息素。这些信息素属于固醇类激素,但是它分泌到体外,作为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交流的化学语言。群居的昆虫能释放各种信息素,例如聚集信息素、告警信息素、示踪信息素、标记信息素,以及性信息素等。这些信息素是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归根到底离不开生命密码——基因的作用,是基因表达的间接产物,但不是基因直接表达的蛋白质产物,这是我们应当正确区别的。
虽然常见蚂蚁分散四处觅食,但只要有谁发现了食物,除了赶紧衔一小块回巢去之外,沿途还会记得分泌出芳香讯号,用以紧急通知同伴前来支援。附近闻到香味的蚂蚁会一路嗅着这条芳香路线找到食物,每只蚂蚁衔一小块食物,通力合作将所有食物搬回窝巢。由于一同前去的蚂蚁都散发出气味,这就使来回的路上成了“气味长廊”,成群蚂蚁就会沿着这条长廊而忙碌地搬运食物,这些沿着香味移动的蚂蚁就形成了一排漫长的队伍,有秩序地前行。蚂蚁分泌的这种芳香物质就是信息素,由于它的挥发性大,几分钟过后,食物都运回了窝巢,香味也就消失了,不会再有蚂蚁前来。




图A13-1 蚂蚁按照信息素的分布搬运食物

现在让我们再进到蚂蚁窝里瞧瞧吧。蚂蚁一般以一窝为一个家庭。一窝蚂蚁一般有500~2000只,一年可繁殖分出15~25窝。一窝中同时存在蚁后(雌性)、蚁王(雄性)、兵蚁和工蚁。工蚁专门筑巢、觅食、育幼等,数量最多;兵蚁负责保卫群众安全,数量较少。蚁后上鄂腺能释放"女皇信息素",又称"女皇物质"。这种"女皇物质"散发在蚁群内,能够抑制工蚁的卵巢和生殖系统的发育,使工蚁专心致志于除产卵外的一切群内外工作。兵蚁的主鄂腺分泌物也是一种信息素,起的是防卫、报警作用,所以叫做报警信息素。工蚁的直肠附近有一个直肠腺能分泌示踪信息素,混在粪便中来标记蚁群的领地;腹腺分泌物起着对近距离物体的定位作用;毒囊附近有一种杜氏腺,其分泌物起报警、召集作用,常和毒液一起从螫针泌出。蚂蚁还能利用气味辨别谁是同族,谁是异族。如果误入异族巢穴被发觉,它的命运可就悲惨了。


A15 科素亚和立普妥怎样降血压和血脂

——生命密码产物之六:受体

我们使用的许多药物,要和细胞里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受体是什么呢?受体是由基因表达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分子。

举例来说,有一类抗高血压药,例如洛丁新、科素亚等,这类药物被统称为“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简称ACEI),也是结合特定的受体才起到降低血压作用的。

原来,血管紧张素酶在人的多种器官能够同AT1受体结合而引起血管强烈收缩和平滑肌细胞增生,以致血压升高;而上述ACEI类药物能够选择性地结合AT1受体,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酶同那种受体的结合。因此,足够剂量的药物才能竞争得过血管紧张素酶去和那些受体结合,从而有效地降低血压,例如有些患者每天服用50mg的科素亚就可以将血压维持在130-140/80-90mm汞柱之间;而对于另一些患者来说,则需要每天服用100mg的科素亚才能将血压降到140/90mm汞柱,表现为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



图A15-01 血压升高和药物降血压的原理之一

此外,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强降血脂药物叫做阿托伐他汀钙片,商品名称叫做立普妥。在2011年全球最畅销的20种药品中,阿托伐他汀钙片居于首位,达到133亿美元。它的治疗作用也和受体有密切的关系。原来,人的肝脏是合成胆固醇和清除低密度脂蛋白(后者俗称“坏胆固醇”)的基本作用位点和重要部位。而立普妥是肝脏内某种还原酶的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剂,能通过抑制还原酶和胆固醇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通过增加肝脏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目,而增强肝脏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和分解代谢;同时还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和颗粒数目。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药物是在和细胞里相应的受体结合之后才发挥治疗作用的。能够同药物结合的受体称为有效受体。但是,细胞里有效受体的数量有限,在同药物的结合达到饱和时产生最大效应,倘若这时再增加药物浓度,就不可能有更多的受体被结合,药效也就不会再增加了。

倘若病人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也可能对他的这种疾病失去疗效,有人称之为“脱逸现象”,本质上也有可能是因为受体结合部位已经饱和的缘故。在中止使用同种药物一个时期之后,或者换用另外一种药物,因而所结合的不是同一种受体的时候,则还有可能恢复疗效。

19 到底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密码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样一则笑话,说的是一对夫妻面对一箩筐鸡蛋商量着怎么发家致富。丈夫说,他准备孵蛋养鸡,养鸡生蛋,反复循环就会蛋越来越多,鸡也越来越多,每次卖出去赚来的钱自然也就越来越多,到时候生活就会过得越来越好。说到这里,妻子问他:“然后呢?”丈夫想了想,突然兴奋地冒出了答案:“讨个小老婆!”妻子听了火冒三丈,猛然站起来,抬起腿一脚踢翻了那一箩筐鸡蛋,结果全都碎了,碎的不仅是鸡蛋,并且还有他们的发家致富梦。

我们且不在这里讨论这则笑话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而是着重关注一下“鸡生蛋,蛋生鸡”这样一个无穷循环里,到底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个有趣的谜题,千百年来百姓茶余饭后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科学界的争论也长期难分胜负。

在这个问题的争论里,科学家们一般都倾向于先有蛋。例如在本世纪初,一位基因学专家曾经认为,第一只鸡在诞生之前,是包在蛋里的一个胚胎,而那个胚胎的基因与生出来的这只鸡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说先有蛋而后有鸡。一位哲学家还从哲学的角度支持那位基因学专家的观点,他指出,第一只鸡不可能是从其他动物所生的蛋中孵出来的,所以只能是先有鸡蛋才有鸡。一位古生物学者研究了恐龙蛋的化石之后,推论恐龙首先建造了类似鸟窝的巢穴,产下了类似鸟蛋的蛋,然后再进化成鸟类,鸡就是属于这样进化来的一种鸟类,因此认为鸡蛋先于鸡之前就存在了。

直到2010年,英国两位科学家才报道说,他们终于破解了这个谜题,给出了“先有鸡”的明确答案。他们发现,鸡蛋壳的形成需要一种称为OC-17的蛋白质;他们并且掌握了这种蛋白质参与鸡蛋壳形成的过程。同时又发现,这种蛋白质只能在母鸡的卵巢细胞中产生,而不存在于鸡的其他细胞。因此得出结论,只有先有了鸡,才能有鸡的卵巢,从而才能够产生第一枚鸡蛋。


图19-1鸡的OC-17基因只在母鸡的卵巢细胞表达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现在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我们接着需要关注的,是答案所依据的关键性实验结果:那种称为OC-17的蛋白质,只在母鸡的卵巢中产生,也就是说,决定那种蛋白质的OC-17基因只在卵巢表达。不错,鸡的全身细胞都拥有完整的各种基因;可是形成蛋壳所必需的那种蛋白质却偏偏只在卵巢出现。这就说明,OC-17基因的表达时间和地点是受调控基因控制的,就好比集中停留在车场的各路公交车,司机都必须听从调度员的指挥,发车的时间、路线和去向都有明确的规定。鸡也一样,鸡的调控基因只允许OC-17基因在成熟的鸡卵巢细胞里表达,换句话说,成熟的鸡卵巢细胞才具备OC-17基因表达的环境条件。


































《生命密码:DNA的低语与进化的回响》 在浩瀚宇宙的沉默画布上,生命以其千姿百态的绚烂色彩,讲述着一个古老而迷人的故事。而隐藏在这故事最深处的,便是那分子层面的奇迹——DNA。它如同宇宙的低语,悄悄地诉说着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以及我们又将走向何方。 《生命密码:DNA的低语与进化的回响》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度探索,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冒险,一次与亿万年进化的对话。我们将从微观的碱基对出发,一步步揭开生命体的运作机制,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外观、性格、乃至潜在疾病的内在规律。 想象一下,你手中的一缕秀发,一滴血液,甚至每一次心跳,都携带着一份由核酸组成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乐章”。这乐章的每个音符,都由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和鸟嘌呤(G)这四种碱基排列组合而成,它们以独特的序列,编码着构成你身体的每一个蛋白质,决定着你身体的每一个性状。从你虹膜的颜色,到你对某些食物的偏好,再到你患上某种疾病的概率,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早已被这份基因蓝图悄然写下。 本书将带领你走进基因的世界,从DNA的双螺旋结构出发,深入浅出地解析基因的复制、转录与翻译过程。你将了解到,那看似简单的四种碱基,如何通过精妙的密码本,指导着细胞合成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蛋白质,从而构建出复杂而有序的生命体。我们将探讨基因突变如何成为进化的驱动力,那些偶然的“错误”如何为物种注入新的活力,带来适应环境的可能。 更进一步,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尺度——进化。DNA不仅仅是生命的蓝图,它更是进化的时间胶囊。每一条基因链,都记录着遥远的祖先留下的印记。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DNA序列,科学家们得以窥探生命演化的历史长河,重建起生命的谱系图。你将了解到,我们为何与黑猩猩拥有高达98%相似的DNA,又为何与一株苔藓在遗传层面也有着意想不到的共通之处。这些DNA的相似性,如同宇宙星辰的遥相呼应,昭示着所有生命共享着同一个古老而壮丽的起源。 本书将带你走进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解自然选择是如何在亿万年的时光中,筛选出最适宜生存的基因组合,塑造了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命。你将看到,那些在严酷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物种,并非偶然,而是其基因密码中蕴含着经过无数代选择洗礼的优势。从恐龙的灭绝到哺乳动物的崛起,从海洋生物的登陆到鸟类的飞翔,每一个重大的生命事件,都在DNA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遗传的奥秘,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是如何跨越代际的。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到现代基因组学的蓬勃发展,你将看到人类对遗传规律的认识是如何一步步深化。我们将解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作用,理解为何有些性状会“隔代遗传”,又为何我们会从父母那里继承相似的面容和性格。 同时,《生命密码》也关注着遗传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带来的伦理挑战。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够更早地预知某些遗传性疾病的风险,从而采取预防措施,改善生活质量。但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隐私、歧视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的讨论。我们将审视基因技术在疾病治疗、农业改良、甚至人类未来进化方向上的可能性,并引导读者思考这些技术背后的哲学与伦理边界。 本書的敘事將充滿生動的例子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從斑馬身上獨特的條紋,到深海魚類奇特的發光機制,再到人類免疫系統的複雜調控,我們將用DNA的語言,解讀這些生命現象背後的原理。你將了解到,看似無關緊要的基因變異,如何在特定環境下,催生出如此令人驚嘆的生物適應性。 例如,當我們討論物種的遷徙時,你會了解到,那些在嚴寒或乾旱的季節裡,能夠長途跋涉的動物,其基因中可能早已編碼了優異的導航能力、能量儲備機制,甚至是更有效的氧氣利用效率。這些隱藏在DNA深處的“優勢”,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通過自然選擇的篩選而逐漸形成的。 又或者,在探討植物的抗旱性時,你會驚訝於某些植物,如何通過微調其基因表達,來極大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甚至在極端缺水的環境下也能茁壯成長。這些基因的“智慧”,是生命在與環境抗爭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演化的結果。 《生命密码》还将触及一些令人着迷的遗传现象,例如为何有些动物会采取“孤雌生殖”,又为何有些植物能够进行“无性繁殖”。这些看似“违背常理”的繁殖方式,在DNA层面都有着其独特的解释,它们是生命为了在不同环境下延续种群而演化出的多样策略。 我们还将探讨一些更具争议性的遗传学话题,例如基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虽然基因并非决定一切,但它们无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会审视相关研究,理解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能力、情绪反应,甚至一些被认为是“个性”的特质,同时也会强调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不可替代性,避免陷入“基因决定论”的误区。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即使是初次接触遗传学概念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乐趣。我们将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类比,将抽象的分子机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画面。例如,我们会将DNA比作一本写满了指令的“生命操作手册”,将基因比作手册中的“指令段落”,而蛋白质则是根据这些指令“制造”出来的“零件”或“执行者”。 《生命密码》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呈现,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赞叹。它将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理解你与自然界其他生命形式的深层联系,以及你作为宇宙生命史中的一份子所扮演的角色。 阅读《生命密码:DNA的低语与进化的回响》,你将不仅仅获得一份关于遗传与进化的知识,更将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生命的奇妙与伟大。你将能够从分子层面,洞察生命运转的规律;从时间长河,追溯生命的起源与演变;从个体差异,理解生命的丰富多彩。这是一种看见,一种理解,一种超越。 这是一次关于“我们”的旅程。在DNA的低语中,我们将听见亿万年的回响,感受生命在无尽的宇宙中,不懈前行的脉搏。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对生命充满好奇,渴望探寻自身奥秘的读者的书。你将在这趟旅程中,发现隐藏在基因深处的,那个关于你自己的,最深刻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小语种民歌的文化人类学考察的田野报告,其魅力在于其朴素而真挚的现场感。作者明显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到那些鲜为人知的高山部落和偏远渔村,用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下那些正在消逝的旋律。书中对西伯利亚某游牧民族的“呼麦”唱法的描述尤其生动,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其发音技巧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之间的微妙联系,让人隔着文字都能感受到那种从胸腔深处爆发出的原始生命力。文字叙述极其口语化,充满了直接的对话和感性的观察,没有太多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聚焦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那些歌声背后承载的爱情、劳作与哀悼。这种“在场感”是其他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比拟的。读这本书,就像是作者亲手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听到了那些只有在最纯净的自然环境中才能诞生的天籁之音。它让人重新思考,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我们正在失去多少真正源于土地和人心的艺术表达。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带领我们走入了一片关于量子物理与哲学思辨的广袤天地。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飘逸,仿佛在编织一张由不确定性原理和薛定谔的猫构成的华丽网络。我尤其欣赏他对“观察者效应”的深入剖析,那种将抽象的科学概念,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进行转译的能力,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读到关于“纠缠态”的那一章时,我仿佛真的感受到了宇宙间万物之间那种无形的、即时的联系,那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共振。全书的论述逻辑链条非常精妙,它不强行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更倾向于提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挑战读者既有的认知边界。文字中弥漫着一种深邃的、近乎禅意的宁静,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慢呼吸,去感受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本质的形而上学探讨,对于那些渴望在科学的精确性中寻求精神慰藉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极其考究,每一页都像精心布置的艺术品,阅读体验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古代文明密码解析部分实在太精彩了,我差点就相信那些关于亚特兰蒂斯和失落文字的理论了。作者的考据功夫令人咋舌,他似乎真的深入挖掘了那些尘封已久的泥板和莎草纸堆,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符号系统,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紧张感层层剥开。他对于苏美尔楔形文字的解读,与主流考古学的观点形成了有趣的对话,甚至提出了几个让人拍案叫绝的替代性解释。我特别喜欢他处理史料的态度,那种既尊重历史事实又不被传统束缚的批判性思维。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身处埃及金字塔内部,手持油灯的探险家,每翻过一页,仿佛就揭开了一扇通往千年秘密的大门。书中的地图绘制得极为细致,那些复原的古代城邦蓝图,清晰得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香料的味道。对于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对那些边缘史学和未解之谜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收藏级别的。它成功地将枯燥的考古发现,转化成了一场激动人心的跨越时空的寻宝之旅。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中世纪炼金术的哲学基础的专著,我得承认,我被它那种深沉的、近乎宗教般的神秘主义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学术功底无可置疑,他对“贤者之石”的追寻,不仅仅是化学实验的记录,更是一条通往精神升华的隐秘路径的详尽阐述。书中对格里莫瓦(Grimoire)文本的引用和解读非常扎实,文字风格古朴典雅,仿佛真的能从那些羊皮纸的气味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四大元素”和“七大行星”之间复杂对应关系的梳理,那种将物质世界与精神领域进行精妙编织的手法,展现了中世纪思想家惊人的智慧。这本书没有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去简单地否定炼金术,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投射,让我看到了那段历史中,人们是如何努力试图理解宇宙秩序的。对于研究西方神秘学或者思想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极高的,它提供了一个极具深度的视角。

评分

这本关于未来主义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著作,完全颠覆了我对“居住”这个概念的想象。作者的笔触极其锐利和前卫,充满了对当前城市弊病的深刻批判,随后用一套近乎乌托邦式的设计方案来回应这些困境。他对于垂直农场与模块化居住单元的设想,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融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学思考。我特别欣赏他对“人与空间的关系重构”这一主题的探讨,他提出的“流动性社区”概念,简直是为现代都市人量身定做的一剂良药。书中大量的概念图和效果展示,色彩大胆,线条冷峻,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一丝敬畏。阅读时,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想象自己生活在那样一个没有交通拥堵、空气纯净的立体城市中,那种高效与和谐的完美结合,让人对现有城市规划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宣言书,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天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