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王国华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158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37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2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新闻传播工作者、研究者,公务员,网络爱好者
作者认为,网络媒介、网民群体、突发事件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三个核心的、关键的动力要素。分析这三个要素的内容与本质,就可以很好地揭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机理和规律;把握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与规律性特点,就能够指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应对的实践,并发现当前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应对中的问题与不足,zui终改善和提升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应对能力。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探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发展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问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是网络、网民和事件内容三个动力要素相互作用而推动发展的。在网络媒介、网民群体和突发事件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虽然复杂多变,但也具有孕育、扩散、变化、衰减的明显阶段性和规律性特征。目前,我国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在体制机制、方法策略和经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需要深刻认识舆情演化的动力要素,准确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机理,努力改善网络社会国家社会关系,加强网络谣言和舆情危机事件的应对,大力提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

作者简介

王国华,男,1966出生,湖北应城人,经济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研究员。致力于网络舆情、公共政策、公共治理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重点项目等10多项,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行政管理》、《人民论坛》、《情报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解码网络舆情》等著作6部。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要素概述(1)
第一节以信息要素为基础的研究框架(2)
第二节相关概念界定(3)
第三节社会焦点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演化要素(10)
第四节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信息演化要素(16)

第二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网络媒介要素(23)
第一节新媒体及其传播的特征(24)
第二节膨胀性网络的发展态势及舆情特征(28)
第三节舆论场的分化趋势(30)
第四节网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35)

第三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网民群体要素(43)
第一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的网民行为方式(44)
第二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的意见领袖作用(52)
第三节涉官事件中的网民态度倾向(53)

第四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容要素(57)
第一节从政治传播学视角看网络舆论的结构性缺陷(58)
第二节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辨析及指标设定(67)
第三节突发舆情危机事件的衍生效应(72)
第四节网络热点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关联现象(74)
第五节网络谣言的发展态势与传导过程(83)
第六节微博谣言的演化机理(85)

第五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95)
第一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孕育(96)
第二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110)
第三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变换(122)
第四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衰减(138)

第六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现状(147)
第一节国内政府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方法和策略(148)
第二节我国现行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149)
第三节我国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困境(153)
第四节地方政府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能力(157)
第五节国外网络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启示(162)
第六节网络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失衡(164)

第七章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对策建议(169)
第一节提高地方领导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主要对策(170)
第二节网络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失衡的治理(174)
第三节网络谣言的防控环节与方法(178)
第四节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180)
第五节官员舆情危机事件的应对方式(189)
第六节官员微博传播规律与使用建议(192)

后记(197)

精彩书摘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
  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P.F.Lazarsfeld)曾指出,“观点经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体流向意见领袖,然后再从他们流向不太活跃的人群”。意见领袖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或过滤作用。通过强权议程设置制造所谓“主流信息”和“*销信息”的传统媒介时代已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意见领袖的作用和影响是多元的、多层面的,可从事件、媒介和受众等角度观察。
  第一,从事件角度看,网络意见领袖几乎推动着每一个网络热点事件发展,这种推动已不限于网上,他们的言论越来越多地影响现实社会,也直接活动于网下社会。“这些网络意见领袖们由最初的‘隐姓埋名’,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站到前台,愿意公布自己的姓名,愿意让社会公众认识自己,直接与有关领导与部门交流与对话,越来越呈现‘显性化’的趋势。”如网络时评家五岳散人,真名姚博,长年活跃于网络,在各大论坛均拥有为数众多的粉丝,2011年宣布参选北京市昌平区人大代表,以影响政府决策。网络意见领袖还使“长尾效应”发生作用。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提出,只要渠道足够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微内容)的商品销量也能和主流的、需求量大(宏内容)的商品销量相匹敌。网络空间中,新媒体技术发展为非主流新闻信息传播提供了足够多的传播渠道,同时也因为网民群体数量庞大,动辄数以亿计,因此非主流的、关注度小的新闻信息和“微内容”也能够与主流的、关注度大的新闻信息即“宏内容”相匹敌。
  第二,从媒介角度看,意见领袖实现了媒介“软控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超过强制影响力。作为相对独立群体,意见领袖在加快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加速了对传统媒体的“反解读”,由此造成媒介的“软控制”作用凸显。意见领袖促进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网络舆论的形成主要通过网站以多种形式集中报道及网民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手段实现,而主流新闻媒体适时介入会使网络舆论影响进一步扩大。近年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形成“合力”产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越来越多。
  第三,从受众角度看,意见领袖影响公众设置议程。网络意见领袖不仅影响网上舆论主题,更影响舆论走向,对于突发事件网上讨论焦点及方式都会产生极大影响。网络空间信息碎片化使得网络环境下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充斥其中,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网民对意见领袖的依赖更为明显。传统意见领袖因其显著的地位、学识,其言论自然受到关注。公共知识分子作为传统意见领袖,其参与使网络议程设置更具有时效性、深刻性、公共性、双向性。而网络意见领袖的在线身份并不减弱其影响力,匿名的意义不是取消身份,而是建立在线身份。这种在线身份的意义在虚拟社区的交往中,有时甚至毫不低于真实身份之间的交往。此外,一些网站编辑通过“推荐首页”、论坛版主通过“置顶”和“加精”等权限,从而使帖子获得高关注度。然而,网民对于意见领袖的观点并非全部接受,网络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舆论走向,却不能控制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意见领袖可以唤醒舆论场上沉默的群体,意见领袖还扮演着议程设置和引导舆论的主要角色,同时也承担了意见不一致带来的群体压力。意见领袖作为隐性“把关人”和“直言者”,分担了群体压力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唤醒舆论场上沉默的一部分人。
  ……

前言/序言

总序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是以恒星为主的“恒定”的星空。日升日落,月盈月亏,周而复始,亘古不变。假如,在太空中,有一群外星人也在观察地球,或者如中国美丽的传说,月亮之上的嫦娥在广寒宫思念她的地球故乡,千百年来日复一日地眺望着这颗让她伤心纠结、更让她魂牵梦萦的蔚蓝色星球,嫦娥看到了什么?嫦娥眼中的地球故乡,一如既往地浮在空中,飘在远方。从宇宙、太空的大尺度视角看地球,千百年来地球还是那颗地球,地球没变。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浩渺宇宙中这珍稀的几十亿个生灵,切切实实感受到,近几十年来,我们的地球在变,我们的时代在变,我们的社会在变,并且在迅速改变!这一切变化,是由于信息技术,是由于计算机、手机,特别是由于将计算机、手机连接起来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我们已确定无疑地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根据“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报告,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互联网渗透率达到42%。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普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互联网也在快速普及,印度2014年和2015年互联网用户分别增加了33%和40%。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为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从网民数量、网站数量、域名数量、电子商务等规模和数量指标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先进、最突出、最有带动性、最有影响力的技术总是划分时代和社会的标准与标志。种植、养殖技术的应用让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人类历史进入农业时代,产生了埃及、中国等一批文明古国。蒸汽机和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社会加速发展,产生了英国、德国、美国等一批工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总序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带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正在被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且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本身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崭新的态势和特征。习近平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曾几何时,碰到未知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人们会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会翻字典、辞典和百科全书,会去询问和请教老师、同学、朋友。如今,“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谷歌、百度、维基、知乎会告诉你一切你想要的知识和答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主要来自甚至依赖互联网。互联网极大地方便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学习和信息获取方式。甚至,国外有研究表明,因为互联网查阅知识和搜索答案的便利,人类的脑神经回路和记忆结构、知识结构都在发生改变。信息前所未有地丰富,知识也不再是稀缺资源,人们从报刊书籍等印刷文字中获取知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从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获取信息的时代也正在成为过去,互联网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互联网向知识领域和教育领域扩展渗透,互联网+教育正蓬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与格局。
从烽烟报警、鸿雁传书到电报、电话,再到今天的微博、微信,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不断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贴吧、微博、微信、QQ等方式即时联系,五湖四海的人们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地联系、沟通、交流。即使你远在天边,你也近在咫尺,你的音容笑貌时刻可以生动地呈现在四面八方的亲友面前。作为社会化动物的人们,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和频繁的沟通交流而更加社会化、组织化。原来分散的、弱小的个人,经由互联网的连接,成为一个个有组织、有力量的群体。千千万万的圈群将亿万网民时刻连在一起,形成一支崭新的社会力量——网民大军。社会的基础结构、组织方式和力量分布由此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在经由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亿万网民面前,国家的权威和力量相对衰落,社会的力量兴起并日益强势,传统的权力配置、治国理政和社会运行方式因此而发生改变,面临新的巨大的挑战。
现在,不管你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穷乡僻壤,不论你是老是少、是穷是富、是学历高还是学历低,互联网已经在空间上覆盖了所有的区域,在社会上已经渗透到所有的人群。互联网的广泛存在和深入渗透,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以及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火车头,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和潜力,是最有活力、最有带动性的经济增长源,一批市值百亿级、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企业在数年、十几年时间内成长起来,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结构、经济面貌和经济未来。与此同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基础、政治运行、力量分布也深刻改变。被互联网时刻联系、组织的亿万网民,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政治能量,不但改变了当今的国际关系,改变了社会力量对比,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还深刻改变甚至彻底颠覆了既有的媒体格局、舆论态势和话语权。草根的众声喧哗、亿万网民的声音改变了言论表达和舆论形成的格局与走势,互联网极大地赋予了人们言论表达的自由,赋予网民特别是草根网民、底层群众以表达权利和参与便利。民众经由互联网表达出来的态度、意见和行为倾向,形成无所不在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司法行政、突发事件等公共事务乃至国家社会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网上流动的信息,网络空间产生的态度意见、行为倾向和群体行动,改变着我国的舆论氛围和执政环境,对社会稳定、公共治理和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带领我们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并将我们所处的社会改变为网络社会。如同蒸汽机不仅是机器和工具一般,互联网也不仅是技术工具和物理网络,互联网还是关键的社会政治因素。互联网所造就的网络社会,具有许多不同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特点。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点,加上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网情背景,使得中国社会的技术基础、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社会结构基础和社会力量基础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社会具有泛在化、虚拟化、离散化、极速化、圈群化的显著特征,成为一个变化极快、能量极大的“高能社会”。这样的社会,蕴藏并可能激发天文数字级别的社会政治能量,既有巨大的发展进步的动能与机遇,又有巨大的混乱倾覆的风险和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互联网社会既具备极速发展变化、推动万物互联、助力行业融合、加速社会变革等众多机遇,又蕴含极易组织和动员、不确定性与低可控性、能量颠覆式转化、社会动能和政治势能转换切变等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有效防控风险和应对挑战,维护好网络安全,实现网络社会的良好治理。
深刻认识互联网和互联网时代,正确理解和把握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特征规律,探索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之道,正是“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丛书”的目标使命,也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中心任务。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依托多项基金课题,围绕着互联网与公共管理和国家治理这个主题,就互联网与网络舆情、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网民政治态度、网络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获得了若干研究成果。丛书所呈现的,就是这些探索和努力的结晶。
当然,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还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发展,互联网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互联网社会也才刚刚形成,还在快速演进中。对于互联网社会,对于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研究探索才刚刚起步,我们的研究还非常粗陋。本丛书的推出除了汇报我们所做的工作外,更是想作为引玉之砖,吸引更多的人对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展开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更专业的研究。
网络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网络社会的航船刚刚起锚。我们庆幸生逢这个激动人心、深刻变化的网络时代。我们深知,互联网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才刚刚呈现,对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网络社会这个新大陆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让我们搭乘这艘互联网的快船,一起探索,一起冒险,一起迈向未来!

王国华2016年7月6日
后记


本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要素分析与政府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0BTQ046)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编写的。该项目是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团队主持完成的第二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团队成员包括项目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网络舆情研究方向的一批朝气蓬勃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项目研究的时间跨度从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2013年8月结项,获得“良好”的鉴定等级。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舆情研究和舆情研究团队的形成始于2008年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心成立后,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舆情是如何演进发展的?网络舆情的演化是否有章可循?特定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又是如何演化并影响事件发展走向的?网络舆情演化的动力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是如何起作用的?这些问题一直是萦绕在团队成员心中的关键问题。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就上述这些问题展开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开放式的研究探讨中,团队一致认为,要解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必须从网络舆情演化的动力要素入手。而舆情作为一种集体性、群体性的态度信息,其演化要素离不开特定的载体、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议题内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实际上就是特定的人群(网民大众)就特定的议题内容(突发事件)在特定的载体(网络媒介)上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结果。因此,网络媒介、网民群体、突发事件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三个核心的、关键的动力要素。分析这三个要素的内容与本质,就可以很好地揭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机理和规律;把握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与规律性特点,就能够指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应对的实践,并发现当前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应对中的问题与不足,最终改善和提升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应对能力。循着上述逻辑和思路,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围绕课题研究主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先后撰写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完成了2篇博士学位论文,9篇硕士学位论文,搜集整理并建立了包括39个典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案例库,并撰写提交了项目结题报告和20多份舆情分析报告,研究成果总字数达到120多万字。这些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或提交给相关部门后,获得了网络舆情学术研究界和网络舆情实际应对部门的好评,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网络舆情研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情研究团队在完成研究课题中成长。8年前,研究团队刚刚形成,国内的舆情研究也刚刚起步。现在,全国网络舆情研究已经遍地开花,研究的高度、深度、广度已与8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研究团队的成员,多数毕业并已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其中部分成员没有继续从事网络舆情研究,但是团队大部分人仍然在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继续耕耘,并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不断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不断做出新的研究成果,持续扩大着团队的学术影响。相关文献计量分析显示,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是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成果最多、最有影响的团队之一,郭小安、曾润喜、方付建、王君泽、杜洪涛、陈姣娥、陈强等伴随着课题研究成长起来的团队成员,已经成为国内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知名青年学者。研究课题的完成和本书稿的编写,是团队智慧劳动的结晶,离不开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特别感谢博士生王雅蕾同学,课题和书稿的完成凝聚了她的心血。感谢张剑、罗娟、罗姮、汪娟、戴雨露、冯伟、周海灯、肖林、任一奇、毕帅辉、邓海峰、罗枭、王丽丽、董明亮等同学对课题和书稿的贡献。感谢中宣部舆情局、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网信办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
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网络舆情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本书所呈现的,只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阶段性的、探索性成果。在不断变化的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书中的观点和分析不免有陈旧、落伍之嫌。我们不惴浅漏,推出此书,希望就教于大方,并真诚希望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王国华2016年7月8日于喻家山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