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首都人口过度聚集是一个亟待破解的世界性难题。基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及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学术文库系列丛书:首都人口疏解的行与思》以首都北京市为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讨了超大城市人口疏解的困境、原因、认识误区、风险挑战及应对思路。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学术文库系列丛书:首都人口疏解的行与思》致力于寻求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协作,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相协调的改革路径,以便于在经济发展、民生关怀及人口疏解之间找到平衡点,有效缓解“大城市病”。
作者简介
尹德挺,1978年生,教授。200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现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流动人口管理、老年人口健康及人口学量化方法。在《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其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研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由中央党校颁发的决策咨询奖一等奖1项、科研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社科联重点课题、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以及北京市发改委重点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重大课题“北京人口规模调控决策研究”的主要执笔人。7篇决策咨询报告获中央及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人口疏解背景
第一章 超大城市人口疏解的现实困境
一人口规模困局
二人口分布困局
三人口活力困局
第二章 北京市人口关键特征与变动态势
一人口规模特征
二人口结构特征
三人口流动特征
四人口分布特征
第三章 人口疏解的历史与现实
一人口疏解的历史演变
二人口规划目标与人口发展
三破解困局的起点:人口疏解的系统思维
第二篇 经济发展因素
第一章 功能定位、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
一北京市情
二北京市各功能区状况
三城市功能与就业结构的匹配性引发的思考
第二章 市场作用与人口聚集
一市场收益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二市场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第三章 城业联动与人口空间分布
一城业分离、职住分离导致的人口空间布局问题
二经济发展、城市化与人口空间分布演变引发的思考
第三篇 公共服务因素
第一章 教育资源与人口疏解
一全市教育资源配置与人口发展之互动
二主要结论
第二章 医疗卫生资源与人口疏解
一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人口发展之互动
二各区县医疗卫生现状及其分布特征
三医疗卫生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关系的模型检验
四主要结论
第三章 公共交通资源与人口疏解
一北京市公共交通现状
二北京市公共交通历时特征分析
三常住人口和公共交通之间关系的模型检验
四主要结论
第四篇 城市治理因素
第一章 城市治理精细化与人口疏解
一部门协作与人口有序管理
二行政手段精细化与人口有序管理
第二章 出租屋有序管理与人口疏解
一经验做法
二存在的问题
三出租屋有序管理引发的思考
第三章 土地管理与人口疏解
一主要做法
二存在的问题
三土地管理引发的思考
第四章 城乡接合部治理与人口疏解
一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人口的新情况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人口管理无序的主因
四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人口有序管理的思考
第五章 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与人口服务管理
一北京市人口服务管理的演变轨迹
二北京市人口服务管理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三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加强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
第五篇 人口预测与人口承载力
第一章 人口学和经济学视角的北京市人口预测研究
一人口学视角的北京市人口预测
二基于经济指标匡算2013—203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
第二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视野下的北京市人口预测研究
一北京市人口承载力研究回顾
二基于不同资源承载力的人口预测
三人口调控目标下的资源需求测算
四提高人口承载力的思考
第六篇 它山之石
第一章 国外特大城市人口发展特征扫描
一世界大城市人口发展的八个特点
二东京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思考与启示
第二章 发达国家人口管理经验扫描
一人口有序管理的五条经验
二启示与思考
第三章 市郊“微中心”人口分流经验扫描
一以功能疏解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的国际经验
二特色主题小镇“业镇融合”的经验
三顺义总体情况及人口承接能力
四打造反磁力微中心的设想
第七篇 反思与未来
第一章 人口疏解困局的“三种效应”
一“发展阵地效应”
二“服务高地效应”
三“成本洼地效应”
第二章 人口疏解的四个认识误区1
一“减人”和“添秤”同步推进
二“拆市场”即“减人口”、“产业升级”即“减人口”
三人口调控就是“减规模”
四人口调控就是针对个人施策
第三章 人口疏解的风险与挑战
一事前风险
二事中风险
三事后风险
四风险防范
第四章 人口疏解的对策思考
一战略谋划——立足城市功能定位
二区域规划——域内统合协调、域外错位互补
三理念引导——强化“三大理念”
四改革实操——人口疏解的若干抓手
附录 决策咨询系列报告
报告1 优化首都人口分布的五点建议
报告2 北京人口发展的趋势研判
报告3 首都人口疏解的五大风险及应对策略
报告4 北京人口调控的几点建议
报告5 北京人口疏解需要把握空间分布八大特征
报告6 北京市当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几个特征
报告7 构建“四位一体”的人口调控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从全世界来看,许多国家的首都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人口过度聚集的难题。例如,日、英两国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首都东京都、英国首都伦敦市人口分别为1336万人和853万人,前者以0.6%的国土面积容纳了日本全国10.5%的人口,人口比例较十年前增加了0.7个百分点;后者同样以0.6%的国土面积容纳了英国全国15.7%的人口,人口比例较十年前增加了3.3个百分点,增幅更大。从解决思路上看,这些国家正致力于首都圈的建设来缓解首都的人口压力。
在我国若干超大城市中,首都北京市的人口形势复杂且严峻。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以不足0.2%的国土面积容纳了全国1.60/0的人口,人口比例较十年前增加了0.4个百分点。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超大城市人口会过度聚集?超大城市到底陷入到了怎样的认识误区,进而导致其人口疏解成效相对有限?首都北京市人口发展的关键特征是什么?北京市应采取怎样的人口疏解思路才能更好地在经济发展、民生关怀及人口疏解之间找到平衡点,有效缓解“大城市病”?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这些现实难题最终凝聚成了本书的主题——“人口疏解的行与思”:在实践中前行,在理论中反思。开宗明义,在一开篇我们就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本书的要义并非排斥流动人口。相反,我们坚持社会融合,坚持人口有序管理和服务。我们始终认为,人口流动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是城市活力的象征。因此,本书最终的研究目的是在于通过人口的合理流动,实现超大城市及其都市圈内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本书利用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及历年统计年鉴资料,结合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历史数据,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讨以首都北京市为代表的超大城市人口疏解困局、原因、认识误区及其应对策略。
长期以来,学界和政府都在从不同学科的视角试图解决大城市人口疏解难题。概括起来,文献资料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大城市人口疏解必要性、主观能动性和有效性的分析。一是是否有必要调控大城市人口?学者的主流观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市场调节论”,即认为市场体制会使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形成自动调整机制,无须政府进行强制性行政管理和干预。这类研究者坚持认为,政府即使出台调控措施,也不可能有效控制大城市人口的迁移增长(王桂新,2011),人口调控最后的结果就是城市人口依然在膨胀(陆铭,2015),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为,以免引起诸多不必要的麻烦(段成荣,2011);另一类则是“多策并举论”,即主张通过经济和社会政策调整,对大城市人口进行必要调控(徐炳煊,1988;黄荣清、段成荣、陆杰华等,2011;冯晓英,2005),同时要注重人口地区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人口素质(胡伟略,1985)。坚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还认为,人口调控应遵循人口发展受城市化和工业化影响的内在规律(盛亦男、童玉芬,2015),不应简单地以人口规模作为调控目标(张车伟等,2016)。二是如何控制大城市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学者研究认为,调控人口的主体应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黄荣清等,2011);调控对象不仅应包括流动人口等自然人,而且还应包括企事业单位的法人等(黄荣清等,2011);调控思路应涉及三个层次,即在国家层面,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快分税制等配套制度的改革(陆杰华等,2014);在区域层面,需要培育城市群,加快产业、交通等链条的一体化,多中心组团发展,以分流人口(张暄,2%);在大城市层面,需要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从城市功能转移、城市规划、产业升级、人口宏观管理体制、人口居住管理、人口信息平台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人口管理立法及绩效考核等方面形成人口调控合力(黄荣清,2011;吴群刚,2009;尹德挺,2012;杨舸,2013;侯东民,2007),而且需要明确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区域规划和发展重点,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对投资规模、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等路径的依赖度(姚兵,2015)。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学术文库系列丛书:首都人口疏解的行与思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