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族体质数据是中国人白然属性的基本资料,是中国民族体质数据库*重要的基础数据。汉族体质数据在中国社会发展、国民经济诸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立项后,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州医科大学组成研究团队,经历5年时问,在中国22个省、自治区进行了汉族的人体测量,初步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指标比较全面的汉族体质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这部《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奉书适合生物学、体质人类学、医学、卫生学、体育科学、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学生、专业人员、研究人员使用。《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汉族数据是T业标准化、规范化和通用化设计、建筑设计、工程安装设计、家俱设计、服装制作诸领域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各级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对中国族群体质特征感兴趣的人均是《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读者对象。
作者简介
郑连斌,男,江苏淮阴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分会顾问。30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族群的体质特征与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面上,重点项目共5项,主持了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课题工作,主持了中国22个省3万余例汉族成人的体质测量工作,开展了宁夏回族、乌孜别克族、布依族、怒族、独龙族.傣族,摩梭人.白马人等62个少数民族族群的体质测量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已经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李咏兰,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分会委员。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多年来开展了汉族、巴尔虎蒙古族.革家人、摩梭人等38个中国族群体质人类学研究,在中国体质人类学界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14项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先后在Am J Phys Anthropo、Am J Hum Biol、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Sci Bull、《人类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席焕久,男,辽宁绥中人,锦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专家、攀登学者。中国解剖学会荣誉理事长兼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健康生态委员会副主任等,多种杂志编委。获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政府出版奖提名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省项目数十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6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汉族的人体测量数据
第一节 “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项目的立项与实施
一、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生
二、“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立项与实施
第二节 汉族体质的测量结果
一、汉族的头面部测量结果
二、汉族的体部高度、长度、宽度均数
三、汉族的体质指数
四、汉族观察指标的出现率
五、汉族方言族群观察指标的出现率
六、汉族主要指标与纬度、经度、年龄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 城市、乡村汉族体质的测量结果
一、城市、乡村汉族的头面部指标均数
二、城市、乡村汉族的体部高度、长度、宽度指标均数
三、城市、乡村汉族的头面部、体部指数均数
第四节 北方、南方汉族体质差异
一、北方、南方汉族头面部指标值的差异
二、北方、南方汉族体部指标值的差异
三、北方、南方汉族体部指数的比较
四、北方、南方汉族观察指标出现率的差异
第五节 乡村汉族体质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一、各地区乡村汉族男性主要的体质指标、指数均数
二、乡村汉族男性体质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
第一节 汉族的头面部特征
一、北方汉族的头面部特征
二、南方汉族的头面部特征
第二节 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的年龄变化
一、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的年龄变化
二、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的年龄变化
三、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增龄性变化的差异
第三节 汉族头面部观察指标值的年龄变化
一、北方汉族不同年龄组观察指标调查结果
二、南方汉族不同年龄组观察指标调查结果
第四节 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变化原因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汉族的身高、体重和身体比例
第一节 汉族的身高
一、各地区汉族的身高
二、汉族方言族群的身高
三、汉族身高与纬度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 中国汉族的体重
一、汉族的体重均数
二、汉族各方言族群成人的体重
三、汉族体重与纬度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 汉族身体高度、长度的比例
一、汉族上、下身长的比例
二、北方汉族、南方汉族上、下身长的比例
三、中国汉族上、下肢长度
第四节 影响汉族体部特征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影响汉族的体部特征
二、环境因素影响汉族的体部特征
三、社会因素影响汉族的体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汉族体质与年平均温度的关系
第一节 乡村汉族体质差异对贝格曼法则的验证
一、乡村汉族3个年龄组指标、指数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分析
二、乡村汉族的体质变化适用于贝格曼法则
第二节 乡村汉族体质差异对艾伦法则的验证
一、乡村汉族指标和年平均温度的相关分析
二、乡村汉族上肢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符合艾伦法则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汉族的皮褶厚度与围度
第一节 汉族的皮褶厚度
一、汉族皮褶厚度与纬度、经度、年龄的相关分析
二、城市汉族与乡村汉族皮褶厚度的比较
三、汉族身体各部位皮褶厚度的差异
四、汉族与中国其他族群皮褶厚度的比较
五、皮褶厚度与遗传
第二节 汉族的围度
一、汉族男性、女性围度均数的比较
二、南方、北方汉族围度均数的比较
三、城市、乡村汉族围度均数的比较
四、汉族围度与经度的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汉族的超重与肥胖
第一节 汉族的身体质量指数
一、各地区汉族的身体质量指数
二、汉语方言族群的身体质量指数
三、汉族身体质量指数与纬度、经度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 汉族的体脂率
一、汉族乡村族群的体脂率
二、汉族城市族群的体脂率
第三节 用身体质量指数法评价汉族方言族群的肥胖率
一、城市汉族的肥胖率
二、乡村汉族的肥胖率
第四节 汉族的脂肪质量、瘦体质量、脂肪质量指数、瘦体质量指数
一、汉族的脂肪质量、瘦体质量
二、汉族合计资料脂肪质量、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的研究
第五节 汉族的身体肥胖指数
一、汉族的身体肥胖指数
二、汉族的身体肥胖指数与纬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汉族的体型
第一节 Heath-Carter体型研究方法
第二节 汉族体型的三个因子
第三节 汉族体型的年龄、性别差异
一、汉族体型特征
二、汉族体型随年龄的变化
三、汉族男女体型的比较
第四节 汉族体型的城乡差异
第五节 南方、北方汉族体型的比较
第六节 汉族的Heath.Carter法体型图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汉族与其他族群体质的比较
第一节 汉族与中国北方、南方少数民族体质的比较
一、北方汉族与中国少数民族体质的比较
二、南方汉族与中国少数民族体质的比较
第二节 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的初步比较
一、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的比较
二、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的比较
三、汉族与日本人、韩国人身体质量指数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东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黑龙江哈尔滨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哈尔滨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哈尔滨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吉林榆树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榆树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榆树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三节 辽宁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辽宁锦州、铁岭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辽宁锦州、铁岭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 内蒙古兴安盟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兴安盟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兴安盟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华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河北保定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保定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保定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河北张家口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张家口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张家口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三节 山东潍坊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潍坊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潍坊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 山西晋中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晋中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晋中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五节 河南南阳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南阳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南阳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西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陕西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西安、渭南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西安、渭南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甘肃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兰州、武威、平凉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兰州、武威、平凉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西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四川资阳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资阳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资阳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四川邛崃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邛崃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邛崃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三节 云南昆明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昆明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昆明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 贵州屯堡人的体质特征
一、屯堡人的体质数据
二、屯堡人的体质特征
第五节 湖北荆门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荆门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荆门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六节 湖北荆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荆州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荆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江淮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江苏淮安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淮安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淮安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安徽滁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滁州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滁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吴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浙江杭嘉湖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杭嘉湖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杭嘉湖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浙江绍兴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绍兴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绍兴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赣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江西景德镇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景德镇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景德镇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江西宜春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宜春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宜春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客家人的体质
第一节 江西赣州客家人的体质特征
一、赣州客家人的体质数据
二、赣州客家人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广东梅州客家人的体质特征
一、梅州客家人的体质数据
二、梅州客家人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闽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福建漳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漳州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漳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福建福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福州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福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三节 海南文昌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文昌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文昌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 海南琼海、万宁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琼海、万宁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琼海、万宁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粤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一、化州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化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湘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湖南娄底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娄底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娄底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湖南长沙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长沙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长沙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随年龄增长,男性头长值变化不明显,女性头长值增大,而男性、女性头宽值、耳上头高值均明显下降,这是头长宽指数与头长高指数值下降的原因。随年龄增长,男性与女性均出现红唇变簿,而口宽值变大,导致口指数下降。鼻宽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这与鼻翼的形态变化有一定关系。男性口角皮肤的松弛与口裂逐渐增宽有关。
形态面高是鼻根点与颏下点的距离,鼻根点是骨性测点,颏下点是非骨性测点。随年龄增长,人的颏下脂肪组织增加,软组织增厚,这是形态面高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随年龄增长,由于脂肪与弹力纤维的减少,耳部皮肤下垂,可能是造成耳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原因。人耳的增大是成年后还在继续缓慢生长,还是耳的皮肤下垂造成的,尚待研究。面颊皮褶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表明随年龄增长南方汉族男性与女性面部皮下脂肪积累增加。山于形态面高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耳上头高值与年龄呈负相关,头面高指数值是形态面高与耳上头高值的比值,故与年龄呈正相关。
……
前言/序言
中国汉族人有哪些容貌特征?随着年龄增长,汉族人容貌会出现哪些变化?目前汉族人身高是多少?体重是多少?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以及东部汉族与西部汉族体质一样吗?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韩国人、日本人体质有哪些一样的地方?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这些问题饶有兴趣,受很多人关注,更是中国体质人类学工作者应该回答的。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用数据来说话,而且应该是用大样本经过统计学处理的数据加以佐证。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在汉族形成、发展的2000多年间,尚无一份全面、完整的体质数据。鉴于此,2008年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州医科大学(原辽宁医学院)组成研究团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项目获批后,课题组立即开展工作,在中国22个省、自治区对汉族进行了人体测量,获得了大量的汉族体质数据,初步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汉族体质数据库。通过对汉族体质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行了汉族各个族群间,以及汉族与其他族群的体质比较分析,撰写了这部《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为了给读者一份可靠的汉族资料,给后人提供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参考数据,本着对科学负责的态度,课题组对项目的开展进行了认真的筹划,编印了开展项目的《工作手册》,对参调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对测量仪器、测量与观察方法、测量地点、抽样方法、采样对象、样本的年龄分布、测量的质量控制、数据的录入和统计都进行了统一规定。本次工作使用国际学术界规定的活体测量仪器,体重测量可以使用经过校准的电子体重计。按照邵象清编著的《人体测量手册》、席焕久、陈昭主编的《人体测量方法》介绍的方法作为测量、观察的依据。选择具有族群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工作,在该地区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采样地点,在城市、乡村进行路边随机取样。被测量者应该是世居当地三代以上的汉族,年龄在20~80岁,各个年龄段的样本量要一致,严格遵守学术界对人体测量的质量控制规定。
本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八章)是对各地汉族资料进行合并统计,给出了整个汉族体质的全貌。从性别、城乡汉族、南北方汉族几个方面分析汉族的体质特点,介绍了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身高、体重和身体比例、体质与纬度、经度、年平均温度的关系,报道了皮褶厚度与围度、超重与肥胖、体型、汉族与其他族群体质差异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第九章至第十九章)是以方言族群为基础,介绍了各个测量地区汉族的头面部测量结果、体部测量结果、体质指数、活体观察结果,以简短的文字概括了各个地区汉族的体质特征。通过这两部分的分析来揭示汉族体质的全貌。以方言族群来作为汉族族群划分的单位,这在以往的中国人体质研究中很少见,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本书的第一章、第三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七章由郑连斌编写,第四章、第六章、第十四章、第十九章由李咏兰编写,第八章由席焕久编写,第五章由包金萍编写,第七章由温有锋编写,第二章、第十三章由宇克莉编写,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八章由张兴华编写。参加测量工作的有天津师范大学的郑连斌、宇克莉、张兴华、包金萍、胡莹、赵大鹏、龚忱、宋瑾兰、武亚文、王志博、王杨、薛虹、荣文国、张晓瑞、闰春燕、时蕊、邓维、程智、齐晓琳、田金源,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陆舜华、李咏兰、栗淑媛、李玉玲、曹瑜、陈琛、国海、傅媛、李永霞、刘莉、张瑜珂、李传刚、孔祥薇、倪晓璐、冯晨露、李鹏飞、千惠如、赵曼、栾天抒,锦州医科大学的席焕久、温有锋、任甫、张海龙、阎文柱、姜东,南阳理工学院的徐国昌、杨雷、马长德、刘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刘荣志、裴林国、张园园,四川师范大学的黎霞、廖颖,西北民族大学的何烨、海向军,西安交通大学的钱亦华、韩华、何欣、刘翠、杨力涛、王宁、李增宪、章建飞,河北北方学院张国辉。还要感谢参加了测量工作的很多研究生,他们是测量的主力军。任佳易、金丹、董文静、魏榆、贾亚兰、王文佳、王子善、王雅萱、杜慧敏参与了数据核对工作,宇克莉、李咏兰为本书提供了图片。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衷心感谢所有在本项目实施及本书编写出版过程中给予过帮助的人士。
本书适合从事人类生物学、医学、卫生学、体育、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学习、研究人群;本书发布的汉族数据是工业标准化、规范化和通用化设计、建筑设计、工程安装设计、家具设计、服装制作诸领域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各级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对中国人体质特征感兴趣的人均是本书的读者对象。
课题组在测量的同时,还调查了17327例汉族的25项遗传学经典指标(卷舌、扣手、环示指长等),考虑到本书的篇幅,没有写入本书中,确实有些遗憾。尽管编者做了大量的努力,但书中难免会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指出,容再版时改正。
本书得到了天津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在此深表谢意!
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