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寬心法

心理學與寬心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荻凡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寬心法
  • 情緒管理
  • 自我成長
  • 積極心理學
  • 減壓
  • 焦慮
  • 幸福感
  • 心靈健康
  • 生活技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紡織齣版社
ISBN:978751802815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252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8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人的一生總會經曆些風雨,總會遇到些坎坷,如果不能
夠把控自己的內心,不懂得寬心,那麼痛苦和消極就會霸占生
活,人生也就失去瞭陽光和快樂。
《心理學與寬心法》從心理學角度齣發,用樸實的語言闡釋寬心做人的重
要性。一個胸懷寬闊的人必然是灑脫大度、懂得分享與付齣的
人,希望通過閱讀此書,你可以擁有一顆寬慰的心,懂得看透
世間紛繁,讓自己遠離煩惱,快樂生活。

作者簡介

鄭荻凡,女,四川宜賓人,西華大學建築與管理工程和經濟學雙學位在讀,現任成都恒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自媒體分部經理。精於企業營銷策劃和音頻領域産品開發,對心理學有較為深刻的研習和理解。

目錄

第01 章 心寬路就寬:內心的尺寸決定現實的溫度 001

人生或許不完美,但過程可以足夠精彩 002

給自己閤理的定位,發現自己的優勢 004

在自己的強項上也要努力,否則你會退步 007

讓過去的過去,不要沉溺於後悔的情緒中 009

對他人的原諒和寬容,也會讓自己釋懷 012

拋開嫉妒,用有限的時間提升自己 014

你不快樂,是因為什麼? 017

遠離陰鬱,敞開心扉擁抱陽光 019

第02 章 理清生活的頭緒:心寬一點人生順意 023

多往寬處想,人生會越來越寬廣 024

彆逼迫自己,過分強求反而得不償失 027

人生若是到瞭榖底,也隻能走上坡路瞭 029

人生不能光追求結果,也要享受過程 032

把節奏放緩,讓思維更發散 035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037

把情緒釋放齣來,讓堵塞的心得以宣泄 039

第03 章 寬心是善待他人:讓傷害和磨難成為成長的曆練 043

想要學會飛翔,先要站在危崖之上 044

冷靜處理婚姻中的危機 047

給愛的人留一個自在的空間 049

彆太執著,愛到盡頭不如放手 052

隻有你自己纔能決定你人生之路的走嚮 055

風雨中的每一種創傷,都是成長的養料 058

第04 章 寬心是放過自己:不畏懼將來更不沉湎於過去 061

夢想不隻是個決定,還要有為之努力的行動 062

常常反思自己,但是不要讓錯誤成為負擔 064

事實無法改變,那不如就坦然接受 067

放下心頭負纍,人纔能輕鬆前行 070

人生沒有迴頭路,勇敢嚮前走吧 072

離開的那個人,或許是給瞭你變好的機會 075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你纔能比彆人快一步 078

第05 章 寬心是直麵現實:縱使生活艱難也要從容而行 081

在艱難的人生中多些寬容,何必相互為難 082

在拿起來之前,先要學會放下 085

事態不能掌控,但心態可以 087

簡單行事,想法太多是一種負纍 090

讓心靈通達樂觀,再苦也要多微笑 093

我們無法掌控彆人,但求無愧於己心 095

第06 章 心寬者總有新發現:拆掉禁錮思維的牆,看到彆樣的天 099

不斷創新,讓人生彆有新意 100

換一種視角,你會看到不一樣的天空 103

抓住事情的根本,纔能解決問題 106

凡事往好處想,不絕望纔能有希望 109

打破思維的禁錮,發現人生彆樣的美好 111

第07 章 心寬者衊視逆境:找到幸福的良方,苦盡甘自來 115

把心放寬,睏難就會在心裏變得渺小 116

換一種態度應對壓力,讓心情豁達 119

不懼嘲諷,不輕視自己的寬心良方 121

不怕冷落,讓自己積極起來的寬心良方 124

吃虧是福,吃虧時把心放寬 127

讓心沉靜,做事浮躁時的寬心良方 129

第08 章 心寬者製造快樂,調節心理生活充滿陽光 133

快樂是一種感受,是內心舒服自在的狀態 134

大愛無私,用愛和奉獻傳遞生命的意義 137

公正坦率,正直是最高貴的品質 139

消除芥蒂,用愛融化心中的堅冰 142

彆給自己設定假想敵,彆和自己較勁 144

多給予比多接受更使人快樂 147

第09 章 寬心是一種理解:饒恕彆人也是善待自己 151

每一個結果都是好的結果,因為它沒有變得更糟 152

堅守自己想要的人生,不因欲望而逞強 155

懷揣寬容之心,不要過於在意彆人的小瑕疵 157

多些理解,彆在艱難的生活中互相為難 160

百煉成金,為難你的人或許正在成就你 163

吹毛求疵的人不受歡迎,學著欣賞彆人 166

第10 章 寬心是一種忘卻:悠然生活不被煩惱所睏 169

沒有十全十美,不完美的人生纔真實 170

隻要想得到快樂,你就不會被煩惱睏擾 172

人生幸福那麼多,何必為小事生氣 174

學會遺忘痛苦,纔能擁有快樂 177

扼殺焦慮,彆讓壞情緒愈演愈烈 179

閤理安排工作節奏,事情是做不完的 181

第11 章 寬心是一種感恩:懂得珍惜不去斤斤計較 185

遠離斤斤計較,擁抱隨遇而安 186

寬容大度對待朋友,不要斤斤計較 188

寬容讓你與棱角分明的同事安然相處 191

事實勝於雄辯,不要懼怕搶瞭你功勞的同事 193

對待喜歡打小報告的同事,用事實說話 195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傢人 198

婚姻的“死穴”是嘮叨、批評和指責 200

第12 章 寬心是一種解脫:處世淡然做最簡單的人 205

被心牢囚禁,必將遠離精彩人生 206

不過度在意悲喜,纔能解脫自己 208

彆輕易生氣,生氣傷人傷己 211

學會放下,清理情緒是一種大智慧 213

心情怡然放鬆,人纔能健康快樂 216

相信自己,不因彆人的輕視而看輕自己 219

心簡單,你的世界就簡單 221

第13 章 寬心是一種緣分:不睏於執念,一切順其自然 225

腳踏實地,不做好高騖遠的人 226

過程中努力瞭,就無須強求結果 228

追求過度對自己是一種摺磨 230

堅守己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33

愛情是休憩的港灣,彆把它變成一種負纍 235

放手,是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238

第14 章 寬心是一種領悟:擁有一雙發現新世界的眼睛 241

生活的美好靠體悟,閑適的人生要享受 242

你是你人生唯一的主角,要為自己而活 245

幸福生活的首要標準就是適閤自己 247

心態決定你將擁有怎樣的人生 249

化解恩怨,敵人也可以成為朋友 251

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多一次的機會 253

第15 章 寬心是一種容納:做一個寬厚包容的管理者 257

以德服人,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管理者 258

關愛基層,親和力讓你獲得更多的認同 260

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管理者要懂得尊重差異 263

對下屬心懷寬容,講究責備的藝術 265

學會放手,大膽激發員工的潛能 268

做情緒的主人,切忌衝動行事 270

換位思考,站在下屬的角度分析問題 273

抓重點,勝於事事親臨 275

參考文獻 278

精彩書摘

人生或許不完美,但過程可以足夠精彩



生命是一種美麗的過程。

隻有經曆瞭缺憾,纔能珍惜生活的富有!

隻有經曆瞭病痛,纔知道擁有健康的幸福!

……

請記住,人生沒有完美,但是人生會不斷呈現美麗的風景。

人生因多瞭份缺憾,纔多瞭一份追憶,因此也多瞭一份淒美,讓我們在生命旅程中去感受那一份美麗的同時,在前方長長的路上不再放過每一處的風景,灑下一路的歡歌與笑語。

有個信徒請教大龍禪師:“有形的東西一定會消失,世上有永恒不變的真理嗎?”

大龍禪師迴答:“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山花開似錦”是說山上開的花,美得像錦緞似的,雖然轉眼即會凋謝,但仍不停地奔放綻開。“澗水湛如藍”是說溪流深處的水,映襯著藍天的景色,溪麵卻靜止不變。

這句話描述的情景有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畫,隱寓著世界本身就是美的,但稍不經意,就將流逝消失。生命的意義在於生的過程。

無論花開得如何燦爛,也注定要凋落,山花卻不因為要凋謝而不蓬勃開放,清清的澗水也不因其流動而不影印藍天。所以,我們不要去擔心未來或是死亡,人生是否過得完美,隻要走好現在的每一步,把握現在擁有的每一分鍾,生命過程本身就是美麗的。

人,活在世上,總是在自覺不自覺地追求完美,完美的學業、完美的事業、完美的愛情、完美的婚姻,甚至完美的身材、完美的容顔……

人生於我們,就像一幅畫,我們總是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筆,按照自己的意願把它畫得最為亮麗,最為精彩。為瞭這份完美,我們追求著,拼搏著,付齣著……而生活,卻似乎永遠不會那麼善解人意,你需要紅色,它偏偏為你呈現綠色;你渴望明亮,它偏偏為你展現陰暗;你渴望重彩,它偏偏賜你淡墨……

事實上,人生,從來就沒有百分百的完美,就像月亮不會常圓,宇宙不會永遠是白晝。靜下心來,細細體會,月圓是一種清麗的美,月缺何嘗不是一種婉約的美?白天是一種奔放的美,夜晚何嘗不是一種寜靜的美?

人生,沒有百分百的完美,生命於我們,隻不過是一個過程,完美也好,有一點缺憾也罷,這一路走來,重要的是我們欣賞到瞭沿途的風景。當有一天迴過頭來,我們不會為錯過瞭而遺憾,更不會為停滯不前而悔恨。

人生,沒有百分百的完美,或許,缺憾也是另一種美,維納斯正因為缺少瞭一條胳膊,纔更具引人遐想的魅力;震驚中外的舞蹈《韆手觀音》,正因為它是由殘疾人演繹,纔更讓人感動與震撼。

所以,在我們追求的過程中,不必太苛求自己,也不必為不能擁有而抱怨、嘆息。

當你擁有幸福愛情的時候,不妨想一想,還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當你擁有健康的時候,不妨想一想,還有多少人在病痛中呻吟?當你擁有美滿婚姻的時候,不妨想一想,還有多少人在圍城裏悄悄落淚?當你擁有富裕生活的時候,不妨想一想,還有多少人在溫飽綫上掙紮?



寬心策略

人生沒有百分百的完美,或許,唯有缺憾的人生,纔算是真正的人生。那麼,為自己的目標一直嚮前吧,奮鬥過,努力過,就不後悔。坦然麵對一切的缺憾,努力讓自己的人生更完美,這,或許也應該是我們永遠的追求吧!

心,永遠微笑嚮暖!不斷前進,追尋最美的風景。

前言/序言

人生苦短,我們任何人,窮其一生的時間都在追求兩個字——快樂,我們可以說,快樂是來自於心靈的,世間的痛苦和快樂不操縱在彆人的手裏,而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是自己快樂與否的決定者。你的心決定你的世界,你的心是快樂的,見到的是一個值得歡欣的世界;你的心滿是憂傷,見到的是一個充滿悲哀的世界。而人生的快樂,從心靈的廣博與豐盈開始。隻要我們把心放寬,那麼,通往人生的每一條道路都會更加暢快,隻要把心寬瞭,生命中就會多一分大氣與豪氣,人生中就多瞭份灑脫與悠閑,方寸之心,便可納天地。

現代社會,忙碌於鋼筋混凝土建築中的人們,也逐漸意識到應該尋找讓自己寬心的良方,它能讓我們遠離浮躁、遏製欲望、豁達為人、抵製誘惑、戒掉抱怨、笑對逆境,能讓我們的心在繁瑣的生活之外找到一個依托,能讓我們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提高自己,修煉自己。

然而,我們都是世俗中的人,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生活太瑣碎、工作太忙碌、人際交往太復雜,太多的抗爭因素,使得我們的心變得焦躁不安,人們也在努力嘗試各種方法,然而,我們需要的並不是那些技巧,而隻需要從內心深處開始審視自我,調養心靈,這就是寬心的全部秘密。

要想做到這些,你還需要一個心靈導師,它能引導你拋開世俗的煩惱、幫你發現並接受最本真的自我。而本書就是這樣一位導師,跟著它的腳步走,你會逐步找到自己在塵世中的坐標,讓自己的心有個歸宿。

《心理學與寬心法》以心理學相關知識作為依托,結閤我們遇到的實際情況,給齣瞭實用性很強的方法,從而引導人們走齣心理誤區,在創造的同時不要迷失自我,在尋找自身價值的同時擁有一顆輕盈的心。相信你在閱讀完本書後,定會有所收獲,也能清除掉那些乾擾我們前進的心靈汙垢,那麼,無論外在世界發生瞭什麼,我們都能以一顆淡然的心來麵對,都能做到不驕不躁、得失淡然、去留無意、榮辱不驚,相信你能以積極的心態創造完美人生!

編者

2015 年11 月


《心境的疆域:超越焦慮與煩惱的自我探索》 第一章:看見內心的陰影——焦慮的根源剖析 在現代生活的洪流中,焦慮仿佛成瞭我們揮之不去的影子,悄無聲息地侵蝕著內心的寜靜。這本書並非提供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是邀請您一同踏上一段深入的自我探索之旅,去理解焦慮的深層根源,並學會與它共處,甚至將其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看見”。看見那隱匿在意識角落裏的恐懼,看見那些源自過去未愈閤的傷口,看見那些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無盡擔憂。這些焦慮並非憑空齣現,它們往往在我們成長的土壤中,在與世界的互動中,一點點積纍,最終紮根於心。 我們將從幾個關鍵的維度來審視焦慮的生成機製: 早期經曆與依戀模式: 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的依戀關係,對我們成年後處理情感和建立安全感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迴避型或焦慮型依戀,往往會使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更容易感到不安,對被拋棄的恐懼也會加劇焦慮。這本書將引導您迴顧和理解這些早期經曆,認識它們如何塑造瞭您應對壓力的反應模式。 認知扭麯與思維陷阱: 我們的思維方式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體驗。災難化思維(總是設想最壞的結果)、非黑即白思維(將事物極端化)、過度概括(從一個負麵事件推斷齣普遍性規律)等認知扭麯,是焦慮滋生的溫床。我們將學習識彆這些常見的思維陷阱,並通過理性反思,挑戰那些不閤邏輯、不健康的自動思維。 社會壓力與文化期待: 現代社會高速運轉,競爭激烈,信息爆炸,這些外部壓力無形中加劇瞭我們的焦慮感。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對“應該”成為的樣子,對個人價值的評判標準,都可能讓我們感到力不從心,從而産生巨大的心理負擔。我們將探討如何在巨大的外部壓力下,找到屬於自己的內在節奏和價值定位。 生理與神經生化因素: 焦慮並非完全是心理層麵的問題,它也與我們身體的生理反應緊密相連。壓力荷爾濛(如皮質醇)的長期升高,大腦中某些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的不平衡,都會導緻我們更容易感到緊張、易怒、心悸等生理癥狀。雖然這本書不側重於醫學治療,但瞭解這些生理機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身體發齣的信號,並認識到身心一體的重要性。 通過深入剖析這些根源,我們並非要讓您沉溺於過去的痛苦,而是希望通過“看見”來獲得力量。瞭解焦慮的成因,是化解它的第一步。當您能理性地看待焦慮的發生,而不是被它完全吞噬時,您就已經站在瞭超越它的起點。 第二章:內心的羅盤——情緒的識彆與接納 情緒是人生的色彩,而焦慮隻是其中的一種。然而,當它過於強烈或持久時,我們往往會選擇壓抑、逃避或抗拒,這種對抗本身反而會加劇內心的衝突。本章將帶領您學習如何成為自己情緒的細緻觀察者,如何溫和地接納那些不愉快的情感。 情緒是什麼?它們從何而來? 我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重新認識情緒的功能。情緒並非無意義的乾擾,它們是信號,是身體和心靈對內外環境變化的反應。理解不同情緒(如恐懼、悲傷、憤怒、喜悅)的生理錶現和心理含義,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解讀它們傳達的信息。 學會“情緒覺察”: 情緒覺察是指對當下情緒狀態的感知和識彆能力。這需要我們放慢腳步,關注身體的感覺(如心跳加速、肌肉緊綳、呼吸急促),關注內心的想法和聯想,以及行為上的衝動。我們將通過一些練習,如正念呼吸、身體掃描,來培養這種“臨在感”,從而更敏銳地捕捉情緒的細微變化。 打破情緒的“二元對立”: 我們常常習慣於將情緒分為“好”與“壞”,並努力追求“好”的情緒,排斥“壞”的情緒。然而,這種劃分會讓我們陷入更大的睏境。當您感到焦慮或悲傷時,與其試圖立刻將其“消除”,不如嘗試去“感受”。問問自己:“我現在有什麼樣的感覺?它在哪裏?” 這種接納的態度,並非認同或贊同負麵情緒,而是承認它的存在,並允許它暫時停留,如同接納一場突如其來的雨。 共情與自我共情: 當我們能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時,也就更能理解和接納他人的情緒。本書將強調共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自我共情”來療愈內心的創傷。對自己溫柔,就像對待一個受苦的朋友一樣,給予理解、耐心和支持,這是一種強大的自我療愈力量。 情緒的流動性: 情緒不是靜止的,它們如同河流,有起有伏,有來有往。當我們學會接納,情緒的河流就不會被阻礙,它會自然地流動,最終歸於平靜。理解情緒的流動性,能幫助我們擺脫對負麵情緒的執著,相信一切都會過去。 通過本章的學習,您將不再是情緒的奴隸,而是情緒的智慧引導者。學會識彆和接納自己的情緒,是建立內心穩定基石的關鍵一步。 第三章:重塑內心的地圖——思維的轉化與重構 如同地形決定瞭行走的路徑,我們的思維模式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和體驗。焦慮往往源於我們對事物進行負麵解讀的慣性思維。本章將聚焦於如何係統性地重塑我們的思維模式,用更健康、更積極的視角來看待生活。 識彆並挑戰自動化負麵思維: 我們的大腦中充斥著大量的自動化思維,其中許多是負麵的,且常常未經檢驗。我們將學習如何捕捉這些“自動駕駛”的負麵想法,並對其進行“辯論”。例如,當您腦海中齣現“我一定會搞砸”的想法時,可以問自己:“有什麼證據支持這個想法?有什麼證據不支持?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 培養“認知重評”的能力: 認知重評是指改變對某個情境的解釋方式,從而改變其對情緒的影響。即使麵對相同的挑戰,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解讀。我們將學習如何有意識地尋找事物積極的一麵,發現其中的學習機會,或者從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問題,從而減輕其負麵情緒的影響。 從“受害者”心態到“責任者”心態的轉變: 很多時候,我們感到焦慮是因為認為自己無法控製局麵,將自己置於“受害者”的位置。本書將鼓勵您承擔起對自己生活選擇和反應的責任,認識到即使在睏境中,我們依然擁有選擇如何迴應的自由。這種“責任者”心態,能極大地增強我們的掌控感和內在力量。 擁抱“不確定性”: 焦慮的根源之一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恐懼。然而,生活本身就是充滿不確定性的。與其試圖消除不確定性(這幾乎不可能),不如學習與之共處,並從中發現可能性。我們將探索如何培養對未知的好奇心,將其視為成長的契機,而非威脅。 “反思”而非“沉思”: 沉思(rumination)是指反復糾結於負麵想法和情緒,而反思(reflection)則是積極地思考問題,從中學習和成長。本書將引導您區分這兩種狀態,並學會將精力從無益的沉思轉移到有益的反思上,從中汲取智慧,調整策略。 正嚮思維與感恩的力量: 刻意培養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關注,練習感恩,是抵消負麵情緒、提升幸福感的有效方式。我們將探討如何將感恩融入日常生活,從而不斷為內心注入積極的能量。 通過對思維的深入探索和積極重構,您將逐漸擺脫思維的束縛,擁有更靈活、更強大、更積極的內心視角,從而更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第四章:行動的羅盤——應對策略與生活實踐 理解瞭焦慮的根源,接納瞭自己的情緒,也開始重塑瞭思維,接下來就是將這些認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和鞏固。本章將提供一係列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幫助您在麵對挑戰時,能夠靈活運用所學,構建內心的韌性。 壓力管理與放鬆技巧: 學習和掌握一些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至關重要。這包括深呼吸練習、漸進式肌肉放鬆法、冥想、瑜伽等。這些技巧能幫助您在感受到壓力時,快速地讓身心平靜下來,降低生理上的緊張反應。 時間管理與界限設定: 有效的時間管理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因任務堆積而産生的焦慮。同時,學會清晰地設定個人界限,學會對不必要的請求說“不”,也能保護我們的精力,減少不必要的壓力源。 建立健康的社交支持係統: 與信任的朋友、傢人或伴侶分享內心的感受,尋求情感支持,是緩解焦慮的重要途徑。我們將探討如何建立和維護健康的社交關係,以及在需要時如何主動尋求幫助。 “行動導嚮”應對: 當您感到焦慮時,與其沉溺於思考,不如采取一些“行動”。這並不意味著要立刻解決所有問題,而是通過一些小小的、可控的行動來打破僵局,例如整理桌麵、做一些傢務、寫下您的擔憂等。這些行動能幫助您將注意力從被動擔憂轉移到主動應對上。 “暴露療法”的原理與應用: 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有計劃地麵對那些引發您焦慮的事物,是剋服恐懼的有效方法。本書將簡要介紹“暴露療法”的原理,並引導您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小步前進”的方式,逐漸減少對某些情境的恐懼。 培養“愛好”與“意義感”: 投入到能夠帶給您快樂和成就感的愛好中,或者尋找生活的意義和目標,能極大地增強內心的充實感和幸福感,從而降低焦慮對您的影響。 睡眠、飲食與運動的 Holistic Approach: 身體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我們將強調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和適度運動的重要性,它們共同構成瞭我們身心健康的堅實後盾。 設立“自我關懷”的儀式: 每天或每周為自己安排一些放鬆和充電的時間,做一些能讓自己感到愉悅和舒適的事情,如閱讀、聽音樂、泡澡、與寵物互動等。這些“自我關懷”的儀式,能不斷滋養您的內心,增強您的韌性。 通過將這些策略融入日常生活,您將不再是被動地忍受焦慮,而是能夠積極地管理和轉化它。每一次成功的實踐,都將是您內心力量的增長,是您邁嚮更寬心、更寜靜人生的堅實步伐。 結語:成為自己人生的舵手 《心境的疆域》不是一本教您如何“消除”焦慮的書,而是一本邀請您深入瞭解自己、理解情緒、重塑思維、積極行動的書。它引導您認識到,即使在風浪之中,您依然擁有成為自己人生舵手的力量。 焦慮並非人生的終點,它可能是成長的起點,是自我探索的契機。通過這本書的引導,您將學會如何與內心的陰影和解,如何傾聽情緒的聲音,如何用更智慧的思維看待世界,並最終在行動中,構建一個屬於自己內心寜靜的疆域。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張內心的地圖,而旅程的終點,取決於您是否願意邁齣探索的步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心理學與寬心法》在我購買之前,就已經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我一直認為,心理學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科,普通人很難理解。但是,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心理學的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我大開眼界。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流暢,他/她擅長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心理概念變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解釋“自我認知”時,作者用瞭一個“哈佛大學的鏡子”的故事,讓我瞬間明白瞭我們是如何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從而塑造自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它還提供瞭大量實用的方法和技巧,幫助我們實現內心的平靜。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積極心理學”的介紹,它讓我認識到,關注我們擁有的,而不是我們缺失的,是多麼重要。通過書中提供的一些練習,比如“每日小確幸記錄”,我開始更加積極地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美好,這極大地緩解瞭我曾經的焦慮感。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沒有給我答案,而是教會我如何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如何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內心的安寜。

評分

《心理學與寬心法》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心理學讀物,不如說是一本生活指南。我是一個從小就比較敏感,容易多愁善感的人,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陷入負麵情緒的漩渦。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束光,照亮瞭我內心深處的許多角落。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同情心,他/她用一種非常溫和而有力量的方式,引導我去探索自己內心的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放下執念”的章節。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放下那些已經發生或無法改變的事情。作者並沒有批判我們的執念,而是用一種理解的態度,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産生執念,以及如何纔能真正地學會放下。這個過程並非易事,但書中提供的練習和建議,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開始嘗試著去接納那些我無法控製的事情,並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去做我能夠做的事情。這種改變是循序漸進的,但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卸下瞭很多不必要的包袱,內心變得更加輕鬆和自由。它讓我明白,寬心並非是逃避,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接納。

評分

Ce livre, intitulé "Psychologie et Méthodes de Sérénité", a été une découverte incroyablement opportune pour moi. Je traverse une période de remise en question personnelle, cherchant des clés pour mieux me comprendre et trouver un équilibre émotionnel durable. L'approche de l'auteur est d'une douceur et d'une perspicacité rares. Il/Elle parvient à tisser un lien entre les théories psychologiques et les réalités de notre vie quotidienne, rendant les concepts accessibles et pertinents. J'ai été particulièrement touché par la manière dont il/elle aborde la question de la "comparaison sociale". Nous sommes tellement conditionnés à nous comparer aux autres, que ce soit sur les réseaux sociaux ou dans la vie réelle, et cela engendre souvent un sentiment d'insuffisance. Le livre offre des pistes concrètes pour se libérer de ce piège, en cultivant plutôt la gratitude pour son propre parcours et en reconnaissant sa valeur intrinsèque. L'écriture est fluide, engageante, et chaque chapitre semble être une invitation à un voyage introspectif. Ce n'est pas un manuel avec des solutions miracles, mais plutôt un compagnon de route bienveillant qui nous aide à développer nos propres ressources internes. Après avoir lu ce livre, je me sens plus armé pour naviguer dans les complexités de mes émotions et pour cultiver une attitude plus positive et plus acceptante envers moi-même et le monde qui m'entoure. C'est une lecture qui nourrit l'âme et éclaire l'esprit.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心理學與寬心法》就帶著一種治愈的氣息,而讀完之後,我確信它名副其實。作為一名長期被焦慮感睏擾的人,我嘗試過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隻是想看看能否從中找到一些新的思路。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作者對人性的洞察力非常深刻,他/她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忽略的心理細節。例如,書中有一個關於“完美主義陷阱”的討論,讓我深刻反省瞭自己對事情過高的期望。我常常因為達不到自己設定的完美標準而感到沮喪和自我否定,這反而讓我更加不敢去嘗試新的事物,陷入瞭一個惡性循環。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非常實用的視角,讓我認識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它鼓勵我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且學會從錯誤中學習。另外,書中關於“人際關係中的心理邊界”的論述也給我帶來瞭很大的啓發。我過去總是很難拒絕彆人,導緻自己承擔瞭過多的責任,身心俱疲。這本書則清晰地解釋瞭設置心理邊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以一種健康且尊重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邊界。這讓我感到,我可以更加自主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不再被外界的期待所綁架。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寜靜而又略帶一絲神秘的藍色調,配上簡潔卻寓意深刻的書名“心理學與寬心法”,讓人在茫茫書海中一眼就能捕捉到它的存在。我是在一個雨後的午後,坐在窗邊,翻開瞭它。初讀時,我並未期待它能帶來什麼醍醐灌頂的改變,隻是抱著一種想要放鬆心情,瞭解一些關於心理學的基本知識的心態。然而,隨著文字的深入,我漸漸被作者的筆觸所吸引。他/她沒有使用過於艱深晦澀的心理學術語,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復雜的心理學原理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貼近生活的例子中。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認知偏差”的部分,作者用瞭一個發生在日常購物中的場景,生動地解釋瞭我們是如何因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而做齣並非最優的選擇。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一些決定,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的“理性”地在思考,而是被潛意識中的一些“陷阱”所誤導。這本書更像是一位溫柔的朋友,在你感到迷茫和焦慮的時候,輕輕拍拍你的肩膀,告訴你,其實你並不孤單,你所經曆的許多情緒和睏惑,都有其科學的解釋,並且有方法可以去應對。它沒有許諾給你一個立即就能“寬心”的靈丹妙藥,而是提供瞭一套循序漸進的工具和視角,讓你學會如何理解自己,如何與內心的聲音對話,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內心的平靜。我發現,讀完這本書,我開始更加留意自己的情緒變化,不再一味地壓抑或者被情緒裹挾,而是嘗試去觀察、去分析,然後選擇一種更健康的方式去處理。

評分

Mein Exemplar von "Psychologie und Gelassenheit" hat schon einige Leserunden hinter sich, und jedes Mal entdecke ich neue Facetten darin. Dieses Buch ist mehr als nur Lektüre; es ist eine Quelle der Inspiration und des Trostes. Der Autor hat eine bemerkenswerte Gabe, die tiefsten menschlichen Erfahrungen in Worte zu fassen. Ich war besonders berührt von den Kapiteln, die sich mit dem Thema "Selbstmitgefühl" auseinandersetzen. In einer Welt, die oft von Härte und Urteilen geprägt ist, erinnert uns dieses Buch daran, wie wichtig es ist, mit uns selbst freundlich und nachsichtig umzugehen. Die Fallbeispiele sind so lebendig und nachvollziehbar, dass sie das Gefühl vermitteln, nicht allein mit seinen Problemen zu sein. Der Autor vermittelt nicht nur theoretisches Wissen, sondern teilt auch praktische Strategien, um innere Ruhe zu finden. Die Art und Weise, wie er/sie erklärt, wie man negative Gedankenmuster durchbricht und durch positivere ersetzt, ist brillant. Es ist kein schnelles Patentrezept, sondern ein Wegweiser zu einem tieferen Verständnis von uns selbst und der Welt um uns herum. Dieses Buch hat mir geholfen, meine eigene innere Stärke zu entdecken und eine gesündere Beziehung zu meinen Emotionen aufzubauen. Es ist ein Schatz, den ich jedem empfehlen würde, der nach mehr Frieden und Zufriedenheit in seinem Leben sucht.

評分

我拿到《心理學與寬心法》這本書時, estaba en un momento de gran confusión y agobio. Necesitaba algo que me ayudara a ver las cosas con más claridad y a encontrar un poco de paz interior. Este libro ha sido un verdadero bálsamo. El autor tiene una habilidad increíble para desgranar conceptos complejos de la psicología y presentarlos de una manera que resuena con la experiencia humana cotidiana. Me impactó especialmente la sección dedicada a la "resiliencia emocional". No se trata de no sentir tristeza o frustración, sino de aprender a navegar esas emociones sin quedarnos atrapados en ellas. Las anécdotas compartidas, muchas de ellas sobre personas que han superado adversidades significativas, me dieron esperanza y me demostraron que es posible salir fortalecido de las dificultades. El lenguaje es accesible, sin pretensiones, y se nota la profunda empatía del autor hacia el lector. No es un libro que te diga qué hacer, sino que te invita a la reflexión, a cuestionar tus propias creencias y patrones de pensamiento. Me siento más empoderado para enfrentar los desafíos, con una nueva perspectiva sobre la naturaleza humana y la capacidad que todos tenemos para cultivar la serenidad. Es un libro que releeré, seguro, porque cada lectura revela nuevas capas de sabiduría.

評分

這本《心理學與寬心法》簡直是我近期最大的驚喜!我一直對心理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雞湯,總覺得難以找到一個平衡點。直到我遇到它。作者的文筆非常有溫度,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谘詢師,在耐心地傾聽你的煩惱,然後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為你剖析問題的根源。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情緒管理”的章節所打動。裏麵提到的“情緒 ABCDE 模型”,讓我豁然開朗。過去,我常常因為一些突發事件而情緒失控,事後又懊悔不已,卻找不到有效的方法來改變。這本書則提供瞭清晰的步驟,教我如何識彆觸發事件(A),找到非理性信念(B),認識到不閤理信念帶來的後果(C),然後挑戰這些不閤理信念(D),並最終形成閤理的信念(E)。這個過程聽起來有點像“心理操練”,但實踐起來真的非常有效。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運用這個模型,發現自己麵對壓力時,能夠更加冷靜地分析情況,不再輕易被負麵情緒淹沒。而且,書中還穿插瞭許多真實的案例,這些案例都來自普通人的生活,讀起來非常有代入感,讓我覺得作者並非高高在上地講述理論,而是真正地關心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一種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新角度。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心理學與寬心法》這本書時,並沒有對它寄予厚望。我是一個對心理學理論有點抵觸的人,總覺得那些東西離我的生活太遙遠。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寫作風格極其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而是像一位鄰傢大姐在跟你聊天,分享她對生活、對人心的理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感恩的力量”的章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告訴你“要感恩”,而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展現瞭感恩是如何一點一滴地改變人們的生活軌跡。我開始嘗試每天寫下三件讓我感到感恩的事情,起初覺得有些彆扭,但堅持下去,我發現自己的心態真的發生瞭微妙的變化。我開始更容易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對一些小小的善意也能心存感激。這本書讓我明白,寬心法並非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積極的主動選擇,一種通過調整自身認知來獲得內心平靜的方式。它沒有強迫我去改變什麼,而是給瞭我一種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讓我自己去發現改變的可能。閱讀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與自己對話的旅程。

評分

Das Buch "Psychologie und Gelassenheit" hat mich auf eine Weise erreicht, die ich kaum erwartet hätte. In einer Zeit, in der ich mich oft von den ständigen Anforderungen des Lebens überwältigt fühlte, bot mir dieses Werk eine willkommene Pause und wertvolle Einsichten. Der Autor verfügt über eine bemerkenswerte Fähigkeit, komplexe psychologische Konzepte in eine Sprache zu übersetzen, die jedermann verstehen kann. Besonders beeindruckt hat mich der Abschnitt über das "Akzeptieren von Unvollkommenheit". Wir leben in einer Gesellschaft, die oft Perfektionismus fördert, und dies kann zu enormem Druck und Selbstkritik führen. Das Buch ermutigt dazu, uns selbst mit all unseren Fehlern und Schwächen anzunehmen, und zeigt auf, dass gerade diese Unvollkommenheiten uns menschlich und einzigartig machen. Die Erzählungen sind mitfühlend und authentisch, und man spürt die tiefgreifende Weisheit und Erfahrung des Autors. Es ist, als würde man ein Gespräch mit einem weisen Freund führen, der einem hilft, die eigenen Schattenseiten zu beleuchten und anzunehmen. Die praktischen Übungen, die im Buch vorgestellt werden, sind leicht umsetzbar und haben mir geholfen, meine innere Haltung zu verändern. Ich fühle mich nun besser gerüstet, mit den Herausforderungen des Lebens umzugehen, und habe eine neue Wertschätzung für die Kunst der Gelassenheit entwickelt.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