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扎实的历史地理和语言学知识为基础,从移民、栽培植物、地名、戏曲、小说、民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对汉语方言在历史上的流变及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梳理分析。该书在研究方言时所采用的历史地理分析法尤为学界所赞赏。独特的研究视角、清晰的分析思路、新颖独到的见解再加上流畅、通俗的文风,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趣味横生。
目录
新版序言
绪论
第一节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方言和语言的关系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语言和方言
第四节 汉语方言分化的历史背景
第五节 汉语方言研究史梗概
第一章 方言与移民
第一节 移民特征和方言演化的关系
第二节 移民方式和方言地理分布类型
第三节 移民与方言渊源和方言地理格局
第四节 方言学和移民史研究
第五节 方言的历史层次和移民的历史层次
第二章 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
第一节 现代方言区划和历史政区地理
第二节 汉语方言分区的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
第三节 权威方言和政区中心变易的关系
第四节 方言地理和交通地理
第五节 方言地理和城市地理及商业地理
第三章 历史方言地理的拟测及其文化背景
第一节 《诗经》时代诸夏语言区域的拟测
第二节 两汉时代方言区划的拟测
第三节 西晋时代方言区划的拟测
第四节 宋金时代方言区划的拟测
第五节 上海地区明清时代的方言地理
第四章 语言化石与栽培植物发展史
第一节 稻的栽培历史和传布
第二节 麦、玉蜀黍、马铃薯和甘薯
第三节 从胡豆说起
第四节 柚子和荸荠
第五节 箬和粽子、甘蔗和糖
第六节 荼、辣椒及其他
第五章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
第一节 地名和历史文化景观
第二节 地名与移民
第三节 地名和经济史
第四节 地名和历史交通地理
……
第六章 方言和戏曲与小说
第七章 方言与民俗
第八章 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
后记
附录:读者来信
索引
精彩书摘
《方言与中国文化》:
古代浙江境内并没有客家人。现代的闽西却有客家人的地盘。畲族改说客家话当在移入福建之后,转来浙江之前。跟别的少数民族比较而言,畲族并没有形成一个或若干个大的聚居区,他们的自然村最多不过几十户,最少的只有两三户,并且是星散在汉族村落之中。在他们人口最集中的景宁县也不过占全县人口的5%左右。
客家先民是在唐末至宋初移入闽西的,这些从先进的中原地区南移的人民在经济和文化及人口数量方面都占压倒优势,所以畲族改说客家话。在明初移入浙南之前,他们的语言已经完成了转变的全过程。在客家移入闽西、粤东以后,畲客的纠纷和语言接触是很频繁的,这从一些族谱中每每可以看出。
在完成语言转变前可能有使用双语的过程,粤东的一千多畲民至今仍处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畲民只是在畲族村寨或在外地与本族人相遇时才用苗语,在与汉人交往时也会说汉语。
满语完全被汉语取代是比较晚近的事。一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有个别满族老人会说满语的。满族起源于东北地区,本来使用本民族的满语。清初满人人关之后,东北满人减少,随后汉人陆续移居关外,遂形成满汉杂居局面。入关的满族散居各地,处在汉语的包围之中。所以没有多久,东北的满语和关内的满语均被文化地位较高的汉语所取代。
跟满族的情况类似的是中国的犹太人。在中国的犹太人数量很少,他们的语言情况也绝少有人提起。犹太人移人中国自唐代开始就有,一直到民国不断,而以宋代为最盛。他们原来是说希伯来语的,但是在中国因为人数太少,而又是散居的,所以都改说当地汉语,只有掌教的神职人员才会用希伯来语诵读和讲解犹太经文。
回族人数虽然比犹太族要多得多,但是也因为分散杂居,迁入中国的时间又是断断续续的,所以早就改用各地汉语了。只有在回族常用的姓氏中还保留阿拉伯语的音节读音:纳、速、丁、忽、哈、赛、马、麻、木、穆、买、白、鲁、海。
三、移民的旧地方言和新地方言相融合
在移民和土著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他们的语言有可能互相融合,而不是一个被另一个所取代。
在今天的吴语区北部有一个所谓“半官话”的小区域,它的四周被纯粹的吴语所包围。这就是杭州话。它的分布地域很有限,大致相当于杭州市区的范围。
在语音结构上,它可以说是地道的吴语:保留全浊声母,塞音和塞擦音有三级分法;声调有七个,保留入声,并且带喉塞尾;鼻韵尾只有一套,“因、音、英”三字同音;古山咸、两摄韵尾失落,如三se、南ne。这些都是官话没有的特点。
……
前言/序言
方言与中国文化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