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

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玲玲,郑明,刘凤霞 编
图书标签:
  • 马铃薯
  • 种薯
  • 繁育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园艺
  • 作物栽培
  • 农业科学
  • 马铃薯生产
  • 无病毒马铃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694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29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铃薯科学与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9
字数:3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详细地介绍了优良品种的概念及特点、防退化技术、组织培养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繁育体系和繁育技术、原原种生产技术以及鉴定、保存、质量控制技术等内容。《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适合农学生以及老师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刘玲玲,女,汉族,副教授,1977年1月出生,2004年7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和马铃薯种薯繁育及相关技术。先后在《华北农学报》、《现代农业》、《中国农学通报》、《中国马铃薯》、《中兽医医药杂志》、《畜牧兽医杂志》、《中国食品工业》等。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发展历史
1.2 马铃薯合格种薯产业的发展
1.2.1 国际发达国家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
1.2.2 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现状
1.3 我国马铃薯种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1 中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现状
1.3.2 中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存在的问题
1.3.3 解决当前马铃薯种薯问题的关键措施
1.4 马铃薯种薯繁育企业的工作岗位
1.4.1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操作流程
1.4.2 马铃薯种薯繁育各岗位工作的目标、任务、职责

第2章 马铃薯优良品种
2.1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概念及特点
2.1.1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概念
2.1.2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特点
2.1.3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标准
2.2 常见的马铃薯优良品种
2.2.1 菜用型品种
2.2.2 淀粉加工型品种
2.2.3 菜用和淀粉加工兼用型品种
2.3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识别与选用原则
2.3.1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识别
2.3.2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选用原则
2.4 马铃薯优良品种引种
2.4.1 优良品种引种的概念、意义及标准
2.4.2 引种的基本原理
2.4.3 马铃薯引种的原则
2.4.4 引种工作的程序及其注意事项
2.4.5 马铃薯北种南引的质量控制
2.5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推广
2.5.1 优良品种推广准则
2.5.2 品种推广的方式方法
2.5.3 优良品种区域化的意义和任务
2.5.4 优良品种区域化的步骤和方法
2.5.5 良种与良法配套
2.6 马铃薯优良品种繁育与推广体系
2.6.1 马铃薯良种繁育与推广的意义
2.6.2 国内外马铃薯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2.6.3 国外马铃薯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

第3章 马铃薯种薯的混杂、退化及防治
3.1 马铃薯种薯的混杂及防治
3.1.1 马铃薯种薯混杂的含义和实质
3.1.2 种薯混杂的原因
3.1.3 防止种薯混杂的方法
3.2 马铃薯种薯的退化及防治
3.2.1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概念及现象
3.2.2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
3.2.3 马铃薯种薯的退化症状
3.2.4 马铃薯病毒的传播途径
3.2.5 防治马铃薯种薯退化的途径

第4章 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组织培养技术
4.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知识
4.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特点
4.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4.1.3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设施
4.1.4 组培室的设计
4.2 植物组织培养室的管理
4.2.1 组培常用设备的构造与原理
4.2.2 玻璃器皿的洗涤
4.2.3 组培空间的日常管理
4.3 培养基配制
4.3.1 配制培养基的目的
4.3.2 培养基的成分
4.3.3 培养基的种类及特点
4.3.4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4.4 外植体的接种与培养
4.4.1 接种
4.4.2 培养
4.5 组培试验设计
4.5.1 组培试验的设计方法
4.5.2 组培试验方案的制订
4.6 数据调查与分析
4.6.1 组培快繁的易发问题
4.6.2 组培数据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5章 马铃薯种薯繁育的无土栽培技术
5.1 无土栽培概述
5.1.1 无土栽培的含义与类型
5.1.2 无土栽培的特点
5.1.3 营养液的配制
5.2 马铃薯的无土栽培技术
5.2.1 马铃薯营养液的研究
5.2.2 马铃薯种薯的无土栽培概述
5.2.3 营养液膜技术
5.2.4 雾培技术
5.2.5 马铃薯无土栽培的关键技术——扦插苗繁殖微型薯

第6章 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和繁育技术
6.1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建立
6.1.1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任务
6.1.2 三代种薯繁育体系的建立
6.1.3 马铃薯种薯微型化及其在良种繁育体系中的价值
6.2 马铃薯的种薯繁育体系及技术
6.2.1 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6.2.2 脱毒马铃薯良种生产体系建设
6.2.3 脱毒种薯繁育技术
6.2.4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的技术措施
6.3 马铃薯实生种子
6.3.1 马铃薯实生种子的意义
6.3.2 实生种子生产马铃薯的优点
6.3.3 实生种子的采收和保存
6.3.4 实生种子的增产效应
6.3.5 实生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6.4 提高马铃薯种薯繁育数量的方法
6.4.1 扦插繁殖法
6.4.2 掰芽育苗法
6.4.3 剪茎繁殖法
6.4.4 分株繁殖法
6.4.5 分枝繁殖法
6.4.6 压条繁殖法
6.4.7 切单芽块繁殖法
6.4.8 小整薯播种法
6.5 提高马铃薯种薯繁育质量的方法
6.5.1 选优留种
6.5.2 露地留种技术
6.5.3 阳畦留种技术
6.5.4 连续秋播留种技术
6.5.5 避蚜留种技术

第7章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
7.1 马铃薯脱毒种薯概述
7.1.1 种薯脱毒的原因
7.1.2 脱毒种薯的概念、特性及注意事项
7.1.3 脱毒种薯的选择
7.1.4 获得脱毒种薯的途径
7.1.5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的原则
7.1.6 国内外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状况
7.2 马铃薯茎尖脱毒与快繁
7.2.1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历史和现状
7.2.2 脱毒苗培育的意义
7.2.3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概念
7.2.4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原理
7.2.5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技术
7.2.6 影响茎尖脱毒效果的因素
7.2.7 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注意事项
7.3 马铃薯脱毒的其他方法及原理
7.3.1 愈伤组织培养脱毒法
7.3.2 物理学脱毒法
7.3.3 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法
7.3.4 低温脱毒法
7.3.5 原生质体培养脱毒法
7.3.6 花药培养脱毒法
7.3.7 化学药荆处理脱毒法
7.3.8 生物学脱毒法
7.3.9 自然选择脱毒法

第8章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技术
8.1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工厂化生产概述
8.1.1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的概念
8.1.2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微型薯)工厂化生产的优越性
8.2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繁殖技术
8.2.1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繁殖技术
8.2.2 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和微型薯生产技术
8.2.3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技术
8.2.4 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工厂化生产技术
8.2.5 马铃薯微型薯工厂化生产技术
8.2.6 简易马铃薯脱毒微型薯工厂化生产
8.2.7 马铃薯脱毒原种基地生产

第9章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鉴定、保存与质量控制
9.1 马铃薯种薯脱毒苗的检测
9.1.1 脱毒苗的检测
9.1.2 试种观察
9.2 马铃薯脱毒苗的保存与繁殖
9.2.1 脱毒苗的保存
9.2.2 无病毒苗的应用
9.2.3 无病毒植株的繁殖
9.3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9.3.1 脱毒种薯田间检测
9.3.2 脱毒种薯质量控制
9.3.3 不同级别脱毒种薯的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
  马铃薯的退化与生物学上的关于器官或特征的退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极易受病毒侵染,南于病毒的侵入,破坏了马铃薯植株的正常生长功能+致使染毒植株生长势衰弱,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表现出不正常现象,例如,卷叶、花叶、叶皱缩、叶黄化,植株矮小,丛生、紫顶,开花结实率下降,块茎由大变小,薯皮裂口,匍匐茎缩短,根系不发达,抗逆(抗病、抗虫、抗旱、抗涝等)性降低等。由于制造养分的器官被病毒干扰和破坏,植株生长失常,造成大幅度减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马铃薯退化现象。退化了的种薯,若不通过排除病毒措施,即使栽培条件再好,也不能恢复种性,也达不到品种的原产量水平,这种退化现象,称为马铃薯病毒性退化。
  它与自然栽培条件下所发生的产量降低现象是不相同的一般从外地调来的种薯,在第一年或第一季种植时产量很高,而把收获的马铃薯留种,再种植时,植株明显生长势差,产量下降,块茎变小,不能作为种用。但这些未退化的种薯,因未受病毒感染,只要栽培条件好,产量会显著提高。这就是马铃薯一般意义上的退化现象。
  ……

前言/序言


《大地馈赠: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之旅》 内容简介 在浩瀚的自然界中,有一种朴实无华的作物,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征服了全球的餐桌,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它便是马铃薯,一种源自安第斯山脉的古老块茎,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传播,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粮食作物,深刻影响着人类的饮食结构和农业发展。 《大地馈赠: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之旅》是一部全面展现马铃薯从播种到食用的全过程的科普读物。本书并非聚焦于马铃薯的某一特定环节,而是以宏大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一神奇作物所经历的每一个生命周期,探寻其背后的科学奥秘与人文价值。 第一章:马铃薯的起源与演化——一段跨越时空的生命史诗 我们将从马铃薯的源头开始,追溯其古老的历史。了解它如何从野生祖先经历漫长的驯化过程,逐渐适应不同地区的环境,并孕育出如今我们熟悉的丰富多样的品种。我们将探讨安第斯山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如何塑造了马铃薯最初的形态,以及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通过考古发现、遗传学研究和历史文献的梳理,读者将有机会窥见马铃薯传播至世界各地的壮丽旅程,以及它在不同文明中扮演的文化角色。从欧洲的“饥荒救星”到亚洲的“主食补充”,马铃薯的足迹遍布全球,书写了一部关于适应、迁徙与融合的生命史诗。 第二章:马铃薯的生命密码——植物学特征与生长奥秘 本章将深入剖析马铃薯作为一种植物的独特生命密码。我们将详细介绍马铃薯的形态特征,包括其地下块茎、地上茎叶、花朵与果实(虽然食用价值不高,但对其生命周期至关重要)。我们将解读其生长所需的关键环境因素:土壤的质地与肥力、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充足的光照以及良好的通风。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揭示马铃薯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能量,通过呼吸作用维持生命活动,以及其独特的块茎形成机制。这部分内容将从植物学的角度,为读者揭示马铃薯生长的内在规律,理解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为何特定的种植条件能够孕育出优质的马铃薯。 第三章:马铃薯的田间生活——种植、管理与丰收的挑战 从种子到成熟的块茎,马铃薯的田间生活充满了辛勤与智慧。本章将详细阐述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从土地的准备、适宜季节的选择,到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深度。我们将重点介绍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日常管理,包括科学的灌溉技术、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策略(非具体的繁育技术,而是普遍性的病虫害介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施肥来优化植株生长和块茎发育。我们将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调整种植方案。本章还将涉及收获的技巧,如何判断马铃薯是否成熟,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采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并保证品质。我们将强调农业耕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以及农民在保障粮食安全中所付出的努力。 第四章:马铃薯的多彩世界——品种的丰富性与应用的多样性 马铃薯并非千篇一律,它拥有令人惊叹的品种多样性。本章将带领读者领略不同马铃薯品种的风采,介绍其在颜色、形状、大小、淀粉含量、口感以及烹饪特性上的差异。我们将探讨不同品种的起源与特性,例如那些适合制作薯条的品种,那些适合炖煮的品种,以及那些以其独特风味而闻名的品种。本书将超越简单的分类,而是着重于展示这些品种如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烹饪需求。除了作为主食,马铃薯的用途远不止于此。我们将介绍马铃薯在淀粉加工、酒精酿造、饲料生产以及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展现其作为一种多功能农作物的巨大潜力。 第五章:马铃薯的营养宝库——健康饮食与美食探秘 马铃薯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更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宝贵来源。本章将深入剖析马铃薯的营养成分,解释它如何为人体提供能量,同时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6、钾等多种必需营养素。我们将探讨马铃薯在均衡饮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成为预防多种疾病的天然助手。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展开一场精彩的马铃薯美食探秘。从世界各地的经典马铃薯菜肴,到现代厨房的创新烹饪,我们将展示马铃薯在不同烹饪方式下的无穷魅力。无论是香气四溢的烤马铃薯,还是口感绵密的土豆泥,亦或是香脆可口的薯片,读者将通过文字与图片,领略马铃薯在美食领域的光辉。 第六章:马铃薯的未来图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面对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和严峻的气候变化,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未来发展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本章将探讨当前马铃薯产业面临的瓶颈,包括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病虫害的威胁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我们将展望马铃薯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基因改良技术在提升产量、抗病性与适应性方面的潜力,以及精准农业、有机种植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应用。我们将强调马铃薯在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科研人员、农民、政策制定者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加健康、更加繁荣的马铃薯产业的重要性。 《大地馈赠: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之旅》是一本写给所有热爱土地、关注食物,并对马铃薯这种平凡却伟大的作物充满好奇的读者的书。它将带领您进行一次深入的探索,重新认识我们餐桌上的常客,感受大地的馈赠,理解绿色生命的力量。这是一场关于马铃薯的全面而深刻的旅行,从它的根源到它的未来,从田间到您的餐桌,让您领略这份来自大地的厚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对园艺充满热情,却苦于找不到可靠指南的初学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梦想着能在家里的后院种出自己满意的蔬菜,但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关于土豆的种植,总是摸不着头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清晰明了的步骤图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夫,坐在你身边,耐心教你从选址、整地到播种的全过程。特别是关于土壤改良的那一章,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疏松透气的土壤是多么重要!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告诉你“该怎么”做。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自己动手的信心。读完前几章,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花市看看那些新鲜的种子和工具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将复杂的园艺知识转化为普通人可以轻松理解和实践的操作指南,对于提升家庭园艺的成功率,简直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和内容逻辑安排,可以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时间节点”的把控。园艺最怕的就是“时机不对”,你再好的技术,用在了错误的时间点上,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作者似乎对季节的更迭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书中用日历式的图表清晰地标明了从准备育苗到最终收获的每一个关键时间窗口,并针对不同地区的纬度差异给出了调整建议。这种“时间轴”的视角,极大地帮助我这种时间管理能力不强的人,建立起了清晰的工作流程。此外,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工具使用的技巧,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比如,如何正确校准和使用不同深度的播种器,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是决定种植成败的关键。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种什么”,更是关于“何时做”和“如何用对力气”的综合指导手册,让人感觉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章法。

评分

我个人对植物病理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专业书籍的描述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我看不明白的拉丁文术语。然而,这本书在介绍常见病虫害防治的部分,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和实用性。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病害发生的环境诱因,这一点非常关键。举例来说,关于真菌感染的章节,作者竟然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地区湿度和气温对病害爆发力的影响,并提供了基于气候条件的“预警”和“主动防御”策略,这远远超出了我阅读过的任何一本普通园艺书籍的范畴。更赞的是,它详细对比了化学防治和有机防治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没有盲目推崇某一种方法,而是倡导一种平衡、可持续的生态管理理念。这对于追求健康、有机种植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前沿的指导。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个高阶的植物健康管理课程,思维被大大拓宽了。

评分

这本书的附件和索引部分的处理,简直是为快速检索和参考而生的典范。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突发状况,比如突然发现叶片出现黄化,需要马上知道是缺铁还是缺镁。我试着查找了一下,这本书的术语索引做得极其详尽,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出现的专业词汇和地方俗称,查找起来毫不费力。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附录中竟然包含了不同品种的抗逆性对比表格,这在购买种子时非常实用,避免了盲目跟风。而且,书后附带的几个“故障排除快速指南”卡片——虽然我需要自己剪下来——但其清晰的流程图设计,简直是针对田间突发状况的“急救包”。这体现了作者在编写时,始终站在实际操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完成一份知识的堆砌。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极致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紧急情况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凸显,真正做到了“工具书”的定位。

评分

作为一个对作物生理学有基础了解的人,我通常对市面上那些过于简化的园艺书不屑一顾,因为它们往往跳过了植物生长的内在机制。但是,这本书在讲解营养元素吸收和光合作用效率最大化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深度。它没有陷入纯粹的生化反应描述,而是巧妙地将这些科学原理与田间管理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讨论氮磷钾配比时,作者不仅告诉我们比例是多少,还解释了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哪种元素是决定产量的“瓶颈”,以及如何通过叶片颜色变化来“诊断”缺乏症。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感。它让我意识到,种植绝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门充满科学智慧的应用艺术。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作物生长奥秘,并能据此进行复杂环境调整的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了超越操作层面的理论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