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城先生的《威尼斯日记》是中华书局最近推出的“作品”系列之第1种,“作品”系列为文学大家的文化随笔。之后会陆续推出阿城先生的《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以及沈从文先生和汪曾祺先生的经典作品。
2、《威尼斯日记》是阿城先生一部关于文化的随笔集,其经典性无需多言。每看一遍,有一遍的发现和收获。
3、《威尼斯日记》以布面精装的形式重新出版,是目前此书精装版,阅读收藏两相宜。
《威尼斯日记》为阿城先生的一部经典随笔。阿城曾在威尼斯生活三个月,这期间,他走走停停,看风景,看行人,看俗世生活,他写感受、写景色、写文化差异。他在尘世中捕捉自己的兴趣点,那些关于文化的,艺术的感受别样而独特。时至今日,再看这部作品,仍然时时被打动,时时被启发,这应该就是经典的力量。
阿城,著名作家、学者。代表作《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棋王》《树王》《孩子王》《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等以及电影剧本《聂隐娘》《吴清源》《小城之春》《芙蓉镇》等。
还是不加“第”吧。人世间的无聊,常常只因为煞有介事。庄周昨天若笑了的话,今天倒可以给他老人家来个措手不及。
庄子讲“无为”,讲得精彩,却做了有为的事,写了《庄子》。庄子讲相对也讲得精彩,于是放心讲无为,天底下第一等聪明汉。
讲哲学,庄子用散文,老子用韵文,孔子是对话体,两千年来,汉语里再也没有类似他们那样既讲形而上也讲形而下的好文章了。现在是不管有道理没道理,都叙述得令人昏昏欲睡。间或有三两篇好的,就一读再读,好像多读就会多出几篇来。
挤在机舱里,到处是猜测别人的眼色,我的亦是其中之一,于是将无聊变有趣。
威尼斯机场海关能闻到海的味道。S小姐和Luigi来了,年初在乌地涅(Udine)见过Luigi,这次却发现他原来长得很高。
乘小船进入威尼斯,海面上露出许多粗木桩。薄云天,一切都是明亮的灰色。
现在的人好说世界真小,我看世界真大,才十几个小时,已是如此平静,更何况附近的南斯拉夫真在打仗。
住Fenice旅馆,顶楼,望出去,满目皆红瓦。红瓦之上,露出一远一近一东一西的两个钟楼。东边远的那个年初见过,是圣马可广场上的钟楼。西边近的一个,倾斜着。
Fenice是埃及神话中的火鸟,五百年浴火重生,与中国传说中的凤凰很近似,所以凤凰被译成Phoenix,但中国的凤凰有性别,雄为凤,雌为凰。
Fenice不知是否也分雌雄,否则五百年真是寂寞,重生一次,仍是寂寞。
……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拿在手里有一种奇异的质感,仿佛不是印刷品,而是浸润了某种古老颜料的羊皮纸。它的封面设计极其简约,没有花哨的插图,只有那种沉静的、仿佛被时间打磨过的墨绿色。初读时,我被作者那近乎神经质的观察力所震撼。他似乎能捕捉到空气中每一粒微尘的轨迹,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眼神里转瞬即逝的情绪。文字的密度极高,仿佛每一句话都承载了三倍于常量的信息。阅读过程并非轻松的享受,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你需要不断地停下来,回溯前文,梳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并列结构中隐藏的哲学思辨。我尤其欣赏他对光影的描摹,那种不是“看到”光,而是“感受”光如何渗透、如何折射、如何定义空间的功力,简直是文学界的魔术。全书的叙事线索非常松散,更像是一系列被精心排列的碎片,它们彼此呼应,却从不给出明确的指引。这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每一次阅读,都会因为心境的不同而产生新的洞察。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在文字中迷失,又渴望在迷失中找到方向的探索者准备的。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带着放大镜般的专注和耐心。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抱持着相当的怀疑态度,毕竟市面上打着“意识流”旗号的作品太多,最终往往沦为晦涩难懂的文字堆砌。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残忍的真诚,撕开了日常表象的帷幕。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对“存在”这一永恒命题的反复叩问。作者的笔触冷峻而克制,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冰雕师,在最坚硬的寒冷中雕刻出最细腻的纹理。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对于“等待”的描写。那种漫长、无望却又带着一丝宗教般虔诚的等待,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让人联想到所有那些我们为之付出了青春却不知终点的期盼。读完最后一页,我合上书本,房间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一瞬,周遭的一切都变得不真实起来。这不是一本可以用来消遣的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往往是你自己最不愿直面的内心空洞。如果你寻求的是逃避现实的安慰剂,那么请立刻放回书架;但如果你准备好直面内心的荒芜,并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点点微弱的火花,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良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精致感。纸张选择了略带粗糙的米白色,油墨的黑色对比强烈,使得那些细小的、近乎印刷错误的错位感反而增强了文本的实验性。阅读过程是一种持续的、温和的“错位感”。作者似乎故意打乱了因果律的线性结构,你常常会读到对尚未发生事件的精确预言,或者对已经结束的场景进行未来式的追溯。这种时间感的扭曲,非常巧妙地模拟了记忆本身的不可靠性以及我们主观意识中对时间的弹性处理。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使用书签,不是为了标记精彩的段落,而是为了标记那些我需要回头去确认“我刚才是不是理解错了”的地方。它挑战了阅读的舒适区,迫使读者放弃传统阅读期待,进入一种更为原始的、感官与智力并用的接收模式。那些关于色彩和声音的描述,尤其出色,它们不是简单的形容词堆砌,而是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系统,让人仿佛能闻到陈旧木材的气味,听到远方汽笛的低鸣。
评分这是一次文学上的“深潜”。我必须承认,在某些章节,我的呼吸是急促的,不是因为情节紧张,而是因为作者的语言密度实在太高,像是在短时间内灌入高压氧气。这本书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看似毫不相关的专业术语和地方性的俚语,这使得阅读体验带有一种独特的“异域”感,即使故事的场景可能非常日常。作者在构建人物时,采用了一种“反向刻画”的手法:我们知道他们是谁,知道他们的社会地位,但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触及他们的“自我”。他们是流动的、多孔的,被周围的环境和对话不断地重塑。这种处理方式非常现代,非常贴合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种疏离而又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如果你习惯于清晰的“主角”和“反派”,习惯于明确的道德判断,那么这本书会让你感到迷失和挫败。它更像是一份高度浓缩的、关于人性的光谱分析报告,充满了灰度和不确定性,但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让它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评分阅读这本书,就像被邀请进入了一个私人博物馆,但馆长事先没有给出任何导览图。你独自走在寂静的回廊里,每一件展品——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意象——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必须由你自行建立。这本书的结构是螺旋上升的,主题不断地回归,但每次回归时,视角和深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个人对其中关于“静默”的探讨印象最为深刻。作者笔下的静默,不是声音的缺失,而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充满张力的存在。它比任何喧嚣都更能揭示真相。这种对“负空间”的精妙运用,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媒介边界的深刻理解。它不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或表达一种情感,它是在探讨“如何被讲述”这件事本身。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聆听那些被噪音淹没的低语。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重塑你感知世界的方式,使你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方便,快捷,很好!方便,快捷,很好!方便,快捷,很好!
评分简单平淡,单纯的写日记中体现作者无限的才情,值得今天浮躁的我们阅读。抽几天安静的时间,阅读这本书,告诉自己要什么
评分不错的书,年中活动买的。以后的时间该是静静地看书了。
评分很小巧的一本书,内容很不错,观点犀利但有说服力。很好,虽然价格稍贵,赶上618优惠也值了
评分书很好,阿城的文字也非常好,值得购买,装帧印刷很精美,就是价格高了些。
评分活动购买,价格实惠。不错!
评分印刷质量很好,图片很清晰
评分总体感觉还不错,薄薄的一本小书,居然那么贵,唉,看在装帧精美,内容好的份上,毅然决定收入囊中!
评分京东购书节买的,囤起来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