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

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陈敬,严小青 著
图书标签:
  • 香文化
  • 传统文化
  • 生活美学
  • 中华文化
  • 香道
  • 香谱
  • 民俗
  • 文化遗产
  • 香工艺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42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080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的整理点校遵循以下原则:一、《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以清乾隆时期官方编辑《四库全书》收入《陈氏香谱》为底本,适园丛书本之《新纂香谱》为辅,参考周嘉冑《香乘》整理校点之。二、《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分四卷,内容编排按原文、注释、译文、点评排列,对资料甚少的条目不强行臆测点评,对原文卷二、卷三、卷四中的一部分意义重要的条目进行了节选。三、《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部分注释内容参考了《汉语大字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

目录

前言
原序
卷一
香品
龙脑香
婆律香
沉水香
生沉香
蕃香
青桂香
栈香
黄熟香
叶子香
鸡骨香
水盘香
白眼香
檀香
木香
降真香
生熟速香
暂香
鹧鴣斑香
乌里香
生香
交趾香
乳香
熏陆香
安息香
笃耨香
瓢香
金颜香
詹槐夺
苏合香
亚湿香
涂肌、拂手香
鸡舌香
丁香
郁金香
迷迭香
木密香
藕车香
必粟香
艾蒳香
兜娄香
白茅香
茅香花
兜纳香
耕香
雀头香
芸香
零陵香一
都梁香一
……
卷二
卷三
卷四

精彩书摘

载:“交广、崖州I以及交州以南至南海西南沿岸地区的海南诸国出产的香料品类最多。”然而秦汉以前没有听说过,中原地区只有兰香、蕙草、花椒、香桂。到汉武帝时,社会风气奢侈铺张,尚书郎奏事始有含鸡舌香,但其他都没听说过。及至晋武帝时,外国开始朝贡异香。隋时,炀帝在除夕夜烧沉香、甲煎不计其数,海南诸香料品种都用到了。唐明皂君臣多有用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做芳香亭阁。后周显德年间,昆明国又进献蔷薇水。以前没有的香料,如今都有了。香料基本是取于草、或木、或花、或实、或节、或叶、或皮、或液、或者是用人工煎熬调和而成。可供焚香、熏佩,以及药用。
点评
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中部以南至南海西南沿岸一带出产香料,其种类及数量最多。但是在秦汉以前,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属于蛮荒瘴重之地,中原与这些地区鲜有往来,加上当时中原地区处于诸侯争霸、疆域未统一状态,所以当时中原人对两广、海南地区认识很少,更不可能了解这些地方盛产的香料。当时中原的香料主要是兰香、蕙草、花椒、香桂、白芷、艾蒿、薄荷、小蒜、姜、韭、薤等本土植物。
汉元鼎(前116—前111)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两广、海南地区才与中原正式交往。自汉武帝以后,不仅广东、广西朝贡土沉香、降真香等香料,包括扶南、天竺、安息、大食在内的南海诸国都遣使到中原朝贡特产香料、珠宝等物。沉香、檀香、龙脑香、乳香、安息香、蔷薇水、丁香、排草、茉莉等域外香料开始传入中土。蔷薇水的传入,还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蒸馏提香的概念。
因为稀少,这些域外传人的香料在当时价格昂贵,比如出现了“一片万钱”的海南沉香,用香成为一种时尚与高贵身份的象征。崇神的汉武帝,每到农历七月七日,就修缮宫廷,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帷,燃九光之灯,列玉门之枣,酌葡萄之酒,等待西王母的到来,希望能在气味氤氳的氛围中与西王母相会。用沉檀之香做亭台楼阁的更是不计其数。与金银珠宝一样,香料也是宮廷赏赐大臣的主要物品。
……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创作一篇关于其他领域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 --- 《丝绸之路的秘密:文明的交融与千年贸易网络》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李鸿文]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华夏文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贯穿欧亚大陆、绵延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地理志或贸易史记录,而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互动、技术传播和文化碰撞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超越传统的商品交换视角,揭示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持久的连接纽带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起源与拓荒——丝路的地理与早期文明 本书开篇追溯了丝绸之路的雏形,探讨了在正式的“丝绸之路”概念形成之前,早期游牧民族、绿洲城邦与早期帝国(如秦汉帝国与波斯帝国)之间零星的贸易往来。我们详细考察了地理环境对早期贸易的影响:广袤的沙漠、险峻的山脉和难以逾越的草原如何塑造了商队的路线选择、生存策略以及对补给站的依赖。 我们引入了“生态适应性贸易”的概念,阐述了在极端环境下,物资、知识和资源的交换如何成为维持绿洲文明的生命线。例如,对水源的控制、对特定矿产的依赖以及不同地域间畜牧业与农耕业的互补,构成了丝绸之路早期的经济基础。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帝国的兴衰与贸易的繁荣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即汉唐盛世与中亚强权的并存阶段。通过对敦煌、楼兰、撒马尔罕等关键节点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梳理,我们描绘了贸易的盛况。 商业网络的重塑: 我们详细分析了以“行会”和“契约”为基础的商业组织形态。这些早期的商业集团如何管理风险、保障长途运输的安全,以及他们在政治变动中保持运作的能力。通过解读出土的粟特文书、波斯文记录和唐代残卷,我们得以重建彼时商人的日常生活、信仰体系和法律规范。 商品流动的深度解析: 丝绸自然是核心,但本书更关注那些经常被忽略的“软商品”——思想、宗教与技术。我们对比了汉地佛教传入印度的“逆向交流”,并研究了中国造纸术、指南针技术西传对西方社会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同时,我们探讨了来自中亚和西亚的玻璃工艺、香料、宝石、马匹等如何融入中国社会,改变了本土的审美与生活方式。 第三部分:冲突与融合——文化的长廊与信仰的播撒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通道,更是文化的熔炉。本章深入探讨了沿线地区宗教、艺术和语言的复杂互动。 宗教的地理学: 我们追溯了佛教从印度次大陆传入中国,并最终影响到朝鲜半岛与日本的完整路径,重点分析了沿途的石窟艺术(如莫高窟、云冈石窟)如何成为不同文明交汇的视觉记录。此外,景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如何在丝绸之路上建立传播链条,并最终扎根于不同地域的社会结构中。 语言与翻译的挑战: 贸易的进行离不开跨语言的沟通。本书特别设立章节讨论了早期翻译家的重要性,他们如何在中亚复杂多样的语言环境中构建沟通桥梁,以及这些翻译活动本身如何催生了新的学术和哲学思想。 第四部分:转型与延续——陆路向海路的过渡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上丝绸之路面临着来自海上贸易的挑战,以及中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动。本书考察了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蒙古帝国的扩张及其对贸易路线的重塑。 蒙古治下的“和平时代”: 蒙古帝国如何通过其统一的统治,一度激活了陆路贸易的最后辉煌,促成了马可·波罗等西方旅行家的东行。我们分析了这种“普世帝国”对贸易便利化所起的作用,以及其衰落后,贸易如何逐渐向海上通道转移。 海路新篇: 我们简要概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探讨了技术进步(如造船技术和航海工具的革新)如何使得航运变得更具成本效益,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结语:遗产与当代意义 作者总结了丝绸之路留下的深远遗产,强调了其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雏形。在当代“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重温这条古老商道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理解当代国际合作与文明互鉴,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意义。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勾勒出这条伟大文明动脉的完整图景。 本书特色: 结合了最新的考古发现与传统汉文、波斯文、粟特文等一手史料。 引入了经济地理学、人类学视角,超越传统的政治史叙事。 配有大量珍贵的地图、文物图片和路线模拟图示,增强阅读体验。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香料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生活美学的窗户。初读时,我原本以为会是枯燥的配方罗列,没想到作者的文笔如此细腻雅致,将香的制作过程描绘得如诗如画。书中对不同香材的性状、产地,乃至采集时的时节和心境都有着深入的剖析,读起来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淡淡的幽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熏”与“焚”的章节,作者阐述了香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从祭祀的庄重到文人雅集的清雅,再到日常的怡情养性,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典故,让原本严肃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读完后,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辨识和使用香料,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香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古朴典雅,让人爱不释手,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传统文化类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但《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以一种极其现代和亲切的笔触,重新解读了那些看似遥远的“香道”知识。我不是什么资深玩家,只是一个对提升生活情趣有些许追求的普通人。这本书最棒的一点是它的实用性。它没有高高在上地讲述理论,而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在家中尝试制作一些基础的香丸或香囊。书里的图文并茂的步骤解析非常清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我尝试做了书中介绍的一款安神香,材料易得,制作过程也很有禅意,点燃后满室的宁静感,让人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香气并非奢侈品,而是可以融入日常、滋养心灵的必需品。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现代人与传统香文化之间的桥梁,非常接地气,推荐给所有想让生活更添一份雅致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是冲着“香谱”这个名字来的,以为它主要聚焦于制香技术,但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生活史。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进行考证和整理,书中引用的文献浩如烟海,但叙述起来却毫无滞涩感,仿佛是老友在娓娓道来一段段陈年的往事。比如,书中对宋代点茶与焚香并行的场景描绘,那种意境之美,光是想象就令人心驰神往。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香料贸易路线的梳理,这部分内容兼具了历史学的严谨和地理学的趣味,让人在品味香气之余,还能感受到大航海时代前,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脉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如何闻香”,更提供了“为何闻香”的文化根基,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识和梳理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工艺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习惯性地会带着挑剔的眼光审视这类“经典重述”的作品。我必须承认,《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行文流畅,但绝不流于表面。很多老香谱记载的配方往往模糊不清,或者受限于古老的计量单位,难以操作。然而,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保留了原始的韵味,还加入了现代科学的佐证和灵活的换算建议,让古老的智慧可以真正地被现代人所用。例如,对于一些已经濒危或难以获取的珍贵香材,作者贴心地给出了替代方案,这体现了极大的匠人精神和对传承的责任感。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又极其体贴的前辈对话,他既不让你迷失在故纸堆里,也确保你不会误入歧途。强烈推荐给那些想要“真正做点东西”而非仅仅“了解一些皮毛”的同好们。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沉浸式体验”。我通常阅读书籍比较注重情节的推进,但读《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时,我更倾向于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段落。它像是一部高品质的纪录片,用文字构建了一个气味的世界。让我特别喜爱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香席”布置和“插花”搭配的建议,它将嗅觉、视觉、触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筑了一种完整的东方美学体验。比如,如何根据季节和天气选择最合适的香品,如何用特定的器皿来承载香气,这些细节的指导,远比单纯的香方更有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生活哲思录”,它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留出片刻时间,用一种古典而宁静的方式与自我和自然重新连接的重要性。读完此书,我不再只是“闻到”香气,而是开始“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感受了。

评分

本书约请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并配有精美图片,通过此书,读者会对中国古代香文化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评分

广州调货,书籍表面脏的很,都是手印,橡皮擦了半天才擦干净,成都仓从来没这情况发生,广州部的态度太不认真了吧

评分

喜欢这套书,所以买,阅读所依享受。

评分

制香是一种雅趣,总是要尝试一下的。

评分

中华书局这套书,顶,书还是老字号。

评分

送货快,这香谱很全,从古至今都有

评分

有实物对着看最好了,光看书看不明了

评分

很多内容是香乘里面摘抄出来的,感觉就是香乘的精简版

评分

这次的活动给力,但是券不够了怎么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