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402

读库14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立宪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小说
  • 当代文学
  • 长篇小说
  • 情感
  • 家庭
  • 成长
  • 现实主义
  • 社会
  • 人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39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05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页数:3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果蔬吟》,《他们在朝鲜战场》,《本地》与《市井西安》,《成长课》,《卸任》,《漫邮记:年画地图》,《一支驳壳枪》以及《声音》。
  2013年夏天,作者绿妖赴台湾做了一次农业考察,这篇《果蔬吟》是考察笔记之一。她在台湾重要温带水果产区的台中新社区随机采访了十几位果农菜农,这些无财团背景的个体农民是标准台湾特色的“小农经济”,分享他们面对的问题,苦恼与喜悦,希望能有更大的代表性。
  《读库1105》和《读库1302》里曾有罗尘的《三线人》和《柳河时光》,这次他走进了朝鲜战场,对近四十位老兵进行访谈,做了近百万字的口述实录,老兵们说:“打仗不是拍电影,开枪就要死人的。”《他们在朝鲜战场》选取了其中十五位老兵的口述,他们只能描述空气中的味道,视线中的惨烈,只能记得朝鲜老百姓舞蹈中的某一张脸,或是某个战友在牺牲的一瞬间嗓子眼里咽气时所发出的咕噜声。你在书房里搜索到的一切资料,整个战争的是非判断,在他们一张张面孔前,均无法延续。
  2014年初有个“本地——市井生活系列展”在西安开展,展览分三部分,一部分是赵利文从事摄影以来第1个作品展《一个人的城市记录:西安1985-1995》;一部分是八十年代老物件展,包括了书籍、信件和征集来的个人与家庭照片以及生活用品;另一部分是现场播放的八十年代音乐与影像。“记录比摄影更重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赵利文在西安走街串巷拍了上万张照片,策展人宋群整理了一部分照片,说,日常是这些照片的主题,也恰恰是日常,才是这些照片的价值所在。《市井西安》里选取了赵利文的几十幅作品刊出。
  易卫东老师在《成长课》里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他说,不必夸大读书的作用,自己之没有被毁灭,在成长过程中,阅读,是他心灵救赎和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形成的阶段,什么是他需要的教育。
  2006年5月30日至6月6日,应波兰外交部的邀请,夏榆赴波兰访问,到格但斯克专访瓦文萨是他此行的首站。莱赫·瓦文萨,波兰共和国首任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95年,瓦文萨竞选总统失败,2000年,再度参加总统竞逐,结果只获得百分之一点零一的选票。《卸任》是夏榆对这位退休总统的采访。
  继《读库1304》的“漫邮记”系列之戏曲之美后,谭夏阳又带来了《漫邮记:年画地图》。中国邮政自2003年起,每年的农历小年(腊月二十三)都会发行一套木版年画邮票,至2011年止,一共发行了九套。2011年以后,改为不定期发行。年画邮票在邮迷的邮册里,汇成了一幅精彩纷呈的年画地图。
  民国时期“是民间武器泛滥的年代”,进口管道的多出,令民国成为万国枪械博览会。在这些繁多乃至芜杂的洋枪中,有一种相当著名,便是被称为“盒子炮”的驳壳枪。《一支驳壳枪》里讲了驳壳枪为何能在中国战场赢得声誉。
  《声音》是每年《读库》的保留栏目,是对2013年的表达与记录。

作者简介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目录

1-71 果蔬吟 绿妖

72-114 他们在朝鲜战场 罗尘

115-123 本地 宋群

124-173 市井西安 赵利文 摄

174-203 成长课 易卫东

204-225 卸任 夏榆

226-269 漫邮记:年画地图 谭夏阳

270-276 一支驳壳枪 半夏

277-317 声音 苗炜 辑录

前言/序言

 
尘封的地图与未竟的航程:一本关于古代探险的史诗 《寰宇秘境:大航海时代前夕的地理发现与文化交融》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我们所熟知的读库系列,也完全避开了2014年第二期的特定主题与选材范畴。相反,它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充满未知与渴望的时代——大航海时代全面爆发之前的数百年间。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早期地理认知极限的探索史,是那些在官方记录中常常被忽略的、先行者的足迹、智慧与失落的记录的重构。 《寰宇秘境》的核心在于追溯那些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亚洲、中东以及地中海文明内部,已经悄然进行的、对世界边缘的求索与描绘。它深入探讨了如下几个关键领域: 第一部分:失落的星盘与海图的秘密 本卷首先将焦点投向了中世纪晚期,尤其是十二世纪到十五世纪,那些活跃于地中海东岸与印度洋贸易网络中的航海家与制图师。 1. 伊本·白图泰的影子与更早的足迹: 我们探讨了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的旅程,但更深入地挖掘了他游记中那些被现代地理学低估的细节——关于东非海岸的伊斯兰城邦、南亚次大陆的内部交通网络,以及他可能间接接触到的,关于远东(如中国泉州、广州)的口述或书面记载的碎片。书中将对照阿拉伯地理学家如阿尔-伊德里西(Al-Idrisi)的地图,分析其与早期中国宋元时期的海图(如《郑和航海图》的原始蓝本)之间的潜在信息交换路径。 2. 维京人的西进与凯尔特人的迷思: 本书没有回避北欧维京人的活动,但采取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我们审视了冰岛和格陵兰的定居点,以及关于他们可能到达北美海岸的考古证据。更重要的是,我们细致梳理了爱尔兰修道士和凯尔特传说中对“大洋彼岸”的模糊记载——这些记载是纯粹的神话,还是基于有限的、一次性的航行经验的夸张化叙事?本书试图在神话的迷雾中寻找历史的微光。 3. 中国古代的“造船奇迹”与南海的治理: 我们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宋元时期中国在造船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特别是水密隔舱技术和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但我们关注的重点并非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而是更早的、维护南海贸易秩序的军事与商业活动。书中重现了当时地方志和文人笔记中记载的,关于航海天文定位的实用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如何支撑了庞大且复杂的区域性贸易体系。 第二部分:内陆丝绸之路的地理边界重塑 地理发现并非完全依赖海洋。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转向中亚腹地的“绿色走廊”,研究那些塑造了欧亚大陆内部认知的探险家。 1. 孛术鲁和马可波罗之前的“信息掮客”: 本书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如一些生活在克鲁姆河畔的波斯或中亚商人,他们在蒙古帝国崩溃后,如何艰难地维持着东西方信息流动的生命线。我们通过分析元朝税务记录和波斯历史学家拉施德丁的著作,重建了一条非官方的、充满危险的内陆情报网络。 2. 喀喇汗王朝的西域考察与佛教地理学: 一个重要的章节被用于探讨伊斯兰化进程中的中亚汗国,特别是喀喇汗王朝时期,对塔里木盆地绿洲文明的记录。书中对比了当时佛教徒前往印度取经的游记(如玄奘的时代的回响),分析了在不同宗教和政治体系下,同一片地理空间是如何被认知和描绘的。这揭示了地理知识在文化转换中的弹性与偏见。 第三部分:未被命名的“新世界”——澳大利亚与太平洋岛屿的早期接触 本书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关于欧洲“官方发现”之前,太平洋区域的早期人类流动与知识传播。 1. 独木舟上的环太平洋航行: 本书借鉴了最新的考古学和语言学研究,重构了波利尼西亚人扩散的宏大叙事。我们不再将他们视为分散的部落,而是将其描绘成一批拥有惊人航海知识的“海洋地理学家”。他们如何利用洋流、风向、云层、鸟类迁徙模式,精确地导航到数千公里外的夏威夷、复活节岛和新西兰?书中将详细分析这些知识的非文字化传承方式。 2. 早期接触的“迷失的证据”: 我们审视了一些零星的、缺乏证实但令人不安的记录:例如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发现的某些与太平洋岛屿相似的陶器碎片,或是在澳洲原住民传说中出现的、与亚洲渔民形象相似的记载。本书认为,这些“迷失的证据”暗示了在欧洲船队抵达之前,跨越太平洋的接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频繁。 --- 写作风格与理念: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文学性,我们避免使用现代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发现”术语,转而使用更中立和描述性的语言。我们相信,真正的地理发现是一个全球性的、多中心演化的过程。全书大量的引文来源于罕见的手稿摹本、口述历史的转译,以及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丰富、多维且充满未解之谜的“前大航海时代”的寰宇图景。它邀请读者思考:在没有全球统一标准的世界观下,人类对“世界尽头”的想象力,究竟能走多远。 目标读者: 历史地理爱好者、早期人类迁徙研究者、对中世纪及古代科技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读库1402》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配上经典的黑白主色调,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知识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追逐潮流的朴素美学,封面上那些看似随意却又精心排布的文字和留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所收录内容的精悍与凝练。装订得非常结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丝毫不用担心会散架,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在书页上做大量标记和折角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的开本设计也非常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在公文包里,都显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兼顾了便携性。而且,每一期的内页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匠心,字号选择适中,行距宽松有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这种对手感的执着和对细节的打磨,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每一次抚摸着它的封面,都能感受到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初翻阅这本合集时,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跨度的掌控力,仿佛作者们拥有了一种穿越历史迷雾的魔力。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文字片段,它们各自独立,却又在某种无形的力量下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知识网络。我注意到其中几篇文章对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侧面描写,视角极其刁钻,完全避开了教科书上那种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而是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侧面切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粒石子,激起的涟漪却足以展示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动。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过往事件的认知维度,让我开始审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空白地带”。它不提供结论,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角度和一套思考工具,迫使读者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去重构理解。这种“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更有价值,真正做到了“予人以渔”。

评分

我得说,这本刊物在保持其独立精神这一点上做得极其到位,它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下文化景观中的某些漂浮和浅薄,并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姿态与之保持距离。阅读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一种“慢下来”的节奏感,这与当下信息爆炸时代倡导的“即时满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那些被收入的文本,无论是散文、随笔还是引用的文献节选,无一不带有沉淀的痕迹,它们需要你放下手机,关掉通知,全神贯注地与其进行一场心智上的搏斗。我欣赏它对“深度”的坚持,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稀释内容的密度,反而让那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出其中妙味的段落占据了相当的篇幅。这无疑是一种对核心读者的忠诚,也是一种对出版物自身文化使命的坚守。这让我觉得,每一次翻开它,都是一次主动的“求知之旅”,而非被动的娱乐消遣。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那一定是“惊喜的联想”。这本书的编辑功力简直是鬼斧神工,他们似乎在不同的文章之间设置了无数不易察觉的暗线和引力场。有时候,我读到某段关于古代手工艺的描述,突然间,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前一篇文章中某个现代设计师的理念,两者在本质上达成了奇妙的共鸣,仿佛跨越了时空和主题的界限,完成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对话。这种感觉非常微妙,它不是那种生硬的“主题串联”,而更像是潜意识中的灵感触发。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迫使我不断地在已读内容和新获得的信息之间建立新的连接点,仿佛在自己的知识地图上开辟了新的航道。我甚至会停下来,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思维导图,试图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这种主动探索的乐趣是看其他纯粹的单本著作时很少能获得的。

评分

从文体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这期《读库》提供了一场丰盛的盛宴,它的取材范围之广,令人称奇。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认为的“严肃文学”或“社科理论”,而是非常大胆地纳入了一些看似边缘化的文本,比如某位学者的田野考察记录碎片,或是某个小众艺术流派的理论宣言节选。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体现了一种开放且包容的知识观——即真正的智慧和美感,不应被固定的学科边界所束缚。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叙事,它们往往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充满生命力的语言,能够瞬间将我拉入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这种对“鲜活”经验的捕捉与记录,让整本书的基调保持了一种必要的“人性温度”,避免了纯粹的学术性带来的疏离感。阅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跨越学科、跨越年代的知识沙龙,听到了各种不同领域的大师们在同一个空间里进行着精彩而富有启发性的交锋。

评分

读库的内容应该没什么说的,不过这包装,哎!还有就是第四本明显有水印呀。

评分

给孩子买的读物自己也从中学习了很多东西。

评分

两月一辑的《读库》系列丛书出版已经六年,以“有趣、有料、有种”的内容,精当的编排手段,厚重大气的装帧设计,扎实精致的印制质量,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发行量稳步攀升,并被誉为“最具含金量的mook出版物”,屡年获得各大媒体的年度好书奖项。 内容简介 《读库2011年(套装共6册)》主要内容包括中学生、辛亥私人记录:剪辫、辛亥私人记录:易帜、七年、毒斗天南、皮克斯“寻蛋”之旅(上)、风水和天命、心字香、声音。

评分

品相稍微显旧,九成新吧!本期我爱我家的内容很好,非常喜欢。

评分

东西很好,没有质量问题,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

很不错,内容很丰富,留待慢慢看

评分

《读库》每期必买,最好的MOOK,没有之一!

评分

几年没买读库了,又集齐了部分,这书了解的人还是少,图书破损的有几本,不影响阅读,但是确实破损了,买的这么优惠就算了

评分

朴实无华,内容丰富,值得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