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六篇文章。其中,关于罗曼建筑的长文《修道圣所》,配以大量的图片,占掉了本书的一大部分篇幅,此外还有关于程派的影像记录,关于全年龄动画的一些事实,关于公司合营的一些历史档案,科幻电影《回到未来》的幕后故事,以及“上班等于上坟”的考古笔记等。
吴钢是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和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之子,同时又是摄影工作者和程派艺术的爱好者,曾在《读库》发表过许多有关戏剧的照片。《程门》一文展示了他四十多年来拍摄的程派四代艺术家的工作生活和演出,很多都是首次发表,同时还讲述了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1956年初,兰州传统的水烟行业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实现了公私合营,经过赎买、理顺人事、投入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措施,水烟这个古老的甘肃特产在新社会新制度下焕发了新的生产面貌。作者陈晓斌将偶然流落民间的几份老档案整理成《公私合营》,让人们了解和反思这段历史。
比萨斜塔,因为它的斜反而闻名于世。由比萨斜塔开始,擅长将庞杂资料铺排得有序又恢宏的建筑史诗作者王南老师,一点一点为读者勾勒出“罗曼建筑”——这个西方建筑史上多变和庞杂的篇章。这篇《修道圣所》里还细述了中世纪修道生活的多个侧面,没有太阳的罗曼世界,这些多姿多彩的修道院建筑,更像是群星闪耀的壮丽星空。
国内外动画片到底差距在哪里?国外动画片,为何成年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看出深意从头笑到尾?而为了规避“儿童不宜”和可能受到惊吓和不良影响的画面,制作者给家长给出了什么样的观影指南?《全年龄动画的秘密》里汇总了多方看法,文中不给观点,只给事实,看人家怎么做的。
2015年10月21日,国内外媒体纷纷大做文章,因为这是“回到未来”回到的那一天。如今,时光倒流四十多年,徐蕴亮在《〈回到未来〉制作记》里重新梳理这部经典科幻大片的制作过程,发现其戏剧性绝对不亚于一部电影。
考古工作者郑嘉励用他每天“上班就是上坟”的日常,给读者带来几个“读书只是一部分,田野才是更大舞台”的鲜活例子,读墓志、读死人,也这么有意思。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1-61 程门 吴钢
62-84 公私合营 陈晓斌
85-249 修道圣所 王南
250-266 全年龄动画的秘密 王若冲
267-295 《回到未来》制作记 徐蕴亮
296-345 墓志 郑嘉励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某种批判精神,它并不是那种直接了当的指责,而是藏在精妙的比喻和看似不经意的旁白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他似乎总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既理解了各方的立场,又清晰地指出了逻辑上的悖论。其中有一段关于“效率与人性”的讨论,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抛出了一个看似无解的困境,然后通过一系列看似跳跃的论证,最终导向了一个让人不得不深思的结论:我们追逐的“进步”是否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好了?文字的密度非常高,很多句子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意,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会稍微高一些,但只要沉下心来,回报是巨大的,它能重塑你思考问题的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那种纸张的质感,油墨的色泽,都透露着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不过,抛开这些外在的包装,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在某一领域内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证精神。我之前对某个跨学科的理论一直存有疑惑,总觉得各种解释都有些牵强。然而,这本书用一种近乎严谨的科学论文的笔法,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察,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令人信服的解释模型。里面的图表和数据引用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处理,没有丝毫的冗余。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是如何将自己的好奇心转化为扎实的学术成果的,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极其鼓舞人心的。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做记录,试图梳理作者的推理路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日常美学”的捕捉能力。它没有关注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把笔触聚焦在了那些极度琐碎的生活片段上:清晨厨房里光线的角度,旧木地板发出的特定的声响,或者某一种特定气味的瞬间唤醒。作者对感官的描摹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你几乎能闻到文字中弥漫的尘土味和旧书页的霉味。这种对“在场感”的营造,非常具有代入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忽略的生活的细微之处,才是构建我们生命体验的最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与一位极富才华的老友进行深入的私人对话,没有丝毫的架子,只有坦诚和对生活本真的热爱。读完后,我发现自己走路时会下意识地留意周围事物的光影变化,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似乎被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开它的前言,就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知识的厚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侧面描绘,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把我瞬间拉回了那个纷繁复杂的年代。作者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堆砌史实,而是通过几个小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了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挣扎与选择。特别是其中对于当时社会风气、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描写,极其考究,细节之处见真章。读完那几章,我感觉对那个时期的人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标签,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群体。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像是在解剖历史的肌理,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和审视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变化多端,有时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有时又似惊涛骇浪般充满力量,这种节奏的把控,着实考验了作者的功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它似乎有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时间观,常常在不同的时间点之间进行跳跃,甚至引入了多重叙事者,每个人都带着自己固有的偏见和视角来看待同一件事。起初阅读时,我有些许迷茫,需要不断回顾前面的章节才能跟上思路。但一旦适应了这种叙事节奏,便能体会到其中精妙之处——它完美地模拟了真实生活的碎片化和多义性。最震撼我的是作者对“记忆”的探讨,他描绘了人们如何选择性地构建自己的过去,以及这种构建如何影响了当下的决策。书中有一个场景,通过一个失忆症患者的视角重构了一段家庭往事,那种陌生又熟悉的疏离感,让我对“自我认知”这个概念产生了强烈的动摇。它要求读者拿出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但回报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构你习以为常的一切。
评分我一直都是读库的忠实粉丝,质量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东西不错,配书架很好看
评分以后的读库就在这买了!
评分发货速度比较快,货物看起来还不错。
评分活动力度很大,优惠券难抢
评分美国当代女性小说的巅峰,道尽每一段婚姻的困惑与迷茫。
评分新版读库,先不说内容,开箱一看,瞬间傻眼,开本变小,字体变小,图片清晰度变差,封面用的最最便宜的铜版纸,红蓝色丑爆了,而且没有勒口(省多少成本),容易卷边,用的国外轻型纸(用国内那种很糙的轻型纸估计你们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吧),并不是不支持小开本,新版简直变成盗版书了,完全没有以前的质感。建议不要买16和17的,老版更好。
评分一直喜欢的书,每期必买,信任老六。
评分双十一买书真的很赞,买齐各种想买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