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科学》是彼得·盖伊巨著《启蒙时代》的第二卷,与*一卷《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一起,构成了盖伊对启蒙运动的完整阐释。《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中分析了启蒙哲人对基督教世界的反叛以及对古典异教思想的召唤,探讨了他们的教育背景。《自由的科学》将分析启蒙哲人所处的环境,那使启蒙哲学变得有的放矢、大势所趋的经济和文化变迁;考察作家和艺术家的地位;阐明启蒙哲人的纲领,即他们对于进步、科学、艺术、社会和政治的看法。在追求现代性的大势所趋中,牛顿成为时代偶像,科学被缔造为新的神话,进步、民主、平等、人道等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在这个人类充满自信的时代,启蒙哲人的诉求和期望终于有了实质性意义,他们对于科学、艺术、社会和政治的看法,促成了现代世界的大转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一场人类的心灵革命,就此起航。
彼得·盖伊(Peter Gay)
德裔美国史学家,耶鲁大学荣休教授。1923年生于柏林,后移民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此任教。他著作等身,研究主题广泛,涉及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历史学会杰出学术贡献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金奖等重要奖项。
盖伊先后花费了六七年时间撰写的《启蒙时代》至今依然是关于启蒙的必读之作。
王皖强(译者)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思想文化史。译有《保守主义的含义》等。
现代性的序曲:重振勇气
在启蒙世纪,有教养的欧洲人唤醒了一种新的生命意识。他们愈益感受到一种驾驭自然和人自身的力量感:周而复始的瘟疫、饥荒,朝不保夕的生活和夭亡,毁灭性的战争与脆弱的和平,这些构成人类生存的无尽苦难,此时似乎终于开始屈服于批判性才智的发挥。从前,人心思定、害怕改变;如今,人心普遍开始思变,害怕停滞;“革新”一词原先带有明显的贬义,如今也成为一个赞语。保守主义观念的出现,恰恰是人心思进的明证,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出不了保守主义者。毋庸置疑,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力量对比正朝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人类之前也不时相信过自身的力量,但从没有像如今这样理直气壮。在18世纪,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的信心与现实主义结伴而行,而不是乌托邦空想的表征。自然科学家、商人、政府官员以及哲学家表现出来的自信,不再是掩饰无能的自鸣得意,而是一种理性的信念:天道酬勤。这种新趋势之所以蔚成风气,启蒙哲人居功至伟:他们着手提出种种设想,亦即社会、伦理、政治、美学纲领,它们旨在增进自由而不是抑制混乱。启蒙运动既是一场人类心灵革命的产物和表达,也是这场革命的一个主要动因。
各种古老的天灾人祸还在肆虐人间,虽然它们往往改头换面,显得没有过去那么可怕。战争、疾病、饥馑、不安全和不公正继续给人们的生活笼上了一层阴影,遏制着人们的希望。进步本身也导致了新的牺牲,一些改良减轻了许多人的重负,却加剧了另一些人的痛苦。总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用塞缪尔·约翰逊的话说,18世纪是一个苦多乐少的时代。只有家境优渥、能文善道的幸运儿才能接触到新思想,乡村和城镇民众很少能够参与到新体制之中。像思想领域的差异一样,西方社会不同生活方式之间有几个世纪的反差。1750年,启蒙哲人杜克洛写道:“离首都100英里的地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落后首都100年。”从英国到瑞典,从法国到那不勒斯,穷人的生活境况同过去没有什么两样。私生子仍然会被母亲杀掉;虽然普鲁士和俄国统治者宣称按照开明原则治理国家,两国的农奴依然过着原始的、实际上是非人的生活;在自诩为世上最文明国度的英国,穷人只能借杜松子酒浇愁,并因为酗酒而短命早逝。“在世界上一多半的可居住地区,”1771年,伏尔泰写道,“那里的两足动物依然过着近乎自然状态的悲惨生活,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几乎享受不到表达的乐趣,对自己的悲惨境遇浑然不觉,浑浑噩噩地自生自灭。”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改良时代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缺衣少食的生活让人绝望。尊卑模式正在缓慢改变,等级秩序却延续下来;有产阶级无视仁慈的基督徒和人道的启蒙哲人的抗议,在新的幌子下一如既往地忽视和剥削下层阶级。肺结核取代瘟疫成为人类的杀手,赤贫的城镇取代乡村成为人道主义者关注的重点。食物骚乱虽不像以往那样频繁,仍时有发生,对不稳定的欧洲公共秩序造成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沦为进步的牺牲品,他们倍感失落和无助,怀着满腔怒火对手无寸铁的天主教徒、胡格诺派以及贪婪的雇主大打出手。圈地运动给农业带来了合理化改革,长远看将使包括穷人在内的大多数人获益,但问题是饥肠辘辘的人们等不了那么久。在英国,恶臭熏天的贫民窟挤满了背井离乡的擅占空地者;在法国,成群结队的失地农民在乡间乞讨和盗窃。苦难与经济发展如影随形。事实上,不论是工业、农业、教育,还是政府管理上的进步,18世纪的所有进步都祸福未卜。尽管消极和悲观情绪浓厚,就连启蒙哲人当中也不乏消极悲观之人,但是,进步确实是可喜的,史无前例的动人前景激励着那些幸运的时代弄潮儿。
之所以说“史无前例”,乃是因为这种心理状态十分微妙,难以捕捉,大概也无法加以证实,但我可以肯定,我所描述的18世纪精神状态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影响深远的崭新姿态;这种姿态远非故态复萌那么简单,也远远超出了最自信的古代理性主义者的想像。这不是说古人始终不幸福,也不是说古人在所有事情上都束手无策、听天由命:他们也研究医学,修筑道路,管理国家。他们渴望理智地生活。但他们认识到,面对无可逃避的现实,这种渴望有如镜花水月,终归要落空。因此,早在罗马帝国时期,这种消极情绪便愈加浓厚,愈加普遍。基督教世界观比它取而代之的世界观还要软弱无力,基督教既是这种世界观的源头,也是这种世界观的反映。吉尔伯特·默里在一个著名的段落中描绘了这种活力与理性的枯竭,他写道,随之而来的是“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兴起,某种程度上说是悲观主义的兴起;人们失去了自信,不再向往尘世生活,不再相信健全的人类成就;人们对执着探索失去了兴趣,只是一味祈求获得绝无谬误的启示;人们对国家的福祉漠不关心,一心将灵魂托付给上帝”。默里把这种“宗教情感的强化”称作“英雄气短”。18世纪的体验与之截然相反,我准备称之为“重振勇气”:这是一个神秘主义没落的世纪,一个对生活越来越怀有希望、对人力越来越充满信心的世纪,一个执着探索和批判的世纪,一个关注社会改革的世纪,一个世俗主义日益抬头、冒险之风日益盛行的世纪。
有必要再次指出,18世纪的体验乃是全新的。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历史看作一个衰落的过程和不可阻挡的周期循环,从而戏剧性地突显了自身的无力。人文主义者时而对主张逆来顺受的新柏拉图主义顶礼膜拜,时而沉醉于炼金术士对无穷力量的幻想;“命运之轮”成为最常见的比喻:万物皆无常,是亦家族有盛衰,国家有兴亡。诚如马基雅维利所说,不管有多大的生气与活力,人类都只能拿走命运女神一半的东西,另一半始终掌握在那位变幻莫测的女神手中。培根和笛卡尔推翻了这种历史宿命论。笛卡尔在《方法谈》一书的结尾用动人的笔触写到,一门实用科学能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这门科学“令人憧憬,它不仅能创造出无数的装置,让我们坐享大地的物产和诸般安乐,尤其还能保护我们的健康,而健康无疑是幸福中的幸福,也是所有尘世幸福的基础”。在笛卡尔说这番话之前不久,培根有针对性地重提了一句几乎被人遗忘的罗马谚语—“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审慎清醒而又雄心勃勃的方案。
到启蒙时代,这种自信在新哲学的信徒中已是司空见惯。洛克在日记中写道,“大量的知识领域有待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说,“找到缩短或减轻我们劳作的新发明,或是聪明地综合利用若干权利与义务,以期获得有用的新产品,增加或更好地保持我们的财富(即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东西)”。洛克意味深长地补充说:“人类心灵完全可以创造出这样的发明。”相比之下,洛克的弟子沙夫茨伯里勋爵更为注重内心的感受,用古老的箴言来阐述明德克己之道:“明智练达之士会长久而稳妥地谋求秩序、平静与和谐”,从而成为“人生和命运的主宰”。毫不奇怪,这种箴言和态度也传播到英属美洲殖民地,1770年,托马斯·杰斐逊把“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faber suae quisque fortunae)作为自己最欣赏的座右铭;本杰明·富兰克林数年前曾提出在各殖民地开展科学合作的计划,揭示自然的奥秘,增强人类的力量,“增进生活的便利和乐趣”。在德国文学界,诗人们发掘崇高的普罗米修斯神话的新含义,许多个世纪以来,基督徒满怀虔诚地一再重新诠释这个神话,再度以之象征培根自豪地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我有一个印象,”年轻的康德不无谨慎地写道,“对人类自身力量寄予某种高贵的期盼,有时并非毫无裨益可言。这样一种自信赋予我们所有的努力以活力,使之带有一些锐气,非常有助于对真理的探求。”日后,康德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时少了一些踌躇、多了几分果断。他写到,智力是世间的一股积极力量。人类一手应用理性原则,一手通过理性实验,运用理性探究并且效法自然,这种效法不是抱着学生般的被动态度,而是像法官那样,“强迫证人回答人类设定的问题”。实干家们亦是人同此心:1780年,伯明翰印刷商、地方史学家威廉·赫顿以这个时代特有的动人自信呼应培根的主张,“每个人的命运,”他写道,“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对于“自由”这一核心概念在科学语境下的具体化呈现。它没有停留在抽象的政治口号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学术自由、思想实验的自由、以及质疑权威的自由是如何在科学共同体内生根发芽,并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结构。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片段,展示了科学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反抗专制和教条的行动。我尤其喜欢他对一些小人物——那些默默无闻的观察者和计算者的描绘,正是他们的点滴努力,汇聚成了照亮整个时代的巨大火炬。这本书让人深刻体会到,科学的光芒并非只存在于实验室的玻璃器皿中,它早已渗透进人类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我们争取更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源泉。
评分我向所有对思想史和科学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强力推荐这本书。它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却又以散文诗般的细腻,构建起了那个波澜壮阔的知识领域。作者对于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他能将天文学的最新发现无缝地衔接到社会契约论的讨论中去,这种视野的开阔,远超出了我以往阅读的同类著作。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学家的谦逊和客观,他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将散落的知识碎片精心打磨,最终铸造成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亲自参与了一场横跨百年的智力探险,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和对人类心智力量的由衷敬佩。
评分读完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并没有直接去描绘那些宏大的政治事件或是著名的哲学辩论,而是通过对科学发现、社会思潮的细腻梳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是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作者的叙事技巧令人惊叹,他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科学原理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在领略科学魅力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我特别喜欢他描写牛顿力学体系建立时所采用的笔法,那种将物理学的严谨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的方式,让原本冰冷的公式仿佛都带上了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仿佛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启蒙时代复杂而多维的光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次对人类理性精神的深度朝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极为精妙,它没有遵循传统的时间线叙事,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探讨方法,从科学方法论的演进,到对自然秩序的认知变化,再到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世界观。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它能让读者从不同侧面去理解启蒙精神的核心要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科学社团和学术交流对思想传播作用时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他描绘的不仅仅是天才们的灵光乍现,更是他们如何在精英小圈子里相互激发、相互砥砺,最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社会力量。读到此处,我仿佛能闻到咖啡馆里弥漫的烟草味和讨论声,那是一种思想碰撞的火花,热烈而真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进步”是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悄然孕育和成长的。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细嚼慢咽的书,它的文字密度和信息量都非常高,初读之下,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只要你沉下心来,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下去,便会发现其后蕴含的巨大宝藏。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理性”的探讨并非是单向度的赞美,而是充满了辩证的色彩。他毫不避讳地展示了早期科学家的局限性、他们的偏见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道德困境。这种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使得整个“启蒙”的图景变得立体而可信。它教导我们,真正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而是在不断的自我修正和痛苦反思中艰难前行的。读完后,我对自己过去对“进步史观”的简单理解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动摇和重构。
评分没拆开,快递还不错保护的挺好。
评分Zwei Dinge erfuellen das Gemue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je oe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aeftigt:der bestirnte Himmel ue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评分好书!之前就一直想买!现在买来有空去看看 非常不错哦
评分正版,印刷清楚。
评分不久前买到了上册,现在已经两本团圆了。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内涵很深,体察一个时代的变迁。
评分Zwei Dinge erfuellen das Gemue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je oe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aeftigt:der bestirnte Himmel ue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评分彼得盖伊的书都很精彩
评分好书 一定要支持
评分通俗地说,科学[1] 不是信仰,而是拿证据说话。[8] 它是一种态度、观点、方法!同时,科学的东西本身具有悖论!也就是说,不同的专业学科的东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认为是矛盾的!其实,它反映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不同的多个复杂方面!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它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也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真实的联系与变化的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科学性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它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能够实现具体统一的属性(是否科学,科学的是指科学性。),它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探索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过程是科学研究;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措施、手段是科学技术;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是运用科学;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是科学知识;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