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城先生的《常识与通识》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作品”系列之第二种,“作品”系列为文学大家的文化随笔。之后会陆续推出阿城先生的《闲话闲说》以及沈从文先生和汪曾祺先生的经典作品。
2. 《常识与通识》是阿城先生一部关于文化的随笔集,其经典性无需多言。每看一遍,有一遍的发现和收获。
3. 《常识与通识》以布面精装的形式重新出版,阅读收藏两相宜。
《常识与通识》为阿城先生的一部经典随笔。阿城先生近二十年前思考的问题,诸如基因、人性中的攻击、艺术与催眠、情感与化学等等至今还让人脑洞大开,见出了阿城先生的开阔和大气象。
阿城,著名作家、学者。代表作《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棋王》《树王》《孩子王》《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等以及电影剧本《聂隐娘》《吴清源》《小城之春》《芙蓉镇》等。
自序
思乡与蛋白酶
爱情与化学
艺术与催眠
魂与魄与鬼及孔子
还是鬼与魂与魄,这回加上神
攻击与人性
攻击与人性之二
攻击与人性之三
足球与世界大战
跟着感觉走?
艺术与情商
再见篇
这本书的“通识”覆盖面之广,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但恰恰是这种“广度”,带来了致命的“肤浅性”。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它就像一个超高速的搜索引擎,瞬间拉出了关于某个主题的数千个链接,但你点开其中任何一个,发现里面的内容只有寥寥数语的摘要。我对某些领域,比如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讨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那正是我目前工作领域急需了解的。我满怀期待地翻到相关章节,却发现那里仅仅是罗列了几个关键术语和它们的标准定义,没有深入探讨这些监管框架是如何在不同政治环境下被曲解或执行的,更没有提供任何案例分析来佐证其有效性。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覆盖,在面对需要深度理解的专业领域时,显得尤为无力。它成功地让我意识到自己“不知道”什么,但却未能提供任何有效的路径去弥补这些知识的空白。最终,这本书更像是一张巨大的、但密度过低的知识地图,标识了许多地名,却刻意避开了探索这些地方的复杂路线图。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出版方确实下了一番功夫,纸张的触感细腻,字体排布也十分考究,看得出这是一本精品图书的架势。但进入正文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存在一个系统性的缺陷,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作者似乎对细节的打磨过度投入,以至于在宏观的框架构建上显得力不从心。举个例子,在探讨某个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时,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当天天气如何、参与者的着装细节、甚至某件遗物的颜色,这些细节无疑增添了现场感,但对于理解事件的核心驱动力以及其长期的历史意义,却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贡献。我花了大量精力去记忆这些微末的描述,却发现自己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到越来越模糊。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阅读体验从探索真理,变成了一场对琐碎事实的记忆竞赛。如果说常识是建立在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之上,那么这本书似乎更热衷于描绘事物的表层肌理,而这些肌理,在缺乏结构支撑的情况下,很容易在时间的冲刷下被遗忘,因为它们与我已有的认知体系无法有效连接。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它标题中暗示的“通识”二字去的,本以为能获得一套系统的、可迁移的思维模型,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然而,这本书的实际内容更像是一本精心挑选的“世界奇闻轶事集锦”。书中罗列了大量的历史角落、科学冷知识以及文化符号的起源,这些信息本身无疑是引人入胜的。比如,关于中世纪某个手工艺技术的详尽描述,或是关于某种稀有矿物形成过程的微观解析,都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资料搜集能力。问题在于,这些“奇闻”之间缺乏强有力的逻辑纽带。它们像一个个独立的、光彩夺目的宝石,被随意地放在一个丝绒盒子里,虽然每个都很漂亮,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并没有形成一条预设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项链。我阅读完毕后,我的知识面似乎确实拓宽了,我能和朋友们在酒桌上多聊几个冷门话题,但这股“拓宽”的满足感很快就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拥有了大量的信息碎片,却不知道如何用它们来构建我自己的世界观,或者解决任何实际的问题。这更像是一份为咖啡馆闲谈准备的材料包,而非指导人生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复古又带着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感十足,感觉这是一本扎扎实实的著作。我本是带着一种“求知”的心态去翻阅的,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现代社会运行逻辑和个体认知提升的深度见解。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知识的“大杂烩”,内容涉及面广得有些令人咂舌,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跳跃到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再到最新的全球经济趋势分析,这种跨度着实让人有些目不暇接。我尝试寻找一条清晰的脉络来串联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知识点,但似乎每一次深入,都只是触碰到了一片知识的碎片。如果说“常识”是地基,那么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漂浮在空中的各种装饰物,虽然精美,却缺乏稳固的支撑结构。我期望看到的是对常见现象背后深层机制的剖析,比如“为什么我们今天会这样思考?”或者“某个传统观念是如何影响现代决策的?”但读完之后,留给我的更多是“哦,原来还有这个!”的感叹,而非“啊,我终于明白了!”的豁然开朗。它更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知识清单,而不是一套构建思维框架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让我体验了一次心跳过山车般的阅读旅程。开篇那几章的语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精准,每一个句子的推敲都像是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充满了学术的庄重感。我一度以为我正在啃食一部艰深的学术专著,准备好迎接挑战。但紧接着,行文风向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突然变得极为口语化,甚至带上了一种网络论坛辩论的即视感,充斥着大量的比喻和反问,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摇着手指跟我“唠嗑”。这种风格上的剧烈波动,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大打折扣。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在某些关键概念的阐释上,作者似乎过于自信于读者的背景知识储备,解释得过于简略,甚至有些跳跃,仿佛我们都应该心领神会。例如,在讨论某个复杂的社会学理论时,只用了一句话带过,而这个理论本身可能需要数万字的铺陈才能真正理解透彻。这不像是在引导我理解,更像是在向我展示他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库,而我,似乎只是个旁观者,被动接收着这些信息,却难以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力。
评分好书,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值得推荐!
评分满减+券 折扣很给力 不过提价也不少 价格和平时活动力度差不多 总体而言非常好
评分帮人买的,指定这个出版社,印刷不错。
评分排版和质量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快!正版!好评!
评分准备收一套,喜欢阿诚,书不错的。。。。。
评分特别喜欢阿城老师得书,买来看看,
评分《常识与通识》为阿城先生的一部经典随笔。阿城先生近二十年前思考的问题,诸如基因、人性中的攻击、艺术与催眠、情感与化学等等至今还让人脑洞大开,见出了阿城先生的开阔和大气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