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1
跟着张鸣上大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专为大学生量身定做,上大学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
张鸣教授在本书里回答了当今大学生最想知道的一些问题,比如说:
大学生问:环境不太好,我们怎么办?
张鸣说:归根结底,人的根本素质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批判一个制度的人,应该具备更强的能力应付这种制度的弊端,而不是面对这样的制度完全无助、放弃努力。
大学生问:专业不好还有出路吗?
张鸣说:以狭窄的专业素养而跃升高位,那已经是父辈们时代的事了。时代变了,中国的门户已经打开了,现在的大学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有个健康的心智和体魄,然后才是能力培养,那种大学同窗十几年后身价差距大的现象主要差别在能力素养上。
大学生问:大学里主要学什么?
张鸣说:借用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过的,学生在大学应该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
大学生说:上了非名校,我还有希望吗?
张鸣说:上个好大学固然好,但在大学里表现好不好更重要。985、211虽然好,但那是尖子聚集的地方,竞争太激烈,难免有人失意。相反,上个次优大学,只要一直勤奋努力,就容易冒尖,给老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毕业时学校极力给推荐,最终反而能找到好的工作。
大学的学习过程,理所应当是一个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过程,一个训练学生动脑动手的过程……一句话,要教学生像野狗,会自己生存,在这个过程中,用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具有责任心。
过客意识要不得。这个年纪,即使犯错误,都让人感到有可爱之处。把这样的人生岁月混掉,也就是糟蹋掉,仅仅为了换取那一张越来越不值钱的文凭,于心何忍?
如果有心向学,我的建议是,不要等老师,不要指望学校,自己先动起来。先学会读书,多面开花,逮到什么读什么,多进图书馆,少进课堂,老师实在要点名,也带了书到课堂去,他讲他的,你读你的就是。
张鸣,男,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伦不类的文字,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以戏讽诙谐、犀利逼真的笔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活画现实的真与假、虚与实。
主要著作有《重说中国近代史》、《辛亥:摇晃的中国》、《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共和中的帝制》等。
如何读大学
写在前面的话
最好的时光在大学:认识大学
——适应环境篇
第一章 大学校园,象牙塔还是名利场
入学第一年
环境不好,我们该怎么办?
大学是个什么东西?
毕业生之与母校的荣与耻
北大菜市场和清华写字楼
课堂上的戾气和杀气
新的学年开始了,大学里有变化吗?
第二章 剥开专业与招生的谜团
大学里的红黄牌
我们要什么样的本科教育?
研究生招生不公正,病在哪里?
研究生招生改革,关键在出口
给研究生招生解套
第三章 教师和学生的故事
找不着北的师生关系
大学教师的种类
没有文化的大学教授
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故事
检讨文化下的大学生忏悔录
学官的教授头衔
如何分辨老师的优劣
责任心从大学老师养成
学生告老师事件的升级
第四章 考试规则知多少
标准答案化生存
我们拿高考怎么办
丈二和尚
只会考试的读书人
大学生为什么考试作弊成风
第五章 中国大学痼疾,出路何在
教育之不能承受之累
大学校长的『王帽子』
大学里的后勤大爷
教授治校与教授当官
让教授磕头的程序
失败教育和愤青养成
校长的权力来自哪儿
学校教育不能被关进官本位的铁笼
曾经有过的高教大跃进
大学应该怎么读
——自我塑造篇
第一章 学会怎样读书
大学里学读书
读过还是翻过
读书的态度
读书要读出问题
记笔记那点事儿
天下上学兴趣始
听课有学问
学点文言文
第二章 学会怎样与人相处
当人不得不共处的时候
如何跟同学相处
同学友谊和哥们义气
大学里的恋情
要不要做好人
要说就说人话
第三章 学会怎样做事
大学里头学做事
成功是成功之母
沏茶那点事
应对就业难,大学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事
韧劲也要培养
『过客意识』要不得
第四章 学会怎样做人
人活着要对得起自己
抱怨是人生的负数
脸皮问题
两个层面的自负
拼爹还是拼自己?
学个明白
学做人并不难
找回自己的尊严
自信是学业成功的第一要素
第五章 学好社会课
大学不相信眼泪
大学生的选美诱惑
大学理应成为民主练习的场所
衙门化生存的学生会
也说成功
一个以吃为价值取向的民族的读书生活
第六章 学好就业课
大学生就业的颜色
何处觅一个书桌前安静读书的人?
上大学不等于买文凭
兴趣为王
为何非要做公务员?
最好的时光在大学:认识大学
——适应环境篇
第一章 大学校园,象牙塔还是名利场
入学第一年
万事开头难,大学新生尤其难。中国的大学教育,虽说在标准答案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教育过程却大不一样。任何一个中学,只要它还打算在高考上有所作为,一般来讲都是保姆式的,老师管得很多、也很严。每次去中学,都感觉到像监狱。还真有学生在自己的中学大门的牌子上,写上监狱字样。在中学,不仅生活被严格控制,学习状况,也被严密掌控,每个有希望高考得手的学生,其学习上的微小变化,都会被老师看在眼里。自己在班里的,年级里的排名,会时刻显示出来,老师知道,你知道,你的家长也知道。
但是,到了大学,马上就进入放羊状态了。生活和学习都不大有人管了,自己成绩如何,在班上排名多少,不到期末,谁也不知道。即使到了期末,也未必会有人关心。中学老师讲课,进度很慢,讲得很细,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习题,老师会反复讲习题。但是,到了大学,尤其是头一年,大量的课程都是素质课和公共课,老师讲得飞快,习题做好做坏,也没多少人理会。一旦跟不上,不会有人来管你。最后的恶果,就是你期末考试挂了。
大学第一年,是个转型期、过渡期。转型要快,过渡要短,早一点进入状态,就早得先机。但是,现实的状况是,多数大学生第一年都过得比较懵懂。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安排当然有问题,大量根本没有必要开设的公共课非开不可,所谓的素质课,基本就是扯淡,老师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很多院系,也不管学生如何过渡,老师不讲,老生也懒得讲,就让新生瞎撞。况且,中学都累坏了,进入大学,正好放松放松,稀里糊涂瞎混,似乎理所当然。所以,好些人连瞎撞都懒得撞。
其实,对于新生来说,中学耽误的时间是最多的。大好时光,没有用在读书上,都用来备考了。进入大学,独立生活开始,一上来,就要抓紧。新生下车伊始,在适应了大学的生活,找到东南西北之后,第一要做的,就是学会泡图书馆,学会抢座儿。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浏览一下你们学校图书馆里,都有些什么书,有哪些书,是你从来没听说过的。当然,这是为了让你学会如何查找你所要的书,学会读书。学会读书,首先要大体上知道,这个世界上大体有什么书。然后通过快速地阅览大体知道哪些是好书,哪些书不怎么样。哪些书,具有你感兴趣的知识和理论。
一般来讲,生活在中学考试机器里的学生,即使喜欢看书,所能接触到的课外书(这个特有的中国概念,极其混账)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我们对于书籍,缺乏基本概念。我们学过语文,但不知道中外文学经典,到底有哪些。哪些作家,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啃过语文知识,但绝不知道中国有过哪几位语言学大师。我们也学过历史,但绝不知道哪些是中国历史的基本史籍,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工具书是哪些。所以,进大学之初,就是要找书的感觉。这个过程,大约得花上几个月,一旦找到了感觉,下一步学会读书,就有了基础。
第二,要学会混大学。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没有什么用的课程,你还非上不可。不要在这些课上浪费时间,但又不能逃课。那么混过这些课,就成为首先要掌握的一门工夫。首先,我们要学会找窍门,多跟老生聊聊,看他们怎么混的,然后自己琢磨一下,无非就是集中背诵,尤其背出老师特别得意的要点。剩下的,就是在课上看自己喜欢看的书了。入学第一年,这样的课程众多,课时不少,如果每堂课都能看几十页你喜欢看的书,收获一定很大。
第三,刚入学的新生,每每是各种社团和学生会争取的对象。这些社团需要新劳力,需要底层的成员垫底。所以,新生入会须谨慎,要多看看,多打听,有用的社团,才进去,没有用的,徒然浪费时间和精力,就算了。
大学第一年,开局要好。一共无非四年,懵懂混过一年,四分之一呀。一般来讲,第一年混过,第二年也不会很清醒,第三年刚刚明白点,第四年就要找工作了。所以,第一年一定要抓紧,别让自己的转型耽误太多时间。
环境不好,我们该怎么办?
环境不好,委实是件令人气闷的事。学校的图书馆不好,没有几本藏书,凡是教学和研究用的,不是不借,就是压根没有。缺乏图书的图书馆,管理员的态度还不好。学校缺乏起码的公正,学习好的学生保不了研,保研的都是关系。老师也不地道,收受贿赂,揩女学生的油。研究生的导师更差,公然用学生当民工使,使唤好了,还不让人毕业。侵占学生的成果,就跟上饭店吃一顿那么随便。食堂的饭菜价高质次,还不能提意见,饭里吃出虫子,抱怨一声老师都会找你谈话。学生会里钩心斗角,不为学生办事,被学生贵族垄断,乌烟瘴气……
凡此种种,相信每个进了大学的同学,都会说出一大串来。进了大学百事哀,一步错,步步错,没一件顺心事儿。没一件顺心事的大学,还要不要上呢?显然,这是一个挺大的问题。
现在出国读书,道路顺畅,就是学费芝麻开花节节高。西方国家的大学,已经发现了中国留学生这个聚宝盆,七手八脚伸进来淘宝。对它们本国的学生,不敢涨价,对中国学生,一个劲儿地抬高物价。留学的路虽说顺畅,但本钱不小,如果你的家里有这个本钱,当然出国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也只能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国外的大学,也不是个个都好,比较差劲、单冲着挣中国人钱去的大学,也是不少。出国留学,千万别把西方和西方的大学当天堂,把西方人都当天使。天下人性,都差不多,没有监督,都会干坏事。
也就是说,出国留学,还不是目前多数中国学生的选择。多数人,还只能在不顺心的中国大学里读书。环境不好,制度有问题,老师不公平,成天埋怨,什么事也不做,甚至连书也不读,行吗?当然不行。但是就是有好些同学,抱怨天抱怨地,自怨自艾,什么正事也不干。好些同学,不读书,不学习,成天翘课打游戏,或者泡妞。一说就是,环境这么差,什么都干不了,还干什么?
同样的条件,同样的环境,为何有人还是能学点东西呢?为何有人就能有出息呢?同样是在图书馆找不到书,有的人就能从别的途径找,去借,去复印,有的人就干脆放弃呢?其实,我们不能抱怨这些年什么好书都没有出了,图书市场上的烂书多,但好书也一天天多起来。自己一顿饭吃上一百元不心痛,买书五十元都不肯花,单单埋怨,抱怨,其实没有道理。好些同学,上大学不正经看书,不琢磨学问,成天花天酒地,泡妞K歌,然后把责任都推到环境上,其实不过是给自己的懒惰、给自己的放纵找借口。
环境就是这个环境,制度就是这个制度,老师也就是这样的老师,我们抱怨也罢,咒骂也罢,一时半会儿,都改变不了。大学是一个人青春期最光彩的岁月,我们有责任改变我们的环境,但在环境暂时改不了的时候,不要用浪费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来惩罚环境。环境不受惩罚,被惩罚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因为用别人的过失来惩罚自己,是蠢人的行为,因为环境不好而惩罚自己,是蠢人中的蠢人。如果,环境只是自己借以逃避现实、追求享乐的借口,那么,你其实最好别上这个大学,浪费你父母的血汗,也践踏他们的期望。
所以,我们可以批判,但不能单单抱怨,只有抱怨,没有批判,没有切实对现实的改造,其实就是在把环境不好,当成自己逃避的出口。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自己,也是改造环境的一部分。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梯,从大学出来之后,都得往前走,路还长着呢。我们没这个本钱,享受一个什么都给你安排好的大学,一个让你别的都不操心,一心安心读书的大学。我们能进的大学,就是这个德行。但我们却没有资格因此而自暴自弃,因为,我们只要选择了在这里,就得在这里好好读过四年或者更多。让这个阶段给自己加油,而不是泄气,更不是放纵。没有条件,要争取条件,没有书,要争取有书,不能等,也没有时间等。当代大学生的宿命,就是这样。想想看,当年西南联大,教室简陋,书也不多,不是照样走出来世界一流的大学生吗?他们的制度好,老师更好,但也有些条件是不是比我们现在还差?
事在人为,也只能靠人为了。
……
写在前面的话
我从事大学教师这个行业,算起来已经有30多年了。说起来惭愧,20多年来,总是不务正业,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之间游走,把自己迫害成了四不像,年逾不惑,依然弄不太清楚自己是吃哪个专业饭的。不过,这些年来,最困惑我的一个问题是,进入大学的学生,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度过他们的大学生活,不知道在大学里该学什么,怎么学,人文社会科学门类的学生,问题更加凸显。由于大学老师跟学生之间一般都比较隔膜,关联较少,即使有心学好的人,也只好自己摸索,往往四年过去了,刚刚摸到点门道,可又要离开了。这个问题,随着近年来的大学扩招,学校大跃进,有变本加厉之势。四年本科学完,感到什么都没有学到的人,往往成批地出现。
中国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太学,名字比现在的大学还多了一个点,但现代的高等教育却是晚清以后才出现的。20世纪初,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和西方教会大学齐头并进,本土学人和早期的海归联手,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虽说规模不大,但已经很有气象,不仅摸索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不惟人文学科的某些部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教育水平也不比西方落后。然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由于对苏联经验的盲从,走了一段弯路。那个著名的苏联科学院院长李森科的教育原则实际上统治了我们的教育实践:在苏维埃制度下,没有人,只有蛋白质,我们按照社会主义的需要,将他们培养成工程师、教师、农艺师、拖拉机手……这种专才教育,本质上不是人的教育,而且把人变成工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国家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
当人们终于想起他们原来是人,而不是螺丝钉的时候,这种教育模式当然维持不下去了。可是人们从歧途回到正路上的时候,发现旧轨道的巨大惯性并没那么容易消除。不仅教书的人六神无主,不知道怎么教才好,而且学的人更是乱了方寸,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多年螺丝钉的专才教育,使得社会上至今看待大学教育,几如职业学校,恨不得大学的专业设置像中药铺式的,当归、熟地、大黄,分门别类,按照社会存在的职业,对口安排,学什么的毕业分配就给你放在哪儿。人们不知道,如果这样的话,中国的大学其实是应该取消的,因为漫说大学教师并不懂如此多的专业,就是懂,也没有操练过。也就是说,实际上不存在社会成见真正期待的大学。
学生不知道怎么学的困惑,实际上还在考大学的时候就孕育好了,因为决定他们学什么的家长,也是社会成见的接受者和制造者。困惑夹带着成见,从学生选择专业那个时刻开始,就在作怪。一踏进大学的门槛,很多人实际上是打算在他们那点应试式的中学教育的基础上,直接进入专业学习,将自己挤入一个格外窄小的通道,迅速成为专业人士,在地位上节节上升,在专业上深入突进。当然,现实的中国有这样的先例和榜样,他们的父辈就大有以狭窄的专业素质而跃升高位的。可惜的是,父辈们可以,他们却不行。时代变了,中国不仅窗户开了,门也开了,衡量大学教育的尺,不再可能关起门来只用自己家那只老古董。
一提到大学,首先想到的,应该这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培养的是人,而不是机器,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大学教育,首要的是要使受教者有一个健康的心智和体魄,然后才是能力培养,两者的相加,叫作“素质”,至于技能和知识,实际上只是心智和能力培养的载体。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已经嚷了有些年头了,但什么是素质,如何做到通识,教育者无论想和做的,都是一笔糊涂账。最可笑的是,大学里安排了一堆音乐、美术和文化的欣赏课,好像听听歌,讲点美术常识就算是素质教育了,其出发点,跟我们市民长盛不衰的钢琴热和美术热一样,不过是小家子有了点闲钱和闲时间,就拼命地在东施效颦上下工夫,而且全然不理会旁观者的眼睛和耳朵有多么难受。
记得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金先生所说的四件事,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教会学生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一个学生,无论在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有多么幼稚,多么无知,只要在这四件事上有所进益,那么他的大学生涯就可以说是成功的。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为什么读书本身需要学习?在大学的课堂上,如何学习做事?跟人相处,如何会变成大学学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做人怎么学?通过什么途径学?答案很简单,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
进入大学学习的人,如果人家还把你当螺丝钉,那么你自己要学会把自己当人。千万别荒废了这一段青春最宝贵的时段,让自己后悔。
写得每篇文都特别精辟、文字到位、简练,把大学生所能遇到的所有问题、所不为人知的规则和学习技巧等等方面都祥细的说明和指导
评分里面把学校管理阶级里各种勾心斗角给写了出来。大学生现状写了出来,新生入学,必备参考书。但毕竟是参考书,自己摸索摸索吧!
评分学生阶段几乎都是以听课为主。大学里老师讲,学生听,似乎天经地义,其实不然。大学课堂上,老师讲,学生也应该讲。只有老师满堂灌的课是不合格的。
评分送货及时,包装很严实,虽然下过大雨,我的书毫发未损,打开一看
评分别人买了一本,我翻看了一下里面的内容非常棒,随后自己给自己买了一本,马上看完了,推荐给大家看看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书有点厚啊,看了两天还没看完,估计够看一个星期的了。
评分看似简单的一本书,揭露的东西全是真家伙
评分我是大学教师,张教授写的这本书,基本上就是我们大多数大学教师想说有说不出来的话,对大学生太实用了,我要向我的学生,以及全国的大学生推荐此书。
评分有不少错误,当年自己就是这样犯的,当然,也有个别地方,自己摸索到了路……要是当初有这样一本“指导手册”,如今想必……
跟着张鸣上大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