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江村经济》原本是作者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原题《中国农民的生活》,在国外先出版,后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作为费孝通先生研究乡土中国的代表作品,该书一度被知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值得后学不断研读欣赏。
内容简介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费孝通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也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
作者简介
费孝通,中国知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査》、《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精彩书评
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国家。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如果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那么,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当然是艰巨的,同样,这也是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的珍贵成就。
——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江村经济》
作为社会人类学的著作,对该学科传统的突破主要在于,(一)它没有拘泥于异民族,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来研究自己熟悉的本民族,并把功能方法从原始社会推广到文明社会,如果说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人类学必须“离开对所谓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应该进入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那么《江村经济》则是非常出色地实践了这一要求。 (二)它改变了社会人类学者以往那种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的单纯研究者的学究面貌,而树立了一种力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社会改革的爱国主义变革者的新形象。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
《江村经济》一书以小见大,以中国江南一个村庄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来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在当代条件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之道。
——甘阳(中山大学)《〈江村经济〉再认识》
70年前,费孝通教授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并在两年后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这一被国际上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奠定了他在人类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时,《江村经济》也成为当代学者研究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不读的重要文献。
——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江村经济〉给我们的三个启迪》
在人类学的历史上,《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它把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从“异域”转向了“本土”,从“原始文化”转向了“经济生活”,为人类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领域。
——邱泽奇(北京大学)《费孝通与江村》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调查区域
第三章 家
第四章 财产与继承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扩展
第六章 户与村
第七章 生活
第八章 职业分化
第九章 劳作日程
第十章 农业
第十一章 土地的占有
第十二章 蚕丝业
第十三章 养羊与贩卖
第十四章 贸易
第十五章 资金
第十六章 中国的土地问题
附录
译者说明
精彩书摘
村庄是一个社区,其特征是,农户聚集在一个紧凑的居住区内,与其它相似的单位隔开相当一段距离(在中国有些地区,农户散居,情况并非如此),它是一个由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其特定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上的社会单位。
这样一个村庄并没有正式进入保甲制。保甲制是中国的一种新的行政体制,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人为地设置的(第六章第5节)。开弦弓村在1935年才有这种制度,因此很难说得清,这种法律上的保甲单位,究竟到什么时候才能以其不断增长的行政职能取代现存的事实上的群体。但目前,在实施过程中,保甲制仍然大多流于形式。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单位必须是实际存在的职能单位——村庄。我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人民的生活。
在目前阶段的调查中,把村庄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这并不是说村庄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在中国,地方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是非常密切的,在经济生活中尤为如此。甚至可以说,在上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共同体中。西方的货物和思想已经到达了非常边远的村庄。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压力是目前中国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如此,那么在这样一个小的地区,在一个村庄里搞实地调查,对于这种外来力量及其所引起的变迁会取得什么进一步的了解呢?
显然,身处村庄的调查者不可能用宏观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外来势力的各种影响。例如,由于世界经济萧条及丝绸工业中广泛的技术改革引起了国际市场上土产生丝价格的下跌,进而引起农村家庭收入不足、口粮短缺、婚期推迟以及家庭工业的部分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实地调查者必须尽可能全面地记录外来势力对村庄生活的影响,但他当然应该把对这些势力本身的进一步分析留给其它学科去完成。调查者应承认这些事实,并且尽力约束自己去跟踪那些可以从村庄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影响。
对这样一个小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单位。但是,这样的结论却可以用作假设,也可以作为在其它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这就是获得真正科学结论的最好方法。
2.地理状况
我所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坐落在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在上海以西约80英里的地方,其地理区域属于长江三角洲。G.B.克雷西曾经这样描述该区域的地理概况:“在长江平原的土地上,布满了河流与运河。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其它地区会有那么多可通航的水路。长江、淮河及其支流形成了一条贯穿这个区域的通道,颇为壮观。不但河流多,而且还有许多大小湖泊,其中主要有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然而赋予这个地貌以最显著的特征的是人工河渠。这些河渠正是生活的命脉。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渠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起着人工水系的作用,取代了河流。据F.H.金的估计,仅三角洲南部的河渠长度就有25,000英里左右。
……
前言/序言
《江村经济:未名社科·大学经典》 一、 核心内容概述 《江村经济:未名社科·大学经典》并非一本讲述具体村落的经济运作模式的书籍,也并非对某地“江村”进行田野调查而产生的学术报告。其书名中的“江村经济”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性的概念,指向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广大乡村地区,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经济生活形态。这本书深入探讨的,是这种经济形态背后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技术水平、资源禀赋以及与之相互作用的政治、文化力量。它并非局限于一个“江村”的个案,而是以此为切入点,触及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的诸多普遍性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升华和拓展,旨在揭示隐藏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的深层逻辑与普遍规律。 二、 理论框架与研究视角 这本书的研究视角是多维度的,它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工具。 经济学视角:作者并非简单地套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中国农村的经济现象,而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实际,审视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例如其“小农经济”的属性、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技术特点、以及在资源相对稀缺和市场不发达环境下的资源配置方式。书中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分析,着重于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交易方式、资本积累和分配机制的联系,探讨了在这种经济体系下,个体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生存和繁衍。它关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微观层面,也分析了宏观的经济格局和长期演变趋势。 社会学视角:经济活动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刻地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本书尤其强调了社会结构对经济运行的塑造作用。例如,宗族制度、邻里关系、民间互助组织(如互助会、钱庄等)如何在资源调剂、风险分散、信息传递、劳动力组织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深入分析了血缘、地缘、业缘构成的社会网络如何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撑,以及这些社会关系在经济决策和行为中的影响。它也探讨了社会地位、权力结构、社会分工等因素如何影响资源的分配和经济机会的获得。 人类学视角:本书借鉴了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入挖掘了隐藏在经济活动背后的文化价值观、伦理规范和生活习俗。中国的传统经济并非纯粹的理性经济人计算,而是深受儒家伦理、乡土情结、传统习俗的影响。书中对“人情”、“面子”、“义利观”、“勤俭持家”等观念的探讨,揭示了它们如何指导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塑造了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储蓄动机。对“礼”的分析,也展示了其在经济交往中的复杂功能,既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也可能成为经济效率的制约因素。 历史学视角:本书并非静态地描述一种经济模式,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作者会追溯这种经济形态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这包括对不同朝代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技术革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外部环境(如战争、自然灾害、外来文化等)对本土经济的冲击和改造的分析。通过历史的眼光,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种经济模式的韧性与局限性,以及它如何应对挑战并适应时代变迁。 三、 关键议题探讨 《江村经济:未名社科·大学经典》围绕一系列深刻的议题展开论述,这些议题具有普遍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小农经济的结构与运作:本书对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小农经济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包括对其生产单位(以家庭为核心)、生产方式(依赖自然、精耕细作、多种经营)、以及在长期相对封闭的经济环境中,如何实现自给自足和低水平的剩余。它解释了小农经济的内在逻辑,为何会形成高度分散、缺乏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缓慢等特点。 2. 乡村社会关系与经济互助:不同于西方社会经济活动主要以个体和市场为核心,本书高度重视中国乡村社会中非正式的社会网络的作用。它详细阐述了宗族、邻里、同乡会、互助组织等如何在资金借贷、劳动力调配、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构成了一种“社会资本”,支撑了乡村经济的运转。这种互助体系既有其效率,也可能带来裙带关系和排他性。 3. 传统伦理观念与经济行为:本书深入探讨了儒家文化、乡土伦理等传统观念如何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经济行为。例如,“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对“义”与“利”的权衡、节俭的价值观、以及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感,这些都塑造了乡村居民的储蓄、投资、消费和创业决策。这些伦理规范既维系了社会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活力和创新。 4. 资源配置的特点与问题:在资源有限的传统乡村经济中,资源(如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配置方式尤为关键。本书分析了土地制度(如小块土地所有制、地租制度)对生产的影响,劳动力在家庭内部和外部的流动与分配,以及民间金融(如典当、借贷)在资金流通中的作用。它也揭示了在缺乏有效市场机制的情况下,资源配置可能存在的低效率、不公平以及对环境的压力。 5. 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与影响:虽然侧重于乡村内部的经济逻辑,但本书并非将乡村视为一个完全封闭的孤岛。它会分析乡村经济如何与国家政权、地主阶层、商人、以及更广阔的市场进行互动。例如,赋税、徭役、地租、商品流通等外部因素如何作用于乡村经济,以及乡村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如近代化、市场化浪潮)时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与脆弱性。 6. 经济变迁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本书将经济变迁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它探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何引发社会关系的重塑,而社会结构的变迁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例如,城市化的兴起、新型经济组织的出现、以及教育和观念的转变,都对传统的乡村经济模式构成了挑战,并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关系。 四、 学术贡献与价值 《江村经济:未名社科·大学经典》之所以被列为“大学经典”,在于其独特的学术贡献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本土化理论的建构:本书致力于在中国本土的经验材料基础上,建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而非简单地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它通过对中国乡村经济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揭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独特经济逻辑和运行机制,为理解中国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跨学科研究的典范:本书成功地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得对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解更为深刻和全面。 历史经验的借鉴价值:本书所揭示的中国传统乡村经济的经验教训,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例如城乡差距、农村发展、农民的生计问题、以及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帮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并非只有一种模式,理解和尊重历史经验至关重要。 普遍性议题的探讨:虽然以中国乡村经济为研究对象,但本书所探讨的许多议题,如社会资本、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都具有普遍的学术价值,能够引发对全球范围内类似问题的深入思考。 五、 结语 《江村经济: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是一部理论厚重、内容充实、视角独特的学术著作。它以中国传统的乡村经济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揭示了中国式的经济运行逻辑。本书并非对一个具体“江村”的简单描绘,而是通过对普遍性问题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中国传统经济的精髓与局限,以及其在历史变迁中的演进轨迹。它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启示。这本书的阅读,将是一次对中国社会经济深层结构的探索之旅,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动关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