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1辑):莫友芝日记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1辑):莫友芝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友芝 著,张剑 整理
图书标签:
  • 史料
  • 日记
  • 近代史
  • 中国史
  • 莫友芝
  • 历史
  • 档案
  • 民国
  • 珍本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11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4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1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字数:2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鄙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晚清著名诗人、学者和书法家。他在版本目录学上的成就尤令人瞩目,其《鄙亭知见传本书目》是与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并驾齐驱的目录学名著。

作者简介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贵州独山人。曾为胡林翼、曾国藩幕僚。本次将其手书日记整理成册,展示其日常生活状态,包括其亲友交游、工作灯内容,其中涉及许多近代史重要人物,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咸丰十年(1860)
咸丰十一年(1861)
同治元年(1862)
同治三年(1864)
同治四年(1865)
同治五年(1866)
同治六年(1867)
同治七年(1868)
同治八年(1869)
同治九年(1870)
同治十年(1871)
人名字号音序索引凡例
人名字号音序索引

精彩书摘

  季和自金陵还,以《韩文》至。
  二十三日乙未(3月5日)小霁。偕廉卿登舟,及阊门水关,王竹生亦自金陵还,言《史记》亦至,遂泛舟西南行,过石湖,登寺凭眺,仍西南行,经木渎镇又十余里,泊空窿山下。
  二十四日丙申(3月6日)晴。行十里许至光福镇,雇山篼过崦,经邓尉山麓,有梅无几。过司徒庙观柏因社七老柏,守僧以为晋时物也。其一破析卧数亩如散薪,然枝叶时自地涌起;其一特立,可两人合抱,霜皮如缴绳旋旋至顶,枝亦随之,高可十余丈;其一清疏自然,高大略等;其一偃蹇似寄傲,略小于上二株;余三株亦崛强不群,各具生态。遂经香雪海,寻元墓、圣思寺,钩衣拂帽,冷香沁人。而山中人言香雪海,今皆为桑田,梅仅十一,乃林文忠藩苏时所教改,其实梅利桑利亦略均也。寺有天启癸亥所铸铜钟,口径三尺,厚几四寸,僧慧△刻小楷书《法华经》一部,周于钟身,口刻梵字△△咒。击之声中黄钟,宛如鲸鸣。遂迂访石楼,观东西洞庭,望湖北诸山,极目可五百里,往还经菖蒲潭,梅花亘数里,又昔者香雪海之化身也。天将晚,欲更访石壁,不果,舁夫促归,比登舟,已点灯矣。潘椒约过其小园,竞不及。
  二十五日丁酉(3月7日)晴。晨起回棹及木渎,登岸访端园。观天平、灵岩诸山.园中亦有千叶梅数株,遂孱弱不足观。食后雇山篼过范坟,憩高义园。廉卿挟一仆一舁夫登天平,出一二白云,上绝顶盘石,恣其远览,余仅及下白云,窥夹石间一隙路即还,坐白云泉上瀹茗弄泉,又还憩高义园。一时许,廉卿乃下,夸其所得,谓东可望海,西可见天目诸山,大湖如村落污池耳。僧静深饷蜜煎消梅,极松脆。遂过无隐庵,老僧鹿菀犹记昨夏至庵腹痛,少卧乃能行也。廉卿遂出太伯墓下,登灵岩,寻琴台、响屟诸胜。余东循山麓,绕出灵岩西南,同会于韩蕲王墓下。墓有五,其妻妾白、梁、郑、周,封秦、扬、楚、蕲四国夫人,皆袝碑,高约三丈余。《灵岩志》云五丈。广可七尺许,厚八九寸许,额居三之一,文居三之二,额题“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楷书二行,字径八九寸许。宋孝宗御笔也。行间一行题“选德殿书”四字,字径二寸余方,小玺押“德殿”二字,文赵雄撰奉敕撰,周必大书。文一万三千余言,小楷书,大才六七分许,甚端严,剥蚀不多,若得善工拓之,必可玩,惜高露不易施功耳。《苏州志》于近郊名碑乃不能详,可怪也。还舟已昏黑,二更后大风雨彻晓。
  二十六日戊戌(3月8日)大风,小雨。舟不能动。访冯敬亭、许缘仲,皆已出,闷泊竞日。
  二十七日己亥(3月9日)风小减,阴,微雨。行舟至午,始及胥门。廉卿欲登虎丘,泛出山塘观花市,入山至千人石上,观显德陀罗尼石幢。过剑池,池上有李阳冰篆书“生公讲台”四大字。寻北径登绝顶至塔下,塔上砖露出或堕地者,有“武丘寺”字。去年春来此,绳儿曾拾其一二以还,盖是唐物,今则遍寻杳然。遂憩石观音寺,观宋人写经八石,字大三寸许。亦健秀,而剥烂特甚,东南石质之不坚久,类如此。还舟人间门水关,又上灯,乃至书局。
  二十九日辛丑(3月11日)廉卿趋为作溓亭榜,且索书去冬赠诗于册。勒少仲招晚饮。
  二月初一日癸卯(3月13日)为何方伯购《史记》,得柯本甚佳。是本嘉靖四年刊,而有十四年题字。购《汉书》汪文盛本,约以初四方至。伯足、眉生相次过谈.订以明日午饮。
  初二日甲辰(3月14日)偕廉卿过眉生。
  初四日丙午(3月16日)中丞招诣府学观演礼乐佾舞,皆以学中新补生员充,彬彬有节,乱后见此,为之神王。是日阴,微雨。
  初五日丁未(3月17日)两《汉书》始至,廉卿亟束装,催余作寄小宋暨张香涛书,并各致新拓梁碑。又检付廉卿购王延喆刊《史记》两残本,合以白下所寄,除复重,尚阙列传廿余卷。廉卿谓即以此复雕而影柯本足之,亦大佳也。
  ……
莫友芝日记:一位晚清学者的心迹与时代回响 在中国近现代史料的浩瀚星河中,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的交织,往往能勾勒出时代变迁的生动图景。莫友芝,这位活跃于晚清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史学大家、金石学家、藏书家,他的《莫友芝日记》(现收录于《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1辑)》)便是这样一部珍贵的史料。然而,本文并非是对该日记内容本身的详尽介绍,而是旨在勾勒出一个独立于此日记之外的、关于莫友芝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的大致轮廓,强调其学术成就、思想特质以及他如何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以其独特的学识和品格,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莫友芝,字子严,号郘园,又号郘老,安徽桐城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对学问的深厚兴趣。作为乾嘉学派的继承者,莫友芝秉持着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其学术领域广泛,尤以史学、金石学、目录学、方志学成就最为卓著。他一生致力于整理、校勘、注释古籍,搜集、鉴定金石碑刻,其学术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献宝库,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史学方面,莫友芝以其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注重史料的搜集和辨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尽管此处不详述其具体史学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对传统的史学方法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在一些关键的历史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的学术精神,体现在对文献的细致考订,对史实的反复求证,以及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 而莫友芝在金石学领域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收藏家,更是一位精通的鉴赏家和研究者。他搜集了大量的青铜器、碑刻、印章等文物,并对这些文物进行了细致的鉴定和考释。这些金石资料,如同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莫友芝对金石学的研究,不仅是技术性的鉴定,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深沉热爱和深刻理解。 此外,莫友芝在目录学和方志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对于图书的整理和分类有着系统的认识,编撰了多部重要的图书目录。对于地方志的编纂,他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认为地方志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他提倡方志的编纂要力求详尽、准确,包含地方的地理、物产、人文、风俗等方方面面。 莫友芝的生活年代,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剧烈变革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内部的动荡,使得整个国家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作为一位知识分子,莫友芝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时代。尽管他主要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但身处乱世,他的生活和思想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我们虽然不在此细述其日记中关于时事的记载,但可以想象,一位有识之士,在目睹国家遭受外侮、社会动荡之时,内心必然会有忧思和感慨。他的学问,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他理解和应对时代变局的工具。 莫友芝的性格,据史料记载,为人正直,品格高尚。他对学术的态度是严谨的,对朋友是真诚的。他为人处世,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现了一个士大夫的良知和风骨。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他能够坚守自己的学术理想和道德操守,实属不易。 他的藏书,更是他学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莫友芝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他收藏了大量的珍贵古籍,其中不乏善本。他的藏书楼“郘园”,也因此成为一时之盛。对书籍的热爱,不仅体现在收藏,更体现在他对书籍的深入研究和整理。许多失传的书籍,经过他的整理和校勘,才得以重见天日。 总而言之,莫友芝是一位集史学、金石学、目录学、藏书家于一身的晚清学者。他的学术成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品格,以及他对时代变迁的独特感受(虽然此处不展开日记内容),都使得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的学术遗产,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后人对历史的探索和对文化的珍视。通过对莫友芝这样一位学者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学术的辉煌,更能体会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思考。他的人生轨迹,他的学术追求,他的时代印记,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中的“莫友芝日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件从旧时光里发掘出来的陈年老酒。我并非专门研究莫友芝的学者,但我是那种喜欢通过文献去感知历史温度的人。翻开这本日记,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莫友芝的文字,或许不像现代人那样流畅,但其中蕴含的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我期待在这本日记中,看到一位学者严谨治学的痕迹,但同时,我也渴望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莫友芝。他是否会记录下他对某种不公正现象的愤慨?他对某个文化传统的坚守?亦或是他对亲友的思念?我希望这本日记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和情感的线索,而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素材。我设想,或许他会记录下他在求学过程中的艰辛,他在交友中的真挚,甚至是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这些个人化的细节,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以及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微小而又重要的存在。

评分

拿到这本《莫友芝日记》,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亲切感”。尽管莫友芝生活在遥远的过去,但日记的体裁,本身就自带一种诉说的亲切。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段心灵的对话。我希望通过莫友芝的文字,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的温度。他是否会记录下他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他对某个景色的赞美?或者对某个困境的无奈?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被历史书本描绘得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作为普通人,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他是否会对日常的琐事有所感触?他对当时社会的一些变化,是否会有细微的观察和记录?我设想,在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他或许会记录下他对书卷的沉醉,对某件小事的思考,甚至是对自己未来的一些小小期盼。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恰恰能够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图景,以及一个鲜活的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这本日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照见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以及其中一个生命的真实轨迹。

评分

翻开这本《莫友芝日记》,映入眼帘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我并非历史研究的专家,只是一个对往昔时光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莫友芝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里,是与古籍、金石、甚至是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紧密相连的。我期待在这本日记中,看到一个褪去史书描绘的刻板形象的真实个体。他或许会记录下对一日所得的珍贵古籍的喜悦,对某件文物的细致考证,又或者,在那个动荡年代,对时局的微妙观察与担忧。我希望这本日记不仅仅是枯燥的记录,而是能让我窥见他内心深处的思绪,他如何在那个时代里寻找自己的价值,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起伏与挑战。我设想着,或许会有关于他与同时代文人墨客的交往细节,那些未曾见诸史册的谈笑与论道,亦或是他对家国命运的只言片语,透露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情怀。这本日记,在我看来,是一扇窗,让我得以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和脉搏,去理解那些历史事件背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真实情感与思考。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莫友芝日记》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我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我看不懂的古文和专业的术语。但随着我翻阅几页,这种顾虑逐渐消散。日记的语言,虽然属于那个时代,但经过整理和标注,大致还是能够理解的。我开始被莫友芝的笔触所吸引,他用一种近乎平实的语言,记录着他的日常。我看到了他对一些文物的细致描述,对古籍的独特见解,这些都让我这个对传统文化略有了解的读者感到受益匪浅。然而,我更关注的,是日记背后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的面貌。莫友芝身处晚清,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他的日记是否会触及到当时的一些社会事件?他对政治格局的观察是否有所体现?我对这些充满了好奇。我设想着,或许在某个深夜,他会在日记中写下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或者对某个政治改革的看法。这些思考,虽然未必深刻,但却能让我从一个更接地气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这本日记,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让我得以倾听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呼吸与思考。

评分

我购得的这本《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莫友芝日记”一卷,纯粹是被其“稀见史料”这几个字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实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角落,而日记,作为一种最个人化、最不加修饰的记录方式,无疑是挖掘历史真相的宝库。莫友芝,这位在史学界享有盛名的学者,他的日记里究竟会承载怎样的信息?我猜测,除了他作为一位史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或许还会流露出他作为一位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非常期待看到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比如他对气候的感受,对日常起居的记录,甚至是对饮食的偏好。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勾勒人物立体形象的绝佳素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日记能够反映出莫友芝在面对清末民初那个社会巨变的年代,他的所思所想。他是否会记录下他对新思潮的看法?他对西方文明的接触和感悟?他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与反思?这些问题都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等待着在这本日记中找到答案。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的辅助材料,更是一本能够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引人入胜的读物。

评分

硕人

评分

登池上楼诗

评分

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

评分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评分

君子偕老

评分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评分

绿衣

评分

甘棠

评分

如果说,小篆不如甲骨文金文更能体现原始的造字意图,这是《说文》的劣势的话,那么甲骨文金文缺乏大批有影响的文献语言做根据,而《说文》的字义说解来自古代的经传典籍,这又是《说文》的优势。所以,如果要解释古书上的疑难字词或者进行古汉语词汇研究,还要把《说文》作为主要依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