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们的经典著作。《太平御览》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注:这里可能存在误解,太平御览并非四大名著),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我购买这套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文化朝圣的心态。拿到书后,我并没有急于去钻研其中的细节,而是先从整体上感受了一下它的规模和分量。这套书的编纂者,倾尽心血,搜罗古今之学,将其集腋成裘,实在是功德无量。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对当时社会各个领域知识的整合和分类。通过阅读,我能窥见古人构建知识体系的逻辑和方式。虽然我个人的学识有限,无法完全领悟其中的深意,但仅仅是翻阅,也能感受到那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许多知识,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这套书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里面的每一件“藏品”都闪耀着古代文明的光辉。我把它摆在书架上,时常会因为它的存在而感到一种宁静和自豪。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系的研究生,我长期以来都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展现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知识的著作。《太平御览》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此次终于有机会入手这套精装版,内心充满了期待。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书卷气。我最感兴趣的是其“类书”的编纂形式,这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知识组织方式,便于读者查找和学习。我翻看了几处关于古代礼仪、祭祀以及官制的内容,发现其条目清晰,引证可靠,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运行逻辑有着极大的帮助。书中对古代科技、医药、农业等方面的记录,也为我提供了不少新的研究思路。相较于零散的史料,这样系统性的梳理无疑更能帮助我们构建起对古代社会全貌的认知。书中的文字虽然是古文,但经过精心注释和排版,读起来并不感到晦涩。我尤其欣赏的是其插图的选择,虽不繁多,但恰到好处,能够辅助理解。这套《太平御览》不仅是一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百科全书,对于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将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评分收到这套《太平御览》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从实体上看,这四册书摞在一起,确实是一部鸿篇巨著。我是一个对古代生活细节比较感兴趣的读者,常常会在一些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些古代的习俗、物件,但总觉得不够深入。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需求。我喜欢它那种“随问随答”的特性,当我在阅读其他古籍或思考某个古代问题时,可以随时翻到《太平御览》来查找相关的资料。例如,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的衣食住行,翻到关于“服饰”和“饮食”的篇章,发现里面记载了许多我闻所未闻的细节,从面料的选择,到烹饪的方法,都写得十分详尽。这让我对古代普通人的生活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而且,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很多条目还会引用具体的典故和出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深感敬佩。这套书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活百科”,它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让我对古人的生活智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刚收到这套《太平御览》,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的装帧古朴典雅,触感温润,光是这份质感就足以让人爱不释手。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对这部被誉为“古今之大成”的类书心向往之。这次终于能近距离地接触到这部巨著,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我尤其关注的是其编纂体例和内容选取的精妙之处。翻阅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古代的文人墨客一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从天文地理到人事典章,从花鸟鱼虫到鬼神怪异,无不包罗万象,细致入微。每读一卷,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思考和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的引文典籍之广,考证之严谨,更是令人叹服。我尝试着查阅了一些熟悉的典故,发现《太平御览》的引用准确而又详尽,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汇聚,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智慧的结晶。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博学多才,以及他们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些古籍,其中《太平御览》是朋友强烈推荐的。我平时工作繁忙,阅读时间有限,但又渴望增长见识。这套书的到来,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像小说那样需要连贯的阅读,而是可以随时翻开,随手一览。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碎片化”但又极其精炼的知识呈现方式。我会在午休时翻几页,看看古人是如何描述星象的,或是他们对某种动物的认识。有时也会看看古代的服饰、饮食习惯,感觉非常有趣。书中那些奇闻异事、神话传说,更是满足了我对古代神秘世界的好奇心。最让我惊喜的是,很多现代人认为非常新颖的概念,在《太平御览》里竟然都有记载,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这让我对古人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这套书,我确实拓宽了视野,增长了不少“冷知识”。书的纸张质量很好,印刷清晰,作为摆在家里的装饰品也显得很有品位。总的来说,这是一套让我感到充实和愉悦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
评分地部三六卷 七五卷
评分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出版的《太平御览》已经是第十次印刷了,墨色有点不一致,但是还不至于无法辨清字迹。以不到400元的价格拿下,差不多三九折,感谢京东。
评分京东搞活动,375块多买的哦,嫉妒吧
评分第二册 二○三卷——四五七卷
评分后面是正事:
评分很有用的一套书,尤其对了解中古社会的民间信仰和一般社会助益匪浅,而且保持了宋版书的面貌,看起来感觉很舒服。
评分宋初国家史馆藏书万余卷,后来削平诸国,把各国藏书集中到京师,宋太宗又下诏,百姓献书有赏,由此共有藏书八万卷,集中于史馆、昭文馆、集贤院,通称三馆。三馆早在梁代就已经建立,房屋卑陋,地近闹市。宋太宗即位之后,亲自到三馆看藏书,说“三馆如此简陋,如何接待天下贤俊之士啊!”于是下诏另修新馆,到太平兴国三年落成,赐名崇文院。院中有诏文书库、集贤书库、史馆书库等六库。早在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就下诏李昉、扈蒙、徐铉、张洎等儒臣,利用这些藏书,编类书一千卷,书名《太平总类》:文章一千卷,书名《文苑精华》;小说一千卷,书名《太平广记》;医方一千卷,书名《神医普救》。各书因为多是编于太平兴国年间,所以大都冠以“太平”二字。这些书整理了宋初的皇家藏书,保存了宋以前的大量书籍资料。后来,这些藏书散失,许多历史典籍就靠他们编的这些资料保存下来。这是一件有功后世的事情。《太平总类》于太平兴国八年编成。成书以后,宋太宗对宰相说:“史馆所修的《太平总类》,从今日起每日进三卷给朕,朕当亲览。”宰相宋琪说:“陛下好古不倦,以读书为乐,这自然是好事。但是一天看三卷书,恐怕太伤神了。”宋太宗说:“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每见前代兴废,则以为鉴戒,此书不过千卷,朕准备每天读三卷,一年读完。这样想来,好学之士读万卷书,亦不为难。大凡读书要自己性有所好,若不好读书的人,要他读书也读不进。昨日我从巳时读书到申时,有鹳飞上殿彻,一直到朕读书完才飞走。”左右大臣说:“过去汉代大儒杨震讲学,有鹳鸟衔鳣鱼坠于堂下,陛下读书如此,有类古人了。”
评分影印版的质量算是比较好的了。工具书,但是比较大部头,日常翻阅就有点不方便。
评分天部一卷 一五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