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学泰斗饶宗颐主编。饶宗颐先生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史贯通中国文化的一代宗师。他垂暮之年领衔香港、台湾、大陆、海外70余位专家学者,历时5年编写、导读、注释,倾力打造“中信国学大典”这套值得信赖的经典国学读本,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绝唱”。
2、丛书编写阵容强大。除饶宗颐主编,还包括陈万雄、陈耀南、陈鼓应、单周尧、李焯芬、郑培凯等组成强大的学术主创团队,以及香港、台湾、大陆、海外70余位专家学者。编写队伍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具国际视野及现代眼光,保证了整套书的编写质量,深化和提升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学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3、完整性强。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55种,分50册出版,是一套囊括国学完整主题的国学读本,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4、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有影响、具代表性、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精选较有阅读价值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读者可以买得起、读得起。
5、注重导读功能。每一部经典都有一篇总体导读,同时还有对所选分篇(节)的导读。除了介绍相关作品、内容等基本情况,注重将中国经典放置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和思想的普世价值,以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人的距离。
6、通俗易懂。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帮助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思想,并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生活启示。
7、帮助青少年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及语文学习能力,积极应对高考语文改革。2018年教育部发布新课标,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并加强中华传统教育;古诗文背诵篇目数量增加,“课内外读物建议” 古典文化经典著作阅读要求增加,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中信国学大典”这套书所选书目包含“读物建议”涉及的所有内容,且编写质量高、导读注释知识含量大、通俗易懂,适合青少年阅读使用。
8、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具收藏价值。是一套可以赠送亲朋好友,也可传世收藏的国学典藏;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中国家庭,都需要有这样的一套藏书。
出版说明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
(一)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包括中国第一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书《孙子兵法》,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最重要的经典《金刚经 心经 坛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会精选其中最值得阅读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读得起。
(二)尤重导读的功能。导读包括对每一部经典的总体导读、对所选篇章的分篇(节)导读,以及对名段、金句的赏析与点评。导读除介绍相关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外,尤其强调取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当代眼光,将这些经典放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与思想的普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的距离。
(三)通俗易读的原则。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希望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的思想,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及更多的生活启示。
(四)方便实用的原则。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导读与赏析,相信有助于读者“古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录“名句索引”,更有助于读者检索、重温及随时引用。
(五)立体互动,无限延伸。配合图书的出版,开设专题网站,增加朗读功能,将图书进一步延展为有声读物,同时增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随性的交流互动,在使经典阅读更具立体感、时代感之余,亦能通过读编互动,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化与提升。
这些原则可以说都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贯彻的,希望这一良苦用心最终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达到经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慨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名誉主编,除表明先生对出版工作的一贯支持外,更显示出先生对倡导经典阅读、关心文化传承的一片至诚。在此,我们要向饶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诚挚的感谢。
倡导经典阅读,普及经典文化,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
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时其实是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的,毕竟名字听起来过于宏大,总担心内容会流于表面。但实际使用下来,我发现它在“实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我并非专业研究人员,主要目的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因此,那些过于枯燥的考据文字对我来说反而是负担。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在提供足够深度的同时,极好地控制了学术的密度。例如,对于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篇章,书中提供的“图注”非常到位——不是那种生硬的地图标注,而是结合了古代绘画的意境,让我能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诗人所见之景。我甚至把它带去郊外旅行时作为随身参考,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去实地感受古人的心境,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它让你觉得,古典文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古董,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神食粮。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注释和赏析部分,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文青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一直对古典诗词怀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很多典故和用词常常一知半解,读起来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然而,在这本厚厚的典籍中,每一个重要的篇目后面,都有详尽的背景介绍和深入浅出的文字解析。比如,书中对一些描绘边塞风光的作品进行解读时,不仅解释了诗人所处的地理环境,还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让我清晰地理解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背后所蕴含的壮阔与苍凉。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并没有一味地堆砌生僻的学术名词,而是采用了非常贴近现代读者的语言去阐释古人的情怀,使得那些深奥的文学技巧变得触手可及。我最近正在研究李清照的作品,书中对她后期词作中流露出的那种国破家亡的悲恸,分析得极为到位,甚至连词牌名本身的音韵特点也一并考量进去了,让人读后豁然开朗,对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评分这本精装书的质感实在太棒了!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细腻的封面触感所吸引。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堪称一绝,米白色的纸张既保护了眼睛,又完美衬托了典雅的古籍排版。装帧设计上,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之处下了大功夫,书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熠熠生辉,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我特意翻阅了其中关于宋词精选的部分——那些婉约与豪放交织的篇章,在这样的载体中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印刷的字体清晰、大小适中,让人阅读起来毫无压力,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同饮那杯中之酒。虽然我更偏爱婉约派的词风,但书中对豪放派作品的收录和排版也处理得极为得当,对比阅读之下,更能体会到词坛百家的风采。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房还是客厅,都能瞬间提升整体的书卷气。对于真心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并且注重阅读体验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选。
评分我是一个极度注重书籍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读者。市面上关于古代文学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不成体系,要么只侧重于某个朝代,要么就是选篇过于随意,缺乏必要的学术参考价值。而我手中这本《国学大典》系列中的这一册,在选篇的广度和深度上,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它并非仅仅收录了那些流传最广的“必背篇目”,而是精心挑选了一些兼具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佳作,并且按照一定的逻辑脉络进行了编排,方便读者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阅读。例如,书中将描写“送别”主题的篇章进行了集中梳理,从初唐的意境,到盛唐的开阔,再到晚唐的凄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送别诗词汇集一堂,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对比美感。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也让我得以更全面地掌握不同时代文人表达共同主题时的细微差异。对于希望系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精髓的爱好者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页设计,体现了一种低调的奢华感,非常符合我个人对传统文化载体的审美偏好。我注意到,书中的字体设计也经过了精心的考量,似乎是借鉴了某种魏碑或唐楷的风格,笔画的起承转合都带着一种古朴的书卷气,即便是现代印刷技术,也完美地还原了那种手工刻版的韵味。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对传统美学的潜移默化的熏陶。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的叙事性作品,原本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但得益于这种优美的字体和恰到好处的行距,阅读体验反而变得非常流畅和愉悦。它没有使用那种亮眼的彩色插图,而是以素雅的墨色和留白来构建意境,这种克制的美学处理,反而更能凸显文本本身的艺术力量。这本书摆在那里,就像一件沉默的、充满智慧的装饰品,每一次不经意的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宁静。
评分本套系列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整理了国学经典,适合国学阅读及学习。本册书在注释上还可以提高,更加详尽的解释诗文的背景与作者,更有利于国学学习者理解诗的内涵。
评分热门推荐
评分不错
评分书也不错,速度真心快,开始说是调货,结果第三天就到了
评分可以
评分这套中信出版社的国学大典买了很多,中信出版社近年也成了品质保证了,书籍装帧设计、印刷质量都好棒,这套国学大典,本本精彩,本本是古人留给今人的宝,值得收藏、慢慢品读。唐诗,是唐代文学留给后世的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它诸体完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成就斐然。唐诗流传至今的有五万多首,可考诗人有两千八百余人。 唐诗在历代的诸多选本 在普及和流播过程中,唐诗选本难以胜数。仅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便有多种,其中多为断代选集,如芮挺章的《国秀集》选录天宝三载前初、盛唐的诗作,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专录盛唐开元、天宝间的诗作,高仲武则仿殷书体例选肃宗、代宗二朝诗作,编成《中兴间气集》。这些选集的编选各有所重,如殷璠取诗论兴象重风骨而无取权势,元结的《箧中集》则多录复古之诗人作品,姚合的《极玄集》则以王维一派诗风为重,后蜀韦的《才调集》却偏重晚唐作品,以丽宏敞为宗。 “唐人选唐诗”选集,为唐诗发展与唐代诗人生平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到了宋代,开始出现唐代诗歌总集。宋人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唐人绝句逾万首,赵孟奎的《分门纂类唐歌诗》收诗达四万余首。 宋元时期的唐诗选本不多,较重要者有宋代王安石之《唐百家诗选》,但此选集无明确选编标准。宋绶所编的《岁时杂咏》专取唐人岁时节日诗歌。周弼专录唐人七绝、七律、五律三体诗,编成《唐三体诗》,并详细分格,讲说做法。金朝元好问的《唐诗鼓吹》风格宗流丽晓畅,取诗偏于中、晚唐。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则以始音、正声、嗣响分选唐诗,有较大影响。及至明清,唐诗选本甚众,其中影响最大的明代选本是高的《唐诗品汇》与李攀龙的《唐诗选》。前者选诗与析论皆具识见,论诗崇尚盛唐,并区分流变,将唐诗确分为初、盛、中、晚唐四期,为学习唐诗者指出明确途径,影响甚为深远;后者则以初、盛唐为重,以精美流丽、声响洪亮为宗,其选本颇为世人所重,但入清后渐遭冷落。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中信国学大典》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篇幅适中,所收作者兼顾众家,同时涵盖各种不同的诗歌题材,脍炙人口之作略无遗漏,历经二百余年,尚能光景常新,继续发挥中国古代诗歌启蒙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中信国学大典”之《唐诗三百首》,学者康震、陈珀如在译注的同时,还加入了现代化的解读,令古老的经典有了现代化的韵味,别有新意。推荐购买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与时俱进的新版本,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