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展现了炎黄以来中国近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乾隆皇帝钦定的“中华正史”,也是研究中国历史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资料宝库。面对这部总计三千二百余卷、四千多万字的鸿篇巨著,难以短时间诵读领会,本书攫取其中精华篇目以飨读者,以点滴精华管窥悠悠史话。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个主要朝代的正史合辑,以纪传体从上古黄帝记述到明末崇祯。为使读者尽览史学精粹,本书特遴选二十四部史书精华篇目,以飨读者。
本书从上承开皇之治、下启大隋盛世却被历史定为昏聩之君的隋炀帝杨广讲起,至推行“万历新政”的明朝名相张居正煞尾,细数十二位或推进、或见证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问鼎巅峰又由盛及衰的代表性人物,以王侯将相的文治武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千娇百媚的山河图景。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唐·李世民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梁启超
隋书 001
炀帝本纪·上 001
炀帝本纪·下 029
旧唐书 057
太宗本纪·上 057
太宗本纪·下 085
新唐书 120
武则天传 120
魏徵传 140
旧五代史 167
冯道传 167
新五代史 182
唐庄宗本纪·下 182
宋史 195
司马光传 195
岳飞传 218
文天祥传 256
辽史 269
太祖本纪·上 269
太祖本纪·下 287
金史 301
太祖本纪 301
元史 339
桑哥传 339
明史 350
张居正传 350
文天祥传
【原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
【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他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双目顾盼炯炯有神。孩提时,他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此高兴、羡慕不已。他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理宗在位已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而且没有写草稿,一口气写完。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不久,文天祥的父亲逝世,他回家守丧。
……
这套“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系列,尤其是这本收录了《二十四史(精华 下)》的卷册,真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大惊喜。我原本以为市面上关于史学的精华选本,无非就是对原著的简单删减和白话翻译,读起来味同嚼蜡。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导览图。编者在选取史料时,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平衡历史的宏大叙事和关键节点的细节描写。比如,对于魏晋风度的刻画,它没有流于表面的人物传记罗列,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当时的士人交往录和一些社会风气的侧写,让我能更立体地感受到那个“名士辈出”的时代背景。再者,阅读体验极为舒适,装帧设计典雅而不失现代感,纸张质量上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我特别欣赏它在注释上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提供了必要的现代语境解读,使得即便是对某些历史典故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被生僻的词汇绊住脚。总而言之,这本书是国学爱好者、历史学习者,乃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探索欲的普通读者,都值得拥有的案头佳作,它真正做到了让“精华”可读、可懂、可赏。
评分坦白讲,我对这种“精华版”的出版物向来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在追求“易读性”的过程中,原著的精髓和历史的厚重感很容易被稀释,变成快餐式的历史读物。但这次翻阅《二十四史(精华 下)》,我的疑虑大都被打消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对“史眼”的把握。我们都知道,《二十四史》浩如烟海,即便是精华部分,叙事跨度也极其之大。这本书的编纂者似乎深谙此道,他们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精准地抓住了不同朝代的转折点和权力更迭的枢纽,比如从南北朝到隋唐的过渡时期,对各方势力消长有着极为清晰的脉络梳理。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被动接受大量信息的疲惫感,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豁然开朗的快感。此外,这本书在对史官的叙事风格差异化处理上也做得非常到位,能让人初步领略到不同史书(比如《资治通鉴》与《旧唐书》等)在记录同一事件时,侧重点和感情色彩的不同。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对于培养读者批判性阅读历史文本的能力至关重要。对于想建立起完整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条高效且质量上乘的路径,而非那种东拉西扯的碎片化信息集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绝对是当下国学普及读物中的一股清流。我收到的这本《二十四史(精华 下)》,触感温润,拿在手中沉甸甸的,立刻能感受到其分量。内页的字体设计十分考究,行距适中,使得即使是密集的史文,阅读起来也不会觉得压抑。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于一些关键人名和地名的处理。很多精华选本会直接用黑体或加大字号来强调,但这本选择了相对内敛的方式,既保证了信息的可识别性,又维护了整体版面的古朴美感。我尤其喜欢它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段落开头,会配有一些极具品味的古代画作局部或地图插页(虽然是彩印,但墨色处理得非常到位),这些视觉元素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起到了一种“情景再现”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阅读史书,很大程度上是在与古人对话,而这套书的整体设计语言,无疑是搭建了这座桥梁的最佳媒介。它让你在享受阅读内容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一种视觉上的愉悦和对传统美学的尊重。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全面关注,是很多只注重内容本身的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我这次主要关注的是下册所涵盖的后半段历史的叙述逻辑。在处理宋元明清这一阶段时,面临的史料体量更大,且涉及的民族交融、制度变迁也更为复杂。这本书的表现堪称老道。它没有被繁复的细节所裹挟,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制度的演变和士人阶层的精神转向。例如,在论述宋代理学兴起时,作者的选文精准地捕捉到了其中关于“天理”与“人欲”的思辨核心,而非简单罗列朱熹、陆九渊的生平。这使得即便是对哲学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宋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对于明清部分,它很好地平衡了政治史的叙述和文化史的展现,避免了将清朝史简单化为“屈辱史”的倾向,而是着重展示了其在边疆治理和文化整合上的复杂努力。这种有层次、有重点的剪裁,远比那种试图面面俱到的全录要高明得多。它真正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内,抓住历史发展的核心主线,而不是在枝节中迷失方向。
评分从一个常年阅读历史文献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信赖的二手筛选”。我们都知道,直接面对汗牛充栋的原版《二十四史》是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市面上的“白话全译本”往往又牺牲了语言的准确性。这本“精华下”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言叙述风格和史官的笔法韵味的同时,通过精准的选段和必要的现代注释,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递。我特别留意了对那些争议性历史事件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简单地采信某一家的说法,而是通过并列或提示的方式,展现了史料中存在的多重解读可能性。这对于培养读者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的史学精神至关重要。这本书绝不是一本速成的“历史速查手册”,而是一部引导读者进入严肃历史研究领域的优质门径。它要求读者投入专注力,但回报是远超投入的认知提升。这种高品质的学术普及读物,在当前浮躁的阅读环境中,实在难能可贵。
评分经典好书,给孩子买的。
评分宝贝儿非常喜欢
评分发货物流快,早上下单,下午就到了,只是书皮有点脏,书的质量一般
评分正品,物流也给力
评分是我需要的原文版,文字印刷清楚
评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质量非常好,物流超快,谢谢啦!
评分下册书质量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