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项近400所日本幼儿园实施的教育工程!
一场来自近4000所幼儿园的广泛现场实践!
孩子拥有自信,潜能才能无限扩展!
“SI理论”教养秘方剧透:
爱怜和温柔,是培养孩子美好心灵最初、大的课题!
孩子的自立是从拥抱开始的!抱着、背着、陪睡,疼爱会给孩子施加魔法。
要培养孩子直面人生问题的能力。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就会夺走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大人要敬畏孩子的生命,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去尊敬。没有所谓的“理想的孩子”,让孩子保持原汁原味吧。
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过度许可,过度放任,过度期待,是父母的五大恶!
内容简介
让您培养充满正能量的自信宝宝!
让孩子从小乐观向前!
理想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因此教育才格外有意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双亲和老师都要宽容面对每一个孩子,这样孩子自身拥有的各种可能性才能够开花结果,孩子才能够“自信满满”地乐观向前。
《培养自信满满的孩子》作者白滨洋征是日本教育专家之一,他以智慧构造理论(SI理论)和来自近4000所幼儿园的广泛实践为基础,从各个小细节来讲述怎样令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智力得到显著提升,培养孩子富有灵活思维和行动能力,让“大脑”、“身体”和“心”合为一体。
《培养自信满满的孩子》的理论以及实践操作案例扎实可靠,非常适合重视小孩教育的父母参考,并实用到日常的教育细节中。
作者简介
白滨洋征,日本最权威的亲子教育专家之一。吉尔福特SI教育协会常任理事。1964年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毕业。曾从事教育图书的编集,以吉尔福特博士的智能构造理论(SI理论)为基础,作为“SI游戏”的指导教师,视察并指导了全国约380所幼儿园和保育园。以大量亲临婴幼儿教育的现场实践为基础的演讲和教育座谈博得教育界广泛好评。
精彩书评
《培养自信满满的孩子》和《培养活力满满的孩子》这两本书实实在在地告诉父母究竟该如何充满爱意地养育孩子,如同一位心灵导师,在柔声细语中抚平父母的焦虑。细细读来,放弃苛刻的完美主义,养育就不会偏离爱的航线。有了爱的守护,孩子在一步一步的成长中自然充满自信和活力。
——《时尚育儿》杂志主编陶莉
在帮助父母们养育独立、积极、自信、乐观的孩子的同时,《培养自信满满的孩子》和《培养活力满满的孩子》这两本书更传递了一种智慧的育儿观——发现、接纳、尊重孩子的天性。一旦我们这样做了,孩子内心的“好”便有了滋润的土壤,会自然开出美好的花朵。
——《我和宝贝》杂志主编钟煜
关于儿童教育的书很多,很多的雷同,雷同不可怕,可怕的是只会说不能实践的伪教育读本。本书用案例讲道理,浅显实用,是一本培养孩子个性的好书。
——《中华家教》杂志主编毛惠云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因爱而成人
第二章 理想的孩子不存在
第三章 培养生机勃勃的智慧
第四章 什么是“SI”游戏?
不同年龄的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目标
精彩书摘
哺乳期养成抱孩子的习惯,是孩子开始自立的第一步
婴儿最初关心的对象就是母亲,
婴儿一哭,母亲立刻抱起来,孩子便能安心开始自己的人生。
婴儿出生后三个月,脖子便能立起来了。脖子立起来,是动作能力的开始,也是智力发育的基础。大脑有问题的孩子在六个月到七个月左右时脖子才能立起来,此时其他的孩子已经进入到发育的第二阶段了。
美国人类潜能开发研究所创立者格连?杜曼博士在发育障碍早期治疗计划里,提到拥抱和立起脖子的训练。立起脖子是智力发育的标准,是婴儿必须掌握的能力。
婴儿在脖子立起来前后,能够对任何人都微笑(无差别微笑),盯着母亲的眼睛看(凝视),用眼睛追逐移动的东西(追视)。这是智力和心里发育的第一道门槛。如果出现了以上这些情况,那就是孩子顺利发育的标志。
希望母亲们必须注意一点:婴儿最先关心的是人而不是物品。
如果婴儿对天花板上的荧光灯微笑,要尽早抱他起来,增加亲子交流的次数。
日本有“眼睛能传情”的成语,婴儿一边用眼睛凝视,一边反复积累情感。
有的母亲在哺乳或用奶瓶喂奶时,总是看电视或者看杂志,这是绝对不行的。
直到昭和四十二年(1967)年,母子手册上还写道:“不要养成抱孩子的习惯。”但是,我在演讲中反复强调:“一定要养成抱孩子的习惯。”虽然经常听到反对声音:“这样可不行,我妈妈不是那么教我的。”
育儿脱离了社会结构、文化背景或政治背景就无从谈起。因为人类是社会性的。战后日本引进美国的思想和文化,完全崇美,将美国的信条当作金科玉律。
在美国,夫妻优先于子女。孩子出生后一年,父母与孩子就强制分离。日本则不同,从居住情况来看,日本家庭多睡在一个房间里,成川字排列。在日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羁绊更强烈。
婴儿只要被母亲紧紧抱在怀中,就寻找到了寄托。母亲也通过喂奶、拥抱,与孩子共享幸福感。这一过程中,母子具有一体感。
当婴儿哭时,母亲一定要抱一抱孩子,直视他的眼睛并哄它说话。
孩子的自立是从拥抱开始的。
(摘自第一章人因爱而成人)
无法改变孩子时,父母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如果总是听到命令、指示、禁止句,
孩子就无法培养自己思考的能力,
只能被动接受指示。
幼儿园演讲结束后,我收到一位母亲的一封长信。内容是:我的女儿现在上小学五年级,完全不学习。她在二年级时还很好,当时班主任老师也说不用我操心。今日有幸听到您的讲演,发觉自己做了很多不对的事,从现在开始改正还来得及吗?
为什么这个孩子不学习呢?失去学习的热情,肯定有相应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考虑如何引发孩子的干劲。
心理学有句名言:“过去和他人都无法改变。”一味地叹息过去,也无法改变现实。同理可证,改变他人也不容易。
父母让孩子“快学习”,等于告诉孩子:学习是不愉快的。让孩子“快读书”,孩子大概不会想读。让他人遵照命令行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越让孩子学习,孩子越不愿意学习。因此,改变孩子前,先试着改变自己跟孩子的相处方式吧。
阿德勒心理学中指出:打消热情的三大禁语是“快点”“不行”“加油”。这些语句都表示命令、指示,会使孩子的热情消失。
孩子身上原本带有积极性。想做、想挑战是人之常情。尤其从三岁开始,积极性就涌现出来。不存在没有积极性的孩子。即使有,也是由于父母完全包办造成的。没有必要和不被父母疼爱的绝望感,都会让孩子毫无干劲。
“不许睡懒觉”“不许不学习”“不许跑”“不许玩”,孩子常被各种“不许”浇灌,就会过早地失去干劲。
慢慢地孩子变成为父母学习。大多数情况下,学习的孩子占压倒性多数,不学习的孩子对自己产生劣等感。一旦父母说“不许不学习”,劣等感反而更强了。
还有“快点”,这是父母自行给孩子的快慢作判断,这种判断无法产生正能量。
劣等感的来源,例如“家里很穷,所以要成为有钱人”,或者“胆小鬼,要通过吵架变强”,有时会演变成强大的动力,但是,消极情绪常变成自我否定,反而会成为双亲的困扰。
我同一位母亲的交谈中,她说:“有时孩子做错了事,我就生气了,教训了他之后还打从心里后悔,这怎么办呢?”
父母每天都要教训孩子。但是,父母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立刻就生气。
因为想要支配对方,容易生气的母亲想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行动。一旦孩子偏离自己的想法,立刻大发雷霆。
生气的时候,试着忍耐五秒钟,就能好些。
过去,孩子被视为上天给予的珍贵礼物,或是需要偿还给上天的债单。
请想想孩子出生时的心情,只是一心一意地祈祷:“只要健健康康地生下来就好,不期望别的什么了。”
这个孩子在地球上六十三亿人口中是独一无二的。就生命的重量来说,父母和孩子是对等的。大人要敬畏孩子的生命,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去尊敬。这才是理想亲子关系的出发点。
首先,父母试着去改变,孩子就会渐渐改变。用“加把劲儿”代替“快点”;用“慢慢走”代替“不能跑”;用“希望你学习”代替“不能不学习”。大人说“我希望你这样做”来代替“你必须这样做”时,孩子也在渐渐地改变。
教育孩子要有很大的觉悟,过程中大人和孩子一起成长。既是“育儿”也是“育己”。
(摘自第二章理想的孩子不存在)
信任孩子的坚强,培养多样的价值观。
失败也没关系,只要努力就好。
对于孩子自己的创造,大人只要在旁边守护便好。
母亲本想给孩子增添勇气,所以鼓励说:“加把劲儿!”但大多数的情况下,充满期待的话语对接受方来说是巨大的压力。
每天早晨,对不想去幼儿园的孩子说:“加把劲儿!”这种鼓励不能引起孩子心理的反响。这时“加把劲儿!”只是单纯的命令而已。
“加把劲儿!”绝不是鼓励,并不能给孩子勇气。
前些日子,有一位中学一年级女生的母亲来找我商量:“我的孩子在干任何事情之前,总是说:‘反正,我头脑不好’,‘反正我做不到’。”
原来女孩的祖父,对成绩要求非常严格。祖父是校长,祖母是老师,对孙辈的期待给孩子的母亲很大压力。
“我头脑不好。”“反正做不到。”说这个话的孩子已在学年三百人中排名前十。无论谁都认为很优秀的成绩,在祖父的眼里还是略显不足,祖父的要求是必须第一名。于是,孩子总觉得自己不行。
劣等感是非常主观的,是偏激的自我认识。虽然有时劣等感会成为促成飞跃的弹簧,但是孩子一旦被劣等感束缚,想要克服是十分困难的。
把学校的成绩当做人生绝对的价值的孩子,一旦成绩下滑,便会产生劣等感,劣等感变成绝望感。被绝望感所支配,就不会再产生上进的勇气。
考试失败后选择自杀的例子就出于这个原因。饱受苦楚的少年常有报复社会的倾向。一些社会上反响强烈的犯罪,都只是孩子为了突显自己、得到肯定而酿成的悲剧。
理化研究所、脑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的脑神经科学家松本元先生阐述到:“大脑在没有目标的状态下会失去活力,一旦有了目标,大脑就能不断运转。可以说目标不仅关乎人们能够实现多少人生价值,并且还是人们向更高层次进发的基石。”
目睹了现今很多孩子逃避学习的现实,一位科学家的论述让我们从根本上对现今的教育情况重新进行思考。
孩子在中考或高考时的人生早期阶段,被“高分”的评价束缚着,没有考入理想的学校,人格就遭遇了全面的否定,失去人生的目标。即便进入其他学校也放弃学习的孩子相当多。或者,有的孩子考入了理想的大学,就等于完成了目标,接下来无所事事地度过大学的时光。
如果大人能够不只以学校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孩子,而且关注孩子的优点,发展孩子的爱好,将失败视为成功的源泉,孩子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或许日本第一的木匠、寿司匠或榻榻米制作人就诞生了。
母亲的教育与其经由大声指挥,不如相信并守护孩子。“没关系,你一定没问题。”“你要是觉得好就这么做吧。”“做你喜欢的事情。”“错了也没关系。”
即便事情的进展非常不顺,只要父母不断激励,孩子便不会惧怕失败,继续前进。如果进展顺利,孩子会有更多的自信,更加地肯定自己。
面对问题时不逃避责任,完成过程中积极思考解决方法。即使失败也不放弃,并且努力贯彻始终。作为大人最重要的是,应该教导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守护儿童协会名誉会长大田尧先生在著作《边行走、边思考:生命,人,孩子》中写道:“生命的第一特征是多样性,每个个体都不同。第二特征是独特性,每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创造。第三个特征是经常与其他生命体相连接才能生存下去。把生命体所持有的三个基本特征相结合来进行思考,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质才逐渐浮现出来。”
大田先生所论述的生命的三个特征,值得我们反复仔细体味,我们应给予孩子独创性,支持孩子进行自我创造,并且父母应让孩子从小就保有多样的价值观。
(摘自第三章培养生机勃勃的智慧)
“制造培养智慧的环境”
孩子到三岁的时候,脑的前半部分已经相当地发达了。这一部分主要掌管大脑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并且越使用,大脑这项能力就越高。
孩子本来就具有学习的欲望,也有智慧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贪求。这一能量会最终转变为学习的动力、思考力。
也就是说,大人应该为孩子保证良好的环境,尽早地引发孩子的意欲。
父母或教师不应强制孩子,而应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耳朵听,自己的手触摸,自己的心灵感应,自己的头脑想。不应是大人的填鸭,而应是孩子思考能力的自然发展。
“SI游戏”是立于以下观点的教育实践:
①有外部的刺激智力会更发达。
②智力的发展越早,效果越显著。(过了十二岁效果就变弱了。)
③智力由多种智慧因子构成,刺激这些因子,智力就能得到发展。
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在孩子年幼时期,正确使用刺激
智慧因子的教材。比起简单的玩具,复杂的思考需要依赖教材,教材对智力的刺激更加有效。
让孩子对教材产生兴趣的关键在于孩子能否自己参与其中。太困难或者太简单都不好。为每个孩子充分发展而量身定制的教材,是“SI游戏”最值得夸耀的部分。
(摘自第四章什么是“SI”游戏?)
附录
不同年龄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目标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各自的不同。以下各项目基本可以达成。早点晚点都没关系,孩子的父母能借此了解各自孩子在不同年龄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安心地抚养孩子成长。
吃饭
2-3岁
能够自己吃饭,有点溢出也没关系
能够很好地咀嚼
吃饭中途不走神
3-4岁
能够使用筷子吃饭
吃饭不溢出来
能够集中精力吃饭
4-5岁
就餐时姿势正确
努力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5-6岁
以适当的速度就餐
不吃过多的零食
能够适当地混合主食和零食一起吃
睡眠
2-3岁
每天睡13-14个小时
知道睡觉的地方
早晨能够自然起床
3-4岁
每天睡大概13个小时
能一个人睡觉
睡眠之前先上厕所、换衣服
4-5岁
每天睡12-13个小时
能听懂父母的指示,然后上床睡觉
躺在床上立刻睡着
5-6岁
每天睡大约12个小时
能够帮忙铺床和叠被
着装
2-3岁
能解开前襟的扣子
能自己穿短袜
能自己脱衣服
知道在起床后和在睡觉时穿不同的衣服
3-4岁
一个人穿脱衣服
收拾好脱掉的衣服
会拉拉链
能解开小扣子
能自己穿鞋
4-5岁
能一个人穿裤子
知道根据气温调整衣服
知道爱惜衣服
5-6岁
能自己穿上衣、帽子、裤子,还不出错
热天知道戴草帽
能够系鞋带
上厕所
2-3岁
有便意时知道告诉父母
大小便时注意不弄脏衣服
3-4岁
能够一个人小便
便后洗手
正确使用厕所
4-5岁
能一个人大小便
能使用厕所的洗脸台
能够不弄脏坐便器
外出前知道去厕所
5-6岁
大小便都能坚持到最后
大便的时间相对固定
进入厕所后,知道做准备
卫生
2-3岁
不吃脏东西
碰到脏东西后会洗手,洗完手后知道擦干
懂得洗澡
3-4岁
会洗手
会漱口
能擤鼻涕
知道换脏衣服
身体有异常情况知道告诉家长
4-5岁
会刷牙、能漱口
会自己一个人洗脸、洗手、洗脚
知道接受医生的诊察和治疗
5-6岁
会洗头
洗澡时会洗除了后背之外的地方
能分辨出游戏干不干净
安全
2-3岁
不扔东西
不接近有人的秋千和跷跷板
3-4岁
知道危险的东西
不靠近父母提醒过的地方
不故意去拿带刀刃的东西
4-5岁
参加组织的避难训练
理解并遵守交通规则
不跟陌生人走
5-6岁
不突然冲到机动车道上,不横穿马路
放烟火、放风筝的时候知道保护自己
社会性
2-3岁
在人群中能认出家人的面孔
喜欢照顾自己的人,或逗自己开心的人
想跟朋友在一起
能直接交流
对车辆、立交桥、车站、超市感兴趣
关心自己身上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等
爱护比自己小的孩子和小动物
知道自己生日、圣诞节等特别的日子
3-4岁
能说自己的名字和父母的名字
能叫朋友的名字
能理解父母家人的感情
高高兴兴帮母亲做家务
理解简单游戏的规则
能两个人一起做游戏
能和朋友使用共同的道具玩儿
理解、遵守道具使用的顺序和规则
结束后一同收拾用具
4-5岁
能说出父母的名字和住所
告诉家人今天发生的事情
能够借给朋友游戏的道具
承认他人的错误
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听园长的话
爱惜游戏的道具和用具
理解并遵守公园的规则、交通工具的规则
高高兴兴参加一年的节日
5-6岁
能说出家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知道家人在想什么
知道朋友之间有不能做的事情
跟很多朋友玩儿
珍惜自己和朋友的东西
能够同他人共同作业
为了集体而担任部分工作
对社会抱有好奇心
自主性
2-3岁
把想说的话,想做的事都告诉母亲
有少许自己动手的意识
3-4岁
会避开危险
能一个人玩儿
4-5岁
做事情坚持到最后
自己的事自己做
区分自己和他人的东西
5-6岁
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
能够判断善恶
……
前言/序言
全神贯注的孩子,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我被儿童充满热情和集中力的样子吸引,选择从事“SI游戏”的教育实践,已经长达二十几年了。
所谓“SI游戏”是以创造性教育先驱者吉尔福特博士的智力结构理论(SI理论)为基础的婴幼儿教育工程。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智力显著提升长期思考和广泛实践能够培养孩子富有灵活思维和行动能力。
智慧是人性的根源。人类想生存要通过劳动。劳动需要“大脑”、“身体”和“心”一体。我可以自信地说:“SI游戏”某种意义上是人性的教育、心的教育。现在日本约有370个幼儿园或保育园实施“SI游戏”。
我访问了全国实施“SI游戏”的场所,亲眼见证了“模范教育”,并与参与者们对话。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每个孩子都高高兴兴地参与课题。
参观幼儿园的观众、父母们都对我的指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孩子们感到赞叹。这些称赞是孩子们应得的。他们发挥了自身的能力,只要有知性的好奇心,思想就能无限地扩展。
我和幼儿园的老师们能够得到赞扬,都有赖于我们对孩子们的尊敬和信赖。《培养自信满满的孩子》是我本人访问了总共近四千所幼儿园,在同许多父母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幼儿教育理论。我深切地感受到“理想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因此教育才格外有意义”。父母和老师都宽容面对每个孩子,孩子自身
培养自信满满的孩子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