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种菜致富丛书:大白菜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科学种菜致富丛书:大白菜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海河 著,刘海河,郭金英 编
图书标签:
  • 大白菜
  • 蔬菜栽培
  • 安全蔬菜
  • 高效农业
  • 种菜技术
  • 农业技术
  • 致富
  • 有机蔬菜
  • 设施农业
  • 实用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600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94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学种菜致富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页数:166
正文语种:汉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科学种菜致富丛书:大白菜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简述大白菜的生产概况、类型及优良品种、生物学性状与栽培等内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大白菜周年生产的茬次安排、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主要病虫害诊断及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良种繁育技术等内容。全书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可操作性强,是大白菜生产的实用性读本。
  《科学种菜致富丛书:大白菜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适合广大菜农、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大白菜的营养价值
二、大白菜产业的特点
三、我国大白菜的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白菜的产业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发展对策
四、我国大白菜产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
(一)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
(二)对大白菜品种的需求趋势

第二章 大白菜栽培基础知识与实践
一、植物学性状与栽培
二、生长发育周期与栽培
三、环境条件与栽培

第三章 大白菜的类型和品种
一、大白菜的类型
二、主要栽培品种
(一)秋季栽培主要优良品种
(二)春季栽培主要优良品种
(三)夏季栽培主要优良品种
(四)彩色大白菜品种
(五)娃娃菜栽培品种

第四章 大白菜周年生产的茬次安排
一、大白菜周年生产的茬次
二、大白菜的茬口安排原则
三、我国主要蔬菜产区大白菜茬次安排
四、大白菜的不同栽培方式
五、河北省不同类型大白菜产区的茬次安排

第五章 大白菜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一、露地大白菜优质高产栽培
(一)秋大白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二)春季大白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三)夏季大白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四)早秋大白菜栽培技术
(五)高山冷凉区大白菜夏季栽培
二、早春大白菜双膜覆盖栽培技术
三、大白菜春季设施栽培技术
四、大白菜网棚越夏栽培技术
五、特色大白菜栽培技术
(一)彩色大白菜栽培技术
(二)娃娃菜栽培技术
六、大白菜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夏季大白菜不包心
(二)春大白菜抽薹
(三)大白菜裂球
(四)大白菜干烧心
(五)大白菜脱帮、烂疙瘩、夹皮烂
(六)大白菜冬季贮藏脱帮、腐烂和失水
(七)叶球不整齐
(八)夏季白菜遮阳网利用技术
(九)大白菜根蛆
七、大白菜间套作栽培技术

第六章 大白菜病虫害防治
一、大白菜侵染性病害及其综合防治
二、大白菜相似病害的诊断及防治
(一)大白菜霜霉病、白斑病、黑斑病的诊断及防治
(二)大白菜菌核病、软腐病、褐腐病、黑腐病的诊断及防治
(三)大白菜根肿病、黄叶病(萎黄病)、根溢缩病的诊断及防治
三、大白菜生理性病害及其综合防治
四、大白菜主要虫害及其综合防治
五、大白菜安全生产的农药限制
(一)禁用限用农药
(二)部分禁止使用农药品种的替代农药品种
(三)农药的合理使用准则

第七章 大白菜贮藏保鲜技术
一、贮前处理
二、贮藏条件与贮藏特性
三、大白菜的贮藏技术

第八章 大白菜的繁种与杂交制种
一、常规留种
(一)大白菜常规品种原种生产
(二)大白菜常规品种良种生产
二、杂交制种
(一)利用自交不亲和系杂交制种
(二)利用雄性不育两用系杂交制种
三、种子收获
四、提高种子产量的主要措施
(一)严把大白菜亲本质量关
(二)严把育苗关
(三)适时定植
(四)加强田间管理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品,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及纤维素的重要来源。从20世纪80年代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的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已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成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蔬菜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应用,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蔬菜产品污染等问题,为此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特别是以鲜食为主的蔬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广生产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已势在必行。目前蔬菜标准化生产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新品种,开发新技术,使主要蔬菜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编者在总结多年来一线工作的经验以及国内主要蔬菜在栽培管理、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新技术的基础上,编写了这套《科学种菜致富丛书》。
  作为丛书一分册,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大白菜生产的概况,安全生产设施、优良品种,育苗技术、生物学性状与栽培,栽培季节与栽培茬次,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主要病虫害诊断及防治,采后处理与贮藏保鲜,杂交制种技术等内容。目的是想通过本书能为进一步提高大白菜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平,普及推广大白菜生产新技术,帮助广大专业户和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一些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做出贡献。
  本书在编写时既参考了一些国内知名专家的论著,同时又吸取了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实践经验。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实践经验切合生产实际,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文前附有彩插,可帮助读者比较直观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本书可供广大菜农、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业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出现不当之处,谨请专家、同仁和农民朋友不吝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8月
《高效农田管理:作物生长周期优化与病虫害绿色防控》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作物生长周期的科学优化和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策略。旨在为广大农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对高效农业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环保的农田管理方案,帮助他们大幅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作物生长周期优化 作物生长周期的优化是实现高效农业的基础。本部分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如何根据作物特性、环境因素及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并管理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 一、认识作物生长规律,精准对接需求: 1.1 作物生物学特性深度剖析: 1.1.1 形态结构与功能: 详细介绍作物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发生发展规律,理解各器官对光、水、肥、气、热等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例如,根系的吸收能力与土壤结构、水分、养分的关系;叶片的形态、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效率的关联;花芽分化对温度、光照的敏感性等。 1.1.2 物质代谢与能量转化: 阐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关键生理过程,以及氮、磷、钾等必需营养元素的吸收、转运和利用。深入理解能量在植物体内如何储存、转化和分配,为后续的肥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1.3 生长发育阶段划分与特征: 明确划分作物从播种/移栽到成熟收获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如苗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成熟期等。分析每个阶段的关键生理变化、养分需求特征以及易受到的环境胁迫。例如,苗期对磷、钾的需求相对较高,以促进根系发育;营养生长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氮肥供应;生殖生长期对钾的需求增加,以促进果实发育和品质提升。 1.2 适时播种与移栽,抢占最佳生长时机: 1.2.1 温度与播种(移栽)期: 分析不同作物对最低、最适、最高生长温度的要求。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精确预测适宜的播种或移栽时间,避免低温冻害或高温胁迫。例如,针对不同地区春玉米的播种期,需要综合考虑地温回升速度和晚霜发生的概率。 1.2.2 光照与播种(移栽)期: 考虑作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日照作物)。根据当地的季节性光照变化,选择最有利于作物生殖生长的播种(移栽)期。 1.2.3 土壤水分与播种(移栽)期: 强调土壤适宜的湿度是种子萌发和幼苗成活的关键。介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监测方法,以及雨季、旱季的播种(移栽)策略。 1.2.4 节令与农业实践: 融合中国传统农时观念与现代科学数据,指导读者根据二十四节气等农事日历,结合具体作物和地区,选择最佳的播种(移栽)节点,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1.3 精准肥水管理,驱动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1.3.1 养分诊断与科学施肥: 1.3.1.1 土壤养分检测与分析: 详细介绍土壤养分检测的方法(如pH值、有机质、氮、磷、钾、中微量元素含量等),并解读检测报告,了解土壤的实际养分状况。 1.3.1.2 作物养分需求曲线: 分析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变化。介绍通过叶片诊断(如叶色判施肥、叶片养分含量测定)来评估作物营养状况。 1.3.1.3 肥料种类选择与配方施肥: 讲解各类肥料(有机肥、化肥、复合肥、缓控释肥、生物菌肥等)的特性、养分含量及适用性。指导读者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作物需肥规律和施肥目标,科学配制施肥配方,实现“缺什么补什么,补多少”的精准施肥。 1.3.1.4 施肥方式与时机: 探讨基肥、追肥、根外追肥等不同施肥方式,以及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如播种期、苗期、孕蕾期、开花期、结果期)合理确定追肥的时机和用量。 1.3.2 水分生理与科学灌溉: 1.3.2.1 作物水分临界期: 识别作物生长过程中对水分最敏感的关键时期(如苗期、花芽分化期、灌浆期等),这些时期缺水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 1.3.2.2 作物水分需求量估算: 介绍通过蒸发皿、气象数据或作物生理模型估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 1.3.2.3 灌溉方式与技术: 详述地面灌溉(条灌、沟灌、淹灌)、喷灌、滴灌、微喷灌等不同灌溉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模式下的适用性。重点介绍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并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高效水分和养分输送。 1.3.2.4 灌溉时机与水量控制: 指导读者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土壤墒情、天气预报等因素,确定最佳的灌溉时机和灌溉水量,避免“旱了再浇,涝了就排”的被动局面。 1.4 光、温、气、水协同调控,营造最佳生长环境: 1.4.1 光照资源优化利用: 1.4.1.1 栽培密度与行株距: 根据作物光照利用特性,合理确定播种密度和行株距,避免植株间过度遮荫,提高群体光合效率。 1.4.1.2 种植结构与轮作套种: 介绍通过合理安排作物轮作、套种、间作等种植模式,优化光照资源的利用,同时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 1.4.1.3 覆盖与遮阴技术: 探讨地膜覆盖、遮阳网覆盖等技术在调控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遮挡过强光照等方面的作用。 1.4.2 温度调控与环境优化: 1.4.2.1 保护地栽培技术: 介绍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中温度的监测与调控技术,包括通风、遮阳、加温、降温等方法,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温度。 1.4.2.2 根区温度调控: 强调根系生长对温度的敏感性,介绍如何通过土壤覆盖、灌溉等方式调控根区温度。 1.4.3 土壤通气性与根系呼吸: 1.4.3.1 土壤结构改良: 介绍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深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根系呼吸。 1.4.3.2 灌排结合,避免土壤板结与积水: 强调科学的灌排水管理,防止土壤板结和长期积水导致根系缺氧。 1.4.4 空气湿度与二氧化碳浓度: 1.4.4.1 保护地内的湿度调控: 在保护地栽培中,介绍如何通过通风、喷水等方式调节空气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对作物造成不利影响。 1.4.4.2 二氧化碳施肥: 在特定条件下,介绍人工补充二氧化碳对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作用。 第二部分:病虫害绿色防控 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理念,以及多种环保、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预测预报: 1.1 病虫害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关联: 1.1.1 温度、湿度与病虫害: 详细分析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传播、侵染以及害虫发生、繁殖、迁飞的影响。例如,高温高湿易诱发白粉病、灰霉病;特定温度范围是某些害虫的活跃期。 1.1.2 土壤与栽培管理: 论述土壤理化性质、种植密度、施肥水平、灌溉方式、残枝病叶等栽培管理措施如何影响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土壤板结、通风不良易导致根部病害;密度过大易引发叶部病害。 1.1.3 生物因素: 介绍天敌昆虫、寄生性微生物、植物自身抗性等生物因素在病虫害发生中的作用。 1.2 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危害特征: 1.2.1 常见病害诊断: 图文并茂地展示各种病害(如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的典型症状,包括叶片、茎、根、果实等部位的病斑、枯萎、腐烂、畸形等,帮助读者准确识别。 1.2.2 常见虫害诊断: 详细介绍各类害虫(如刺吸式口器害虫、咀嚼式口器害虫、钻蛀性害虫等)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为害方式及危害的作物部位。 1.3 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 1.3.1 监测与调查方法: 介绍田间病虫害普查、点片调查、诱捕器(如性诱捕器、食诱捕器、黄板、蓝板等)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的监测。 1.3.2 预警指标与方法: 结合气象数据、田间监测结果,介绍建立病虫害发生预警指标体系,如湿度阈值、温度积算、害虫发生代数等。 1.3.3 预测模型与信息获取: 介绍基于统计学、生态学原理构建的病虫害预测模型,以及如何利用农业信息平台、专家系统等获取预测预报信息。 二、综合性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2.1 农业防治——夯实基础,减少病虫源: 2.1.1 选育和选用抗病虫品种: 强调选择具有优良抗性基因的作物品种是预防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2.1.2 优良耕作制度: 科学的轮作、套种、间作,可以有效打破病虫害的世代循环,减少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 2.1.3 栽培管理优化: 通过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科学灌溉、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株残体、杂草)等措施,增强作物自身抗性,削弱病虫害生存和繁衍条件。 2.1.4 耕作措施: 深耕、伏耕、晒垡等耕作方式可以有效地消灭越冬病虫源。 2.2 生物防治——善用天敌,和谐共赢: 2.2.1 保护和利用天敌: 介绍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性螨虫、蜘蛛、鸟类、蝙蝠等有益生物,以及如何通过保留农田边的草丛、种植吸引天敌的植物(如蜜源植物)等方式,为天敌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 2.2.2 释放和繁殖天敌: 讲解商业化生产的天敌(如赤眼蜂、捕食螨、丽蚜小蜂等)的释放技术和注意事项,以及一些简易的天敌繁殖方法。 2.2.3 利用微生物防治病虫害: 介绍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病毒杀虫剂(如NPV)、拮抗性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物农药的应用。阐述其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和优势(如对非靶标生物安全)。 2.3 物理防治——巧设陷阱,阻断传播: 2.3.1 诱杀技术: 介绍利用光、色、味等吸引害虫,然后进行诱杀的方法。如黑光灯诱杀趋光性害虫,性诱捕器诱杀特定害虫,食诱剂诱杀(如糖醋液),颜色诱捕(如黄色粘虫板、蓝色粘虫板)。 2.3.2 阻隔与驱避技术: 介绍防虫网、地膜覆盖(隔绝土壤害虫)、生物驱避剂(如某些植物提取物)等。 2.3.3 机械防治: 介绍手工捕捉、震落、拍打、人工清除病叶病果等简单有效的方法。 2.4 化学防治——精准施用,降低风险: 2.4.1 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 鼓励优先选用对环境和人体影响较小的农药品种,如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 2.4.2 科学合理用药: 强调根据病虫害种类、发生程度、作物生育期,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剂型、浓度和施药时机。避免盲目、滥用农药。 2.4.3 农药交替使用与轮换: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延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2.4.4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讲解农药的储存、配制、施药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农药安全间隔期、残留标准等概念。 2.4.5 绿色农药的创新应用: 介绍新型绿色农药的研发和应用,如生物刺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辅助应用,以及具有特定靶标作用的农药。 2.5 整合技术——协同作战,事半功倍: 2.5.1 病虫害综合治理(IPM)理念: 强调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术,以最经济、最有效、最环保的方式控制病虫害。 2.5.2 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 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种植区域、不同季节,以及不同的病虫害发生特点,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综合防控方案。 2.5.3 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 介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感器、无人机、大数据等手段,实现病虫害的精准监测、智能诊断和精准施药,提高防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通过对作物生长周期的科学优化和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策略的深入学习和实践,读者将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目标。本书旨在成为每一位致力于现代高效农业的实践者手中的得力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丛书的标题实在太引人注目了,光是“科学种菜致富”这几个字就抓住了我这个一心想在自家小菜园里有所突破的业余农民的心。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如何利用最新的农业技术,比如物联网监测、精确施肥等高大上方法的“技术手册”。毕竟现在信息爆炸,人人都在谈“科技赋能”。然而,我真正想从中找到的,是那种贴近土地、能立竿见影的实用操作指南。比如,如何通过改良土壤结构,让那些年年产量低迷的西红柿能多结几串,或者在遭遇突如其来的病虫害时,有哪些不依赖昂贵化学品的“土法子”能快速应对。我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不感兴趣,我需要的是能直接在田间地头操作,并且能明显看到收益提升的“干货”。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不同气候带下,作物生长的最佳光照时长和水分管理策略的详细对比,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要注重环境调控”这种空洞口号。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那样,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识别土壤的“脾气”,并对症下药,那它就绝对是值得我珍藏的宝典了。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于种植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的焦虑。近年来,农药残留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闻层出不穷,让我对“吃什么”这件事越来越谨慎。因此,我希望看到的是一本真正强调“安全”的栽培指南。这不只是简单地列举禁用农药清单,而是要深入讲解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策略,比如如何利用天敌昆虫构建一个自给自足的微生态系统,或者如何通过轮作和覆盖作物,从源头上抑制病原菌的滋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土壤健康监测的实用方法,比如如何使用简单试剂包来初步判断土壤的酸化或碱化程度,以及如何通过有机质的持续改良,逐步“净化”土地。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可追溯的、让人放心的种植流程,让我能毫无顾虑地把自家种的菜端上餐桌,那么它的价值就无法用金钱衡量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菜市场采购的老主顾,我对市场上那些“看起来漂亮,吃起来却索然无味”的农产品深感失望。我购买农业书籍,一个核心诉求是了解如何种植出真正具有“风味”的蔬菜,而不是仅仅追求产量和外观的“完美无瑕”。我关心的是,决定白菜帮子脆甜度的糖分积累机制,或者不同品种的番茄在酸度和芳香化合物方面的差异是如何通过遗传和环境因素塑造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风味物质(如硫化物、酯类)在不同种植密度和光照强度下积累规律的研究,那简直太棒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如何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去“雕刻”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个人偏好的口感。这需要比常规的“水肥管理”更深层次的、与品质相关的栽培哲学。这种对“好吃”的执着追求,才是驱动我不断学习农业知识的内在动力。

评分

我对任何带有“丛书”性质的系列读物,通常都会抱有一种审视的态度,因为它们很容易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堆砌和结构上的松散无序。我更青睐那种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著作。我希望这本书的结构,能够像一套精密的工业流程图一样,清晰地划分出从选种、育苗、定植、中期管理到收获与贮藏的各个关键节点。每个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操作目标、风险预警和对应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加入一些案例分析就更好了——比如某地在特定季节遭遇了连续阴雨天,他们是如何调整肥水计划以避免徒长和烂根的。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知识的“内聚力”,即各个章节的内容能相互印证、层层递进,而不是像一本散装的知识点集合。只有结构上的精妙和内容的系统性,才能真正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可以迁移应用的种植思维框架。

评分

我是一个对植物生长过程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比起最终的收成,我更痴迷于观察植物生命力的展现。所以我翻阅农业书籍时,更倾向于那些能深入浅出讲解植物生理学的著作。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光合作用效率如何受叶片形态影响的微观分析,或者在营养胁迫下,植物根系如何调整其吸收策略的动态过程。那种能让我一拍大腿,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运作的”的知识点,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收获。比如,氮、磷、钾这三大元素各自在细胞分裂和能量传递中扮演的具体角色,它们比例失调时,植物会表现出哪些细微的“求救信号”,以及我们该如何“倾听”这些信号。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图表,清晰地展示不同生长阶段对特定微量元素的需求曲线。如果这本书能将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转化成我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让我真正理解“科学”是如何指导“栽培”的,那它就超越了单纯的种植指南,而成为了一本激发我探索欲的科普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