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的养猪业在农林牧生态平衡的循环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多山丘的地理条件和地块分割的耕作模式使养猪和农林互为依存,养猪可以用饲料的方式消解粮食、果蔬、林木的副产品,也可以用踏圈的方式将庄稼收获后的剩余藁秆混入粪尿转化为有机肥。所谓“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一语道破了养猪对生态平衡的重大作用。中国的养猪业是农家的传家宝。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科学养猪基础知识
第一节 家猪的起源
第二节 猪的特性
第二章 猪的品种
第一节 中国猪品种
第二节 培育品种
第三章 公猪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 公猪的营养需要与配方原则
第二节 公猪的饲喂方式方法
第三节 公猪的管理
第四节 公猪的利用
第五节 公猪的调教
第六节 猪场公猪的编制设定
第四章 母猪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第二节 母猪的配种
第三节 妊娠鉴定与妊娠期饲养管理概要
第四节 分娩母猪的饲养管理
第五章 仔猪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 仔猪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仔猪的饲养管理
第六章 生长猪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 生长猪的两种基本饲养模式
第二节 利用中国猪种发展低碳养猪
第七章 猪的上市与屠宰加工评定
第一节 胴体评价与肥瘦辩证
第二节 猪肉的风味及其测定
精彩书摘
建本地猪的杂交后代在福建省形成了平潭黑猪。上述猪种在20世纪特别是在1949-1978年引领着农村养猪普及版的潮流,在提高养猪业生产效率方面立下了历史丰碑。
(2)提高了杂交猪的品种质量档次,是中国养猪历史中屈指可数的优秀杂交父本之一。20世纪50-80年代巴克夏猪与中国地方猪种的杂交后代是大宗商品猪的主要种质基础,巴克夏猪被普遍用作杂交父本。当时的杂交有两种最为普及的形式。其一是巴本模式(巴克夏公猪配本地母猪)生产巴本二元杂交商品猪。巴本模式的两个亲本都是肉质优秀的品质,可谓强强联手,故该杂交猪深得消费者好评。其二是巴约本模式(巴克夏公猪为第二父本,约克夏公猪为第一父本配本地母猪)生产巴约本三元杂交商品猪。该三元杂交猪75%的遗传基础是定格在优质肉档次,老百姓对这种三元杂交猪的肉质也是有口皆碑。现在50岁以上的消费者都感到现在的猪肉没有过去的猪肉好吃。其实从广义相对论的哲理分析,现代的猪肉也还可以算得上好吃,而30年前的猪肉算得上更好吃,俨然是两个不同的美食层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现代人经常吃肉,吃来吃去都是瘦肉产量型的猪肉,在这种单调的瘦肉商品猪模式中唯有杜洛克猪的肉质较好.但杜洛克猪在商品代的血液中只能占到25%~50%。30年前的消费者吃肉的频率和分量比现在少得多,但吃到的是鲜肉质量型的猪肉,代表优质肉的巴克夏猪和本地猪在商品代的血液中占到75%-100%。当时中国有众多的地方品种与巴克夏猪形成上百个杂交组合,各有各的风味。消费者在不同的省市会品尝到不同风味的猪肉,甚至在同一个省市的不同区域或不同季节也可能品尝到不同风味的猪肉。就30年前的生活水平而言,吃肉是属于改善生活的开荤大事,容易形成深刻记忆。这种记忆是对优质肉个性风味的美好回忆,对中老年人消费者来说是挥之不去的。老百姓对当时猪肉质量的首肯和留恋从人文学角度佐证了当年巴克夏猪在提高杂交商品猪产肉量和保证肉质方面功不可没。
3.现代巴克夏猪的生产性能
由于最新的基因组学技术被应用于猪的选种,所以现代版的巴克夏猪育种在传统巴克夏猪的选种方法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基因技术手段。其育种战略以保持巴克夏猪传统优质肉为基础,并改进其生长速度、瘦肉率、繁殖性能。现代巴克夏猪的生长速度以及眼肌面积(代表瘦肉率)正在紧随流行品种之后而且差距不大。
……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一个养猪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5000年的中华农耕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养猪业一直是畜牧生产的支柱产业。我们的祖先早在秦汉时代就以5000万人口拥有3000万头精品猪的水平雄居世界养猪强国之首,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猪出口到地中海北岸的古罗马。明清时代的中国养猪技术已达到当时世界巅峰,中国种猪作为优良品种被引入欧美,在大洋彼岸留下诸多名种后裔,为世界猪农所推崇。中国的养猪历史是国人的骄傲。
中国的养猪业在农林牧生态平衡的循环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多山丘的地理条件和地块分割的耕作模式使养猪和农林互为依存,养猪可以用饲料的方式消解粮食、果蔬、林木的副产品,也可以用踏圈的方式将庄稼收获后的剩余藁秆混入粪尿转化为有机肥。所谓“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一语道破了养猪对生态平衡的重大作用。中国的养猪业是农家的传家宝。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中国已成为拥有6亿头猪的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猪粮安天下”已成为国人的共识;猪的形象已深入国入骨髓,从十二生肖的属相到四大名著中的猪八戒都为国人喜闻乐见。猪肉更是国人餐桌上的首席荤菜,红烧肉被誉为国菜。猪肉精品专卖店的星罗棋布和农贸市场鲜猪肉排档的熙熙攘攘是国人小康生活的标志之一。
现今,养猪从业者中有传统的猪农,有下乡另辟蹊径的工人,有年轻有为毕业于名校的大学生,有年过花甲的退休干部。中外投资商也纷呈沓来,有中国华人企业董事长,也有外国跨国企业董事长;有大型国有集团,也有中小型民营公司。这一切都说明了养猪业的魅力。养猪业已成为农牧业兴旺的象征和热门行业。
由于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养猪业的生产模式、品种格局在不断向高科技层次进化,传统的饲养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养猪业。众多的养猪从业人员需要更新知识和理念才能适应现代养猪的技术要求。笔者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以本人从事养猪教学、科研、生产50年的亲身经验,将猪的特性、品种、饲养管理技术汇成一册,配以图片以供正在养猪的业内人员和准备从事养猪的有关人士作一参考。
本书若能对从业者有所帮助实乃读者用心,并非笔者才艺高超。值此出版之际向所有的读者致敬在先。
《家畜饲养与管理全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家畜饲养与管理技术的著作,旨在为广大畜牧从业者、养殖户以及对畜牧业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指导手册。本书内容涵盖了当前主流家畜的养殖关键环节,从品种选择、饲料配方、疫病防治到舍内环境控制、繁殖技术、产品营销等,都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和实践性的指导。本书的编写力求科学、实用、前沿,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趋势,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家畜饲养与管理图景。 第一篇:畜牧业基础概论 本篇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宏观的畜牧业认知框架,了解行业发展现状、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 畜牧业概述 1.1 畜牧业的定义与范畴: 详细介绍畜牧业的内涵,包括饲养、繁殖、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畜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回顾畜牧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分析当前全球及国内畜牧业的发展特点,包括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 1.3 畜牧业在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阐述畜牧业如何保障优质蛋白质的供给,分析其在缓解饥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探讨畜牧业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议题中的角色与挑战。 1.4 畜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展望未来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如绿色养殖、智能化养殖、循环农业、品牌化经营等,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思考。 第二章 家畜品种选择与评估 2.1 主流家畜品种介绍: 详细介绍猪、牛、羊、禽类(鸡、鸭、鹅)、兔等常见家畜的品种特性,包括其生长速度、生产性能、抗病力、适应性等。 2.2 品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指导读者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市场需求、养殖条件、经济成本等因素,科学选择适宜的家畜品种。 2.3 品种评估指标: 介绍评估家畜品种优劣的关键指标,如产肉性能、产奶性能、产蛋性能、繁殖性能、毛皮品质等,并提供实际的评估方法。 2.4 遗传改良与品种引进: 探讨通过选育、杂交等方式进行遗传改良的意义和技术,以及在引进优良品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确保品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篇:家畜饲养管理关键技术 本篇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详细介绍了家畜从出生到商品化生产的各个环节所需的饲养管理技术。 第三章 饲料营养与配方 3.1 家畜的营养需求: 深入分析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产目的(生长、繁殖、泌乳、产蛋等)家畜对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量和比例。 3.2 饲料原料的种类与特性: 介绍常见的饲料原料,如谷物类、麸皮类、豆类、油粕类、糟渣类、青饲料、矿物质补充剂、维生素预混料等,并分析其营养价值和使用注意事项。 3.3 饲料配方设计原则与方法: 讲解如何根据家畜的营养需求、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成本效益等因素,设计出科学、经济的饲料配方。提供不同种类、不同阶段家畜的参考配方。 3.4 饲料的加工与贮存: 介绍饲料的制备方法(粉碎、混合、制粒等)及其对营养吸收的影响,以及饲料的正确贮存方式,防止霉变、损失和变质。 第四章 舍内环境控制与卫生防疫 4.1 畜舍的选址与设计: 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气候、地形、水源、交通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建场地点,并设计符合卫生防疫要求的畜舍结构,包括通风、采光、保温、降温等。 4.2 温度、湿度与通风管理: 详细阐述不同家畜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湿度的适宜范围,以及如何通过通风系统调控舍内环境,确保家畜的舒适度和健康。 4.3 光照与噪音控制: 分析光照和噪音对家畜生长、繁殖及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4.4 卫生消毒与病原控制: 强调畜舍卫生消毒的重要性,介绍常见的消毒剂种类、消毒方法和程序。讲解如何通过环境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4.5 废弃物处理与环保: 探讨畜禽粪尿的科学处理方法,如堆肥、沼气工程等,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化利用。 第五章 家畜疾病防治 5.1 家畜常见疾病的识别与诊断: 介绍常见畜禽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代谢性疾病等,以及它们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5.2 疫病预防措施: 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详细介绍免疫接种(疫苗选择、接种程序)、药物预防、检疫隔离等关键预防措施。 5.3 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针对常见疾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剂量、用法、疗程等,并强调兽医指导的重要性。 5.4 疫情监测与预警: 介绍如何建立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第六章 家畜繁殖与育种 6.1 家畜生殖生理: 讲解不同家畜的发情周期、配种季节、受胎机理等基础生殖生理知识。 6.2 繁殖管理技术: 介绍如何科学管理种公畜和母畜,优化配种方案,提高受胎率和产仔(犊、羔)数。包括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 6.3 妊娠与分娩管理: 讲解母畜妊娠期的饲养管理要点,以及分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助产技术。 6.4 仔畜(雏禽)的早期管理: 详细介绍仔畜(雏禽)出生后的护理,如保温、补液、初乳喂养、断奶等,确保其健康成长。 6.5 遗传改良的实践: 结合实际生产,进一步阐述如何通过选择和育种,不断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抗病力。 第三篇:家畜生产管理与产品营销 本篇关注家畜生产的效率提升以及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 第七章 养殖管理与增效 7.1 生产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包括生产周期、出栏计划、销售预测等。 7.2 养殖过程的记录与分析: 强调建立健全的养殖档案的重要性,包括饲料消耗、生长数据、发病率、死亡率、生产性能等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指导生产改进。 7.3 成本核算与效益分析: 介绍如何进行养殖成本的核算,包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并分析生产效益,帮助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 7.4 智能化养殖技术应用: 介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家畜养殖中的应用,如智能饲喂、环境监测、疫病预警等,提高养殖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第八章 家畜产品质量控制与深加工 8.1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强调畜产品质量安全是畜牧业的生命线,关系到消费者健康和企业声誉。 8.2 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介绍从饲料到成品的全程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原料检测、生产过程监控、产品检验等。 8.3 兽药残留与禁用物质的检测与管理: 详细阐述兽药残留的危害,介绍相关的检测方法和管理规定,确保畜产品安全。 8.4 畜产品的深加工与价值提升: 探讨畜产品(肉、奶、蛋、皮毛等)的深加工技术,如冷鲜肉加工、奶制品生产、蛋品加工、皮毛鞣制等,提升产品附加值。 第九章 畜产品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9.1 畜产品市场分析与定位: 指导读者如何分析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确定产品的目标市场和品牌定位。 9.2 营销渠道选择与拓展: 介绍线上线下多种营销渠道,如农贸市场、超市、电商平台、餐饮企业直供、合作社联合销售等。 9.3 品牌建设与推广: 强调品牌在现代畜牧业中的重要性,介绍如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畜产品品牌,并通过广告、展会、口碑传播等方式进行推广。 9.4 消费者教育与信任建立: 探讨如何通过透明化的生产信息、科普宣传等方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第四篇:畜牧业发展与挑战 本篇将畜牧业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 第十章 畜牧业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10.1 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讲解与畜牧业生产、经营、动物防疫、环境保护等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性法律法规。 10.2 国家与地方畜牧业政策解读: 分析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产业扶持、补贴、税收、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帮助养殖户了解和利用政策优势。 10.3 畜牧业管理体系与标准: 介绍畜牧业生产经营的管理体系,如HACCP、ISO系列认证等,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第十一章 畜牧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1.1 市场波动与风险控制: 分析畜产品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变化等市场风险,探讨如何通过套期保值、合同销售等方式规避风险。 11.2 环境保护压力与绿色发展: 探讨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强调发展绿色养殖、循环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减少环境污染。 11.3 疫病风险与公共卫生安全: 分析新发、突发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的威胁,强调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11.4 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 探讨科技在畜牧业转型升级中的驱动作用,强调加强科技研发投入,以及培养高素质的畜牧人才队伍。 11.5 国际贸易与竞争: 分析全球畜牧产品贸易的格局,探讨国内畜牧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本书旨在成为一本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于一体的畜牧业百科全书,为推动中国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