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利用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利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彩霞 著
图书标签:
  • 瘤胃微生物
  • 反刍动物
  • 微生物学
  • 动物营养
  • 瘤胃
  • 生物技术
  • 饲料利用
  • 肠道菌群
  • 消化生理
  • 畜牧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11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11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利用》系统总结了笔者主持和参加的多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7章,包括瘤胃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瘤胃微生物种类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不同种类动物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差异、瘤胃微生物间的互作、瘤胃微生物的生态分布、瘤胃微生物代谢的调控与瘤胃微生物的利用。

作者简介

  裴彩霞,女,1973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1996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获学士学位,同时留校任教。2001年获山西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博士学位,2012年山西农业大学畜牧学博士后出站。现任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参加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出版著作2部。曾承担科研项目6项,其中主持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和山西农业大学创新基金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资助项目4项。现承担项目3项,其中主持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在《Anaerobe》《Livestock Science}《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imal》《微生物学报》《畜牧兽医学报》《草地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瘤胃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一、瘤胃细菌种类的多样性
二、瘤胃原虫种类的多样性
三、瘤胃厌氧真菌种类的多样性
四、瘤胃产甲烷菌种类的多样性
五、瘤胃噬菌体种类的多样性

第二章 瘤胃微生物种类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一、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
二、瘤胃微生物菌群的核酸分子探针杂交研究技术
三、瘤胃产甲烷菌克隆的RFLP分析技术
四、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的DGGE研究技术
五、瘤胃真菌多样性的ARISA研究方法

第三章 不同种类动物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差异
一、不同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古菌多样性的比较
二、羊驼与绵羊第一胃室微生物菌群的比较研究
三、羊驼与绵羊第一胃室细菌菌群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 瘤胃微生物间的互作
一、瘤胃细菌与真菌间的互作
二、瘤胃细菌与原虫间的互作研究
三、瘤胃细菌与产甲烷古菌间的互作
四、瘤胃真菌与原虫间的互作
五、瘤胃真菌与产甲烷古菌间的互作
六、瘤胃原虫与产甲烷古菌间的互作

第五章 瘤胃微生物的生态分布
一、瘤胃壁上的微生物
二、瘤胃液中的微生物
三、附着于饲料颗粒的微生物
四、产甲烷古菌在瘤胃中的生态分布研究

第六章 瘤胃微生物代谢的调控
一、瘤胃微生物代谢的研究进展
二、纳米铜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三、丙二醇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四、2—甲基丁酸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第七章 瘤胃微生物的利用
一、瘤胃微生物利用的研究进展
二、利用瘤胃微生物评价饲料营养价值的研究
三、利用瘤胃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
四、利用瘤胃微生物酶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专有名词缩写中英注释

精彩书摘

  虽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可以为瘤胃产甲烷菌的多样性和菌群结构提供可靠的信息,但是由于克隆数量要求大,具体操作起来费时费力,工作量大,周期长,并且基因序列分析成本也高,因此只能对少量样品进行测定。对大量样品的测定,或研究产甲烷菌菌群动态变化时,此方法难以实现。
  二、瘤胃微生物菌群的核酸分子探针杂交研究技术
  核酸分子探针杂交技术是利用放射性元素、荧光素等标记的已知碱基序列的核酸片段即探针,与待检样品一起进行变性和选择性退火,使探针与目的基因进行互补结合,最终通过检测结合探针上标记物的量,来反映目的基因的存在、数量和分布等。杂交有原位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斑点印迹等。
  1.瘤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试验采用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柯利黛绵羊(Corriedale Sheep),体重约50k9,日粮为550 9猫尾草干草,240 9苜蓿干草和200 9商品配合饲料,平均分成两份在9:00和16:00饲喂。瘤胃内容物于饲喂前(早9:00)经瘘管收集,然后经两层纱布过滤后,1 0009离心lomin去除饲料颗粒与原虫,用4%的多聚甲醛PBS(pH值为7.2)在4℃条件下固定3h,然后用PBS缓冲液清洗后,在PBS/乙醇体积比为1:1的溶液中—20℃保存。
  2.核酸分子探针杂交
  探测瘤胃细菌的探针为EUB338,序列为CCTGCCTCCCGTAGGAGT(5'—3'),探测瘤胃古菌的探针为ARC915,序列为GTGCTCCCCCCAATTCCT(5’—3’);探测可活动甲烷微菌的探针为MMM825,序列为CTCGTAGTIACAG—GCACACC(5’—3’)。杂交方法为:固定好的瘤胃微生物均匀涂抹于有明胶和聚四氟乙烯涂层的载玻片上,干燥后用乙醇溶液脱水,然后46。C条件下与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探针杂交2h。杂交后,洗去多余探针,干燥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通过测定荧光强度对各类微生物进行计数。
  ……

前言/序言


《肠道菌群的秘密:微观世界的健康密码》 内容简介 在我们身体的深处,存在着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菌群。这个由数万亿的微生物组成的微观世界,如同一座错综复杂的城市,栖息着细菌、古菌、真菌以及病毒等成员。它们默默地工作,参与我们身体的各项生理活动,从消化食物到构建免疫系统,再到影响情绪和认知,其作用之广泛,早已超出了我们最初的想象。本书《肠道菌群的秘密:微观世界的健康密码》旨在深入探索这个神秘的微观领域,揭示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为读者提供实用的健康指导。 第一章: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多样性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肠道菌群的宏观世界,了解其基本构成。我们将详细介绍构成肠道菌群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等,阐述它们在肠道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角色。同时,我们会探讨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解释为何不同个体、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拥有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组成。我们将深入研究影响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包括遗传、饮食、生活环境、抗生素使用等,并强调菌群多样性与个体健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此外,本章还将简要介绍宏基因组学、16S rRNA测序等现代研究技术,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看见”并解读这个微观世界的。 第二章: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肠道菌群并非只是寄居在我们的身体里,它们是积极的“合作者”,承担着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本章将重点阐述肠道菌群在消化吸收方面的作用,包括分解我们无法消化的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等有益物质,这些SCFA不仅为肠道细胞提供能量,还能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并对全身代谢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将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在免疫系统发育与调节中的角色。肠道菌群是免疫系统的“第一课”,它们通过与免疫细胞的互动,训练和塑造免疫系统,使其能够准确识别病原体,同时避免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我们将解析肠道菌群如何合成维生素(如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以及其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 第三章: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联 当肠道菌群的平衡被打破,即发生“菌群失调”(dysbiosis),其对健康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甚至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章将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以下疾病的关联: 消化系统疾病: 炎症性肠病(IBD),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生与肠道菌群的异常改变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加剧肠道炎症,破坏肠道屏障,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代谢性疾病: 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菌群失调可能影响能量代谢、脂肪储存以及胰岛素敏感性。 神经系统疾病与心理健康: “脑-肠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通过产生神经递质、调节免疫反应以及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对大脑功能和情绪产生深远影响。抑郁症、焦虑症、甚至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都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失调有关。 过敏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早期接触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教育”至关重要。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发育异常,增加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湿疹)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的风险。 癌症: 某些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致癌性,而另一些则可能具有抗癌作用。肠道菌群的组成与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生和治疗效果之间存在复杂联系。 第四章:维持健康肠道菌群的策略 了解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后,本章将聚焦于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维护和改善我们的肠道微生态。 饮食的魔力: 饮食是塑造肠道菌群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将详细介绍对肠道菌群有益的食物,如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纳豆);以及富含益生元(如洋葱、大蒜、芦笋)的食物。同时,我们将分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加工食品)对肠道菌群的负面影响。 益生菌与益生元: 本章将深入解读益生菌(活的微生物)和益生元(促进有益菌生长的物质)的概念,阐述它们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的具体机制和应用。我们将讨论不同菌株益生菌的特点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益生菌产品。 生活方式的调整: 除了饮食,规律的运动、充足的睡眠、有效的压力管理,以及避免滥用抗生素,都是维持健康肠道菌群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将解释这些生活方式如何积极地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 粪菌移植(FMT): 对于某些严重的疾病,如艰难梭菌感染,粪菌移植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章将对FMT进行介绍,解释其原理、适应症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第五章:肠道菌群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肠道菌群的认识也在不断刷新。本章将展望肠道菌群研究的未来方向。我们将探讨个性化肠道菌群分析的应用,如何根据个体菌群特征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健康方案。同时,我们将关注新型益生菌、益生元以及微生物组疗法的发展。肠道菌群研究不仅在疾病治疗领域潜力巨大,更可能在预防医学、营养科学、甚至精神健康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结语 《肠道菌群的秘密:微观世界的健康密码》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之旅,揭开我们体内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通过深入了解肠道菌群的构成、功能以及与疾病的关联,并掌握维护肠道健康的实用策略,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积极地调控肠道微生态,从而拥抱更健康、更充实的生活。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份关于生命健康的重要指南,它将帮助你理解,在你身体的深处,潜藏着通往健康的关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更像是一次高强度的知识“洗礼”。作者在材料的筛选和整合上耗费了巨大的心血,可以看到其中引用了大量近些年最前沿的国际研究成果,并且以一种非常综合性的方式呈现出来,避免了信息碎片化的问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利用”这个核心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哲学思辨——如何平衡自然的生态规律与人类的生产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科学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录。对于那些希望站在行业前沿、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丰富的灵感源泉。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撑未来数年的研究方向探索,对提升整个行业的科研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的同时,从未脱离实际应用场景。书中对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其在动物健康和产品质量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细节对于一线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金矿。例如,关于如何通过靶向调控特定的微生物群落来提高氮的利用效率、减少甲烷排放的策略探讨,不仅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更展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字的组织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的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瘤胃研究中的应用,到如何将这些高新技术转化为可操作的饲料添加剂或环境改良方案,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人,只要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立即尝试将书中的一些观点应用到我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小型试验中,效果立竿见影,这证明了这本书的理论指导价值是多么的可靠和高效。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类偏重微生物学的书籍向来敬而远之,但这一本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作者的写作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分子生物学过程“翻译”成了我们可以理解的故事。书中关于厌氧菌与兼性菌之间复杂的共生关系描述得绘声绘色,仿佛能看到它们在那个缺氧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合作而进行的“谈判”。结构安排上,作者的用心可见一斑,从宏观的瘤胃结构到微观的酶促反应机制,再到最终的经济效益评估,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知识闭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回避研究中的争议点和未解之谜,反而坦诚地指出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这使得整本书显得更加真实和可信,而不是一味地宣传“完美”的解决方案。这种对科学的诚实态度,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准,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深入探讨了一个看似冷门却至关重要的领域。我原本以为这类专业书籍会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但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仿佛在带领我们进行一场奇妙的微观世界探险。书中对于那些看不见的“幕后英雄”——瘤胃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平衡机制的描绘,细致入微,让我对反刍动物的消化生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不同饲料配方如何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章节,提供了大量实证数据和深入的逻辑分析,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传统饲养方式的一些刻板印象。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巧妙地将生态学的理论框架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理解这个复杂系统是如何自我调节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可持续农业和动物营养学领域的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现在变得清晰锐利。这种深度与广度兼备的讲解,绝对是科研人员和行业专业人士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尝试的心态,但很快就被其内容的扎实程度所折服。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尤其是在对不同地理区域、不同饲养管理模式下,瘤胃微生物群落的区域特异性变化这一议题上,作者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对比分析。这种跨地域、跨系统的比较视角,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让我们明白“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在生物系统中是多么不切实际。语言的表达上,虽然内容专业,但作者极力避免了不必要的学术腔调,追求的是信息传递的最高效率,每一个句子都信息量饱满,没有一句废话。对于需要撰写综述或申请基金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现成的、高质量的知识库,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研究热点、梳理现有知识脉络,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