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设施花卉栽培

高等职业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设施花卉栽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曰波 编
图书标签:
  • 设施花卉
  • 花卉栽培
  • 高等职业教育
  • 农业规划教材
  • 十二五规划
  • 园艺
  • 温室技术
  • 花卉生产
  • 职业教育
  • 农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69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22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设施花卉栽培涉及设施花卉种类、品种及其生物学特性,栽培设施类型、结构与性能,环境特性和调控技术,种苗繁育技术、切花设施栽培技术、盆花设施栽培技术、设施花卉采后保鲜、贮藏运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设施花卉栽培》共分5个项目20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在论述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点讲解工作过程,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设施花卉栽培》密切结合设施花卉生长条件和设施栽培的生产实际,内容丰富,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都很强,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内页插图

目录

课程导入
项目一 花卉栽培设施
工作任务一 现代化温室
工作任务二 日光温室
工作任务三 塑料大棚

项目二 设施花卉种苗繁殖
工作任务一 有性繁殖
工作任务二 扦插繁殖
工作任务三 嫁接繁殖
工作任务四 分生繁殖
工作任务五 组培快繁

项目三 设施切花栽培
工作任务一 一二年生切花栽培
工作任务二 四大切花设施栽培
工作任务三 新兴切花设施栽培
工作任务四 切叶花卉设施栽培

项目四 设施盆栽花卉
工作任务一 盆栽一二年生花卉
工作任务二 盆栽宿根花卉
工作任务三 盆栽球根花卉
工作任务四 盆栽木本花卉
工作任务五 盆栽兰科花卉

项目五 设施花卉保鲜与贮运
工作任务一 设施花卉保鲜技术
工作任务二 设施花卉贮藏技术
工作任务三 设施花卉运输技术

精彩书摘

  一、设施花卉栽培的作用与意义
  (一)设施花卉栽培的概念由人工保护设施(如温室、塑料大棚等)所形成的小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花卉栽培,称为设施花卉栽培或保护地栽培。设施栽培可以人为地创造适宜花卉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条件,使花卉避开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而生长发育,使花卉栽培不再受地区、季节的限制,从而能集中世界各气候带和要求不同生态环境的花卉于一地,实现花期调节、花卉的周年生产,以满足人们对花卉产品的需求。
  (二)设施花卉的种类
  设施栽培的花卉种类十分丰富,按照其生物学特性可以分为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木本花卉等。按照观赏用途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切花花卉、盆栽花卉、室内花卉、花坛花卉等,栽培数量最多的是切花和盆花两大类。
  1.切花花卉
  切花花卉是指用于生产鲜切花的花卉,是花卉生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切花花卉又可分为切花类、切叶类和切枝类。切花类如非洲菊、菊花、香石竹、月季、唐菖蒲、百合、安祖花、鹤望兰等;切叶类如文竹、肾蕨、天门冬、散尾葵等;切枝类如松枝、银芽柳等。
  2.盆栽花卉
  盆栽花卉多为半耐寒或不耐寒性花卉。半耐寒性花卉一般在北方冬季需要在阳畦或温室中越冬,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如金盏花、紫罗兰、桂竹香等。不耐寒性花卉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在生长期间要求高温,不能忍受0℃以下的低温,这类花卉也叫做温室花卉,如一品红、蝴蝶兰、大花花烛、球根秋海棠、仙客来、大岩桐、马蹄莲等。
  多数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可作为园林花坛花卉,如三色堇、旱伞莲、矮牵牛、五色苋、银边翠、万寿菊、金盏菊、雏菊、凤仙花、鸡冠花等。许多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也进行一年生栽培,用于布置花坛,如四季海棠、地被菊、芍药、美人蕉、大丽花、郁金香、风信子、喇叭水仙等。这些花卉进行设施栽培,可以人为控制花期。
  ……

前言/序言


《设施花卉栽培》 第一章 设施园艺概论 本章旨在为读者建立起设施园艺的宏观认识。我们将从设施园艺的概念、发展历程、重要性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入手,深入探讨其独特之处。 1.1 什么是设施园艺? 定义:设施园艺是指利用各种人造的保护性设施,如温室、大棚、网室等,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克服自然条件限制,实现周年化、反季节、高产优质栽培的农业生产方式。 与露地栽培的区别:强调其可控性、集约性、高效性。 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比高,生产方式更精细化。 1.2 设施园艺的发展历程 萌芽与发展:追溯人类早期利用简易设施(如土墙、茅草搭建)保护植物的实践。 温室技术的演进:从早期的玻璃温室、塑料薄膜温室到现代化的智能温室,材料、结构、控制技术的不断革新。 现代设施园艺的特征: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 全球及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简要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设施园艺在政策推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显著发展。 1.3 设施园艺的重要性与优势 克服自然限制:实现反季节生产,满足市场对不同季节花卉的需求。 提高产量与品质:通过精准控制光、温、水、肥、气、病虫害等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长潜力,培育出外观更佳、品质更高的产品。 节约资源: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高效农业:为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供支撑。 生态效益:通过封闭式管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构建生态友好型农业。 社会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生活品质。 1.4 设施园艺在花卉产业中的地位 花卉产业的驱动力:设施园艺为花卉的周年生产、高品质培育提供了技术保障,是现代花卉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品种繁育与改良:为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提供了稳定的试验和生产环境。 市场竞争力:通过设施栽培,可以生产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满足国内外高端市场需求。 产业升级:推动花卉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第二章 设施花卉栽培的关键环境因子调控 本章将聚焦于设施花卉栽培中最核心的技术环节——环境因子的精准调控。我们将深入剖析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介质)和水分等关键因素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介绍相应的调控技术。 2.1 光照调控 光照对花卉生长发育的作用:光合作用、形态建成、开花时间等。 自然光照的利用与不足:分析温室内光照的衰减,以及在阴雨天、冬季等时期的光照不足问题。 人工补光技术: 补光灯具的选择:白炽灯、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LED灯等(介绍各自的优缺点、光谱特性及适用性)。 补光策略:补光时长、光强、光谱配比等,根据不同花卉品种和生长阶段制定。 补光设备安装与维护。 遮阳与补光结合:在光照过强时进行遮阳,光照不足时进行补光,实现光照的动态优化。 光周期与光照强度对开花的影响。 2.2 温度调控 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作用:酶活性、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养分吸收、开花等。 温度的生理指标:最适温度、最髙温度、最髙温度、日平均温度、昼夜温差。 温室温度的自然变化与人为调控: 加热系统:锅炉、电加热器、热风炉、热泵等。 降温系统:通风(自然通风、强制通风)、湿帘风扇降温、喷雾降温、遮阳降温等。 保温措施:双层覆盖、防寒幕、密封性改善等。 昼夜温差的管理:对促进花卉生长、花芽分化、改善品质的重要性。 不同花卉品种的温度需求:以常见的观叶植物、观花植物为例,介绍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和极端温度忍耐性。 温度调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介绍温控仪、传感器、执行器的应用。 2.3 湿度调控 湿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作用:蒸腾作用、病害发生、养分吸收、授粉等。 湿度指标:相对湿度(RH)。 温室内湿度的自然变化与人为调控: 增湿技术:喷雾加湿、喷水增湿、潮汐式灌溉等。 降湿技术:通风换气、升温除湿、使用吸湿材料等。 湿度与温度的协同调控: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过度降温导致的湿度过高。 不同花卉品种的湿度需求。 湿度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2.4 二氧化碳(CO2)浓度调控 CO2对花卉生长发育的作用:光合作用的碳源。 温室内CO2的消耗与补充:自然通风带来的CO2补充,以及在高强度栽培模式下CO2的不足。 CO2施用技术: CO2发生器:燃烧式、发酵式。 CO2钢瓶。 施用方法:均匀释放、浓度监测与控制。 CO2施用效益:提高光合速率,促进生长,缩短生育期,提高产量。 CO2施用的注意事项:浓度限制、通风换气、成本效益分析。 2.5 土壤(栽培介质)与水分调控 栽培介质的选择与特性: 土壤栽培: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改善通气透水性。 无土栽培:基质的选择(泥炭、珍珠岩、蛭石、椰糠、岩棉等),各种基质的理化性质、优缺点。 水分管理的重要性:植物生命活动的基础,影响养分吸收、温度调节。 灌溉方式: 滴灌:节水高效,减少病害传播,精确控制水量。 喷灌:覆盖均匀,但易引起病害。 渗灌:适用于特定介质。 潮汐式灌溉(用于水培和基质栽培)。 灌溉策略: 水量控制:根据花卉品种、生长阶段、天气情况、介质湿度等确定。 灌溉频率:避免时干时湿。 灌溉时间:避免中午高温时段。 水分传感器与智能灌溉系统:介绍土壤水分检测仪、控制器的应用。 水质要求:pH值、EC值、有害离子。 第三章 温室结构与类型 本章将详细介绍设施花卉栽培中常用各类温室的结构特点、材料选择、技术性能以及适用范围,帮助读者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设施。 3.1 温室的基本结构要素 基础:支撑结构,固定温室。 骨架:承重结构,包括立柱、梁、拱杆、斜撑等,材质有钢材、铝合金、木材等。 覆盖材料:透光材料,包括玻璃、塑料薄膜(聚乙烯、聚氯乙烯、聚碳酸酯板)、PC板等。 通风系统:实现室内外空气交换,调节温度、湿度、CO2浓度。 灌溉与施肥系统:提供水分和养分。 环境控制系统: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实现对光、温、湿、CO2等环境因子的自动调节。 其他附属设施:卷帘机、加热器、风机、天窗等。 3.2 常见的温室类型及其特点 塑料薄膜温室 单体拱棚: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初期投入较低或过渡性生产。 连栋塑料薄膜温室:空间大,采光好,易于规模化生产,是我国目前最普遍的温室类型。 特点:造价相对较低,建造灵活,但保温性和耐久性相对较差。 结构形式:圆拱形、尖拱形、人字形等。 覆盖材料:聚乙烯(PE)农膜,可采用双层充气膜提高保温性能。 玻璃温室 单体玻璃温室:结构精巧,采光透光性极佳。 连栋玻璃温室:规模化生产,常用于科研、高档花卉生产。 特点:采光透光性好,保温性能优越,耐久性强,外观美观,但造价高,对基础要求高。 骨架材料:铝合金、镀锌钢材。 覆盖材料:钢化玻璃,常用双层中空玻璃,保温隔热效果更好。 PC板温室 单体PC板温室:结构灵活,采光性好。 连栋PC板温室:与玻璃温室类似,但PC板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和一定的柔韧性。 特点:采光透光性好,保温性优于单层玻璃,抗冲击性强,重量轻,但价格高于塑料薄膜,耐久性受紫外线影响。 覆盖材料:聚碳酸酯(PC)板,有单层、双层、多层之分,不同厚度和结构影响采光、保温和强度。 智能温室/日光温室 定义:指利用计算机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对温室内光照、温度、湿度、CO2浓度、土壤水分、养分等环境因素进行精确控制和管理的温室。 日光温室(北方):主要依靠日光进行采光,利用两侧墙体保温,结构特点鲜明,适合北方地区冬季生产。 智能温室:通常指自动化程度高,集成各种环境控制设备的温室,无论南北方均可建设。 特点:智能化程度高,环境控制精确,生产效率高,适合高附加值花卉品种的生产。 组成:集成的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系统。 3.3 温室材料选择的考虑因素 采光性能:透光率、透光均匀性。 保温性能:传热系数、密封性。 耐久性与耐候性:抗老化、抗紫外线、抗腐蚀、抗风雪能力。 强度与刚度:能否承受风、雪、自重等载荷。 成本:一次性投入成本与长期维护成本。 环境友好性:材料的回收利用性、对环境的影响。 美观性:尤其在观赏性强的花卉生产区域。 3.4 不同温室类型在花卉栽培中的应用选择 不同花卉品种的生长习性。 目标市场的需求和产品附加值。 区域气候条件。 投资预算。 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第四章 设施花卉的品种选择与栽培管理 本章将重点介绍适合设施栽培的花卉品种,并深入探讨其具体的栽培管理技术,包括播种育苗、移栽定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修剪整形等环节。 4.1 设施花卉的适宜品种 周年生产潜力大的品种:如玫瑰、康乃馨、月季、非洲菊、百合、洋桔梗、满天星等。 对环境控制要求高的品种:如蝴蝶兰、大花蕙兰、君子兰等。 反季节生产价值高的品种:如圣诞花(一品红)、春节期间上市的杜鹃、风信子、郁金香等。 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奇特品种:介绍一些引进或培育的具有观赏性、经济性或文化意义的新品种。 根据不同设施类型选择品种:例如,对保温要求高的品种适合玻璃温室或PC板温室,而对成本敏感的品种可选择塑料薄膜温室。 4.2 育苗技术 播种育苗: 种子处理:消毒、催芽。 播种基质:消毒、疏松透气、保水性好。 播种方法:直播、育苗盘育苗。 播种后管理:温度、湿度、光照、病害预防。 扦插育苗: 插穗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 插穗处理:生根剂处理。 扦插基质:珍珠岩、蛭石、河沙、泥炭等。 扦插环境:温度、湿度、遮光。 生根管理:防止腐烂,促进生根。 组培(组织培养)育苗: 适用范围:名贵花卉、繁殖系数低的花卉。 过程简介:无菌操作、培养基配制、诱导生根、试管苗驯化。 优势:繁殖速度快、纯度高、脱毒。 分株、压条等育苗方法:根据不同花卉的特性介绍。 4.3 移栽定植 移栽时期:根据苗龄、植株大小、生长季节等确定。 移栽前的准备:栽培介质准备、容器或土地准备。 移栽方法:带土移栽、裸根移栽,注意事项。 移栽后的管理:缓苗、保温、保湿、病害预防。 定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设施大小、栽培目的确定。 4.4 水肥管理 水肥一体化(滴灌施肥): 优势:精确、高效、节水节肥。 肥料选择:水溶性肥料,包括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肥料。 施肥配方:根据花卉品种、生长阶段、介质特性、水质等制定。 EC值与pH值监测:控制营养液浓度和酸碱度。 基质施肥: 基质改良:添加缓释肥、有机肥。 追肥:根据需要进行。 施肥时机与频率: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 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施肥重点:营养生长、生殖生长。 4.5 病虫害防治 综合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绿色环保。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性。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及时清除病残体。 轮作(在土壤栽培中)。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如捕食螨、瓢虫)。 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 利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 物理防治: 诱捕器:黄板、蓝板、粘虫带。 防虫网。 高温闷棚。 化学防治: 科学合理用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准确掌握用药剂量、时期、方法。 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注意农药的安全性,保护操作人员和环境。 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病害:灰霉病、白粉病、叶斑病、根腐病等。 虫害:蚜虫、螨虫、蓟马、白粉虱、潜叶蝇等。 4.6 修剪整形与采后管理 修剪的目的: 控制植株形态,促进分枝,增加开花量。 改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 摘除残花、黄叶、病枝,节省养分。 引导花期。 修剪方法:摘心、疏枝、短截、抹芽等。 整形:根据市场需求和品种特性进行造型。 采后管理: 采收标准:花朵的成熟度、大小、颜色。 采后处理:预冷、保鲜、包装。 贮运要求:适宜的温度、湿度、气体环境。 保鲜剂的应用。 第五章 设施花卉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 本章将深入探讨设施花卉栽培中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介绍各种环境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的作用,以及如何构建集成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精准、高效、节能的生产管理。 5.1 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自动化:利用机械、电子、信息技术,使生产过程减少人工干预,实现自动运行。 智能化:在自动化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专家系统等,使设备具备学习、判断、决策能力。 意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为误差,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品质和产量,实现精准栽培。 5.2 环境传感器及其应用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半导体传感器等,监测空气温度、介质温度、水温。 湿度传感器:电容式、电阻式湿度传感器,监测空气相对湿度。 光照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集成光照传感器,监测光照强度、光周期。 CO2传感器:红外线CO2传感器,监测温室内CO2浓度。 水分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张力计、电容式、电阻式),监测土壤或介质的含水量。 pH传感器:监测营养液或介质的酸碱度。 EC传感器:监测营养液的电导率,反映养分浓度。 气压传感器:监测温室内外气压变化,辅助通风控制。 其他传感器:液位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 5.3 环境控制器 温控仪:基础的温度控制设备,可设定上下限,控制加热或降温设备。 湿度控制器:控制加湿或除湿设备。 光照控制器:控制人工补光灯的开关时间和强度。 CO2控制器:根据传感器信号,控制CO2施放设备。 灌溉控制器/时控器:按预设时间表控制灌溉系统。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工业自动化领域常用的控制器,可集成多种传感器信号,执行复杂的控制逻辑,实现多项环境因子的协同控制。 5.4 执行器 加热设备:锅炉、热风炉、电加热器。 降温设备:风机(湿帘风扇)、水帘。 通风设备:电动天窗、侧窗。 灌溉设备:水泵、电磁阀。 施肥设备:施肥机、注射泵。 遮阳/卷帘设备:卷帘机、电机。 CO2施放设备:CO2发生器、气瓶阀门。 5.5 集成式智能温室控制系统 系统组成: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中央控制器(PLC或PC)、用户操作界面(上位机软件/APP)、执行器。 工作原理: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或学习算法,向执行器发送指令,调节环境参数。 功能模块: 环境监测与显示:实时展示各项环境参数。 自动控制:根据预设值或动态模型进行自动调控。 手动控制:允许用户直接操作执行设备。 报警功能:当参数超出设定范围时,发出声光或短信、邮件报警。 数据记录与分析:历史数据存储,用于产量预测、病害预警、优化栽培方案。 远程监控与管理:通过网络实现手机APP或电脑远程查看、控制和管理温室。 专家系统/AI应用:辅助决策,如根据天气预报预测病虫害发生风险,推荐最佳施肥方案等。 5.6 自动化与智能化在设施花卉栽培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智能温室的通风与降温系统:根据温度、湿度、CO2浓度自动开启或关闭风机、天窗。 智能灌溉与施肥系统:根据土壤水分、EC值,自动进行灌溉和施肥,实现水肥精准管理。 光照强度与周期控制:根据花卉品种的光周期需求,自动控制补光灯的开关。 CO2浓度自动调节:根据光合作用需求,自动补充CO2。 环境数据分析与预警:通过历史数据分析,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图像识别技术在植株生长监测中的应用:监测植株长势、病害症状,辅助诊断。 第六章 设施花卉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本章将深入探讨设施花卉生产中病虫害的监测、识别、发生规律及预警技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并介绍先进的监测手段和有效的预警策略,帮助生产者最大程度地减少病虫害损失。 6.1 病虫害在设施花卉生产中的危害与特点 危害: 产量损失:直接造成花朵、叶片、植株死亡。 品质下降:影响花朵的大小、色泽、完整性,降低商品价值。 传播蔓延:温室内相对封闭的环境,一旦发生,蔓延迅速。 增加成本:防治用药、人工、设备投入增加。 环境污染:不当用药导致土壤、水体、空气污染。 特点: 环境敏感性:湿度、温度、通风不良等易诱发病害。 病原菌与害虫潜藏性:在基质、植株残体、器械上潜藏。 传播途径多样:风、水、人、畜、昆虫携带。 高密度栽培易导致爆发。 6.2 常见花卉病害的识别与发生规律 真菌性病害: 灰霉病:识别特征(绒毛状霉层、霉斑)、发生条件(高湿、低温、通风差)、流行规律。 白粉病:识别特征(白色粉状霉层)、发生条件(高湿、弱光)、流行规律。 叶斑病(褐斑病、黑斑病等):识别特征(病斑形态、颜色)、发生条件、流行规律。 根腐病/茎腐病:识别特征(根部或茎部变褐、腐烂)、发生条件(土壤湿度过高、排水不良、病原菌污染)、流行规律。 疫霉病:识别特征(水浸状病斑、顶部萎蔫)、发生条件(高湿)、流行规律。 细菌性病害: 软腐病:识别特征(组织腐烂、恶臭)、发生条件(高温高湿)、传播途径。 叶枯病:识别特征(叶片边缘或尖端干枯)、发生条件、传播途径。 病毒性病害: 症状表现:花叶、畸形、矮化、生长停滞等。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传毒昆虫(如蚜虫、蓟马)和嫁接传播。 防治:无特效药,重在预防。 6.3 常见花卉害虫的识别与发生规律 刺吸式口器害虫: 蚜虫:识别特征(群集、排泄蜜露)、发生条件(温暖、干燥)、繁殖速度。 螨虫(红蜘蛛):识别特征(细小、叶片失绿、吐丝)、发生条件(高温干燥)、繁殖速度。 蓟马:识别特征(体细长、叶片变形、刮痕)、发生条件(高温、低湿)、传播病毒。 白粉虱:识别特征(飞行、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发生条件(温暖)、繁殖速度。 咀嚼式口器害虫: 菜青虫、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幼虫:识别特征(取食叶片、花蕾、果实)、发生条件、繁殖周期。 甲虫:识别特征(取食叶片)、发生条件。 其他害虫: 潜叶蝇:识别特征(叶片内隧道)、发生条件、危害。 弹尾虫(蚍虫):识别特征(跳跃)、危害(主要危害幼苗或嫩根)。 6.4 病虫害监测技术 定期巡查: 频率:每周至少1-2次,病虫害高发期可增加频率。 方法:仔细检查叶片、茎、花、根部,注意隐蔽部位。 记录:详细记录发现的病虫害种类、发生部位、数量、密度、严重程度。 物理诱捕器: 黄板/蓝板:诱捕蚜虫、白粉虱、蓟马等。 粘虫带/粘虫板:监测多种飞虫。 信息素诱捕器:针对特定害虫(如桃小食心虫、棉铃虫)。 使用方法:悬挂高度、密度、定期更换。 放大镜/显微镜:用于识别微小害虫和病原菌。 快速检测试剂盒:用于检测特定病害。 智能监测设备: 高清摄像头、无人机:进行大范围、高效率的植株健康状况监测。 图像识别与AI分析:自动识别病虫害症状,进行早期预警。 环境监测集成:将环境参数与病虫害发生关联分析。 6.5 病虫害预警系统 预警模型: 基于环境因子:根据温度、湿度、光照等阈值,预测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基于发生规律:结合害虫的世代发育规律,预测下一代发生高峰期。 基于历史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病虫害发生与环境、管理措施之间的关联。 预警信息发布: 内部预警:通过内部报告、会议、培训告知生产者。 外部预警:通过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专业平台向广大生产者发布。 预警等级:根据风险程度设定不同等级(如绿色、黄色、红色)。 预警信息的应用: 指导防治决策:提前采取预防或治理措施。 优化用药方案:选择合适的农药和最佳施药时机。 调整栽培管理:如加强通风、降低湿度等。 风险评估与应对。 6.6 综合防治(IPM)在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 IPM理念:强调多种防治手段的有机结合,以最小的环境和经济成本,最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IPM策略: 预测预报:是IPM的基础。 农业防治:改善栽培环境,增强植株自身抗性。 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驱避、捕杀或阻隔。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 化学防治:作为最后一道防线,选择性使用。 IPM在设施花卉中的具体实践:结合上述技术,建立一套科学的病虫害管理流程。 第七章 设施花卉的质量安全与绿色生产 本章旨在引导读者理解设施花卉生产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并介绍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保障产品品质,满足市场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7.1 设施花卉质量安全的内涵与重要性 内涵: 农药残留安全:符合国家相关限量标准。 重金属残留安全:符合国家相关限量标准。 微生物污染控制:减少有害微生物的存在。 产品本身的营养与观赏品质:颜色、形态、气味等。 生产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对土壤、水源、空气的影响。 重要性: 保障消费者健康: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摄入。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获得绿色认证、有机认证等,拓宽销售渠道。 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企业社会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品牌形象。 满足国际贸易要求:很多国家对进口花卉有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 7.2 农药安全管理 合理用药原则: “对症下药”:准确诊断病虫害,选择合适的农药。 “按量用药”: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使用,避免过量。 “按时用药”:选择最佳施药时期,避免在采收前大量使用。 “轮换用药”: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轮换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 “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优先使用对环境和人体影响较小的农药。 禁用农药的认知与遵守:了解并严格遵守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名单。 农药使用记录:建立详细的农药使用台账,包括农药名称、剂量、施用对象、施用时间、施用人员等。 安全间隔期:了解并遵守农药的安全间隔期,确保采收时农药残留符合标准。 农药废弃物处理:妥善处理农药包装物和废液,防止污染环境。 7.3 微生物污染控制与生物安全 微生物污染源:栽培介质、灌溉水源、空气、工具、操作人员等。 控制措施: 介质消毒:高温、化学消毒等。 水源净化:过滤、消毒(如臭氧、紫外线)。 环境清洁:定期清洁温室,保持通风。 工具消毒:使用消毒剂或高温对工具进行消毒。 人员卫生:加强手部清洁,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 病原菌的监测与防控:早期发现和清除被污染的植株。 7.4 绿色生产技术与模式 有机生产: 遵循有机生产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激素等。 使用有机批准的肥料、生物农药。 认证要求:获得有机生产认证。 无公害生产: 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确保产品基本安全。 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生态农业模式: 注重循环利用,如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前文已提及,此处重申其绿色生产的重要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 7.5 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意义:实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增强消费者信任,提升品牌价值。 追溯内容: 生产地信息。 种植品种。 生产过程记录(如播种、施肥、用药、采收时间)。 质量检测报告。 包装、销售信息。 追溯技术:条形码、二维码、RFID技术、区块链技术等。 7.6 设施花卉的采后处理与保鲜技术 目的:延长花卉的鲜切寿命,保持观赏品质。 采后生理: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乙烯的产生。 采后处理技术: 预冷:快速降低花卉温度。 保鲜液处理:提供水分、养分、抑制乙烯、杀菌。 乙烯抑制剂:如1-MCP。 包装: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方式,减少水分散失,保护花朵。 贮藏与运输: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避免光照和机械损伤。 气体贮藏(低氧、高二氧化碳)。 绿色保鲜技术:天然保鲜剂、物理保鲜技术。 第八章 设施花卉的经济效益分析与市场营销 本章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分析设施花卉生产的成本构成、收益评估,并探讨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帮助生产者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8.1 设施花卉生产的成本构成与核算 固定成本: 设施建设成本(温室、棚架、灌溉系统、通风设备等)。 土地租金或折旧。 大型机械设备折旧。 可变成本: 种苗费用。 基质、肥料、农药等农资费用。 水、电、燃气费用。 人工费用(管理、操作、采摘)。 包装材料费用。 运输费用。 市场推广费用。 成本核算方法: 分摊法:将固定成本按一定比例分摊到产品中。 直接成本法:核算生产过程中直接发生的费用。 生产成本的降低途径: 优化设施结构,降低建造成本。 选择高效节水的灌溉施肥系统。 科学合理使用农资,提高利用率。 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 利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减少人工投入。 8.2 设施花卉的收益分析与评估 收益来源: 产品销售收入:根据产量、品质、市场价格计算。 副产品或废弃物利用收入(如堆肥)。 收益评估指标: 总产量(每平方米或每株)。 平均单价。 总销售收入。 净利润(总销售收入 - 总成本)。 投资回报率(净利润 / 总投资)。 盈亏平衡点分析。 影响收益的因素: 品种选择:高附加值品种。 栽培技术水平:产量和品质直接决定收益。 市场价格波动。 病虫害发生情况。 管理水平。 8.3 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 市场细分: 按消费群体:高端消费、大众消费、节庆消费。 按销售渠道:批发市场、零售花店、电商平台、超市、园林绿化工程、观光采摘。 按产品类型:鲜切花、盆花、观叶植物、造型植物。 市场调研: 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偏好、价格承受能力。 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营销策略。 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新兴市场。 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 差异化:生产特色品种、高品质产品。 品牌化:打造具有辨识度和美誉度的品牌。 包装设计:美观、环保、符合产品特性的包装。 价格策略: 根据成本、市场供需、竞争情况定价。 分级定价:根据产品品质进行分级销售。 促销定价:节假日、活动期间的优惠价格。 渠道策略: 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批发、零售、电商、订单生产。 与大型零售商、花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发展线上销售平台,拓展客户群体。 推广策略: 参加花卉展览会、交易会。 利用新媒体(微信、抖音、小红书等)进行宣传推广。 开展线上线下促销活动。 建立会员制度,维护老客户。 与媒体合作,进行产品宣传报道。 鼓励顾客口碑传播。 客户关系管理(CRM): 建立客户档案,了解客户需求。 提供优质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收集客户反馈,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 8.4 合作与联合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集合分散的生产者,统一采购、生产、销售,提高议价能力,降低成本。 产业链整合:与育种公司、农资供应商、物流公司、零售商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订单农业:与大型企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签订生产订单,确保销售渠道稳定。 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将花卉基地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拓展新的盈利点。 8.5 政策支持与法规遵循 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现代农业、设施农业、花卉产业的扶持政策(如补贴、贷款、技术推广)。 遵守相关的行业标准、质量安全法规。 积极申报相关认证(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GAP认证)。 第九章 设施花卉的常见故障排除与维护 本章旨在为读者提供实用性的指导,帮助其识别和解决设施花卉栽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设备故障和管理问题,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9.1 温室结构及覆盖材料的维护 钢结构框架: 定期检查螺栓是否松动,及时紧固。 检查是否有锈蚀,及时除锈涂漆。 注意风雪天气后的检查,确保结构稳定。 塑料薄膜覆盖材料: 定期检查薄膜是否有破损、老化、透光率下降。 及时修补小破损,必要时更换整张薄膜。 注意清除薄膜表面的灰尘、污垢,以提高透光率。 防范动物啃咬。 玻璃/PC板覆盖材料: 检查玻璃或PC板是否有破裂、松动。 清洁表面,确保良好的采光。 检查密封胶条是否老化,及时更换。 9.2 环境控制系统故障排除 温度控制系统: 加热系统不工作: 检查电源是否正常,保险丝是否熔断。 检查温控器设置是否正确。 检查加热器本体是否损坏(如电热管烧毁、锅炉故障)。 检查水泵、风扇等配套设备是否正常。 降温系统不工作(风机、湿帘): 检查电源。 检查温控器设置。 检查风机电机是否损坏。 检查湿帘是否堵塞、缺水。 检查水泵是否正常工作,水循环是否畅通。 通风系统(天窗、侧窗)开启或关闭不畅: 检查电机是否损坏。 检查传动机构是否卡滞。 检查限位开关是否损坏。 检查轨道是否有异物阻碍。 湿度控制系统(加湿器、除湿器): 加湿器不工作: 检查电源、水源。 检查雾化片是否堵塞或损坏。 检查水泵、风扇是否正常。 检查湿度传感器是否正常。 除湿器效果不佳: 检查制冷系统(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是否正常。 检查风机是否正常。 检查滤网是否堵塞。 检查温湿度传感器。 CO2施放系统: CO2浓度偏低或不升高: 检查CO2钢瓶压力是否足够,阀门是否打开。 检查管路是否有泄漏。 检查CO2发生器是否正常工作。 检查CO2传感器是否准确。 CO2浓度过高: 检查控制器的设定值。 检查CO2施放阀门是否正常关闭。 及时加强通风。 9.3 灌溉施肥系统故障排除 水泵不工作: 检查电源。 检查水泵电机是否损坏。 检查进水口是否堵塞。 检查控制信号是否正常。 滴头堵塞: 检查水源过滤装置是否有效。 定期清洗滴头。 定期对管路进行冲洗。 使用过滤性能更好的滴头。 施肥机(注射泵)工作异常: 检查电源。 检查药箱是否缺液。 检查注射泵的机械部件是否损坏。 检查控制信号是否正常。 定期清洁或更换易损部件。 水质问题(pH、EC值不稳定): 检查pH/EC传感器的准确性,定期校准。 检查营养液配制是否准确。 检查水质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9.4 病虫害发生异常的处理 病害迅速蔓延: 立即隔离受感染区域。 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选择合适的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使用。 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 分析病害发生原因,调整管理措施。 害虫爆发: 及时使用诱捕器或物理防治手段。 选择针对性的农药,并注意轮换用药。 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 分析害虫发生的原因,如环境条件、引入途径等。 9.5 维护保养计划 日常检查:每天对温室进行巡视,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环境参数。 周度维护:检查设备连接、清洁过滤器、补充消耗品。 月度维护:检查易损件、清洁传感器、校准仪器。 季度/年度维护:进行设备大检查、维修、保养、更换易损件。 设备操作手册:熟悉并保管好各种设备的说明书,按要求进行操作和维护。 建立设备维护记录:记录每次维护的内容、时间、负责人,为故障诊断提供参考。 9.6 紧急情况应对 停电:准备备用电源(发电机),或采取人工通风、遮阳等临时措施。 设备突然失灵:立即人工干预,尽量维持适宜环境,并尽快联系维修。 极端天气:如台风、暴雪,提前做好加固、防范措施。 第十章 设施花卉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本章将探讨设施花卉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从业者提供前瞻性的视角和发展思路。 10.1 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智能化与自动化升级: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生产管理中的深度应用:精准预测、优化决策、自主学习。 物联网(IoT)技术:实现设备互联互通,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 机器人技术的引入:自动化采摘、分拣、包装。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用于培训、远程诊断、沉浸式观赏体验。 新品种选育与培育: 分子育种技术:加速新品种开发,培育抗性强、品质优、观赏性高的花卉。 基因编辑技术:精准改良花卉性状。 异种杂交与多倍体育种:创造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品种。 绿色生产技术的深化应用: 生物防治技术的突破:更高效、更稳定的生物农药和天敌利用。 非化学投入品的研究与推广:如植物源农药、生物刺激素。 循环农业模式的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零排放。 无土栽培技术的进步: 新型基质的开发与应用。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提升。 水培、气雾培等技术的普及与优化。 10.2 市场拓展与消费升级 高端化与定制化需求: 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有文化内涵花卉产品的需求。 提供花艺设计、场景布置等增值服务。 家庭消费市场壮大: 室内绿植、观赏植物市场的持续增长。 鼓励居家园艺,提升生活品质。 线上销售渠道的成熟: 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成为重要推广方式。 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支持全国范围的花卉配送。 观光农业与文旅融合: 花卉主题公园、花卉小镇的发展。 将花卉生产与旅游、文化、教育相结合,创造综合效益。 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 中国花卉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提升。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开拓海外市场。 10.3 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消费者对产品安全和环境友好的要求越来越高。 政府对环保的监管力度加大。 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 水肥高效利用,减少浪费。 节能减排,降低碳足迹。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循环经济。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生产过程中,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破坏生物多样性。 推广应用对环境友好的农药和肥料。 10.4 产业结构优化与品牌建设 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 鼓励发展大型现代化花卉生产基地。 通过合作社、企业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 品牌化战略: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花卉品牌。 重视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 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10.5 挑战与应对 成本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 技术瓶颈:部分关键技术仍需突破。 市场风险:价格波动、供过于求。 人才短缺:缺乏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应对策略: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发展订单农业,规避市场风险。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推动产业政策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结论 设施花卉栽培作为现代园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广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设施花卉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本书旨在为广大从事设施花卉栽培的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种植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平台,帮助大家掌握科学的栽培技术,应对未来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风格,简直是为实践者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名在职的温室技术员,我们日常最头疼的就是遇到突发状况时,手头没有一本能马上查到解决方案的工具书。这本书的结构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它的每一章节末尾都设置了一个“技术疑难解答”或“常见故障排查”的小栏目,这比在厚厚的正文中翻找效率高太多了。我试着查找了“低温高湿导致的茎腐病”的应对措施,书中不仅给出了紧急处理步骤(如通风降湿、局部修剪),还给出了后续稳定环境的长期预防措施,而且这些建议都明确标注了适用的花卉种类。另外,书中对于新型栽培模式的关注度也令人称赞,比如对气雾栽培(Aeroponics)在兰科植物组培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初步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展现了编者走在行业前沿的视野,没有将内容局限在传统的基质栽培上,这对于提升我们这些一线人员的技术视野大有裨益。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的设计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又不失活泼的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精心挑选的插图吸引住了,那些关于不同花卉生长周期的微距摄影,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并不满足于泛泛而谈的基础知识,而是深入到了许多实际操作层面的细节。比如,关于不同介质配比对月季根系发育的影响,书中给出的数据和图表分析得极其透彻,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窥见一丝“内行门道”。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环境因子调控的那一章,作者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系列实际案例,像讲故事一样阐述了光照强度、空气湿度与乙烯浓度对康乃馨保鲜期的决定性作用。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感觉自己对温室的日常管理有了一种全新的、更科学的认知框架。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园艺大师坐在你身边,耐心指导你如何让每一株花卉都达到其最佳的生长状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规划教材”的预期。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专业书籍一向抱持着一种“能看懂一半就不错了”的心态,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知识递进体系。前几章虽然涉及了一些基础理论,比如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但作者非常巧妙地将这些理论与后续的“设施栽培”技术紧密联系起来,避免了纯理论的枯燥。例如,在讲解氮磷钾平衡时,作者立刻就引入了水培滴灌系统中配方的调整实例,让抽象的元素比例瞬间变得可视化、可操作化。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论述,完全没有采用那种老一套的化学农药推荐模式,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介绍生物防治和物理隔离技术,这在当前的环保要求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前瞻。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病虫害早期识别的图谱部分,那些高清的病斑照片,对比度和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显示器上观看,也能清晰分辨出白粉病和霜霉病的早期症状差异,这对于田间快速诊断是极其宝贵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是给一个有着扎实基础的“学徒”量身定制的指导手册。它的文字表达非常精准,没有多余的抒情或空泛的赞美,每一个句子似乎都在承载着明确的信息量。我最欣赏它对“设施”本身的探讨,这才是区别于普通园艺书籍的关键所在。书中细致地比较了玻璃温室、塑料大棚以及现代智能连栋温室在热力学效率、透光率以及维护成本上的优劣,并结合不同花卉对光照质量的需求,给出了明确的选型建议。特别是关于“遮阳系统”的那一节,详尽地分析了不同遮阳材料(如聚酯网、铝箔帘)在反射光谱和材料寿命上的差异,这对于我们进行设施升级改造时,提供了非常硬核的决策依据。读完这本书,你不会觉得自己只是学到了一些栽培技巧,而是对整个现代花卉工厂的运行逻辑有了一种鸟瞰式的理解,充满了被赋能的感觉。

评分

坦率地说,我从没想过一本农业教材能写得如此具有“工程师思维”。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该怎么做”,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书中大量的流程图和系统架构图,清晰地展示了从育种到采后处理整个产业链条中,设施环境参数是如何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比如,关于“营养液的电导率(EC值)与渗透压”的关系,作者没有停留在定义层面,而是通过一个复杂的反馈回路图,展示了当EC值过高时,花卉如何通过气孔关闭来应对渗透胁迫,进而影响光合作用效率,这种系统论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这本书迫使你思考的不再是孤立的技术点,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优化。我尤其欣赏它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论述,提出了很多结合本地气候特征进行被动式环境控制的策略,而不是一味依赖昂贵的自动化设备,这对于资源有限的农业主体来说,无疑是极具操作性的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