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简直是意外的惊喜!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佛学理论或者过于偏重于佛珠制作的工具书,但翻开之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和富有诗意。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慢生活”和“内观”的随笔集,用佛珠作为引子,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宁静的内心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描述那些细微感受的方式,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木珠时那种温暖的触感,或者手串在腕间轻轻摩挲时带来的稳定力量。书中没有故作高深的佛学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阐述了“一念之间”的转变。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把佛珠看作一种装饰品或者念佛的工具,而是多了一层与自我对话的媒介。对于那些在都市生活中感到焦虑、渴望片刻安宁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心灵的“清凉散”。它不是提供速效解药,而是教你如何与自己的烦恼和谐共处,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心停泊的港湾。我毫不犹豫地把它推荐给了我那位总是忙得焦头烂额的朋友。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的——那种沉稳的木纹和恰到好处的留白,透露出一种不张扬的禅意。然而,真正让我沉迷其中的是作者对“时间感”的把握。书中对佛珠的描述,常常与四季的更迭、光影的变幻联系在一起。比如,作者描述一串老山檀如何因为岁月的盘玩而散发出内敛的光泽,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变化,让人不禁反思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我们总是急于求成,总想在短时间内看到巨大的改变,但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修行和美好,恰恰存在于那些缓慢、重复、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积累中。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个个充满画面感的场景,让我自己去体会那种“静待花开”的从容。这种引导式的写作手法非常高明,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调整了自己的呼吸频率和思维模式。读罢合卷,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感,仿佛找回了被电子信息流冲散的专注力。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解读视角。作者没有陷入对历史典故的过度考据,而是将佛珠的概念进行了高度的现代化和哲学化处理。对于像我这样对宗教背景了解不深的人来说,这本书完全没有阅读门槛。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找到一个锚点来稳固自己的心神?佛珠在这里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代表着一种有意识的选择——选择专注,选择克制,选择向内探索。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哲学引子,激发你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审视。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处关于“空性”的阐述,不是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对珠子圆润外形的观察,来理解万物相连又互相独立的辩证关系。读完之后,我不是学会了如何串珠子,而是学会了如何“串联”我混乱的思绪,让它们形成更有序、更平和的流动。这是一次充满启发性的精神旅程。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解压”。我通常是那种在咖啡馆里也坐不住的人,但捧着这本书时,我竟然能安静地读上两三个小时而不觉疲惫。这可能归功于作者在文字中营造的强大氛围感。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室内阅读转化为一种户外冥想。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自然与精神交流的片段,比如在雨天听雨滴敲打木珠的声音,或者在月光下感受玉石的清凉。这些场景描写极其画面化,让我仿佛置身于作者描述的那个静谧空间中。它没有强行灌输任何教条,更多的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放下心中的喧嚣,去关注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与宁静。我发现自己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更加敏感了,也许是受到了这本书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我走路时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去留意路边不知名的小花,或者抬头看看天空的云朵。这真的是一本能“慢放”生活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线性推进,反而更像是一串被精心串起的念珠,每一章都可以独立品味,但合在一起又构成一个完整的圆满。我喜欢作者在描述材质和工艺时的那种匠人精神。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珠宝鉴定师,但书中对不同材质(如沉香、紫檀、菩提子)的特性、气味、乃至不同产地的细微差异的描绘,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细致程度。这种细节的打磨,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深刻的敬畏之心。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欣赏一串珠子,更是如何去尊重每一个“当下”的劳动成果。它打破了我对“佛珠”的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简单的物件,只要注入了专注和时间,就能拥有深邃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忍不住放下书本,去触摸我手边物件的纹理,试图去感受那种被赋予的“温度”。这本书,是一次对“物哀之美”的深度体验。
评分单位图书馆建馆用书,先收藏着等有机会再看。
评分感觉很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没的说,特比棒,质量没的说
评分人之所以身心有疾病,之所以本有的无量智慧功德不能显现,就是因为这些烦恼的存在,之所以叫五盖,就是这些烦恼盖着了本有的智慧功德。如果化解了这些烦恼,就同于佛。
评分就是讲搭配 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评分好东西好东西
评分一珠一菩提:禅意佛珠饰不错
评分书很不错!质量也不错!正版
评分推荐修习入出息念。入出息念是佛陀曾经修习的,佛陀就是通过入出息念达到禅定,并在此基础上修观,因此才证悟涅槃的。修习入出息念可以看《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其中的业处篇。在《相应部-入出息相应》里面,佛陀讲到:有一次,佛陀想独处三个月。佛陀吩咐除了送食的比库之外,其他的任何人都不能来见我。当佛陀在三个月出来之后,他就和其他的比库说:如果有一些外道、那些出家人,他们问:“贤友们啊!你们的沙门苟达马、你们的世尊,在这三个月当中,他是多依什么而住?”你们跟他说:“我们的世尊,他是多依入出息念定而住。”为什么推荐入出息念:第一、它是一切菩萨证悟佛果的修行方法 第二、佛陀经常教导修习入出息念 第三、修习入出息念有很多殊胜之处有以下的殊胜之处: 1、下手容易,所缘简单。与其他的禅修业处对比,修习入出息念非常容易,不用另外准备遍相。比如修习不净先要取不净相,取不净相要去找尸体,尸体越腐烂、越难看、越臭、越令人厌恶越好。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取不净相有时候会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又如修地遍要先做地遍的遍相。修白遍等业处也要做遍相。然而,修入出息念可以免去这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修习入出息念的所缘只是呼吸。呼吸对于人类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从母胎呱呱落地,一直到这期生命的终结,在这期间都有呼吸。因此,要修入出息念,只须直接去觉知自己的呼吸就行。正念地觉知呼吸就是在禅修。这种禅修方法不用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直接了当。除了睡眠之外,其他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习入出息念。此是殊胜处之一。2、修习入出息念非常寂静。入出息的相很微细,并不像不净相等那么粗。不净相是很粗、很厌恶的,有时候心会排斥、抗拒。三十二身分的相也同样是很粗的,容易厌恶。地遍的相在刚开始修的阶段也是很粗的。然而,入出息念的相是很细的。当我们把心念专注在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呼吸的轻柔。当然,我们不用注意其轻柔的特性,只是说跟其他所缘相比,入出息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轻柔性。此是殊胜处之二。3、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迅速消除妄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