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史国,中国的哲学史学科从这里起步。《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国学大师胡适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开一代学术研究的风气之先,影响学人的研究与思想,启迪大众的现实人生。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之作,它一出版就引起极大的轰动,并历久不衰。它的内容由“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部分组成。“人生论”这部分的内容非常丰富,论述也较为详细,占了全书多半的篇幅,它分别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人生理想论、人生问题论。这部著作的行文风格非常平实,它以当时人们所能理解的语言来讲解古代的学问,而较少生硬地套用西方哲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哲学思想。它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不仅广泛地影响了研究者、思想者,也在很多方丽给大众的现实人生带来了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学术大师,民国著名学者、哲学家、思想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导言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
第一章 孔子略传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正名主义
第五章 一以贯之
第五篇 孔门弟子
第六篇 墨子
第一章 墨子略传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 杨朱
第八篇 别墨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第三章 论辩
第四章 惠施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六章 墨学结论
第九篇 庄子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
第二章 孟子
第十一篇 荀子
第一章 荀子
第二章 天与性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之终局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第二章 所谓法家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精彩书摘
子日:“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日:‘何故为室?’日:‘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日:‘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日:‘何故为室?’日:‘室以为室也。’”
儒者说的还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为什么”。这又是一个大分别。
这两种区别,皆极重要。儒家最爱提出一个极高的理想的标准,作为人生的目的,如论政治,定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说“近者悦,远者来”;这都是理想的目的,却不是进行的方法。如人生哲学则高悬一个“止于至善”的目的,却不讲怎样能使人止于至善。所说细目,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全不问为什么为人子的要孝,为什么为人臣的要敬;只说理想中的父子君臣朋友是该如此如此的。所以儒家的议论,总要偏向“动机”一方面。“动机”如俗话的“居心”。
孟子说的“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存心是行为的动机。《大学》说的诚意,也是动机。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推到了极端,便成董仲舒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只说这事应该如此做,不问为什么应该如此做。
墨子的方法,恰与此相反。墨子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例如造一所房子,先要问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了“为什么”,方才可知道“怎样做”。知道房子的用处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方才可以知道怎样布置构造始能避风雨寒暑,始能分别男女内外。人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
……
前言/序言
中国哲学史大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评分
☆☆☆☆☆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中国大陆,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 。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评分
☆☆☆☆☆
基本只能看胡适先生的批注解释。大段大段晦涩难懂的古文实在看的我头大。胡适先生的点评简明清晰,观点鲜明,如老子无为包含了宣扬破坏一切回归蒙昧的成分,孔子的儒家是动机论,正名、守孝、自创神;墨家的非攻兼爱大家不跟你玩这套,受到当时政客和儒家排挤消亡,公孙龙那帮家伙很执着于诡辩到后期也没人理,白马非马这些其实都是偷换概念的把戏;庄周的消极低估了事在人为的力量等等,这本书至少得读两三遍才能有个大概,我基本是略读过去,因为实在没多大兴趣细看。中国的哲学思潮基本就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230年这170年间集中爆发,因为那时候的政治分裂给了学者的思想极大的自由空间,不会出现一个大一统的王八羔子觉得听起来不爽说禁就禁了,你不爱听爷还不伺候你了,爷周游列国去,到处都是奖学诵经讨论思想的地方,自由的思想能蓬勃发
评分
☆☆☆☆☆
胡适的书,非常不错的
评分
☆☆☆☆☆
本书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有四种特长: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胡适本人自信的说:“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评分
☆☆☆☆☆
好书
评分
☆☆☆☆☆
还可以
评分
☆☆☆☆☆
评分
☆☆☆☆☆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