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国际学术领域中,犯罪控制科学的研究由来已久,其成果尤为突飞猛进,并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气”。有选择地、系统地介绍和引进一些国外有影响的尤其是公认的大师级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推动当前我国犯罪控制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刘建宏教授,1988年取得南开大学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于1999年春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任教多年,2002年获终身正教授。2007年起任澳门大学教授。现任亚洲犯罪学学会会长,西南政法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司法、犯罪学、毒品犯罪、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社会统计学等。刘建宏教授应邀担任《定量犯罪学》(SSCI)编委,《犯罪、法律与社会变迁》(SSCI)编委,《国际罪犯矫治与比较犯罪学》(SSCI)专刊特邀编辑及副编辑,《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犯罪学杂志》(SSCI)专刊特邀编辑。2005年起任《亚洲犯罪学》总顾问编辑,2009年起任《亚洲犯罪学》主编。
刘建宏教授曾获国际犯罪学会青年学者奖。曾与美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史蒂文.F梅斯纳教授等共获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基金奖在中国进行犯罪学研究。2006年获美国国务院福布莱特学者奖。自2009年起当选为世界著名学术组织“康拜尔合作组织犯罪和司法领导委员会”委员。2011年s月、2012年6月两次应邀在“斯德哥尔摩犯罪学奖”学术大会上做主题发言。
刘建宏教授长期活跃在国际前沿学术领域,并在努力消除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偏颇认识、积极促进中外学者合作交流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犯罪控制政策的科学化(代序)
大卫·P·法林顿
违法与反社会行为的预防
一、聚焦风险的预防
二、什么是风险因素?
三、基于家庭的预防
四、家庭访问方案
五、父母管理训练方案
六、其他父母养育干预
七、多系统治疗方案
八、基于家庭的干预是有效的吗?
九、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策略
十、学前教育项目
十一、学校方案
十二、反欺负方案
十三、社区管理策略
十四、结论
Prevention of Delinquency and Antisocial Behaviour
违法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一、个体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讨论和结论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Offending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一、介绍
二、历史
三、机制
四、优点与缺点
五、什么是证据?
六、对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态度
七、反恐
八、结论
Oosed Circuit Television
菲德律·洛赛尔
儿童和青年的严重暴力反社会行为的危险因素
一、概论
二、反社会行为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三、引发严重反社会行为的危险因素
四、生物学和生理社会学因素
五、结构化风险评估工具
六、防预因素和干预措施
七、结论
Risk Factors for Serious and Violent Anhsoaal Behaviour in Children and Youth
性犯罪干预的有效性:综合元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for Sexual Offenders: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反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般预防:儿童及父母导向项目的短期和长期效果
一、导论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Universal Prevention of Antisocial Development: Short-and Long-Term
Effects of a Child-and Parent.Qnented Program
正是时候:对犯罪学发展性干预的整合
一、总体效果
二、项目间的差异
三、方法论研究的特征
四、目标组的特性
五、不愿参加与中途退出
六、项目之外的影响因素
七、结论
It‘s Never Too Early and Never Too Late: Towards an Integrated Sci. ence of Developmental Intervention in Criminoloey
精彩书摘
在司各特和他的同事们(1993)的评估中,84个有严重不良倾向的少年(平均15岁)被随机地分配接受多系统方法或普通方法(主要包括让青少年离开家庭)的治疗。在随后的紧跟采访中发现接受多系统方法的青年有更少的人被逮捕,或更少的自我报告犯罪的行为。另外一个在密苏里州的评估中,查尔斯,布德林( CharlesBorduin)和他的同事们(1995)把176个少年犯(平均年龄为14岁)随机分配接受多系统方法治疗和个人治疗,后者以个人、家庭和学校因素为关注点。四年之后,接受多系统方法的少年犯中只有29%的被再次逮捕,接受个人治疗方法的少年犯中却有74%的被再次逮捕。
遗憾的是,艾伦,理查德( Alan Leschied)和埃里森,坎宁安(AlisonCunningham)在加拿大进行的对MST更大规模的评估却得出了令人失望的结果(2002)。400多个少年犯或有犯罪倾向的青年人被随机分配接受多系统方法或是其他普通方法(典型的是缓刑管制)。六个月后,28%的接受多系统方法治疗的青少年再次获罪,31%的接受其他方法的再次获罪,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所以,我们并不清楚多系统方法在单独使用时究竟有多有效。两个对于MST的元分析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尼古拉,柯蒂斯(Nicola Curtis)和她的同伴(2004)发现MST是有效的,而茱莉亚,里特尔(Julia Littell)却发现它并没有效。
八、基于家庭的干预是有效的吗?
对基于家庭干预方案有效性的评估产生了令人鼓舞和令人失望两种结果。为了根据大量的评估结果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布兰登,威尔士( Brandon Welsh)和我校阅了40个对家庭干预方案的评估,每一评估样本量实验组和控制组相加至少有50人( Farrington and Welsh,2003)。所有这些评估的输出都是对违法或反社会儿童行为的测量。在对19项输出为违法行为的研究中,有10项研究支持了家庭干预的影响是显著的结论,而其他9项研究没有得到显著的结果。幸运的是,没有研究证明家庭干预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
刑罚的未来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当代犯罪学前沿理论探讨 导言: 在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全球化浪潮深刻影响犯罪生态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超越传统刑罚观念,以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视角来审视和应对犯罪现象。本书汇集了国内外多位享誉国际的犯罪学和法学权威的最新研究成果,聚焦于二十一世纪以来犯罪学理论的重大突破、预防策略的革新以及司法实践的转型。本书并非对既有经典理论的简单回顾,而是着眼于“控制的科学化”这一核心议题,深入剖析了数据驱动的决策、技术干预的伦理困境以及社区参与在风险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编:犯罪的复杂性与理论的范式转移 本编旨在揭示当代犯罪现象超越传统学科边界的复杂性,并探讨犯罪学理论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第一章:后现代语境下的犯罪本体论重构 本章首先批判性地审视了宏大叙事在解释当代犯罪时的局限性。我们探讨了福柯、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思想如何影响我们对“犯罪”与“规范”之间权力关系的理解。重点讨论了“标记理论”(Labeling Theory)在数字时代的新变体,即网络身份的构建如何成为犯罪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碎片化犯罪本体论”的概念,强调犯罪不再是单一的社会病理,而是多重系统失灵的交汇点。 第二章:新兴风险因子与社会脆弱性分析 传统的犯罪学理论往往侧重于个体因素或社会结构性压力。然而,本章将焦点投向全球化、气候变化、技术飞跃等宏观变量如何催生新的犯罪风险。我们详细分析了“环境刑法学”(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的前沿应用,例如,气候难民流动与资源冲突如何间接激发区域性暴力犯罪。同时,深入探讨了“社会资本耗竭”(Social Capital Depletion)与社区韧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论证了社会信任度的下降如何成为犯罪率上升的隐形驱动力。本章特别引入了“交叉性分析”(Intersectionality),研究性别、种族、阶层和地理位置的交织如何塑造特定的犯罪体验与受害模式。 第二章:计算犯罪学与预测模型的伦理边界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犯罪预测已从理论设想走向实践应用。本章对“预测性警务”(Predictive Policing)的算法基础进行了严格的批判性审查。我们详细阐述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热点建模的最新进展,但同时也对算法的透明度、偏见固化(Bias Amplification)以及对公民自由的潜在侵犯进行了深刻的伦理拷问。我们主张,技术工具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可解释性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I, XAI)的原则,确保司法决策的公正性与可追溯性。 第二编:控制策略的精细化与多层次干预 本编转向实证层面,探讨了超越传统惩罚的、更具建设性和预防性的犯罪控制策略。 第三章:情境预防的深化:从“预防犯罪环境设计”到“行为干预点” 情境犯罪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SCP)被公认为当代控制科学的核心支柱之一。本章超越了经典的“增加守卫、提高成本”的框架,侧重于“行为触发点”的微观分析。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关键的决策瞬间(Moment of Decision)植入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阻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内容涵盖了城市规划中“可步行性”(Walkability)与非正式监控的关联性,以及在金融交易、网络身份验证等高风险流程中嵌入摩擦点(Friction Points)的技术手段。 第四章:重塑社区:从“反应式警务”到“共建安全网络” 本书坚信,真正的犯罪控制源于社区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本章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s)和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最新发展。我们重点分析了“原生性社区调解模式”(Indigenous Mediation Models)的有效性,这些模式强调修复受害者、犯罪者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而非仅仅是国家权力的介入。此外,本章还详细介绍了“社会心理干预小组”(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Teams)在处理高风险再犯个体(High-Risk Recidivists)方面的成功案例,强调跨专业合作(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前罪犯导师)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全球安全治理与跨国犯罪应对 面对网络犯罪、恐怖主义和人口贩卖等无国界威胁,国家主权内部的控制机制已显不足。本章聚焦于国际合作的法律框架、信息共享的机制障碍以及文化差异对全球执法行动的影响。我们深入探讨了“信息共享的信任赤字”(Trust Deficit in Information Sharing)问题,并提出了一套基于互惠互信原则的跨国安全协议构建框架。本章特别关注了数字证据的采集与认证在不同司法管辖区间的兼容性难题,以及国际刑警组织等机构在协调全球资源方面的潜力与局限。 结语:面向未来的犯罪控制哲学 本书的最后部分总结了全书的论点,并展望了犯罪控制科学的未来走向。我们认为,未来的控制策略将是一种“动态的、适应性的系统”,它必须在“个体自由”与“集体安全”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成功的控制不再是单一的惩罚,而是通过精细化的风险评估、主动的社会投资以及技术赋能的透明化流程,持续地促进社会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一线执法人员以及未来犯罪学家提供一套坚实的、面向实践的理论基础,以应对一个不断演变的犯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