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閱讀:思想光譜》將在書評與印象記之間,尋找一種妥協、一種融閤。入選作者,則老少成宜。 願望,是藉這樣一本書,為不同讀者提供較為豐富的知識、趣味與見解,為當今書評類寫作狀況,留下一幅色彩斑斕的景象。
用什麼理由選擇記憶
當韓國的崇禮門遭人縱火焚毀時,韓國人哭得撕心裂肺。在電視中我看見不少人捶胸頓足,甚至有人當場暈厥倒地,場麵十分淒慘。無獨有偶,幾天後的北京,一輛挖土車撞摺瞭國子監牌樓,雖然也見零星報道,卻不見有多少人為之惋惜,更談不上傷心欲絕瞭。同是古建築,同樣是見證曆史的實物,為什麼人們對它們的損失反應如此不同?
或許有人會說國子監牌樓與崇禮門文物價值差距甚遠。前者是首爾的標誌性古建築,是“第一國寶”,而後者僅是北京眾多明清建築之一。可這樣的迴答多少有些漫不經心——人們未必能判斷曾侯乙編鍾與越王勾踐劍哪個更有文物價值,卻可能對勾踐劍更為關注。我要問的是,人們對同為見證曆史的事物寄予強弱不一的情感,是否揭示瞭曆史的某些特徵?
說到曆史的特徵,相對於它的過去時態,人們越來越看重它的連續性。從前的曆史觀是超自然,也是超越時間概念的。所謂曆史事件,是女媧補天、人類墮落凡間等等。人們的目光是往復的,中國人要迴到堯舜時代,基督徒盼的是重迴伊甸園。隨著世界是一種運動和一種內在的、進步的觀念深人人心後,新的曆史觀方纔齣現:那些無法標注在時間坐標上的事件被歸入神話的範疇,而在時間坐標上標記齣來的事件則被串連在一條麯綫上,以此證實人類的行為存在著某種規律或正朝某一方嚮運動。也就在這個過程中,那些無法納入某條麯綫、某個規律和某個方嚮的事件被忽略瞭,不再或很少被提及,最後成為無足輕重的例外。因此可以說,曆史在體現其連續性的特徵時,也顯露齣它的另一個特徵,那就是選擇性記憶。
卡爾?曼海姆說:“曆史並不是某種獨立存在的實體,而是某種不斷演化的集體所具有的屬性;它不僅是一份對於變遷的記錄,而且是一種對於發生變遷的事物的說明。”①關鍵就在於,無論是“記錄”還是“說明”,統統存在著特定的視角、特定的偏好和側重點。如果用物質屬性和觀念屬性來衡量,所謂曆史,很難說它更側重於這兩種屬性的某一方,而呈現齣分裂的現象——當重新考察崇禮門與國子監牌樓、勾踐劍與編鍾對人們所造成的不同情感反應時,曆史的選擇性記憶的特徵就相當明確瞭。崇禮門也好,勾踐劍也好,它們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高於其餘二者,很大程度是因為它們是選擇性記憶的重要組成,而另外的則不是。
曆史,或者選擇性的記憶,其背後體現的是人的意圖。雅各布?布剋哈特(J.C.Burckhardt.1818-1897)曾經告誡人們要注意這種意圖的危險性。他說假如要想讓曆史在解決重大和嚴重的人類問題上起到作用,必須拋棄那些自私的擔憂和顧慮,必須警惕那種愛國主義的外衣。每個人固然能夠從自己的曆史中找到永遠讓他驕傲的東西,瞭解並保存這些珍貴的東西也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人們在考察曆史時總是容易偏離認識而嚮意圖傾斜。“我們理解故鄉的曆史毫不費力,這是因為我們極力迎我們極力迎閤它的緣故,而這種迎閤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盲目的。我們懷抱的愛國主義與偏愛故鄉的情結如齣一轍,它錶現為輕視其他的民族。正因為如此,它偏離瞭真理的軌道。有的時候,所謂愛國主義不過是一些人在自己同胞中進行的拉幫結夥的活動,其目的有時就是為瞭傷害其他人。”名布剋哈特的話並非毫無道理。如果人們注意到近年來各國之間進行的對曆史資源的掠奪(選擇性記憶的極端形式),就不難理解這位曆史學傢的擔憂:耶穌的齣身、孔子的歸屬……各種驚世駭俗的曆史新論都是絕妙的注腳。
如果說選擇性記憶乃是曆史的屬性,拋開那些褊狹的理由不論,人們也應該接受這樣的觀念:曆史是多元、多角度的敘述。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曆史,首先要弄清楚是誰在敘述曆史以及如此敘述曆史的理由。否則,人們將一無所獲。
人們將一無所獲。
曆史的名譽
將曆史稱為選擇性記憶沒什麼不好理解,特彆是對於曾經在曆史考試中吃過虧的人。可是,為什麼1789年比1776年重要?為什麼秦始皇比漢光武值得重視?相信仍會有人為此較真——誰在充任曆史的閤法說書人,從而規定瞭哪些記憶將一再被強調,而另一些記憶則可以等閑視之?
在迴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提及一件事。數年前,中日韓三國的學者、教師和市民共同編撰瞭一本名為《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的教科書。在這本以中日韓三國為中心的東亞曆史教科書中,編著者說:“由於發生瞭侵略與戰爭,由於對人權的壓抑,使19至20世紀東亞的曆史充滿瞭創傷。”因此,有必要為瞭東亞的和平與發展編寫此書。這本書的齣版曾經作為東亞三國麵嚮未來的姿態與象徵熱鬧一時,而如今恐已知者不多瞭。我不知道在韓日兩國,該書是否進入中學課本序列。我隻知道,在中國這本書根本不具備教科書的資格。因為,作為國傢意識形態和價值理念的閤法載體,教科書的資格確認乃是國傢的權力。一本民間編撰的教科書試圖超越國傢視角的曆史敘事,其結局可想而知——這大概足以迴答誰是曆史的閤法說書人的問題。
不少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學者都承認,當民族國傢取代瞭帝國,國傢主義取代瞭春鞦大義,黨權取代瞭君權,似乎一切都天翻地覆,但有一點始終沒變,那就是大一統的曆史觀念。這種曆史觀過去由朝廷欽定,如今由國傢保證。它具有強製性,不但有選擇記憶的能力,甚至有掠奪記憶的權力。舉個例子,在教科書中,陳炯明是陰謀傢、叛徒、凶手。但新近的研究顯示,孫中山主張中央集權,故要武力統一;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故反對北伐。孫陳之彆無非是政治理念的不同。陳炯明為聯邦製國傢的理想所做的努力最終如何被定性為一場叛亂或政變,杜贊奇在《從民族國傢拯救曆史》中有比較詳細的描述。
以陳炯明為代錶的聯邦主義試驗曾經在兩廣、雲南、湖南、四川等地推行,也曾頗見效益。然而這段記憶不是被掩埋,就是被篡改瞭。因為它顯然不符閤中央集權的曆史傳統——事實上,這一傳統也是被刻意誇大的,大一統的朝代隻占中華文明史的三分之一。而這一傳統,已被改造成民族國傢的根基。
一些記憶被強調,另一些記憶被篡改、掩埋,都服務於一個目的,那就是國傢。無論是國傢的構建還是國傢的維護,這一過程從未中止。在這個過程中,國傢把那些刻意選擇和修改的記憶串在因果鏈上,改編齣一個通往成功與榮耀的故事,以此嚮它的民眾允諾,在它的統治下,那些輝煌的記憶注定會在未來重現,那些苦難屈辱的記憶不過是贏得光榮所必須的代價,所謂“多難興邦”,所謂“分娩前的陣痛”。
敏銳的觀察者注意到,正是在曆史的名義下國傢不斷擴張權力,並成為道德統一體和法人。它的意誌上升為絕對意誌,即使最激烈的民間力量也不能將其據為已有,或加以抵抗。最終,人們將不得不將自己的記憶拱手相讓,並無奈地承認:“曆史必然是國傢的記憶。”
更可怕的是這樣一些人,他們投機地臣服於權力的支配。哪怕權力沒有使用強製手段,他們也主動地利用學術,催眠和劫掠人們的記憶。如果人們留意到韓國史學界近年來展開的一係列再造曆史行動,不難看齣其中的國傢意誌。如果人們注意到在震後某些文人的所謂含淚勸告,就明白贏取權力恩寵的最佳手段就是劫掠災民的痛苦記憶,將其改造成“大愛無疆”的甜美故事。
如何讓曆史恢復它應有的名譽?在我看來,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因果鏈的束縛,使大多數人認識到,未來與過去之間並不存在鐵定的因果關係,而隻有概率和統計學意義上的關聯。通過曆史去預知未來,有如用水晶球預判生死一般愚蠢之極——一個人預先知道自己死亡之時.或者一個民族國傢事先知曉它將在哪一個世紀消亡,本身就是一件荒唐的事。也許明白瞭因果鏈有可能是權力布設的迷局,纔能擺脫它的控製與誘惑,纔能找迴自己的記憶。
……
總序
一直想編一套書評叢書。
可是,何謂書評?何謂嚴格意義上的好書評?難以界定。蕭乾先生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齣版的《書評研究》一書,算是中國最早的書評理論專著。後來,他編輯《大公報》副刊,不遺餘力地發錶書評,呼籲專業的、好的書評傢亮相。雖曾一時熱鬧,但可惜曇花一現,書評的形式和功能,並沒有受到重視。直到80年代,書評方纔又引起討論和關注。近年來,隨著一批報紙書評專版和網絡論壇的齣現,頗有一些書評新銳的亮相,令人耳目一新。
不過,寫好書評,難乎其難。齣現職業的書評傢群體,更非倉促間就能顯現。於是,編輯書評叢書的想法,隻好仍閑置一旁。
且迴到閱讀的本意上——印象。
所謂“印象閱讀”,乃是寬泛的閱讀評論。或由人及書,或由書及人,不突齣學理性,重在閱讀的感悟,重在對作者的性情與風格的解讀,重在寫作方式與風格的多樣性。
如今,電子閱讀方式來勢凶猛,傳統紙媒的閱讀方式和寫作方式,已遭遇極大挑戰。然而,無論閱讀方式如何變化,閱讀的本意應該不會改變。讀者依然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瞭解某位作者的方方麵麵,需要看看彆人的閱讀印象如何形成、如何演繹,進而,在彆人的印象中,延伸自己的閱讀。
“印象閱讀”叢書,將在書評與印象記之間,尋找一種妥協、一種融和。入選作者,則老少鹹宜。
最大願望,是藉這樣一套叢書,為不同讀者提供較為豐富的知識、趣味與見解,為當今書評類寫作狀況,留下一幅色彩斑斕的景象。
李輝
2010年5月,北京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種低調而富有質感的封麵處理,讓人在書店裏一眼就能被它吸引住。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分量恰到好處,紙張的觸感細膩光滑,即便是長時間閱讀,指尖也不會感到疲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章節排版上的用心,那些恰到好處的留白,仿佛在呼吸,讓閱讀體驗變得無比舒緩。內文的字體選擇也極具品味,既保證瞭清晰易讀,又散發齣一種沉靜的書捲氣。每當翻開它,都像進入瞭一個精心布置的私人圖書館,那種由外至內的儀式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可以說,光是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就已經成功地為即將到來的思想旅程搭建瞭一個令人期待的序幕。我猜想,設計者一定對“閱讀”這件事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他們深知,一本好書,從內到外都應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老實說,我很少對一本非虛構作品産生強烈的“共鳴”,因為這類作品往往更注重客觀和理性。但這本書最讓我驚訝的一點是,它在保持高度理性的同時,卻注入瞭一種罕見的人文關懷和審慎的樂觀主義。作者在探討復雜的人類行為和思維模式時,從未流露齣居高臨下的批判姿態,反而總是帶著一種深刻的理解和同理心。他不是在審判,而是在引導我們去理解“我們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溫暖而有力的態度,讓我在閱讀那些略顯沉重的主題時,內心充滿瞭慰藉而非焦慮。它最終給齣的結論,不是簡單的“對”或“錯”,而是一種對人類心智復雜性的尊重,這讓我感到非常舒服和被理解,也讓我願意將它推薦給所有正在探索自我認知的朋友們。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我過去閱讀一些跨學科的作品時,最怕的就是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生硬拼湊,讀起來總感覺頭重腳輕,邏輯跳躍性太大。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在搭建整體框架上花費瞭巨大的心力。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設計得非常自然流暢,仿佛是河流的分支,自然地匯入更廣闊的水域。當我在閱讀到第三部分時,突然意識到,前麵鋪墊的所有理論和案例,都在此處得到瞭一個精妙的閉環。這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閱讀體驗,極大地增強瞭我的閱讀信心和成就感。它不是簡單地堆砌知識點,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認知地圖,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步探索的意義和方嚮。
評分我最近在追一個關於“認知偏差”的係列播客,聽完後總覺得自己的思維還停留在錶層,直到我偶然翻開的這本書,纔發現原來自己對“信息篩選”的理解是多麼的淺薄。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抽象復雜的概念,通過一係列精巧的類比和生活化的場景,描摹得栩栩如生。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確認性偏誤”的論述,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的說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耳邊低語,點醒你那些不經意間犯下的邏輯錯誤。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忍不住停下來,對照著自己過去的一些決定進行反思,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是很少有書籍能給予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次針對思維習慣的深度體檢和優化,讓人在閤上書本時,對周圍世界的觀察視角都有瞭微妙的轉變。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是一個閱讀速度很慢的人,尤其對於需要深度思考的書籍,常常需要反復閱讀同一段落。然而,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異常巧妙。它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穿插瞭一些引人入勝的個人軼事和曆史小故事,這些“小插麯”起到瞭絕佳的緩衝作用,讓我的大腦得以喘息和消化。作者的語言風格,初看平實,細品之下卻暗藏機鋒,他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來堆砌力量,而是用最精準的詞匯,構建起嚴密的邏輯鏈條。這使得閱讀過程既不失趣味性,又能確保核心觀點的有效傳達。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適閤“速讀”,它更像是一壺需要慢火細熬的茶,每一次品茗,都能品齣不同的迴甘與層次,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慢腳步,去細細品味文字背後的匠心。
又是一陣細碎的聲響,麯淩宵輕輕挑開布幔一角,見有人往房梁上掛什麼東西,她看不見那些人的臉,但她看見踩在矮凳上那隻靴子,黑色的軍靴,左側以金綫綉七曜星辰。她將手指咬在嘴裏,那血腥甜中帶著鐵銹的氣味,令人作嘔。
評分又是一陣細碎的聲響,麯淩宵輕輕挑開布幔一角,見有人往房梁上掛什麼東西,她看不見那些人的臉,但她看見踩在矮凳上那隻靴子,黑色的軍靴,左側以金綫綉七曜星辰。她將手指咬在嘴裏,那血腥甜中帶著鐵銹的氣味,令人作嘔。
評分內容很好。紙質差,像盜版書。
評分談憲政,說民主,論社會,有學術深度的書評文字。
評分寫的很好,文字很有嚼頭
評分這一組文章,最早在南方都市報上讀過一些。
評分不錯
評分紙幡化作瞭紅綾,白蠟變成紅燭,喪事也就變成瞭喜事。
評分這一組文章,最早在南方都市報上讀過一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