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学科教育学大系”的编写与出版,得到了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有关领导、教育科研单位,以及学科教育学同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与协助。教育界德高望众的前辈和领导张承先老、张健老更是厚爱有加,热情为“大系”作序、题词。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谢忱!也诚挚地希望得到指正。
当这部《学科教育学大系:语文学科教育学》策划的时候,距离2000年,尚有五个春秋,时间似乎还从容。从容中,我们投入了紧张的写作,书稿里倾注了心血凝铸的智慧与真诚;当这部丛书编辑出版的时候,走向新世纪,已经进入“倒计时”,本世纪剩下的岁月已经不多,不多的岁月里,我们默默地劳作,将以“大系”的付梓,献上一片世纪的书香。
内页插图
目录
题词
序
丛书前言
前言
导语
0.1 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0.2 我国现代普通教育制度的沿革
0.3 我国现代普通教育课程结构的变革
0.4 我国师范教育学科教育课程的改革
0.5 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创建
0.6 语文学科教育学的暂拟体系
1 民族语言与语文教育
1.1 语言生活的三次飞跃
1.2 语言研究的三次转变
1.3 言文.语文学.语文教育
1.4 官话.切音字.文字(文学)教育
1.5 白话.语言学.国语教育
1.6 语文.语言学.语文教育
1.7 语文.言语学.语文教育
1.8 新兴语言学科的兴起与语文教育的发展
2 民族文化与语文教育
2.1 民族文化与民族语文
2.2 民族文化与民族语文教育
2.3 汉民族文化与汉民族语文教育
3 语文学科的性质
3.1 概说
3.2 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发展轨迹
3.3 当今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3.4 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又是人文学科
3.5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目标
4 语文学科教学系统
4.1 概说
4.2 语文学科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
4.3 语文学科教学系统中的教材
4.4 语文学科教学系统中的课内与课外
4.5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5 语文学科教学过程
5.1 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
5.2 语文学科教学过程
5.3 语文学科教学阶段的过渡与衔接
5.4 语文学科单元教学
5.5 语文学科单元教学课型
6 语文学科智育
6.1 概{兑
6.2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6.3 语文学科能力训练
6.4 语文学科“双基”教学与智力发展
7 语文学科德育
7.1 概说
7.2 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7.3 语文学科的德育目标
7。4 语文学科的德育因素
7。5 语文学科的德育对象
7.6 语文学科的德育原则
7.7 语文学科的德育方法
7.8 语文教师与语文学科德育
8语文学科美育
8.1 概说
8.2 语文学科美育功能
8.3 语文学科美育目标
8.4 语文学科美育因素
8.5 语文学科美育对象
8.6 语文学科美育原则
8.7 语文学科美育方法
8.8 语文教师与语文学科美育
9 语文学科教学卫生
9.1 概说
9.2 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规律
9.3 语文学科教学卫生
10 新时期语文教育理论研究
10.1 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性转变
10.2 “科学主义”与语文教学科学化
10.3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
10.4 语文教学活动与情境
10.5 语文教学系统与非系统
10.6 语文学科检测
11 农村语文教学改革
11.1 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极端重要性
……
12 语言学科教育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0.2 我国现代普通教育制度的沿革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它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
19世纪40年代,我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文化教育方面出现了新学与旧学、学校与科举之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堂。1900年爆发丫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清政府为了缓和国内矛盾,于1902年重开“新政”。同年颁布的学制就是其“新政”之一。
“王寅(1902年)学制”虽曾经正式颁布,但并未实行,实行的是“癸卯(1903年)学制”。当时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以“忠孝”二字为教育宗旨。《学务纲要》上说:“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此次遵旨修改各学堂章程,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方,以练习艺能为致用治生之具。”同时,分别指出:“家庭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堂,意在使全国之民,无论贫富贵贱,皆能淑性知礼,化为良善。高等小学堂、普通中学堂,意在使入此学者通晓四民皆应必知之要端,仕进者有进学之阶梯,改业者有谋生之智能。”该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学堂5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三百年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干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我国历史空前的大变革。但由于未能实施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行动纲领,社会经济制度依旧。虽然在革命后的一两年间,教育上有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未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反映在1912(王子)年-1913(癸丑)年颁布的学制中。
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同时颁布的《小学校令》,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中学校令》则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该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4年,高等小学校3年,中学校4年。
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其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姿态,提倡民主政治和科学文化,反对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旧礼教和旧道德,提出语文和文学的改革,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学。在教育方面,从內容到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反映在工922(壬戌)年颁布的学制中。
192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这就是所谓的“新学制”。这个学制系统,根据“七项标准”订定:(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谋个性之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该学制规定初级小学4年(从6岁开始),高等小学2年,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学3年。
……
前言/序言
学科教育学大系:教育的基石与实践的融合 《学科教育学大系》是一套旨在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并推动我国各学科教育实践发展的系列丛书。它以“学科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为指导,汇集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构建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平台。本系列丛书并非简单罗列知识点,而是着重于探讨学科知识如何与人的发展需求相契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卷帙浩繁,体系宏大 《学科教育学大系》力求涵盖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核心学科,每一卷都聚焦于某一特定学科的教育学问题。这套丛书不仅是对现有学科教育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总结,更是对未来学科教育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探索。从科学、人文到艺术,从基础学科到应用学科,本书系都将进行深入的剖析。 核心理念:学科的内涵与教育的使命 丛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深刻理解“学科”的内涵及其在塑造个体心智、传承人类文明中的独特价值。它强调,学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培养、价值观念的塑造、创新能力的激发以及科学精神的弘扬。丛书认为,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探究范式和价值取向,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引导学习者理解并掌握这些核心要素,并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同时,丛书也高度重视教育的使命,即“立德树人”。它认为,学科教育绝不能脱离育人的整体目标。无论是以往的“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当今提倡的“全人教育”,都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支撑。丛书试图打破学科壁垒与德育割裂的传统观念,强调学科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品德、情操、责任感、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培养作用,将显性与隐性的教育目标有机融合。 研究视角: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 《学科教育学大系》在研究视角上,力求达到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的有机统一。 在理论层面,丛书深入借鉴和融合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例如建构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并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吸收和创新性发展。丛书不仅关注学科知识本身的结构性特点,更关注学习者如何认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如何通过学科学习促进其认知结构的优化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实践层面,丛书高度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评价、教师发展、教育技术应用等。每一卷都将围绕其所聚焦的学科,探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并提供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这包括但不限于: 课程内容与结构优化: 如何根据学科的本质特征和时代发展的需求,设计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如何处理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教学策略与方法创新: 针对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学习评价与反馈机制: 如何建立科学、多元、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如何通过有效的反馈,引导学生改进学习,实现持续进步? 教师专业发展: 如何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不仅精通学科知识,更能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如何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与创新? 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提升教学的智能化、个性化和效率? 跨学科学习与综合素养培养: 如何打破学科界限,设计跨学科的学习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跨领域整合的思维? 内容构成:理论先行,实践支撑 《学科教育学大系》的每一卷都遵循一套严谨的编纂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1. 学科的教育学基础: 深入剖析该学科的本质属性、发展历史、核心概念、研究范式以及其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阐述该学科进行教育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2. 学科学习者的认知发展与特点: 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者在学习该学科时的认知规律、难点与易错点,以及如何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点设计教学。 3. 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讨该学科课程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序列的安排等。同时,关注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落地,以及如何将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 4. 学科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系统介绍与该学科教学相关的各种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可能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并详细阐述其在特定学科中的应用要点和注意事项。 5. 学科学习的评价与诊断: 讨论如何对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及如何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教学改进和学业辅导。 6. 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探讨如何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技能、教研能力等方面,以及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如何持续成长。 7. 学科教育的未来展望: 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该学科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和思考,包括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评价方式、新的技术应用等。 价值意义:引领变革,启迪未来 《学科教育学大系》的出版,旨在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指导。 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指导: 丛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实际,能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养,解决教学难题。 为教育研究者提供学术平台: 丛书对各学科教育学的深入研究,为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学科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思路。 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丛书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能够为各级教育部门制定教育政策、规划学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对学科教育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总之,《学科教育学大系》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学术工程。它不仅是对学科教育研究成果的集成,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索和引领。通过对各学科教育学问题的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本丛书致力于构建更加科学、高效、人性化的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