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俑展

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英峰 著
图书标签:
  • 丝路
  • 胡人
  • 唐代
  • 胡俑
  • 考古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雕塑
  • 中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50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41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代胡俑展内容丰富,立意客观,内涵和谐,形式设计独特,主题重大。在吸收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和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特别是粟特民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这个展览来反映丝绸之路与民族融合对唐代经济、文化、宗教的形成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本书不仅对胡汉民族融合和中华文明历史的研究有积极的推动意义,而且对当代国际文化交流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对我国与中亚五国“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这一国际合作项目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目录

序言
前言
专题文章
丝路古道与唐代胡俑
唐代胡俑的出土和分类
展览文字及图版
魅力大唐——唐代的对外开放与胡俑出土
丝路灵魂——唐代丝绸之路上的胡人
乐居长安——生活在国际大都会里的胡人
胡风东渐——胡人对唐代文明的影响
附录
隋唐时期胡俑出土统计表
唐代丝绸之路
隋唐时期胡俑出土地点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俑展 --- 导言:盛世气象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本书并非聚焦于唐代丝绸之路上胡人形象的集中展示,而是深入探讨唐代社会在文化、艺术、宗教及生活习俗等多个层面所展现出的“外来风”的渗透与融合。我们旨在通过对一系列特定文化现象的剖析,揭示一个超越了单一民族或地域范畴的、充满活力的、兼收并蓄的盛唐气象。 本书的结构将围绕“输入、转化、再创造”的逻辑展开,试图还原一个多民族、多信仰、多技艺的唐帝国图景,其核心关切点在于:“外来”如何成为“唐代”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最终塑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风貌。 --- 第一部分:大唐的开放与世界的连接 本部分着重于描述唐代对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为后续的文化分析奠定宏观背景。 1. 帝国秩序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脉络 本章首先勾勒出唐代疆域的辽阔及其对西域、中亚的实际控制与影响。我们分析了唐朝在战略要地设立的都护府、设置的官职,以及它们在维护商路安全、促进文化流通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点将放在对不同路段的地理环境、交通工具(如骆驼的普及与饲养)以及商旅活动的具体描写上。 2. 海上丝路的兴盛与南方港口的勃发 区别于侧重陆路的传统叙事,本部分特别强调了海上贸易的繁荣。详细考察了广州、泉州、扬州等重要港口城市的兴起,以及当地政府为管理外商(如波斯人、大食人)设立的机构。通过对沉船遗址和出土器物的研究,展现了南方城市在香料、珠宝、药材贸易中的枢纽地位。 3. 官方往来与朝贡体系的复杂性 本章探讨了唐朝与周边国家(如吐蕃、新罗、日本、拂菻等)之间的外交活动。分析了朝贡贸易的政治意涵与经济实质,以及随之而来的使节、留学生、技术工匠的流动。重点解析了唐太宗、武则天、玄宗时期对外交往的政策变化及其对文化接收态度的影响。 ---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异域情调”与习俗变迁 本部分聚焦于外来文化如何渗透到唐代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1. 饮食文化的革命:胡食的普及与本土化 唐代的饮食结构经历了显著变化,大量源自中亚和西域的食材、烹饪方法进入中原。本章详细考察了“胡饼”的制作工艺与不同类型(如“汤饼”、“蒸饼”)、乳制品的消费(如酥油、酸奶)、以及香料在调味中的广泛应用。分析了这些食物如何从宫廷走向市井,并与本土食材结合,催生出新的地方风味。 2. 霓裳羽衣:服饰与妆容的异域影响 唐代服饰以其开放性著称,胡服的流行是其重要标志。本章将分析“胡帽”、“圆领袍衫”、“翻领窄袖”等服饰元素如何被士人阶层采纳,并被汉化。此外,对女性的“半臂”、“帔帛”的演变,以及受中亚影响的“花钿”、“斜红”等妆饰技法的流行,进行细致的图文对照分析。 3. 娱乐与竞技:从马球到胡旋舞 本章探讨了唐代娱乐活动中那些鲜明的异域元素。重点分析了马球(波斯语“购鞠”)这一贵族运动的规则、场地设置(如唐代长安的球场遗址),以及其在宫廷中的地位。同时,详细描绘了“胡旋舞”的技巧、音乐伴奏(如筚篥、琵琶的使用),以及它在宴会场合引发的狂热气氛。 --- 第三部分:思想、宗教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本部分上升到更抽象的层面,探讨外来思想体系与艺术技法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深层互动。 1. 兼容并包的宗教格局 唐代是多种宗教共存的黄金时代。本章不侧重于佛教的全面论述,而是着重分析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祆教(拜火教)在唐朝的传播路径、信徒构成(多为西域或中亚商人)以及它们在长安、洛阳等地的寺院或“蕃坊”活动。通过碑刻、文献记载,分析其教义与本土哲学(如道家、儒家)之间的张力与调和。 2. 音乐与乐器的革新 唐代“燕乐”体系的成熟离不开西域的贡献。本章聚焦于乐器技术的引进与改良。详细介绍曲项琵琶(四弦)取代阮咸成为主导乐器、筚篥在中外乐曲中的地位,以及对羯鼓等打击乐器的使用。分析了“龟兹乐”、“疏勒乐”等西域乐派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直接影响。 3. 陶瓷艺术中的“异域审美” 本书将艺术分析聚焦于唐三彩及其衍生品,探讨其色彩运用、动物造型(如骆驼、狮子)和纹饰图案(如联珠纹、宝相花)所体现的异域审美。分析了中亚金银器造型对唐代铜镜、带具设计的影响,以及胡人匠人在制瓷、冶金领域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 结语:盛唐气象的本质——流动的创造力 总结部分将指出,“丝路胡人外来风”并非指外来事物在唐朝的单纯堆砌,而是指唐代统治者及社会对“异质性”的主动接纳、有效管理和高效消化能力。这种流动的创造力,才是构成唐朝强大文化自信和开放精神的内在动力。本书力图展现的,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自我更新的古典帝国形象。 --- 【本书特色】 多维视角: 融合考古学、社会史、艺术史和宗教史的研究成果。 细节考据: 侧重于对具体器物、服饰细节、饮食配方的文献比对和实物分析。 语境重建: 致力于将外来元素置于唐代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中进行考察,而非孤立展示。 本书适合对唐代社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艺术史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编排节奏处理得非常成熟老道,它像一部精心策划的展览,有开场白,有高潮,也有收尾的总结与展望。高潮部分无疑是那些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三彩胡俑群像展示,作者巧妙地将它们按照功能(军事、娱乐、侍从)分组,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这种分组既符合文物陈列的逻辑,也符合我们对历史场景的认知习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讨论胡人对唐代军事领域的影响时,书中配图的胡人武士俑,其铠甲的层叠和武器的细节,被放大并做了重点解析,这种对权力与军事符号的解读,触及了文化交流中更为深层的一面——力量的借鉴与重塑。全书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极为详尽,这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可靠的后续路径,体现了编撰者的学术责任感。总的来说,这本图录绝非一本简单的图册,它是一份详尽的历史观察报告,通过凝固的陶俑,成功地重现了一个开放、自信、兼容并蓄的伟大时代风貌,令人读后意犹未尽,并对“丝路”这一概念产生了更为立体和感性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给我一种“步步深入,层层剥茧”的阅读体验。它并没有一开始就将所有陶俑的“胡人身份”标签化,而是先通过对整体社会环境的描摹,为后续的个体分析做好了铺垫。比如,开篇对唐朝“海纳百川”的文化政策的解读,就为理解为何胡人能在帝都长安占据如此重要的社会角色提供了制度基础。这种宏观背景的构建非常扎实,使得读者在欣赏那些造型奇特的胡俑时,不会仅仅停留在“异域风情”的表层。我特别留意到关于“胡人与丝绸之路贸易网络”的章节,那里面引用了一些碑刻拓片和文书残片来佐证陶俑所反映的贸易物种和路线,这种严谨的考据,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相比之下,一些同类书籍往往侧重于美学鉴赏,而这本书显然更偏向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深度挖掘。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这些陶俑的主人——他们可能是长安城里叱咤风云的商贾大贾,也可能是宫廷中不可或缺的乐师,这种代入感,是优秀的历史读物所独有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的呈现上,体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匠心。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本“文物档案与故事集”的结合体。那些彩图的解说文字,长度和信息密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读者感到信息过载,又能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举个例子,对于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牵驼俑”,文字部分竟然能详细分析出骆驼品种的可能来源、鞍具的形制变化,甚至能推断出它所运载货物的潜在价值,这种对微小元素的关注,恰恰反映了作者群体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特别欣赏它在比较研究方面的努力,书中时不时会出现将唐代胡俑与其他朝代或周边民族俑进行对比的图表和论述,这使得胡俑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得以凸显,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唐代文化融合的独特路径。整本书的行文风格,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又兼具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和力,使得即便是对考古学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唐代那个多元化、充满活力的世界,仿佛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在博物馆的展厅里进行一场深入的私人导览。

评分

这部名为《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俑展》的图册,光是这个名字就带着一股子浓郁的历史回响和异域情调。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的装帧设计很有讲究,纸张的质感厚重而温润,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千年前长安的尘土与繁华。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每一件展品的细节,但仅仅是序言和前言部分,就为我打开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视角。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罗列文物,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唐代社会图景,尤其聚焦于那些“胡人”带来的文化冲击与融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篇对“胡风”这一概念的界定,他们没有将其简单等同于异域的奇装异服,而是深入探讨了从音乐、舞蹈到饮食、服饰乃至宗教信仰的全面渗透与本土化过程。特别是其中提到丝绸之路上的商队行进路线与文化传播节点的分析,非常具有地理学的严谨性,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陶俑展示充满了期待,仿佛能预见到那些鲜活的、带着异乡口音的商人、乐师和使节正从书页中走出来,诉说着他们与大唐帝国的交集故事。这本书的排版疏密有致,大图的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这一点对于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胡俑面部表情、服饰纹理和釉色变化的直观判断。

评分

翻开内页,那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感是极其强烈的,这本书的图片选择可以说是做到了“精挑细琢”。我注意到其中一组关于“健步力士俑”的展示,那些陶俑的肌肉线条和动态捕捉得极其到位,它们不再是僵硬的古代雕塑,而是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瞬间被凝固。对比以往看到的许多文物图录,这本书在光影处理上明显下了大功夫,一些侧光拍摄的胡俑,其高鼻深目、卷发浓须的特征被凸显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联想到他们来自遥远的粟特或波斯。更有趣的是,作者似乎对这些胡俑的“职业”划分有着独到的见解,比如对“马球俑”和“乐舞俑”的分类解析,结合了敦煌壁画和其他同期文献的旁证,使得我们对唐代宫廷娱乐生活的想象不再是空中楼阁。这种跨学科的论证方式,让原本静态的文物“活”了起来,赋予了它们更深层次的社会学意义。我个人尤其关注其中对陶俑制作工艺的介绍部分,那些关于低温彩绘和三彩烧制的工艺流程,虽然是技术性的描述,但却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写出,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让人对唐代工匠的鬼斧神工肃然起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