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张大可文集:史记二十讲(第六卷)》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系列讲座”,原题《史记十五讲》,系作者2010年3月至9月作客国家图书馆“中国典籍与文化讲座”所作的专书典籍讲座,系统评介中国文史名著《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集文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讲座内容扣紧文、史、哲三个方向展开,评说《史记》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对伦理思想的积淀,与文集第七卷《司马迁评传》相表里。讲稿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当年2010年出版。第二部分“专题讲座”,是作者应社会团体之邀所作的命题讲座,着重阐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治国理民政治思想的历史总结,时间蝉联“系列讲座”,故与《史记十五讲》编列为一卷,题名《史记二十讲》。第三部分书序、书评,是作者应各位《史记》专家之请,为各位作者的《史记》研究论著所写的评论,计书序八篇,书评四篇,积数居然有十二篇之多,藉此可见当代《史记》研究盛况之一斑,也藉此向广大读者推荐。
内页插图
目录
系列讲座
第一讲 导论一《史记》的民族凝聚力与研究现状
第二讲 《史记》是一部继往开来的百科全书
第三讲 《史记》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
第四讲 《史记》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第五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六讲 司马迁的写人艺术
第七讲 司马迁悲壮抒怀感动读者两千年
第八讲 秦汉之际天下三嬗——司马迁笔下的陈胜、项羽、刘邦
第九讲 长风呼啸马蹄声碎——司马迁笔下的楚汉相争
第十讲 秦皇汉武千秋评说——司马迁笔下的雄主
第十一讲 西汉盛世时期的三大冤案——司马迁笔下的政治斗争
第十二讲 能屈能伸大丈夫——司马迁笔下的雪耻故事
第十三讲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司马迁笔下的妇女形象
第十四讲 司马迁的进步思想
第十五讲 司马迁——大一统时代的文化巨人
专题讲座
第十六讲司马迁写俶傥英杰
第十七讲司马迁笔下的明君贤臣与开明政治思想
第十八讲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十九讲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
第二十讲寻找司马相如
专题论文:中国古代一部开明的治国宪法
——《尚书·洪范》解读
书序、书评
一、《史记》论著书序
《史记新探》序
《史记学概论》序言
《史记笺证》序
《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续篇》序
《司马迁与韩城》序
《史记与周汉文化探索》序
《史记散论》序
《司马迁及史记论稿》序
二、《史记》论著书评
《史记评议赏析》评介
精彩书摘
12.《史记研究》
张大可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出版。2002年华文出版社重出该书,扩大收文共32篇.本书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个人的《史记》研究论文专集。全书36万字,共辑文23篇,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性的论述,重点研究《史记》产生的原因和成书的历史条件。第二部分讨论《史记》疑案,主要是对司马迁生卒年、太史公释名、《史记》断限、《史记》残缺与补窜等问题的探索、考证。第三部分研究《史记》编纂学,着重讨论了《史记》的体制义例、取材、序赞、互见法、倒书以及塑造历史人物的方法等问题。第四部分论述司马迁的思想,剖析了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历史观、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民族一统思想等。第五部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史记》研究的方法理论和成果作了评述,并提出了有关推进《史记》研究的建议。所有这些部分的独立文篇,并非孤立零散或彼此无关,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撰述的,是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史记》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的结晶。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对《史记》研究旧说的诸多方面,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评述,并随之阐发出作者的判断意见。其成就首先对要求接触《史记》研究的读者,有较好的梳理作用,有利于人们对文史记》研究史的发展规模,得到一个较为全面概括的了解。由于本书是运用各种方法作综合分析,故文篇概述性强,眉目清晰,形式多样,加之文情畅达,实亦显示出作者在学术研究中的创造力。其次,虽然本书考证性的评议多于理论性的深入探讨阐发,但不繁琐引证,故常能给人提出些启发性的见解。如涉及《史记》成书的历史条件,司马迁“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和表达形式,司马迁的民族一统思想,以及评论《史记》论赞和互见法,等等,即在开拓研究领域和提出看法方面,都有所建树。本书的出现,是《史记》研究中的可喜事件。
作者对《史记》研究工作的开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对具体推进《史记》研究的某些问题,诸如组织队伍,成立研究中心,改善研究条件,编写论著目录及主题索引工具书,编辑出版资料丛书,出版全本新的《史记》注本和多种选本,从各方面组织集体攻关,最后编纂出一部集古今研究大成的会注本等各个方面,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也值得引起学术界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注意。
……
张大可文集:史记二十讲(第六卷)——图书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张大可文集:史记二十讲》的第六卷,而是另一部独立的学术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及思想的深入剖析与独特见解。 书名: 沧桑流转:中国古代士人精神探微 作者: [此处可替换为一位虚构的、具有学术声望的古代文学或历史学者名字,例如:柳岸清] 出版年份: [虚构年份,例如:二〇二三年] --- 卷首语:历史的呼吸与士人的心跳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独特且至关重要的群体——“士”。他们是文化的载体,是政治的参与者,更是道德理想的坚守者。从先秦的“学在官府”解体,到魏晋的玄学清谈,再到宋明的理学兴起,士人的地位、使命感与精神困境,始终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最为迷人的景观之一。本书试图跳出传统编年史的窠臼,以精神分析和文化史的视角,追溯这一群体如何在权力与道德的夹缝中,完成自我塑形与时代担当。 --- 第一部:先秦士的源起与定型:礼崩乐坏中的“独立人格” 本部分追溯“士”这一阶层从一个相对边缘的军事或行政辅助群体,如何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蜕变为具有明确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第一章:周礼的崩塌与“人”的觉醒 探讨礼制衰微对个体价值的释放作用。 分析“学在官府”向“私学”转移的历史必然性。 重点剖析孔子对“君子”的界定,及其对后世士人道德标准的奠基意义。 第二章:诸子百家中的“士”的职业选择 儒家士人: 仁政理想与周游列国(重点分析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内在逻辑)。 道家士人: 在乱世中寻求超脱的隐逸哲学(以庄子思想为中心,讨论“逍遥游”与士人精神洁癖的关系)。 法家士人: 以术驭世的实用主义,以及其对道德约束的消解。 纵横家士人: 作为政治技术人员的游说艺术与道德弹性。 第三章:士的“立身”:个体意志与家族命运的交织 分析早期士人如何通过“节操”来确立其社会价值。 探讨早期游侠精神中对“义”的推崇,及其与儒家“仁”的张力与融合。 --- 第二部:秦汉之际:统一帝国下的士人异化与重组 秦朝的短期统一对知识分子群体造成了剧烈的冲击,汉代则在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哲学后,展开了士人角色的重塑。 第四章:焚书坑儒的创伤:思想的地下化生存 细致考察秦代高压政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物理和精神打击。 分析汉初“黄老之学”盛行背景下,儒士的沉寂与蛰伏。 第五章:汉武大一统与察举制的建立 研究察举制如何将士人的“德行”与“才干”制度化,从而确立了士大夫阶层在官僚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探讨“独尊儒术”对士人思想单一化的影响,以及对异端思想的压制。 第六章:史学家的担当:司马迁的笔下世界 深入剖析《史记》如何成为士人精神的“镜鉴录”。 重点解析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的复杂心境,及其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追问,这构成了后世士人对历史责任感的典范。 --- 第三部:魏晋风度:士人精神的“审美化”与“出世化” 本部分着重分析在政治动荡加剧、玄学盛行的背景下,士人如何以一种近乎艺术化的方式来抵抗俗世的腐朽与压力。 第七章:玄学思潮的兴起:名教与自然的反思 解析“竹林七贤”的集体行为艺术:服饰的飘逸、言谈的放达,实则是对僵化礼教的集体消极抵抗。 “越名教而之自然”的哲学内核:探讨士人如何通过对个体生命本真的追寻,来逃避政治的污浊。 第八章:书法与诗歌:士人精神的视觉与听觉载体 王羲之的书法:从政治精英到审美楷模的转变,书法如何成为士人精神状态的即时投影。 陶渊明的田园诗:从隐逸的实践者到精神家园的构建者,构建了后世文人向往的“桃花源”原型。 第九章:门阀政治下的士人困境 探讨九品中正制如何固化了士人的阶层属性,使得“出身”压倒了“德行”。 分析士人阶层在维持其文化优越感的同时,对自身政治参与价值的迷茫。 --- 第四部:隋唐宋:士人的制度化与哲理化回归 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和理学的发展,士人再次被吸纳进入一个更具流动性和理论深度的体制中。 第十章:科举制度的再造:从贵族到精英的流动 分析科举制对寒门士人的激励作用,以及其对士人知识结构(重“经”义)的塑造。 探讨“学而优则仕”的古典理想在制度化后的实际运行中的偏差。 第十一章:盛唐气象与士人的边塞情怀 李白式的浪漫主义:对功名与自由的强烈渴求,体现了盛世下个体精神的极大扩张。 杜甫式的沉郁:在“安史之乱”中,士人责任感与个体命运的悲剧性交织。 第十二章:宋代理学与士人的“内圣”工程 重点分析程朱理学对“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强调,标志着士人精神的最高理论化和内省化。 讨论理学对士人情感表达的约束,以及它在后世引发的巨大争议。 --- 结语:流变的传统与永恒的追问 本书最后总结,尽管时代背景、政治结构、思想流派不断更迭,但古代士人对于“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与尊严”的追问,构成了中国文明深层结构的核心命题。这种对道德自律的执着,不仅塑造了他们的命运,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融合文学批评、思想史、社会结构分析,提供多维度的解读。 2. 人物侧写: 选取关键历史人物(如孔子、司马迁、竹林七贤、苏轼等)作为精神坐标进行深度剖析。 3. 概念辨析: 厘清“士”、“君子”、“贤人”等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义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