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艺思潮论/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古典文献与语言文字

中国古代文艺思潮论/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古典文献与语言文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青木正儿 著,王俊瑜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文学
  • 文艺思潮
  • 汉学
  • 古典文献
  • 语言文字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史
  • 近代海外汉学
  • 学术著作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922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8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中的一种。
  本套丛书规模宏大、版本珍贵、视角独特,所选皆为纯学术论著。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资料”所选书目,绝大部分在1949年以后未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青木正儿是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有其精深的理论造诣。本书是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潮和文艺发展大势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印证宏富就,态度严谨,极具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青木正儿,日本著名汉学家,文学博士,中国文学戏剧研究专家。被中国学术界誉为“日本新起的汉学家中有数的人物”,后更被誉为“旧本研究中国曲学的泰斗”。

目录


第一章 文艺思潮的概观
一 地方色
二 时代色
第二章 原始的文艺思潮
一 在古代文字的构成上表出的文艺观念
二 通观诗经书经中的文艺思潮甲 文学思想乙 音乐思想丙 美术思想
第三章 儒家的文艺思潮
一 诗教
二 乐教
甲 音乐的起源
乙 音乐的效用
丙 大乐与侈乐
丁 音乐与政治
戊 古乐与新乐
已 乐律与阴阳家的思想
庚 五声及八音说
三 工艺的思想
第四章 道家的文艺思潮
一 虚无的文艺思想
二 神仙思想与文艺
三 道家对於儒家文艺思想的排击
四 出世主义与自然爱

前言/序言


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风骨”与“意境”:兼论其对后世文人心境的影响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美学中两个核心且相互关联的概念——“风骨”与“意境”。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时期的文艺思潮进行宏观梳理,而是聚焦于审美范畴的精微剖析,力图揭示这两种特质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诗人笔下生成、演变,并最终构筑起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精神内核。 第一章:风骨的溯源与本体论探析 “风骨”一词,在古代文学批评中常被用以衡量作品的内在力量与精神品格。本章首先追溯“风骨”概念的早期形态,从先秦时期对“气象”的重视,到魏晋时期对“性情”与“自然”的推崇,审视其理论基础的构建过程。 1.1 早期形态:先秦典籍中的“气”与“志” 重点考察《诗经》中朴素的情感表达与社会关怀如何奠定了“风”的基础,即一种源于现实生活、直抒胸臆的生命力。讨论《楚辞》中浪漫的想象与磅礴的气势如何提升了“风”的层次,使其开始蕴含超越现实的理想色彩。分析早期思想家(如孔子对《风》的评价)如何将外在的艺术形式与内在的道德志向相联系,为后世“风骨”结合埋下伏笔。 1.2 魏晋风骨的勃兴:士人精神的投射 本节着重分析“竹林七贤”及陶渊明等人的作品如何将“风骨”推向理论高峰。魏晋士人面对玄学的兴盛与政治的动荡,其“风骨”不再仅仅是朴素的生命力,而演化为一种高洁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坚持。重点剖析曹植、嵇康等人诗文中的“傲岸”之气,探讨其如何通过语言的刚健、意象的选择(如松、竹、山)来展现内在的“骨力”。 1.3 盛唐的“大风”:气象的扩展与时代的印记 盛唐时期,“风骨”的概念被赋予了更为宏大、开阔的内涵。本章将分析李白诗歌中的“谪仙之风”与杜甫诗歌中的“沉郁之骨”。李白的“风”是浪漫主义的飞扬,是突破时空限制的想象力;杜甫的“骨”则是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是儒家“兼济天下”理想的坚韧支撑。通过对盛唐边塞诗的分析,进一步阐释“风骨”如何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形成磅礴的群体气象。 第二章:意境的生成与审美体验的深化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对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最高概括。本章将“意境”的生成机制作为核心,探讨诗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出超越有限的审美空间。 2.1 意与境的辨析:由物我交融到心物合一 “意”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哲理思考,“境”则是诗人通过具体可感的物象所营造的客观图景。本章首先厘清二者的关系,指出成功的意境并非是简单的物象堆砌或情感直述,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动态过程。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相关论述,辨析“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差异,并以宋词的成熟实践作为例证。 2.2 意境的营造手法:点染、虚实与留白 本节深入探讨实现“意境”的具体艺术手法。 点染法: 分析诗人如何选取关键的、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意象进行描绘,以少胜多,引导读者的想象。例如,通过对某一色彩、某一声音的精准捕捉,来暗示整体的氛围。 虚实相生: 探讨“实景”与“虚想”的辩证关系。实景是依托,虚想是升华。如何通过对月光、烟雨、梦境等虚化意象的运用,拓宽诗歌的审美维度。 留白艺术: 重点分析中国画论中“留白”对诗歌意境构建的启发。理解“言不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即诗人如何通过刻意的省略,将审美的主动权交给读者,实现共同的创造。 2.3 唐宋词中的意境高峰:婉约与豪放的殊途同归 宋词作为抒情文学的集大成者,将“意境”的塑造推向了精致化。分析婉约词(如李清照、秦观)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和细腻情思的刻画,营造出幽微、缠绵的“闺阁之境”;对比豪放词(如苏轼、辛弃疾)如何将家国情怀、哲理思考融入到广阔的自然景观之中,形成气象万千的“宇宙之境”。尽管表现手法不同,但二者都成功地达成了情景交融的审美高度。 第三章:风骨与意境的互渗:古典诗人的心路历程 本章是全书的论证高潮,旨在说明“风骨”与“意境”并非孤立的美学范畴,而是在成熟诗人的创作中相互渗透、彼此成就的统一体。 3.1 结构中的统一:以骨为体,以风为用 分析“风骨”作为作品的精神骨架,如何为“意境”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一个缺乏“骨力”的意境,容易流于空泛的雕琢;而一个缺乏“意境”的“风骨”,则可能沦为僵硬的说教。通过分析杜甫晚期诗作,展示其在经历巨大苦难后,其诗歌的“沉郁之骨”如何自然地渗透进对残破山河的“悲凉意境”之中,达到“以骨写境”的境界。 3.2 境界的超越:从“风骨”到“诗心”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将外部的审美范畴内化为自身的“诗心”或“诗境”。这种超越,意味着风骨的刚健不再需要外在的张扬,意境的营造也不再局限于技巧的展示,而是成为诗人生命体验的自然流露。本章将追溯这一由“学力”到“性灵”的转化过程,尤其关注陶渊明晚期对田园的回归,以及禅宗思想对宋代诗人“空寂意境”的影响。 3.3 影响的延续:对后世文人品格的塑造 最后,本书探讨“风骨”与“意境”的审美范式如何超越诗歌领域,对中国文人的整体心性与文化气质产生深远影响。它们不仅规范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更成为了士大夫阶层衡量自身修养、抵御外在侵扰的精神屏障。这种对高尚人格(风骨)与超越情怀(意境)的终极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思想的内化路径。 结论 本书通过对“风骨”与“意境”的细致考察,力图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审美体系的内在逻辑,证明其卓越之处在于成功地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宏大的时代精神、宇宙哲思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树一帜、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摆在案头,甫一翻开,扑面而来的便是那种沉淀了岁月的古雅气息,让人瞬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文风鼎盛的年代。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堆砌着晦涩难懂的古文引注,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竟是如此的细腻与灵动。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献的罗列和考证上,而是真正深入到那些古代文人心灵深处,去探寻他们思想形成的环境、情感的流变以及艺术追求的内在逻辑。尤其是在论述魏晋风度对后世文学观念的冲击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那种将“思潮”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宏大叙事,让原本零散的知识点瞬间连成了清晰的脉络,明白了为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艺的审美趣味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读罢开篇,我立刻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典美学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深度的理解,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洞察到了其演变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魅力。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关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读者来说,丛刊的定位——“近代海外汉学名著”——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尤其关注的是,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下,中国本土的文艺思想是如何被“重估”和“重新阐释”的。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梳理了中国古代自身的演进轨迹,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外在视角”的审视痕迹。这种视角带来的好处是,它能跳脱出传统文人内部的争论圈,以一种更具普适性的标准去衡量某些思想流派的价值和局限。例如,作者在分析唐代格律诗的成熟时,那种对形式美学与内容表达之间张力的探讨,似乎带有某种对西方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影子,但其根基又牢牢扎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土壤里。这种“中西合璧”的探讨思路,为我们理解中国文艺思潮在世界文化中的定位,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理论构建不太敏感的普通读者,很多时候面对纯粹的哲学思辨会感到头晕脑胀。然而,这部作品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思潮流变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叙事能力。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论述,反而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循循善诱地为你揭示历史的奥秘。特别是在比较不同时期文人对“气”、“韵”、“意境”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差异时,作者巧妙地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文人作为切入点,通过他们的生平逸事和代表作来印证理论,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可感可知。这种将宏大理论融入鲜活个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精妙。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重新翻阅那些被引用的诗句或文章片段,感受着文字背后的温度,那种学理与情怀的完美结合,真是久违的阅读享受。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为整体体验增色不少。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看到如此用心制作的学术专著实属难得。纸张的质感温润,字体清晰疏朗,即便是长篇的论述,也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引用古籍文献时的处理方式非常严谨细致,注释详尽,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尝试在阅读过程中,对照着其他几本相关领域的著作进行交叉验证,发现该书在史料的取舍和引用上的准确性极高,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消遣的读物,更是一部可以被反复咀嚼、值得被珍藏的案头工具书,那种阅读带来的充实感,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媒介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或许是它对“文艺精神的断裂与延续”这一主题的处理。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切分成泾渭分明的几个阶段,而是着重勾勒出在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之时,那些核心的文艺观念是如何潜伏、转化并最终以新的面貌重现的。例如,宋代理学兴起对词风的影响,与其说是对唐代风流的彻底否定,不如说是一种更内敛、更注重“格致”的回归。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用简单的“进步”或“退步”来标签化这些变化,而是将它们视为文化有机体在不同压力下的自然反应。这种动态的历史观,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古代艺术史的认知边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艺术史不再是线性时间轴上的一个个孤点,而是一张相互关联、充满张力的复杂网络,其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探索空间。

评分

199-100的活动,超划算,速度快,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喜欢!书到用时方恨少!

评分

今到着しました。

评分

199-100的活动,超划算,速度快,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今到着しました。

评分

[相手の名前]はどのくらいで着きそうですか?

评分

今到着しました。

评分

从细节出发,采用由点到面、繁简结合的编排和写作方式,立体呈现历史全景,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