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全史(共10卷)(精)

中国20世纪全史(共10卷)(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20世纪史
  • 历史
  • 通史
  • 近代史
  • 当代史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00642640
商品编码:1622735472
出版时间:2001-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20世纪全史(共10卷)(精)

作者:     胡绳武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05-01

版次:     1

ISBN:     9787500642640

市场价:     598.0

目录

1卷 辛刻风雷(1900-1919)

一章 危难中的祖国

二章 新思想的萌动

三章 革命派的集结

四章 前仆后继的斗争

五章 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六章 民众的抗争

七章 雷霆震神州

八章 共和制度的诞生

九章 革命政权的挫折

十章 新的斗争格局

十一章 旧势力的反扑

十二章 逆境中的奋斗

主要参考论著索引

后记

2卷 曙光初照(1919-1923)

3卷 国民革命(1924-1927)

4卷 峥嵘岁月(1927-1937)

5卷 全民抗战(1937-1945)

6卷 战略决战(1945-1949)

7卷 奠基创业(1949-1956)

8卷 曲折探索(1956-1966)

9卷 动乱年代(1966-1976)

10卷 改革大潮(1976-2000)

内容介绍

该丛书是目前国内一部全景式详述二十世纪中国百年风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多卷本大型史书。该书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内容丰富,许多材料是一次公开与读者见面。丛书共分十卷,全面记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历史,书中不仅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而且许多珍贵的史料是一次同读者见面。


史海钩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思想风貌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思想层面所经历的剧烈转型与深刻变革。我们聚焦于这一百余年间,中国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张力中挣扎、探索与重建,力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立体的近代中国图景。全书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研究领域,旨在提供多维度的历史洞察: 第一部分:帝国黄昏与现代化初探(约1840s – 1911年) 本部分重点考察清王朝末年的内忧外患,以及在内生力量与外部冲击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社会由传统农耕帝国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起步。 一、晚清的危机与应对: 我们详细梳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清廷统治基础造成的冲击。这些外部失败与内部动荡,迫使统治阶层开始反思“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旧观念,引发了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部分,本书不只是简单罗列创办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更深入分析了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局限性。我们探讨了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代表人物在引进西方技术、建立新式海陆军、兴办新式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与遇到的体制阻碍。特别是对天津机器局、江南制造总局等重要基地的运营模式、技术吸收能力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细致考察。 二、维新变法与体制的冲撞: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本书着重分析的一个高潮点。我们不仅仅关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思想渊源——特别是他们如何将儒家经典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构建“托古改制”的理论基础——更侧重于分析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这包括了保守派(以慈禧太后为代表)对权力被稀释的恐惧、地方汉族官僚的观望态度,以及缺乏广泛的社会阶层支持。变法失败后,对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怎样的精神震撼,是本书深入探讨的焦点。 三、清末新政与社会重构: 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全面的一次体制改革。我们详细剖析了新政在军事(废八股、编练新军)、教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法律(预备立宪)和地方自治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新政的推行,客观上培养了新的社会力量,如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地方士绅,他们最终成为推翻清朝的主力军。本书特别关注了“预备立宪”的进程,分析了立宪派的诉求、满汉贵族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以及最终“皇族内阁”的设立如何彻底葬送了和平过渡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共和的建立与动荡的年代(约1912年 – 1927年) 本部分聚焦于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随后军阀混战时期国家政治结构的重塑与社会思潮的激荡。 一、辛亥革命的遗产与局限: 本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力求客观。一方面,我们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另一方面,我们深入剖析了革命党人,特别是同盟会,在组织结构、阶级基础和革命纲领上的局限性,解释了为何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全国范围内的有效实施。我们详细叙述了政权如何从南京临时政府转移到袁世凯手中,以及“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早期革命道路的挫折。 二、北洋时期的权力碎片化: 军阀割据是此阶段的核心特征。本书将北洋时期的军阀划分为“中央系”、“直系”、“奉系”等主要派系,分析了他们之间的权力争夺、联盟与背叛。我们不仅仅关注军事行动,更关注军阀统治下的地方经济形态——例如,张作霖在东北推行的工业化尝试,曹锟贿选的政治丑闻,以及各派系如何利用帝国主义贷款和地方税收维持其统治。 三、新文化运动与思想的解放: 在政治极度混乱的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却迎来了空前的解放。本书将新文化运动视为对“旧道德”和“旧文学”的彻底反叛,重点分析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提出背景。我们详述了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在《新青年》杂志上进行的论战,包括白话文运动的推广、对孔教的批判,以及对西方思潮(如实用主义、进化论)的引进与本土化改造。鲁迅的杂文如何成为刺向国民性弱点的匕首,是本章节的重点解读部分。 第三部分:国民革命与现代国家的构建尝试(约1919年 – 1927年) 本部分集中探讨五四运动如何标志着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以及国民党力图整合国家、实现统一的努力。 一、五四运动的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学生爱国运动,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启蒙。本书分析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如何激化了民族矛盾,并促使知识分子群体与工人阶级开始形成初步的联盟。运动的核心转变在于,它将反帝反封建的诉求,从精英阶层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城市民众,为后续的政治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共的诞生: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方案的重要思想资源。本书详细考察了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过程,分析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传播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挑战,以及早期共产党人如何将阶级斗争理论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结合起来。 三、国民党的改组与联俄容共: 孙中山晚年对革命策略的反思是理解国民党转向的关键。本书深入分析了国民党“三大”后确立的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我们考察了苏联顾问(如越飞、鲍罗廷)对国民党组织结构和军事训练的影响,以及黄埔军校的建立在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探讨了“联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引发的争论,以及党内右派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所持的保留态度。 本书旨在通过对上述核心议题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剖析,为理解中国现代性艰难历程提供一个坚实而全面的学术参考。我们侧重于制度变迁、思想脉络与社会力量的互动,力求展现一个充满活力、冲突与变革的近世中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社会文化史特别感兴趣的人,这套书在这方面的挖掘深度,远超我此前的预期。很多历史著作往往把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视为政治经济的附庸,但在这里,它们被提升到了与重大历史事件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审视。比如,对某一时期大众娱乐方式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小幅调整,甚至是流行语的演变,都有相当篇幅的探讨。这些“软性”的历史侧面,恰恰是理解一个时代精神气质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些描述,我才真正体会到,一个世纪的翻天覆地,不仅仅是报纸头条上的那些大事,更是无数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微观断裂与重塑。唯一的遗憾是,在涉及一些少数族群或边缘群体的文化表达时,由于史料的稀缺性,其展现的侧面相对较少,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遗憾,但这或许是所有宏大叙事者都难以完全克服的结构性难题吧。

评分

购买这套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完成度”的执念,毕竟“全史”二字的分量摆在那里。在阅读的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是其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旁征博引的史料功底。能将如此庞大、跨度极长、信息密度惊人的历史进程梳理得井井有条,实在不易。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细节考证上的严谨,对于一些历史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议点,他们通常会清晰地列出不同的主要观点和支持证据,这对于追求真相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然而,也正因为这种面面俱到的求全,有时会感觉叙事的节奏稍显拖沓。比如,在处理某几个相对平缓的过渡时期时,其对具体行政法令的引用略显冗长,偶尔会打断那种历史洪流奔腾向前的气势。当然,这也许是“全”与“精”之间难以避免的取舍,对于非专业研究者而言,可能需要选择性地跳读或做笔记来保持阅读的连贯性。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套精装本绝对称得上是物有所值,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扉页和插图的质量也令人满意,特别是那些罕见的历史照片和地图的重制,清晰度和还原度都很高。我个人习惯于在阅读历史时,对照着时间轴和地理背景进行理解,这套书在版式设计上对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关键人名和地名通常都有清晰的标注或注释链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荷。不过,这套书的索引系统,我认为还有提升空间。虽然主体内容逻辑清晰,但在查找特定的小概念或人名时,需要翻阅多处才能确认信息点,特别是涉及到不同卷册交叉引用时,如果能有一个贯穿全十卷的中心索引或“人名地名对照表”会更加方便查阅。总的来说,它像是一部精雕细琢的文物,值得放在书架上,更值得在漫长的岁月里反复翻阅和品味,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不可多得的严肃参考资料。

评分

我原本以为,要全面梳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必然是堆砌材料的浩瀚工程,但翻开这本大部头,立刻被其精妙的结构和流畅的叙事所吸引。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没有陷入单一视角的窠臼。作者群似乎非常注意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声音中去构建历史的立体感。比如,在描述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社会冲击时,它会并置记录城市工人罢工的档案和乡村农民的生产笔记,使得那种“全景式”的历史图景跃然纸上,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庙堂之上的决策者。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敏感或复杂事件时的克制与审慎,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好”与“坏”的价值判断,而是呈现出事件发生时的多重逻辑和路径依赖。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因为它迫使读者不再是被动接受结论,而是主动去分析、去权衡。当然,篇幅巨大,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可靠的索引或地图辅助,否则在人名、地名和事件交叉引用时,偶尔会有一丝迷失感。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历史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宝藏!我花了整整一个夏天才把前几卷大致翻完,那种沉浸感真是无与伦比。它不像那些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史实,而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把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融入到普通人的命运和时代的脉搏之中。比如,讲到特定年代的社会思潮变迁时,作者不是简单地引用几个理论家的观点,而是会穿插大量的口述史料和私人信函的片段,读起来仿佛自己就身处那个风云变幻的客厅里,亲耳听着人们的争论与彷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描绘,那种知识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剧烈碰撞,那种几代人心灵上的挣扎与坚守,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坦率地说,要完整消化这十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投入,但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迷雾中,清晰地把握住时代的走向和人性深处的纹理。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像是在和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让你重新审视我们从何处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