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隱鷺鷥》
ISBN:9780199411733
規格:精裝 / 288頁/ 17 x 23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香港
作者:格非
出版社:牛津大學
出版日期:2014/11/25
語言:繁體中文
《金 瓶梅》是一部激憤之書,也是一部悲憫之書。在中國小說史上,無論是世界觀、價值觀、修辭學,還是對讀者所帶來的令人不安的巨大冒犯,《金瓶梅》都 是空前的。時間的流逝從未減損它的「毒素」或魅惑力。然而,在《金瓶梅》的闡釋史上,雖說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知音般的讀者和研究者,同時也積壓了越來越多的 誤會和曲解。
本書作者格非是中國的小說家,在反復閱讀《金瓶梅》的過程中,他決意把《金瓶梅》放置於十六世紀前後社會轉型和文 化變革的背景中去考察,如果 不聯繫明代的社會史和思想史脈絡,《金瓶梅》中涉及的許多重大問題,都得不到很好的解釋。《金瓶梅》所呈現的十六世紀的人情世態與中國現實之間的內在 關聯,給作者帶來了極不真實的恍惚之感。這種感覺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作者感到我們至今尚未走出《金瓶梅》作者的視線。換句話說,我們所遭遇的一切, 或許正是四、五百年前就開始發端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大轉折的一個組成部分。
為了讓那些沒有讀過《金瓶梅》或不喜歡《金瓶梅》的讀者也能瞭解本書的大意,作者有意借用了隨筆體和例話體的寫作方式。
作者簡介
格非(1964─)
江蘇省丹徒人。現為清華大學教授。1985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小說作品包括《追憶烏攸先生》、《迷舟》、《褐色鳥群》、《青黃》、《春盡江南》、《隱身衣》、《邊緣》等。作品《人面桃花》曾奪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第二屆鼎鈞雙年文學獎。
xi 序
卷一 經濟與法律
3 清河
7 清河國
8 臨清
10 鈔關
13 淮上
16 南方
20 南北方社會風習之別
25 書名之寓意
31 市井與田園
34 人人皆商
37 開中
42 西門慶的「經濟型」人格
50 新信仰的出現
53 金錢崇拜
59 白銀貨幣
65 同心圓
70 禮與法
77 蔣竹山的借票
81 「社會契約」的脆弱
87 法律與政治
93 法律的實質
97 法律之外
卷二 思想與道德
103 陽明學的投影
114 佛道世界觀
123 參禪與念佛
133 禪、淨之辨
138 無善無惡
151 真妄
161 《紅樓夢》的真妄觀
167 「誠」與「真」
176 惡人之死
183 佛眼
189 色情問題
198 倫理學的暗夜
206 自然、本然與虛無
215 倒影
卷三 修辭例話
223 老虎
226 十兄弟
230 鄰居們
234 薛嫂
239 孫歪頭
240 回頭詩的刪改
244 撞了個滿懷
248 李瓶兒
251 邸報
255 囫圇語
259 夫妻交惡
267 越界
273 邈遠
274 冰鑒定終身
278 兩個太監
284 「青刀馬」與「寒鴉兒」
286 白賚光
289 價值觀之混亂
293 道佛之別
297 方巾客
301 改文書
305 賁四嫂宴客
309 苗青案
317 紫薇花與紫薇郎
321 桂姐唱曲
327 故事
333 水秀才
338 鄭愛月因何不說話
342 半截門子
346 病急亂投醫
353 李瓶兒之死
358 二十七盞本命登
360 埋伏
365 途中風景
368 文嫂的驢子
371 幽明之分
375 重名問題
380 瞎子申二姐
384 群芳譜
388 蔡御史祭靈
391 散
396 荷盡已無擎雨蓋
399 燕還舊巢
403 芍藥花
405 陸沉
408 韓愛姐
序
一 九八七年,齊魯書社以「內部發行」的名義,出版了由王汝梅等校點的《金瓶梅》刪節本。按照學校下發的通知,確有研究需要的教師,可以提交購買申請。 當時,我還是華東師大中文系寫作教研室的一名助教,抱著不妨一試的態度打了報告,居然獲得批准。或許是此書過於「珍貴」了,我拿到書後並沒有坐下來好好閱 讀,而是忙著四處向人炫耀。這就直接導致了此書在兩個月後的失竊。
幾年後的一個晚上,在北京的白家莊,批評家朱偉和幾位作家為《金瓶 梅》與《紅樓夢》的優劣,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我因為還沒有來得及讀完《金瓶梅》,當 然不敢置喙。但朱偉先生那句「不管怎麼說,《金瓶梅》都要比《紅樓夢》好得多」的斷語,讓我這樣一個「紅迷」深受刺激。回到上海後,就立即躲進學校的圖書 館,將此書完整地讀了一遍。
不用說,我如此急切地閱讀此書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證明這樣一個固有的信念:所謂比《紅樓夢》還要好的小說, 在人世間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讀完《金瓶梅》 之後,不知為甚麼,我對朱偉先生那句明顯偏激的斷語,產生了秘密的親切感。從那以後,我開始留意收集《金瓶梅》的版本,幾乎是每隔兩三年,就要將《金瓶 梅》重讀一遍。有了好的本子,我也會將它複印出來,分贈好友;每週「金迷」,必時相切磋,引為同調。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水墨晕染感的留白,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一种古老而又疏离的氛围里。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量,那种略显苍劲的宋体,与书名本身的意境形成了完美的呼应,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底蕴。拿到手上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略微粗粝却又手感温润,让人有一种捧着一件艺术品的错觉。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松散的情况。我常常在想,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外在呈现方式其实是阅读体验的序曲,而这本,无疑奏响了一个高雅而引人入胜的序章。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过度追求时尚感的书籍,而是沉淀下来,用一种内敛而坚定的姿态,宣告着其内在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光是这份对“物”的敬重,就足以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值,感觉这不是简单的印刷品,而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文学朝圣之旅的引路牌。
评分初读几页,那种叙事节奏的把控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急于抛出情节的轻浮,而是如同一个经验老道的匠人,慢条斯理地打磨着每一个场景和人物的侧面。他似乎对时间有着一种独特的掌控欲,让某些瞬间被无限拉长,细节的描摹如同高清慢镜头,而另一些必要的过渡则被轻描淡写地略过,使得整部作品的呼吸感非常自然流畅。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城市边缘的疏离感,或是某个特定季节特有的光影变化,都被他精准地捕捉并融入了叙事肌理之中。这不仅仅是背景的交代,更是人物内心状态的外化,读起来,你会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看故事,更像是以一种第三人称的视角,悄悄潜入了故事发生地的空气分子之中。这种环境与心境的共振,是很多小说家穷其一生也难以达到的境界,不得不令人佩服其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人物塑造达到了一个令人心惊的深度。那些角色,他们不是简单的符号或功能性的工具人,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文字建构的世界里。他们的动机复杂,行为往往游走在理性与本能的灰色地带,让人在理解的同时,又会不自觉地产生质疑与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沉默”的方式,很多时候,角色之间的张力并非来自激烈的对话冲突,而是源于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语、那些欲言又止的停顿。这些沉默,比任何喧哗的独白都更具力量,它们像深埋的水压,一点点地挤压着读者的神经。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力,展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高的地方俯瞰众生,不带过多评判,只是冷静地记录下人性的矛盾与挣扎,这种疏离感反而构建了一种更真切的真实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次精彩的冒险,它既有传统文学的沉稳厚重,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语境下那种独特的破碎感与锐利。词汇的选择上,作者的精准度令人叹服,很多时候,一个看似普通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会被赋予一种全新的、极富冲击力的内涵。更让人惊喜的是,作者似乎在不断地试探语言的边界,时而使用极其工整对称的长句来构建宏大的场景,时而又骤然切换到碎片化、充满跳跃性的短句来摹写人物瞬间的思维闪回。这种风格的对比与交织,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变化和惊喜,阅读体验从单一的线性流动,变成了一种多维度的探索。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因为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那些隐藏在句子结构深处的精妙机关,这无疑是一场对阅读耐心的考验,也是一次对自身语言敏感度的绝佳训练。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作品,它拒绝被简单地归类或定义。它的主题探讨是深远的,不满足于阐述一个简单的道理,而是将一个复杂的议题像多面体一样抛给读者,让光线从不同的角度去折射出不同的侧面。读完之后,留存在脑海里的不是一个清晰的结论,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带着回响的思考余温。你合上书页,世界似乎并没有立刻恢复如常,而是带着一种被某种深刻体验过滤后的新视角。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仅仅是故事中的人物,更是读者自身在面对人生困境时,那些未曾被完全认识的部分。这种持久的、内在的震动感,才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真正伟大的核心标准,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这一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