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重返Wabi-Sabi:给日式生活爱好者的美学思考》
作者: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23日
ISBN:9789869214148
页数:96
尺寸:14.5 x 21 cm
装帧: 平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延續《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概念,
本書為日式美學喜好者關注的Wabi-Sabi系列主題第二彈!
二十年前,李歐納.科仁於一九九四年寫下《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一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每個日本人都知道、卻無法說清楚的Wabi-Sabi神祕美學。此書出版之後,引起眾人的熱烈迴響,隔年,日本才出版了日文譯本,許多創作家更以Wabi-Sabi的概念來描述他們的作品,甚至因此獲得創作靈感;更引發了眾人透過Wabi-Sabi的討論,進而學習、感受日式美學的奧義。
二十年後,作者因應大眾對於Wabi-Sabi的廣泛討論和熱愛,交出了《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本書回到源頭詳盡地從歷史脈絡、以及其他藝術領域,如文學、繪畫、戲劇、以及茶道文化等等,仔細說明了從古至今整個Wabi-Sabi的美學體系的發展過程、Wabi-Sabi如何衍繹成為日本受推崇的(高雅文化)審美標準,以及日本人怎麼將wabi-sabi的美學落實在生活的事物之中?
作者也分享了二十年來自身觀察Wabi-Sabi的心境轉折,可以說是每一位想一窺wabi-sabi日式美學宇宙的讀者們,完整、正宗的入門指南。
提到Wabi-Sabi一詞,一般人總會連想到萬物侘寂頹敗之美,
而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則是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
千利休曾說過一句名言:
在茶道的一切儀式與器具當中,重要的莫過於掛軸。
(掛在茶室凹間裡,通常是得道高僧留下的書法)
這些掛軸普遍表現出充滿禪意的原則。
作為日本茶道的一代宗師,千利休將「WABI茶」的意境發揮到極至。他一反當時奢華的茶文化,不用華美的茶器,而使用民間簡樸的茶器,回歸到茶對人內心的修持。甚至他設計的茶室空間狹小,外觀質樸,賓客要用爬的才能穿過小門進入茶室,在茶室裡,人可以隔絕於外界的困頓與煩惱,可以免除傳統社會價值束縛,創造出獨立的藝術觀與哲學觀。茶室裡的擺設甚至去除家具,直接在茶室地板上當著賓客的面泡茶奉茶,以詩意的方式營造出安貧樂道的意象。
而千利休的茶道典範,也成為許多人引述Wabi-Sabi經典的例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 Leonard Koren
藝術家、建築師、作家,居住於美國舊金山及日本東京。
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的建築作品是17歲時蓋的一間茶屋;70年代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創辦人,曾出版多本美學相關書籍,如的《Wabi-Sabi: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and Philosophers)、《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Arranging Things: A Rhetoric of Object Placement)、《如何耙草》(How to Rake Leaves)、《石與沙的花園》(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日本雜誌《BRUTUS》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譯者簡介
黃煜文
專職譯者,譯有《單一文化的陷阱》、《教父》、《我們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耶路撒冷三千年》與《虛擬貨幣經濟學》等書。
目錄
導論
Wabi-Sabi的宇宙
茶道的奧義:洄溯Wabi-Sabi 的源頭
落葉中的Wabi-Sabi:通往Wabi-Sabi的美感世界
Wabi-Sabi觀看物品的方式
Wabi-Sabi的世界:真實與虛擬之間
注釋
照片說明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但其蕴含的思考密度却相当高。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学究气的论述方式,而是选择了散文诗般的笔调,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美感。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抬头望向窗外,让文字在脑海中沉淀、发酵。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拥有”和“取舍”的看法。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我们常常被“更多”的欲望所裹挟,而这本书却温柔地指引我们回归到“足够”的边界。它探讨的不是如何拥有更多美丽的物品,而是如何与现有的物品建立更深、更有意义的联结。这种对精神富足的追求,远比追逐潮流来得踏实和令人心安。它像是一剂清新的氧气,为我疲惫的心灵注入了一股沉静而有力的能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我以往接触的许多生活方式类书籍截然不同。它没有提供一套可以复制粘贴的“清单”,也没有用时髦的标签来定义什么叫“好生活”。相反,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你耳边低语,分享他对于“时间流逝”、“物我两忘”这些宏大主题的细腻感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完美”和“残缺”时的态度,那种坦然接受事物本质的勇气,极具感染力。在如今这个追求完美无瑕的时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参照系:真正的美,也许就存在于那些不圆满、未完成的状态之中。每一次翻阅,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我的生活阅历在不断增加,对书中某些段落的理解也会随之深化。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宁静和本真的渴望。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文字和实际操作之间有道鸿沟。但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那座桥梁。它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代入感,仿佛作者正带着你穿梭在某个充满古韵的庭院里,或者静静地坐在日式老屋的榻榻米上,一同品味清茶。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抽象的美学概念,转化成了可以被日常行为所捕获的“瞬间”。比如,如何对待一盏灯光的温度,如何让一次清洗动作变得充满仪式感。这些细节的描述极其精准,读完后,我竟然开始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处理家务的节奏,不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赋予其一种专注的投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强硬的指令都来得持久有力,它真正触及了“生活方式”的核心——那是关于心境的修炼。
评分这本关于生活哲学的书,乍一看书名和设计风格,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仿佛在低语,邀请我们跳出现实生活的喧嚣,去探寻一种更沉静、更有深度的存在方式。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漫游,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没有生硬的说教,更多的是娓娓道来的引导。你会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在作者的解读下,突然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比如,对一件旧物的珍视,对不完美状态的接纳,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它不只是关于“美学”,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生活”的提问。书中对“慢下来”的阐述尤其动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丰富,往往藏在那些被我们匆忙略过的时间碎片里。读完后,我感觉内心有了一种久违的平和,对周遭事物的看法也变得更加温柔和包容,那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住了,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和纸张的质感,已经先声夺人地传递出一种克制的优雅。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感官的唤醒之旅。它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而是由无数个散点式的观察和体悟串联而成,每一章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生活场景的窗户。作者的文字功力极佳,擅长用极其精准的词汇描摹出那种难以言喻的“意境”。尤其是在谈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那种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画面感跃然纸上,让人仿佛能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听到风拂过竹林的沙沙声。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模仿”某种风格,而是引导你去“感受”生活本身的韵律。这种由内而外的审美重塑,比单纯的学习技巧要深刻得多,它改变的是你看待世界的底层逻辑,让日常琐碎也变得值得玩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