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货港台 人間失格 太宰治 木馬文化 日本文学小说
作者:太宰治(Dazai Osamu)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 2009年6月1日
ISBN:9789866488207
页数:176
尺寸: 14.8 x 21 cm
装帧: 平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简介:
在我過往的人生中,曾多次期望有人能殺了我,但從未想過要殺人。因為面對可怕的對手,我反而只想著要如何讓對方幸福。《人間失格》字面意思即失去做為人的資格,這是太宰治生平最後的一部作品,也是他重要的作品。全書由作者的序言、後記,以及主角大庭葉藏的三個手札組成,描寫主角從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痺自己,終於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在自我的否定的過程,同時也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透過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可說巧妙地將自己的一生與思想表達出來,因此也可算是他半自傳性作品,並且藉此提出身為人真切的痛苦問題,從滯澀的文中更可體會其內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後,太宰治終歸還是選擇了投水的方式,為自己劃下最後的句點。
作者简介:
本名津岛修治(つしましゅうじ),日本无赖派文学大师。出生于日本青森县津轻郡首屈一指的富豪之家,父亲同时也是位政治人物。他是家中排行倒数第二的孩子,14岁起便与友人自办「同人志」,发表小说、杂文及戏剧,对芥川龙之介、泉镜花的文学十分倾心。19岁时他迷上马克思主义,但明白马克思主义与自己的出身落差甚大,所以他与左翼运动份子的往来并未持续太久。
1930年他进入东大法文系就读,1933年开始用太宰治为笔名写作,1935年以短篇《逆行》入选第一届芥川赏候补,1937年起,正式投入小说创作。自1936年发表《晚年》后,被推崇为「天才作家」,并于1939年以《女学生》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但始终与他想赢得的芥川赏无缘。他五次自杀未遂,最后于1948年,在《人间失格》发表后,和女读者于玉川上水道投水自尽。
太宰治在短短15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30多部小说,早期包括《晚年》、《虚构的徬徨》、《二十世纪旗手》等深受注目,另有《满愿》、《快跑!梅乐斯》、《越级诉讼》等多部名作。为了生活,他曾以「黑木舜平」的笔名写了心理悬疑小说《断崖的错觉》,但太宰本身以此作品为耻。在他战后的作品中,短篇《维荣的妻子》(1947年)、中篇《斜阳》(1947年)、《人间失格》(1948年),被认为是优秀的代表作品,引起无数年轻人共鸣,《斜阳》与《人间失格》更堪称是日本战后文学的金字塔作品。
最近读完了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日本文学作品,那份沉甸甸的压抑感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捕捉,真是让人久久不能平复。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不是在讲述一个完整的人生故事,而更像是在拼凑一堆破碎的日记碎片,让我们窥见主人公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言说的孤独与疏离。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简直是大师级的,每一个场景的描绘,无论是华丽的都市夜景,还是昏暗封闭的室内空间,都精确地烘托出人物那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病态美感。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他毫不回避地撕开了“正常”生活外衣下的荒谬和虚伪,让读者不得不面对自身潜在的黑暗面。虽然阅读过程中的情绪体验是低沉的,但它带来的思考却是极其深刻的,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社会构建的那些“体面”的规则。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晦涩的梦境,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那份挥之不去的、关于“生存”本身的疑问。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能用最简洁的笔触,描绘出最复杂的人心波澜,留给读者的回味空间,远比故事本身要广阔得多。
评分我手头上的这本小说,真是一股清流,或者说,一股“泥石流”?它的文字风格极其的冷峻和疏离,像是在观察一出早已写定结局的悲剧,作者的笔触冷静得近乎残酷,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那个“异类”灵魂深处的温柔怜悯。我以前读过一些探讨存在主义主题的作品,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更为细腻和内敛。它没有宏大的哲学思辨,而是将所有深奥的命题,巧妙地植入到主人公一次次失败的社交尝试和自我毁灭的倾向之中。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扮演”的部分,那种为了融入人群而戴上面具,最终却发现面具和真脸已经难分彼此的恐慌,简直是太真实了。每次读到主人公试图与外界建立连接,却又在最后一刻被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适感彻底拉回深渊时,我都忍不住会为他捏一把汗。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提出一个永恒的、令人不安的问题:我们所认为的“正常”生活,到底是以牺牲多少真实自我为代价换来的?这本书无疑是给所有在现代社会中感到一丝丝“错位”的人准备的良药,前提是,你得有勇气直面这份“病态”的美感。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被那种强烈的、几乎是令人窒息的悲观情绪震慑住了。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失败地活着”的详尽指南。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缓慢而有规律地堆叠起各种令人不安的细节,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跟随主人公一起沉入了那个深不见底的泥潭。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关于艺术和美的描写,它们往往是主人公在黑暗中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但讽刺的是,连这份美感本身,最终也成了加剧他痛苦的一种媒介。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都似乎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废话,但又充满了诗意的暗示。我需要反复阅读某些段落,才能完全领会到作者隐藏在平淡叙述下的那种深刻的自嘲和绝望。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感到振奋或充满希望的书,相反,它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灵魂中那些不愿面对的阴影。但正是这份彻底的坦诚,使得它具有了近乎永恒的文学价值。
评分最近的阅读体验非常奇特,读完这本日本文学佳作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情世故”有了全新的、也许是更消极的理解。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交往中的那种巨大的鸿沟——个体内在的复杂性与外界要求展示的简单、积极形象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主人公的每一次尝试,无论是想讨好别人,还是单纯想融入群体,最终都以一种令人唏嘘的方式收场。我注意到作者在运用对比手法时非常高明,将主人公“滑稽小丑”的外表,与他内心深处对纯粹、真实情感的渴望,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对比。这本书的结构,就像是一个不断收紧的绳索,每翻过一页,主人公的处境就似乎更加绝望一分。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罪恶感”的刻画,那不是传统意义上道德上的审判,而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法摆脱的“原罪”,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缺陷。对于喜欢探讨人性深层结构、热衷于剖析精神困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提供的思考深度,远超一般的小说范畴。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沉浸式”阅读的书,如果你只是想找本轻松愉快的读物来打发时间,那这本书很可能会让你感到非常不适。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度内敛和克制的,但字里行间却汹涌着难以名状的情感暗流。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看着窗外放空几分钟,才能重新消化掉刚刚读到的某段独白。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英雄”或“恶人”,主人公的复杂性就在于他既是受害者,也是自我毁灭的策划者。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在暗示,在这个“正常”的世界里,拥有过于敏锐的感知力和过于丰富的内心世界,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不幸。这种对“敏感灵魂”的悲剧性颂歌,以一种极为冷静的笔调叙述出来,更显其力量。它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的书籍。读完后,那种如释重负又夹杂着一丝清醒的悲凉感,是其他很多作品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