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出版自由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出版自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弥尔顿 著,吴之椿 译
图书标签:
  • 出版自由
  • 学术著作
  • 汉译世界
  • 文化传播
  • 知识产权
  • 言论自由
  • 历史研究
  • 社会科学
  • 图书出版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063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438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58-09-01
页数: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出版自由》作者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政论家,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论出版自由》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最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吁,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我们从《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译出“弥尔顿”一文,作为附录附在原文的后面,供读者参考。

精彩书摘

乡村也必须派查访员去检查一下短笛和三弦琴到底演奏了一些什么,甚至连民歌和市镇上的每一个提琴师所奏的全部乐曲也得管管,因为提琴师就是乡下人的桃源派和蒙特·梅优①。其次,英国人家庭中的豪华奢侈的饮宴已经受到了国外的訾议,试问民族的堕落习气又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呢?谁又能来管制我们日常的狂欢饮宴呢?同时,民众常常到沽酒卖醉的酒家去闲荡,那又有谁来禁止呢?其实裁缝裁剪的服式也必须有经过许可制挑选出的头脑比较清醒的师傅来监督,以便制出不致伤风败俗的衣服。男女青年互相交谈是我国固有的习惯,那时我们也必须加以管制。试问又有谁去指定应当讨论什么、提出什么论题,而不致超越范围呢?最后,淫乐场所又有谁去禁止,宵小结群又有谁去驱散呢?所有这一切都将存在,而且必然存在。至于如何使它为害最少、引诱最小,那就是当轴诸公的治术之所在了。
如果我们从现实世界退到绝对无法实现的新大西岛和乌托邦的政体中去,那对我们目前的情况是毫无裨益的。我们必须在这个罪恶的世界中,也就是上帝指定而无法逃避的世界中制定清明的法律。这一点是柏拉图的书籍许可制所不能办到的,这种许可制必然会牵连到许多其他的许可制,那样我们就会变得荒唐绝伦、疲惫不堪而又束手无策。但那些不成文的,或者至少是非强制性的,道德教育中的宗教和世俗法律都能做到这一点。柏拉图在这儿说这种法律是共和国的纽带和每一条成文法的根基。在那些容易逃避许可制的事情中,它们将起主要作用。法纪颓废和疏忽懈怠自然是共和国的死敌,但要分别什么地方应当用法纪限制、用刑罚督责,什么地方只有说服,那便是政术之所在了。如果对成年人每一种行为的善恶问题都加以规定、限制和强迫,那么美德就将徒具空名,善行也就无须赞扬了,严肃公正和节制也就没有好处了。有许多人抱怨天意不应当让亚当逆命。这真是蠢话!上帝赋给他理智就是叫他有选择的自由,因为理智就是选择。不然的话他就会变成一个做作的亚当,木偶戏中的亚当。我们自己对出于强制的服从和爱以及被动的才干也并不推崇。因此上帝就让他自由,在他前面摆上一个诱人的东西,甚至还把这东西送到他眼前去。他的优点、取得报酬的权利和值得赞扬的节制便都包含在这种情形之中了。上帝要在我们身上产生情欲,在我们周围设置享乐之物;如果不是这些东西经过适当的调节就能成为美德的构成成分,试问上帝又何以要这样做呢?如果有人想要借消除罪恶的事物来消灭罪,那他就是个不通人事的人。因为你虽然在一个时候能从某些人身上消除掉一部分,但你一面消除,一面就集起了一大堆东西。同时,像书籍这类普遍存在的东西,也没法把罪恶从其中消除。纵使你做到了这一点,罪恶也还是原封未动地存在着。你虽然夺掉了一个贪婪之徒的全部财物,他却还是留下了一颗宝石——因为你无法剥夺他的贪婪。
《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并非一本关于书籍出版流程、行业分析或出版市场营销的著作,而是一部深刻探讨思想传播、言论自由及其社会重要性的经典文献。此书并非旨在指导作者如何将手稿转化为成品,或出版商如何策划选题,而是聚焦于一个更为宏观且根本性的问题:个体与社会在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中的权利与责任。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出版自由”这一概念进行界定、辩护与阐释。作者并非从技术层面谈论纸张、印刷或发行渠道,而是从哲学、政治和社会学的角度,将其视为一种基本人权,一种维系健康社会运行的基石。书中深入探讨了为何允许各种思想,即使是那些可能被主流社会视为激进、错误甚至危险的思想,也能够在公开场合被表达和传播,对于人类的进步至关重要。 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真理往往不是通过权威的强制灌输,而是通过自由的辩论和思想的碰撞才能逐渐显现。当所有观点都被允许公开发声,当不同的声音能够相互质疑和挑战时,那些站得住脚的真理便会脱颖而出,而谬误则会在阳光下被揭穿。相反,如果压制了异议,压制了可能挑战现有认知和权力结构的观点,那么社会就可能陷入僵化,真理的发现和传播也将受阻。 作者深刻剖析了审查制度的危害。他认为,任何形式的预先审查,无论是政府的强制干预,还是社会习惯性的自我审查,都会在思想的源头扼杀活力。审查者往往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完全理解正在萌芽的新思想的价值,他们基于当前的偏见和利益来判断,这必然会导致许多有价值的见解被扼杀在摇篮里。即使审查者出发点是好的,想要保护社会免受“有害”思想的侵扰,这种保护也往往是以牺牲更重要的自由为代价的。因为,谁来定义“有害”?而谁又能够准确地辨别真正的有害,而非仅仅是不符合当下潮流的创新? 书中对“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出版自由被视为言论自由在印刷和传播领域的延伸,是实现大规模思想交流的必要途径。没有出版自由,个体即使有言论自由,也难以将自己的思想有效、广泛地传播出去,从而难以对社会产生真正的、有深度的影响。这种传播的自由,意味着不受阻碍地使用印刷工具(在书中那个时代,主要是印刷术)将思想记录下来并分发给公众。 作者也并非盲目地鼓吹毫无节制的自由。他承认,在极端情况下,例如煽动暴力或诽谤个人,自由可能需要界限。然而,他坚决反对在这些极端情况之外,以模糊不清的理由来限制普遍的出版自由。他认为,对于那些可能被视为有害的言论,更有效的处理方式是公开反驳和辩论,而不是通过压制来掩盖。事实和理性比强制沉默更能有效地对抗错误的观点。 《论出版自由》的论证方式极具说服力。作者常常运用历史的例子、逻辑的推理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来支撑其观点。他并没有回避出版自由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但他认为,这些风险与出版自由本身所带来的巨大益处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相信,一个允许充分思想交流的社会,其成员能够通过学习、反思和讨论,更好地辨别真伪,形成更明智的判断,从而更有能力应对挑战。 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提醒我们,新闻自由、学术自由、艺术自由等概念,都根植于出版自由的土壤。没有一个允许不同声音自由表达的社会环境,这些自由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对于任何关心思想传播、社会进步、个体权利以及政治自由的人来说,《论出版自由》都是一本必读之作。它挑战我们去思考,我们愿意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一个允许质疑、允许犯错、允许新思想自由生长的社会,还是一个被统一的、被审查的、被禁锢思想的社会。这本书所倡导的出版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性的尊重,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承诺。它是一次关于知识、自由与社会的深刻对话,其回响至今仍激励着人们为更开放、更自由的思想环境而奋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刚读完,真是意犹未尽。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出版的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信息传播的边界和价值。作者的论述深刻而有力,他不仅回顾了出版自由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哲学根源和社会意义。 我尤其被作者对于“真理”与“谬误”之间关系的探讨所吸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被各种观点所裹挟,难以辨别真伪。而作者的论述,如同拨开迷雾的灯塔,引导我们思考:出版自由究竟是为了保护所有声音,还是为了让更接近真理的声音脱颖而出?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读者自己去探索。 书中对于言论审查的批判也让我感触颇深。作者用历史上的种种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审查制度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以及对个人思想的压抑。他强调,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是“错误”或“危险”的思想,也需要被允许表达,因为只有在公开的讨论中,它们才能被反驳、被修正,最终让真理更加清晰。这种对自由辩论的捍卫,在当下尤显珍贵。 整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从历史溯源到理论探讨,再到现实意义,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的语言流畅而富有逻辑性,即使涉及复杂的哲学概念,也能够被清晰地阐述。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甚至会拿出纸笔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经典著作。它让我对出版自由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概念,上升到了一种对社会责任和个体权利的深刻认知。我相信,任何对思想自由、信息传播和社会进步感兴趣的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它不仅仅是一本“读完就忘”的书,更是一本能够改变你思维方式的书。

评分

最近偶然翻阅了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观点,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长久以来对出版的固有认知。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浅层的“是什么”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根本问题。 他对于信息如何被传播、被筛选、被塑造的分析,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并非天然存在,而是经过了重重“把关”的产物。而出版自由,正是对这种“把关”行为的边界的探讨。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对出版自由的不同解读和实践,这让我看到了自由的脆弱,也看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公共领域”的强调。他认为,出版自由的意义在于为公众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种观点得以碰撞,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理解。这种对公共利益的关注,让出版自由的讨论不再仅仅是学术性的,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书中的论述,有时候会让我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作者提醒我们,自由并非理所当然,它需要每一个公民去理解、去捍卫。当我们享有信息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辨别信息、理性思考的责任。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对信息时代中的个体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它教会我如何去质疑、去分析、去独立判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许多社会现象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心灵鸡汤,也是一本发人深省的社会教科书。

评分

初读此书,便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出版自由这一抽象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勾勒得鲜活而具体。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次关于出版自由的争论背后所蕴含的权力结构、社会思潮以及哲学理念。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言论的边界时,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绝对主义立场。他承认,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自由的表达可能会带来伤害。然而,他同时也警惕地指出了,过度限制自由表达的风险,往往会比其潜在的危害更大。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的视角,让我对“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有了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的理解。 书中对“公众知情权”的强调,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作者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信息流通畅通的社会,公众有权了解真相,有权接触到多元的信息。出版自由,正是保障这一权利的重要基石。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展示了信息的不透明如何导致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愚昧。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出版自由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的宏大视野。他认为,出版自由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表达权,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知识积累和观念革新。每一次对出版自由的捍卫,都是对人类理性探索和思想解放的推进。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让我感受到了这本书所承载的厚重意义。 这本书所传递的,是一种对自由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真相的不懈追求。它不仅仅是对出版行业从业者的指南,更是对每一个关心社会发展、追求真理的读者的启迪。它让我明白,出版自由的意义,远不止于文字的印刷和传播,它关乎着一个社会能否保持活力,能否不断向前。

评分

怀着对“名著”二字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智力的冒险。作者的文字,如同精密的仪器,将出版自由这一复杂的议题,分解成无数个可以被观察、被分析的细节。 他对于“审查”制度的剖析,简直入木三分。他并没有将审查者描绘成脸谱化的恶棍,而是揭示了其背后往往根植于恐惧、偏见,甚至是“善意”的伪装。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洞察,让我看到了限制出版自由的根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书中对于“言论自由”的辩护,并非是无原则的鼓吹。作者清晰地阐述了,自由的言论并非意味着不受约束,而是需要建立在理性、尊重和负责任的基础之上。他提出的“危险言论”与“不受欢迎的言论”之间的区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界限的工具。 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出版自由仅仅局限于西方语境。他广泛地引用了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例子,展现了出版自由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和独特性。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追求思想解放过程中的共通性,也看到了不同文明的智慧。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知识传播”重要性的论述。他认为,出版自由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从而提升全人类的福祉。这种对知识价值的肯定,让我感受到了这本书所蕴含的理想主义色彩。它激励着我去思考,作为一名信息的接受者,我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出版自由,来丰富自己的认知,也回馈社会。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升级”的书。它提出的问题,往往比给出的答案更具价值。它不是一本能快速读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去反复咀嚼、慢慢消化的书。它所带来的思想启迪,将会在我的心中持续发酵。

评分

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一开始,我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个标签,总归有些分量。然而,越是深入阅读,越是被作者的洞见所折服。 他对于出版自由的定义,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僵化的概念。相反,他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受到社会、政治、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出版自由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开放的想象。 书中对于“市场力量”与“出版自由”关系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作者并没有回避市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商业利益对内容的影响,但他同时也强调,健康的出版市场,反而是保障出版自由的重要支撑。他提出的解决之道,并非简单的“反市场”,而是如何在市场框架下,更好地实现出版的公共价值。 我被作者对“公共知识分子”角色的强调所吸引。他认为,出版自由的实现,离不开那些敢于发声、敢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是真理的探索者。这本书,仿佛也是在召唤我们,成为更加积极的、有责任感的知识传播者和接收者。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文中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推崇。他认为,出版自由不仅仅是允许人们自由地表达,更是鼓励人们自由地去质疑、去反思、去批判。只有通过不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才能让社会不断进步,才能让真理的光芒更加耀眼。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场关于“何为自由”的深刻思辨。它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它是一本能够让你在阅读后,重新审视自己与信息、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它是一本值得推荐给任何对思想自由和社会进步感兴趣的人的书。

评分

很好,正版书。可以买!

评分

求不错,内容不多,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

《人类知识原理》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主要哲学著作。此书所论述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对后来西方哲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原书1710年出版。书中集中阐述了贝克莱(旧译柏克莱)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只要否定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就可以驳倒唯物主义,“移掉”无神论的基石。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事物只是观念的集合

评分

橙活动买的 划算

评分

橙活动买的 划算

评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评分

全新正版 外观整洁 印刷精美

评分

《论出版自由》作者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政论家,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论出版自由》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最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吁,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评分

趁着优惠券没过期,先买了再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