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社会学研究。我一直对“群体心理”和“社会认同”这些概念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它并非以宏大的历史事件为主线,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构成这个历史的无数个“小我”。我看到了在信息被严密控制,社会舆论被高度统一的背景下,个体是如何逐渐接受一种新的现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书中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的描绘,比如商店里的商品变化,街头巷尾的谈话内容,甚至是一些家庭聚会的气氛,都透露出一种深刻的社会变迁。我读到了一些家庭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产生的裂痕,也看到了在共同的生存压力下,人们是如何互相依附和取暖的。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事实”呈现,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种“不插嘴”的叙事方式,反而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德国人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和理解,即使我可能无法完全赞同他们的某些选择,但我能理解他们为何会那样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是少数人的舞台,更多的是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身不由己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评分刚合上《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这本书,心中百感交集。它挑战了我过去对那个时期德国人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只要是德国人,就应该对纳粹的罪行负有某种程度的责任,或者至少应该是明确的反对者。但这本书却展现了那个时代德国社会令人不安的复杂性。它不是一本控诉的书,也不是一本辩护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存在的软弱、妥协,以及在被剥夺了真正自由的情况下,对“自由”的扭曲认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描述日常生活的片段,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对话,那些在恐惧和压抑中小心翼翼的表达,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社会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的。我开始反思,当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当社会压力无处不在时,作为个体,我们有多大的可能去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人性依然有着闪光点,也看到了这种闪光点是如何被淹没,又是如何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的。它让我重新审视“自由”的含义,以及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个体的选择和责任。
评分最近终于读完了《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这本书的名字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那个时期充满好奇,想知道普通德国人在纳粹统治下究竟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普遍支持还是被迫沉默,亦或是存在着其他复杂的情感。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简单粗暴的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生动详实的史料,将我带入了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我被书中描绘的日常生活深深打动,不仅仅是那些历史课本上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那些鲜活的面孔,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选择。我看到一个面包师在严酷的经济压力下,如何在政治宣传和现实生活之间摇摆;我读到一位家庭主妇,如何在物质匮乏和精神压抑中维系家庭的运转;我也了解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也总有人在暗中坚持着自己的良知和原则,尽管他们微不足道,但却散发着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辉。作者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一层层剥开历史的面纱,让我看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渺小。读完这本书,我对“自由”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演进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是一次极其震撼的精神洗礼。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揭示了在纳粹政权之下,德国社会的肌理是如何被侵蚀和扭曲的。我一直以为,经历过那样一场世界大战,关于纳粹德国的叙事应该是清晰而单一的,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那个时期德国人的复杂心态。有狂热的拥护者,有沉默的大多数,也有暗中抗争的少数。作者没有回避任何令人不适的细节,从日常的邻里关系到工作场所的氛围,再到家庭内部的对话,都仿佛被放大镜仔细审视。我惊叹于作者挖掘史料的功力,那些来自日记、信件、访谈的零散信息,在他手中汇聚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看到了普通人如何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学会了小心翼翼地表达,学会了在公开场合说一套,私下里想一套。更让我深思的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时,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如何被重塑的。这本书让我不再简单地将那个时期的德国人视为一个同质化的群体,而是看到了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妥协,以及他们对“自由”各自不同的解读,即使这种解读是在被剥夺了真正自由的情况下。
评分《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这本书,如同一部沉重的史诗,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腻和深刻,描绘了德国人在纳粹统治下的生存状态。我被书中对于细节的极致关注所震撼,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历史叙事,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普通德国人的生活肌理之中。我看到了人们是如何在被禁止的对话和被允许的宣传之间小心翼翼地行走,如何在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压抑中寻找一丝慰藉。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呈现了那个时代德国人复杂的心理图景:从对新政权的狂热拥护,到在现实压力下的随波逐流,再到内心深处的隐秘抗拒。我被书中那些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声音所打动,它们可能微弱,可能矛盾,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社会是如何在巨大的变革中被重塑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的堆砌,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我不再简单地看待“纳粹德国”这个标签,而是看到了生活在这个标签下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无奈,以及他们对“自由”这个词语,在那个特殊时期所赋予的,令人心酸的含义。
评分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其实呢?
评分特别好的书特别好的书
评分迈耶出生于芝加哥,在犹太教改革派影响下长大。高中毕业于恩格尔伍德中学,受过以拉丁语等古典语言为主的古典教育。1925—1928年,于芝加哥大学学习,但未获得学位。1928—1929年,在美联社、《芝加哥晚邮报》和《芝加哥晚间美国人报》担任记者。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路易斯维尔大学以及美国之外的一些大学,并担任民主机构研究中心的顾问。1955年,迈耶出版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在德国为本书做调查期间,他成为贵格派教徒,其后又作为反战人士闻名于世。1986年,迈耶逝世于加利福尼亚的卡梅尔小镇。 米尔顿·迈耶(Milton Mayer, 1908—1986),德裔美国犹太人,记者、教育家、杂志专栏作家。因其卓有见识却备受争议的文章而获乔治·波尔克国际报道奖和本杰明·富兰克林新闻奖。除本书外,另著有《兽类的本性》(The Nature of the Beast),《不可能的艺术:对捷克反抗的研究》(The Art of the Impossible: a Study of the Czech Resistance),《一个人能做什么·》(What Can a Man Do·)等,以及合著《教育中的革命》(The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评分京东快递头天晚上下单第二天就到了,非常快,可以继续好好看书了。
评分现实意义
评分好好…………………………
评分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不错。。。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