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切入角度新颖,由十个非常精彩的小人物故事构成,读起来引人入胜,且发人深思。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代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在众多记述希特勒千年帝国垮台后德国的书籍中,本书是最具可读性和最具启发性的著作之一。
内容简介
米尔顿·迈耶,德裔美国犹太人,身份复杂的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二战时他曾是一名拒服兵役者。“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这个问题吸引他在战后旅居德国,并与当地的德国家庭共同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由此了解纳粹统治下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故事,也催生了这本极具影响的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访者。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是十分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征服了伟大的和平庸的德国人的心灵,也压垮了他们。迈耶精辟地写道:德国对纳粹主义的积极性很明显就是“小人物变疯了”。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关乎德国人,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
作者简介
米尔顿·迈耶(Milton Mayer, 1908—1986),德裔美国犹太人,记者、教育家、杂志专栏作家。因其卓有见识却备受争议的文章而获乔治·波尔克国际报道奖和本杰明·富兰克林新闻奖。除本书外,另著有《兽类的本性》(The Nature of the Beast),《不可能的艺术:对捷克反抗的研究》(The Art of the Impossible: a Study of the Czech Resistance),《一个人能做什么·》(What Can a Man Do·)等,以及合著《教育中的革命》(The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迈耶出生于芝加哥,在犹太教改革派影响下长大。高中毕业于恩格尔伍德中学,受过以拉丁语等古典语言为主的古典教育。1925—1928年,于芝加哥大学学习,但未获得学位。1928—1929年,在美联社、《芝加哥晚邮报》和《芝加哥晚间美国人报》担任记者。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路易斯维尔大学以及美国之外的一些大学,并担任民主机构研究中心的顾问。1955年,迈耶出版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在德国为本书做调查期间,他成为贵格派教徒,其后又作为反战人士闻名于世。1986年,迈耶逝世于加利福尼亚的卡梅尔小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作为一名兼具德国血统和犹太信仰的美国自由主义新闻记者,米尔顿·迈耶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秉承良心的公正与无情的诚实。正是这一点赋予本书强大的冲击力量。
——沃尔特·L.多恩,《星期六评论》
德国问题再次成为了我们政治的核心。对其根本性的探讨,不会比这部著作更出色、更人道和更清晰洗练了。
——奥古斯特·赫克舍,《纽约先驱论坛报》
在记述希特勒千年帝国垮台后的德国的众多书籍中,本书是最具可读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
——汉斯·科恩,《纽约书评》
“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这是十位守法公民的生活故事。对今天来说,这部关于德国人的极具远见的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及时。对于任何想要了解这个欧洲最混乱也最麻烦的国家的人而言,本书都是必读之作。
——约翰·费舍尔,《哈波斯月刊》
目录
1966年版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十个人
克罗嫩贝格
1.十个人
2.人们过的生活
3.希特勒和我
4.“你们会做什么呢?”
5.入党的人们
6.阻止共产主义的手段
7.“我们用我们的血脉在思考”
8.反犹的骗局
9.“每个人都知道”,“没有人知道”
10.“我们基督徒有此义务”
11.战败者的罪行
12.“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13.“但一切都太晚了”
14.集体的羞辱
15.复仇者:海因里希?希尔德布兰特
16.复仇者:约翰?凯斯勒
17.复仇者:日耳曼人的狂热
第二部分 德国人
热浪
18.不存在这样的事物
19.高压锅
20.“皮奥里亚高于一切”
21.居住区中的新来的男孩儿
22.居住区中两个新来的男孩儿
23.“在法国,人像上帝一样啊”
24.但一个人必然要相信某种事物
25.随时随地的恐慌
第三部分 动机和对策
审判
26.破碎的石块
27.解放者
28.再教育者的被再教育
29.不情愿的不死鸟
30.刚刚来到世上的人们
31.和平的较量
32.“我们和苏联人是一样的?”
33.马克思与米歇尔的对话
34.后患无穷
致谢
精彩书摘
1.卡尔一海因茨.施文克,冲锋队队长和守门人
(以前是裁缝),54岁
时间接近1938年11月9日午夜,克罗嫩贝格的党卫军分队长屈林走进位于法兰克福人广场和城墙路弯角处的猎人宫。他说道:“今晚将烧掉犹太会堂。”
根据当时发挥领导作用的人和见证人在十五年后重构的场景,那时在这家客栈的公用室里共有20或25位身穿制服的冲锋队预备连——由50岁以上的人组成——成员,还有5或10位顺便过来的冲锋队其他中队的成员。客栈的老板在1948年证实说,那天晚上没有其他客人,他“进进出出”公用室,没有听到任何谈话,也不记得都有谁在场。
屈林讲完后,冲锋队队长施文克转向公用室的士兵们说:“你们已听到指挥官所说的话了。那些想要帮忙的,跟我到贵宾室。”
指挥宫屈林说,“我会回来”,然后离开了客栈。
根据证人证词,在场的一半人跟着施文克到了贵宾室,并关上了门。施文克从里面又打开门,说“不要酒了”,然后再次关上了门。那些留在公用室的人坐在那里静默了一会儿,然后开始小声地交谈。他们后来证实他们能听到贵宾室里的谈话,但听不清谈话内容。
20分钟后,党卫军分队长屈林又走进了猎人宫。大约有12个人留在了公用室中,他们正在吃着黄油面包、喝着咖啡、玩着纸牌(Skat)、读着报纸或者只是坐在那儿。他们站起来说道:“希特勒万岁一一”
“他们还在里面吗?”指挥官屈林问道。
“是的,指挥官先生。”
屈林打开贵宾室的门,里面的谈话停下了。里面大概也是12个人,他们站起来说:“希特勒万岁——”
“我们出发吧,我们出发吧,”指挥官在门口说道,“你,冲锋队队长。”
“是,指挥官先生”,施文克答道,“我想派两个人去侦察一下。”
“你带一个人去,队长。”
“是,指挥宫先生。嘿,克拉默(Kramcr),跟我来。剩下的原地待命。”
“我会回来。”指挥官说道,而后他又离开了。
施文克和克拉默顺着城墙路向西走。走过半个街区,来到舒哈特(Schuchardt)咖啡馆前,他们停下来,站在漆黑的咖啡馆人口处。克拉默仔细看了看街道说“没有警察”。
……
前言/序言
1966年版序言
假定时下的一本小册子在一百年或一千年后再版,那么,它自始就具有永恒性,对此可能没有任何疑问。但如果它十年后就被再版,而且作者在预先根本没有得到告知且没有进行伤筋动骨修改的情况下再版,那么,这位作者是幸运的。十年间,“世事”变迁,但没有如作者曾经预示(或似乎预示过)的那样改变。要是他没有写过第一版中的那些文字,那他现在会呈现给读者多好的东西啊。那就让他做些改动吧,拿出最新稿——出版商对这些琐事非常大度。
我总是怀着极美好的希望,且做事小心谨慎。在这一版中,我利用出版商的慷慨,对第一版做了全面的修改,我确信这样做是稳妥的。这次修改在数量上一共涉及两个词。我在参考文献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之前添加了“已故”一词,在现代专政的摘要参考中用“斯大林”替换了“马林科夫(Malenkov)”。要不然,这本书就和第一版没有任何区别了,如果说我必须承认书中存有错误(以上那两个词除外),那我一定会承认的。
世事皆变,但有一事例外。甚至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家们(Schoolmen)也承认上帝全能的局限性:上帝不会改变过去。在他空闲之时,他会显现过去或者让人们在无意中发现过去。但他不会改变过去。我的十位纳粹朋友在前纳粹时期及纳粹时期的生活——以及像他们一样的其他数百万德国人——与十年和二十年前一样,并将会始终如此。就我那时对他们生活观察和记述的程度而言,这篇报道在很久以前就是完整的。过去十年的诸多事件揭示出的一切[包括受发生在以色列的艾希曼(Eichmann)事件的强迫而在德国所进行的那些审判],都没有改变我的十位纳粹朋友所描绘的有关他们自己生活的画面。
本书在初版时,受到一些批评家的关注,但根本没有引起公众注意。纳粹主义终结于柏林的地堡中,而且在纽伦堡的法庭上已签署了它的死亡证明。它已在轰炸声中灰飞烟灭。现在,只剩下了位于美国人和俄国人之间的碎片瓦砾。美国人和俄国人他们对立着,直面彼此,武装到牙齿。没人想要聆听已经完全消逝和被完全遗忘的事物——尤其没人想来倾听数百万人的鲜血却没能换来任何明确持久的事物。希特勒攻击文明世界,而文明世界——最为幸运的是还包括了野蛮的俄国人——则消灭了他。够了(Basta)。
但是,即便在当时,文明世界已经非常不满意它过去的所作所为,甚至不满意它当时的所作所为,以致设法停止其在行之事,并对其过去的作为进行长期的思考和审视。
那些被洪流裹挟的灵魂:1933-1945年间德意志的群像 这是一段浸透着血与泪的岁月,是德意志民族历史上最深刻的创伤与反思。1933年至1945年,希特勒的纳粹政权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又以毁灭性的结局收场。在这短短的十二年间,德国社会被翻天覆地的变革所席卷,每一个个体,无论身处何种阶层,都无法置身事外。他们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或随波逐流,或奋力挣扎,或沉默旁观,或误入歧途。本书试图深入挖掘这段时期普通德国人的内心世界与生存状态,描绘一幅宏大而细致的群像,展现那些在集权主义阴影下,个体如何经历认同的迷失、道德的考验以及生存的挣扎。 一、 黎明的迷雾与狂热的崛起:希望与幻灭交织的年代 1933年初,德国仍然笼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阴影下,经济萧条,政治动荡,社会分裂。 Weimar共和国的民主实验疲惫不堪,民众普遍渴望秩序、稳定和国家复兴。就在这样的土壤中,阿道夫·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以其极具煽动性的言辞、清晰的民族主义纲领以及对“强人政治”的承诺,迅速赢得了大批追随者。 本书将首先聚焦于纳粹党上台初期,德意志社会的普遍心态。许多人,尤其是失业者、中产阶级、农民以及那些对共和国感到失望的人们,看到了纳粹党所描绘的“光明未来”——一个强大、统一、繁荣的德国。他们被“民族复兴”、“铲除共产主义威胁”、“恢复民族尊严”等口号所吸引,愿意相信这个新的政权能够解决国家面临的一切难题。对于一部分人而言,这是一种对秩序的渴求,一种对摆脱困境的朴素愿望。对于另一部分人,则是一种深植于历史的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一种对“伟大战败”的补偿心理。 同时,本书也将深入探讨纳粹意识形态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德国社会的各个角落。纳粹所宣扬的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对“敌人”的妖魔化,是如何被宣传机器放大,并逐渐转化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甚至推崇的“真相”。我们会看到,在经济危机、社会不安的背景下,将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左翼人士乃至部分知识分子等群体描绘成“民族的毒瘤”和“国家的敌人”,对于缓解社会矛盾、转移民众注意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许多普通德国人,他们可能并非天生的刽子手,但他们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种仇恨的逻辑,甚至成为了这种仇恨的工具。 二、 在铁腕之下:生存的智慧与道德的妥协 随着纳粹政权的巩固,德国社会开始经历深刻的改造。集权主义的铁腕逐渐收紧,个人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本书将着重描绘在这个高压统治下,普通德国人的生存状态。 对于那些被纳粹视为“敌人”的群体,如犹太人、政治异议者、罗姆人等,他们的生活变成了炼狱。本书将通过历史资料和个人回忆,展现他们如何在迫害、歧视和恐惧中艰难求生,以及无数人在绝望中进行的抵抗或无奈的屈服。 然而,本书更关注的是那些在纳粹体制下,看似“正常”生活的绝大多数德国人。他们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秩序?他们的工作、家庭、社交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职业与社会: 纳粹政权通过“日耳曼化”政策,驱逐或压制“非雅利安人”和政治不忠者,为“忠诚的”德国人创造了工作机会。许多人因此获得了晋升,或者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他们享受着经济复苏带来的改善,并因此对政权产生认同。本书将展现这种“利益驱动”下的顺从,以及由此产生的集体性的麻木。 家庭与教育: 纳粹政权试图将家庭和教育机构变成灌输其意识形态的工具。“希特勒青年团”、“德意志少女联盟”等组织,将年轻一代的思想牢牢掌握在政权手中。父母们如何在教育子女时,面临着选择——是遵从政权的教诲,还是保护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家庭内部,是否也因此产生了裂痕? 集体主义与个人: 纳粹强调集体主义,鼓吹“人民共同体”的理念。个人被要求服从集体,放弃独立的意志。本书将探讨,当个人被置于集体的洪流之中时,个体的思考能力是如何被削弱的,个人责任是如何被模糊的。许多人可能只是为了不被孤立,为了融入群体,而选择了沉默和服从。 信息与宣传: 纳粹政权对信息进行了严密的控制,通过广播、报纸、电影等一切宣传工具,塑造着民众的认知。本书将分析,在信息被单一化、扭曲化的环境下,普通德国人是如何形成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是否真正相信政权的宣传,还是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相信。 三、 战争的阴影与良知的拷问:从狂热到幻灭的转变 随着战争的爆发,德国社会进入了更加严峻的阶段。初期的胜利带来的狂热逐渐被战争的残酷和日渐衰败的局势所取代。 战争的代价: 本书将展现战争给普通德国人家庭带来的巨大创伤。亲人的离去、物资的匮乏、城市的轰炸,让许多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恐怖。曾经对战争充满幻想的年轻人,在战场上目睹了血腥与死亡,他们的信仰开始动摇。 道德的沦丧与良知的觉醒: 随着战争的深入,纳粹政权为了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采取了更加极端的措施,包括大规模的奴役劳工、残酷的镇压以及对犹太人的系统性灭绝。本书将探讨,在这种背景下,普通德国人的道德良知面临着怎样的拷问。是否有人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求自保?是否有人在目睹罪行时,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挣扎?是否有少数人,在危险中挺身而出,施以援手,或者进行暗中的抵抗? “受害者”叙事的形成: 随着战争的失败日益临近,一些德国人开始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将战争的责任推卸给外部因素或领导者。本书将分析,这种“受害者叙事”是如何在战后形成的,它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自身责任的深刻反思。 四、 历史的回响:个体命运与民族记忆 1945年,纳粹德国的覆灭,标志着一段黑暗时期的结束,也开启了漫长的反思与重建之路。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挖掘在宏大历史叙事背后,那些普通德国人的个体命运。他们中的许多人,经历了从狂热的追随者,到茫然的旁观者,再到战后被审判或被孤立的群体。他们的经历,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沉默,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本书将通过大量生动的个案,如那些在纳粹党内担任职务的普通人、在集中营附近生活的居民、在地下从事反抗活动的知识分子、在后方默默承受战争之苦的家庭主妇、以及那些在战后努力寻找自身定位的个体,来展现这段历史的多重面向。 这是一次对集体记忆的梳理,也是一次对个体责任的追问。通过深入挖掘1933年至1945年间德意志民族的复杂面貌,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极权主义的危害、意识形态的蛊惑、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及其后果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悲剧并非仅仅是少数人的罪恶,更是无数个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集体选择与沉默所共同铸就的。理解这段历史,就是理解人性的脆弱与复杂,理解我们自身在面对权力和诱惑时的潜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