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邓云乡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77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989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邓云乡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8
正文语种:中文

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史大家邓云乡还原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生活,那时的北平是文化都城,书中记录了文化人荟萃的学府往事,介绍了文化人常去的帝都旧景,回忆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旧事。作者说,“那时候的生活是缓慢而讲究的”。

内容简介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文史大家邓云乡先生追述文化古城时期(1928-1937)的黄金时代,回忆了文化古城的学府往事、环境气氛、学人轶事、文化艺苑等,从中西贯通的学术到悠闲惬意的日常生活,立体勾勒出一部古城的文化生活史。

作者简介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室名水流云在轩。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邓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燕京乡土记》、《红楼风俗谭》、《水流云在书话》等。

目录

“文化古城”简说
学府述略
北大
清华
师大
北平大学
交大
艺专及其他
燕京大学
协和
辅仁
中法
中国大学
朝阳及其他
私立中学
教会中学
公立中学
小学、幼稚园
其他学校
费用
种种考试
教材与教法
学生和教员
课外及其他
环境气氛
国立图书馆
其他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
书市、书铺、书摊
文房四宝
古玩
书画鉴别
裱褙
《世界日报》
中国营造学社
展览
《旧都文物略》
燕京风俗画
教授生活
学人轶事
任公词联
王静安
柯劭忞
胡适之寿酒米粮库
逛什刹海
诗之战
章孤桐
《曲园课孙草》
学人长寿
叶遐庵
刚主夫子
《北平笺谱》
版本学家
金石文字学家
诗人之死
凤凰因缘
徽因教授
颉刚先生
八道湾老屋
北大老学生
《丛碧词》
羡季先生
巡捕厅邓氏
汪教授日籍太太
艺苑杂记
南张北溥
大千艺事
刻瓷家
芝木匠
旧王孙
彡画师
胡子谈趣
雪涛先生
末代状元
“中旅保姆”
“尚书客厅”
唐若青
医院名医
记“协和”
外科名医
息园老人
伤寒专家
太医院世医
校景情思
老北大
红楼
清华花事
清华校庆记趣
燕园秋色
燕东园
未名湖冰
假期生活
看小说
考试前后
潇洒的暑假
买药
渔阳鼙鼓
“七七”临近
“摆不下书桌”
一张号外
半张报纸
沧桑而后
战前经济生活
沦陷期间略述
后记
校后检讨
附录
原版代序谭其骧

精彩书摘

  学府述略 清华
  清华,是文化古城学界中的“天之骄子”。在前文介绍北大时,我曾引用了当时流行着的几句话道:“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好通融。”这几句话前两句话好理解,后面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一些名家闺秀们,各校女生中,在考虑终身大事,物色婚姻对象时,北大、师大毕业生均不在眼中,最好是欧美留学生,不然清华、燕大的毕业生还可“通融通融”,也就是差强人意了。从这几句谚语中,可以看出当时清华的社会声誉,不过遗憾的是,记得这几句话,而且明白它意思的人,如今都已经老了。
  ……
  自从一九二八年政治中心南迁后,直到“七七事变”,北平市面上全靠一些学校来点缀,其中以清华的钱最多,最可靠。三十年代中,有人写文章介绍说:单是厕所手纸一项,每年就要开销银元三千元(后改“法币”),如果住在北京饭店嫌水汀不够热,那就请到西郊清华来住,保险你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时,在室中穿件羊毛衫就很舒服;如果你觉得北京饭店的冰激淋还不够可口,那你也请到清华来,南门外不远成府(村名)街上小铺中的三毛大洋一杯的冰激淋,包你满意。这据说是燕京司徒雷登都称赞过的……
  清华的校舍在外观上虽然没有燕园未名湖畔的绿琉璃瓦、画栋雕梁的楼台漂亮,但是在实质上比燕京的好得多,在全国说来,当年是罕与伦比的。先说面积就有一千多亩。潘光旦先生在《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中写道:
  一所千把亩的王爷园子里住上起初只二百几十个学生,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五六百人,居住与游息的条件是足够宽敞的。铁床、钢皮绷、厚草垫,四个人一大间,另有自修室……图书馆里的座位一直有富余。池边、林下、土山坡上的石磴,到处是读书游息的好去处。满园是花木,九秋的菊花,除园艺工人广泛地培植外,又有一位姓杨的搞斋务工作的职员出色当行地加以指导,尤为量多质美,据说极盛时一年曾培育到两百个品种。记得每年暑假回家,一到开学期近,就一心指望着返校,说明学校的吸引力实在很大。每年也有不少边远省区的同学留京度假,学校则把他们安排在西山的卧佛寺、大觉寺等处,也是十分幽胜的地方。……校园的西邻圆明园,当时虽早已成为狐兔的窟穴,而破碎的琉璃砖瓦,片段的白玉雕栏,纷纭狼藉,遍地都是,“寿山”还相当高,“福海”还相当深,乃至“大红门”还像个门,“西洋楼”还像座楼……成为课余假日闲步的一个最好去处。
  至于说到那数不清的房子,自然是几十年中陆陆续续造起来的。如以“七七事变”作为一个期限,那最早建造的是工字厅,最后落成的是航空馆,在这些建筑物中,值得一提的是非常多的。
  首先是体育馆,这在当年,不要说在北京,即在全国说,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在马约翰老先生主持下兴建的,在大操场西面,坐西面东,正门前有一片台阶,门脸也不算高大,但是里面却极为讲究:进门后,门庭正面是室内篮球场,高级打蜡柚木地板,左手是健身室,有鞍马、吊环、单双杠等设备,更可贵的是左手进去的室内游泳池。当年北京室外游泳池,也只有中南海北门内、绒线胡同崇德中学、台基厂交民巷使馆俱乐部等三处,而这里却在室内,一年到头保持着温水,即使在三九天,燕山飞雪、滴水成冰的时候,这里也是温暖宜人,如果有豪兴,尽可脱去衣服,跳下去游个痛快好了。但说也奇怪,当年却很少有人进去游,同学中不少都不会游泳,因为我很少见到里面有许多人在游,看来“清华人”当年的功课确是太忙了。据传著名物理学家萨本栋氏,在清华读了八九年书,却从没有去过颐和园,有人笑他是书呆,有人却赞他是“不窥园”的苦学者,究竟谁说的对呢?人生似乎太矛盾了,但清华学生的苦学精神的确是惊人的。
  游泳池人不多,图书馆人却很多。斜立在工字厅东北面的图书馆大楼,像一个伸开两臂的母亲,要把清华园的赤子全部抱在怀中一样。那意大利大理石的高台阶,年年月月,不知踏过多少脚印,而后来这些脚印又从这里出发,遍及世界各地了。
  清华的校园,约略可以分作三个部分。由西门进来,顺着柏油马路走,到正门时,这是三个部分的中心,清华进城的校车,每天从早到晚几次停在这里,按钟点开进城去。进城之后,先是停在西单“亚北号”糖果点心号门前(在西单菜市南面一点),到西城各处的人都在这里下车。然后是到东城米市大街青年会门前,这是终点。返程仍由这里开,走东、西长安街再在“亚北号”门前停一下,等人上齐,再回清华正门前停下,大家下车,学生回宿舍,教职工回自己的家。由此往南,是南院,是教授、讲师、职工的生活区,往北进大门,是真正清华大学所在地。这又可分为两大部分:偏东面,以工字厅办公处、罗马式的圆顶礼堂、图书馆三处为中心,周围各个教室楼,各个工程馆,这是教学区;偏西面,以大操场、体育馆为中心,周围是各个宿舍楼、食堂等同学们的生活区。
  清华园离西直门十八里地,当年西郊未修柏油路时,出西直门,经关厢、高亮桥、黄庄、海淀,再往前向东拐弯到清华,交通不算方便。所以不但学生全部住校,就是各位教授,也都住在学校中,有不少人城里有家,清华也有家,如俞平伯先生,城里东城老君堂有“古槐书屋”,清华园教授住宅中又有“秋荔亭”,即先生《秋荔亭记》中所说:“若秋荔亭,则清华南院之舍也。”南院之舍,就是南院教授宿舍,如今世界知名学者中,在这里卜居过的大有人在吧?
  清华的学生宿舍,也是以“斋”为名,男生宿舍如“明斋”、“诚斋”及后来建的“新斋”等,女生宿舍叫“静斋”。这些“斋”都是红砖砌的三层楼,两个人一个房间,房中有壁橱,床都是小的可拆卸的钢丝床,冬天全部水汀,有一位名“任浩”的在旧时《宇宙风》上写文章介绍清华宿舍说:“整个冬天,从十一月到翌年三月,在清华室内都像是夏天,睡起来盖一条薄被就行了。”这话是一点也不假的。
  在清华住宿,其好处还不完全是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其情调好,风格好,先不说这些天南海北的莘莘学子们住在一起,终日弦歌之声,多么热情,多么爽朗,又多么用功!就是站在三楼朝西的窗口上,朝着那四时变幻的西山望去满目秀色,就够你思念一辈子的了。平伯先生清华园诗云:“骀荡风回枯树林,疏烟微日隔遥岑。”“遥岑”非“遥”,能不思念清华乎?
  文化古城时期的国立清华大学,每学年招生,报名数大约都有几千人左右,而录取只是四百名,不要看比例数不大,要知这几千名的报名者,都不是泛泛之辈,因清华录取标准较高,不自量力的人是很少的,而“强中更有强中手”,在这几千名角逐者中,能名登金榜可想是多么不容易了。三十年代初,是旧时清华角逐的鼎盛年代。当年以赋得《梦游清华园记》、《我的衣服》等题目而名登金榜的人,现在都已是年近古稀了。
  环境气氛?国立图书馆
  说到文化古城时期的文化气氛,首先想到的是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自清末于什刹海广化寺设立京师图书馆,民国后改为国立京师图书馆,十七年改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以中南海居仁堂为馆址,十八年与北海图书馆合并,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和南京教育部联合主持制订《国立北平图书馆合组办法》,成立委员会组织大纲,并在原北海西岸御马圈旧地及公府操场建筑新馆,占地七十六亩,于民国二十年新馆建成,于七月正式开馆。加入世界图书馆学会。成为当年远东最现代化的图书馆,为文化古城学子提供了一个地址最适中、条件最好的读书场所。
  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外观是十分华美的,它的内部更为精美。外部完全是中国宫殿式的,而内部则完全是西方式的,在三十年代初,它的内部设备,比之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毫不逊色。不说别的,单只它那中央大厅左右两侧下楼梯的卫生间,铺地六角小瓷砖,绿色的,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看得见外面的窗玻璃,一色都是美国货,比北京饭店的还讲究。
  大楼是两层玻璃门,有转门,进门之后,先是衣帽间,以供读者存衣帽、书包等。衣帽间十分讲究,都是进口柳安木的护墙板,一格格的挂衣帽的格子,铜号牌、铜衣钩灿灿照眼。存好衣帽,发给一个铜牌子,出馆时凭牌取衣帽。进二道门再发一个牌子,有如出入证,又如借书凭证,凭这个证到各个阅览室去借书、借杂志。借书时,把这个证押放在借书处,如果不还书,职员便不发还这个证,那你也就出不了馆的大门,因为出门时,要收回这个证。
  进门后,就是一个方形中央大厅、四根柱子,顶上是仿古天花板,一格格地都画着团鹤。柱子前摆着红木架子,大五彩江西瓷花盆,里面经常换鲜花,如冬天山茶,秋天桂花、菊花,春天迎春等,都是把瓦花盆放在大瓷盆中。图书馆有自己的花儿匠,后面院子有个花房。馆中经常掉换的鲜花,都是他培育的。
  中央大厅的正面是上楼的大扶梯,左面最前面是一条暖廊,南面是大玻璃钢窗,冬日阳光充足,极为温暖。北面是大玻璃落地门,不开,是期刊阅览室,正门由中央大厅右面进去。如顺暖廊一直往东走,便到了梁任公纪念室,这是馆的东面大厅,平日不开放,我从来没有进去过。正由于进不去,所以有好奇心,我不知扒到玻璃窗上,用手拢着光线,向里面张望过多少次。有一面墙上挂着一副吴大澂的篆文对联,印象极为深刻。梁任公去世后,他的书籍捐到馆中,特为开辟的这个纪念室,现在则不知如何了。
  当时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组织是两会八部。两会是购书委员会和编纂委员会。编纂委员会下设旧藏、新增、寄存三组。八部是总务部、采访部、编纂部、阅览部、善本部、金石部、舆图部、期刊部。当时原藏普通书:中文、满蒙文、西文、日文约二三十万册,善本书宋金元明清刊本、写本、旧抄本二千二百多部两万八千多册。文津阁四库全书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万六千三百册。旧藏地图绫绢纸本六十多幅,一百四十多册。金石拓本唐开成石经一百七十八卷,近代金石拓本三千三百卷,新增中、西、日文书籍十余万册,舆图八千多幅,金石拓本四千幅。寄存书六千余种,三万余册,另有藏文《甘珠尔经》六百种,版五百块。(据《旧都文物略》)
  建筑是左右对称的,大厅左面同右面布局一样,对着期刊阅览室的是报纸阅览室,顺右面暖廊走过去是善本阅览室,赵万里斐云先生为国立图书馆买了一辈子善本书,在沙滩红楼讲目录学时,鼓励学生去善本室看书。善本室常常只有两三个读者,极为安静,可惜去的次数太少了。
  当年进入图书馆时,有不少规矩:穿中装时,如果只穿短衫裤,不穿长衫,是不能进馆的,因而即使是再穷的学生,一件旧的蓝布大褂总要穿的;如穿西式衬衫,衬衫不系在裤腰里不能进馆等等。再如十四岁以下儿童不能进馆。我第一次跟着大人去时,还未考初中,人又矮小,到了拿牌子的那个门上,毫不客气地给“挡驾”了,只好低着头出来。我能够进入图书馆,冒充一个能看书的学生,那是读到初中三年级时,和一个比较大一些的同学一同去的,他穿件白麻纱大褂,我穿件月白竹布大褂,居然让我们进去了。
  为什么说冒充呢?因为初去第一二次还不懂借书规矩,也还不会看书,说也奇怪,当时最感兴趣的是坐在大厅两角的饮水处去饮水。那是自动沙滤水饮水池,一按开关水从中心小孔喷射出来,这是美国玩意儿,北京当时只有这里有,我特别感到好玩。最初来图书馆目的就是喝这个水,这是大馆长袁同礼先生所料想不到的。饮水处的座位也很特别,是蟠螭树根座子,上面放一大块自然形的磨光面子上了蜡的黄石,这是我后来才懂了的,当时只感到奇怪而已。
  学会到楼上借书处查卡片柜、填单子借书,到大阅览室看书,那已是读高中时的事了。大阅览室表面上看是第二层,实际是第三层,因为下面还有地下室呢。大阅览室为了保持安静,连地板也是咖啡色橡皮砖铺成,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即使坐了很多人,那偌大的阅览室也像没有一个人一样,那真是一个肃穆的读书环境,那气氛正是显示了高度的文明。
  大阅览室摆的都是笨重的柳安木大桌,面对面摆十张大圈椅,十分宽敞,即使读者是一位大胖子也不会坐不下。在桌子边上嵌有号码铜牌,找好座位,去到借书处查号借书,单子填好,交给借书处,你不要管了,到这座位上等着。阅览室送书台的先生们,办公桌边有通书库的电传滚带,会把你要借的书由后面大书库送上来。你凭入门时拿到的牌子去取好了。那时大阅览室共四百四十多个座位,平日不过坐上十分之二三罢了。
  学人轶事?任公词联
  据传在北京大学名教授王力老先生书斋里还挂着一副梁任公写的集宋词联语:
  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
  酒醒明月下,梦魂欲断苍茫。
  上联上句出自向子《临江仙》,下句出自姜白石《念奴娇》;下联上句出自姜白石《玲珑四犯》,下句出自吴梦窗《高阳台》。今天看来,这副对联之珍贵,已不是什么价值连城之类的词语所能形容的了。连城之璧是美玉,地下宝藏,还有发现的可能;而任公却早已成为古人,他自然不会再写了。而他活着的时候,所写这样的联语,也并不是很多。几经秦火之后,这种纸片玩意儿,能够不变为灰烬,而保存到今天的,又有几副呢?
  任公写这种联语,是在一甲子之前了。前多少年呢?再往前推个两三年,说起来还是受到陈师曾先生的启发。陈享寿不永,中道凋谢,当时文坛艺苑,莫不痛悼。陈生前多才多艺,绘事金石之外,辞翰华丽,又喜集宋人姜白石词为联语,以篆书书之。《花随人圣庵摭忆》记云:“前人集词为联,多摘四字、八字为对偶,至多十余字,师曾始专集姜白石词为长短联语数十。记尝一日过予,举《扬州慢》中‘波心荡冷月无声’,谓可对《琵琶仙》‘春渐远汀洲自绿’否?此联后竟缉成,警彩绝艳,即任公先生后此所举者也。”所说任公所举陈联为何呢?即:
  歌扇轻约飞花,高柳垂阴,春渐远汀洲自绿;
  画桡不点明镜,芳莲坠粉,波心荡冷月无声。
  黄秋岳说“警彩绝艳”的四字评语,是十分恰当的。一九二三年秋在宣外江西会馆开陈师曾追悼会,展出陈的遗作,就挂着这副对联,任公看了,极为叹其工丽。第二年任公住医院养病,由“谢公最小偏怜女”梁思懿陪着,曾有文在《晨报》记当时心情道:
  ……我的夫人从灯节起卧病半年,到中秋日,奄然化去……半年以来,耳所触的只有病人的呻吟,目所接的只有儿女的涕泪,丧事粗了,爱子远行。中间还夹着群盗相噬,变乱如麻,风雪蔽天,生人道尽。块然独坐,几不知人间何世。哎,哀乐之感,凡在有情,其谁能免?平日意态活泼,兴会淋漓的我,这会也嗒然气尽了。
  病榻边放着汲古阁的《宋六十家词》、王幼霞刻的《四印斋谱》、朱古微的《彊村丛书》,上述心情,便以读词集联消遣。集成二三百副之多。曾在《晨报》六周年纪念特刊上发表了许多副,其前言中云:“去年在陈师曾追悼会会场展览他的作品,我看见一副篆书的对……今年我做这个玩意儿,可以说是受他的冲动。”同时并发了一些议论道:
  骈丽对偶之文,近来颇为青年文学家所排斥……但以我国文字的构造,结果当然要产生这种文学,而这种文学,固自有其特殊之美,不可磨灭……
  一个多甲子过去了,“排斥”也罢,“特殊之美”也罢,“不可磨灭”也罢,今天谁又能集宋词为缠绵悱恻的联语呢?恐已是《广陵散》了。
  任公集宋词联语,最得意的一副是送大诗人徐志摩的: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放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
  此联我在过去写法源寺的小文中,曾引用过。现本着“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原则,再抄出来供大家欣赏。任公自赏此联说:
  此联极能表现出志摩的性格,还带着记他的故事:他曾陪泰戈尔游西湖,别有会心。又尝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
  这副任公最为得意的联语,共集了六个人的词句,上联出自吴梦窗《高阳台》、姜白石《点绛唇》、陈西麓《秋霁》;下联出自辛稼轩《清平乐》、洪平斋《眼儿媚》、陈简斋《临江仙》。任公亲手写了送给诗人。诗人不幸坠机仙去,此联留在其爱侣陆小曼女士处。友人古建筑家陈从周教授,是诗人表弟,曩时曾将此联拿来,供大家欣赏,后捐赠浙江省博物馆。叶圣陶丈又为从周兄写了一副小篆的,也十分漂亮。现在他手中只有这副了。
  任公当时曾把所集联请朋友们自拣,然后再用宣纸写给他们。挑的人很多,胡适之挑的是:
  胡蝶儿,晚春时,又是一般闲暇;
  梧桐树,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
  上联是张泌《胡蝶儿》、辛稼轩《丑奴儿近》,下联是温飞卿《更漏子》、张玉田《清平乐》。
  丁在君(文江)挑的是:
  春欲暮,思无穷,应笑我早生华发;
  语已多,情未了,问何人会解连环。
  上联温飞卿《更漏子》、苏东坡《念奴娇》;下联牛希济《生查子》、辛稼轩《庆宫春》。
  任公的字,有浓厚的书卷气,端庄妩媚,使人爱不释手。任公在日本时,恭楷写诗稿寄给其师康南海,南海在诗稿上批云:“何不直学龙藏寺。”南海主张写“碑”,不主张写“帖”,因任公笔势,教其写此隋碑,所以任公书法得力于此。按,《龙藏寺碑》是著名隋碑,是极为瘦劲严谨而又娟挺典丽的楷书,是初唐楷书的先声。此碑现在还在正定大佛寺中。当时北京南纸店伙计,都会裁纸打格子。纸也好。雪白的玉版宣、夹贡宣,又厚实,又细腻,伙计裁成对联,再按照十七个字、十五个字等等,打好鲜红的朱丝格。先边框,再中间宽、两边窄,三行竖格;再中间宽行按字数打好横朱丝方格。方格写联语,窄竖格中,里行注明所集句子的作者、词牌,外行上下首写款。纸色雪白,朱丝鲜亮,墨色黑亮,图章古拙,再加词句、书法,浑然一体,构成足以代表中华数千年文化精粹的艺术结晶。不读几十年书,能欣赏这个吗?这种对联的佳处,在于妩媚谨严,典雅娟丽之美。什么艺术都是配合,这样的联语,就适宜于用玉箸篆,曹全碑八分书,龙藏寺楷法书之,才相得益彰,炉火纯青。如以古拙的衡方碑,狂放的怀素草书写之,就不相称了。
  ……

前言/序言


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帮朋友购买 一本一本购买 凑齐18册

评分

开卷有益,多读经典。

评分

一个人走着突然想念你们在我国举办一个人是从什么时候可以i

评分

帮朋友购买 一本一本购买 凑齐18册

评分

评分

众所周知,贝托鲁奇受业于著名的左翼电影人帕索里尼。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不论是从他的职业生涯还是思想旅途来说,他都不可避免地在早期会打上他的授业恩师的印记。更何况,在战后意大利那个特殊的环境里,左翼思想在文化艺术圈的风起云涌又何止一个帕索里尼?贝托鲁奇早年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气息。那是一种属于上一代人的命运思维和理解方式,只不过延续到了1945年以后的后大战时代中。这种思维方式仍然在坚强和执着地探索着现代政治和社会的那些核心元素,它对战后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是经由思索现代政治和现代社会而进入的。对于意大利左翼文化人士来说,就是经由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进入的。但贝托鲁奇毕竟属于新一代的人,一旦当他羽翼丰满,就会开始确立属于他那一代人的,属于他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我个人认为标志着贝托鲁奇真正的自立门户的作品就是他那部反叛性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意大利新生电影人,是一个有自己个性的左翼电影人。但《探戈》一片的大胆性真正标志了贝托鲁奇开始敢于讲出属于他那代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更多偏向人的存在问题,而越来越远离现代政治的议题,并且开始怀疑从现代政治进入现代人的存在问题的有效性。贝托鲁奇们开始试问,如果我们跟随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成功地解开现代社会和政治的特殊组织原则和后果原因——亦即解谜了所谓的“现代性”,那么我们就能够借此解开现代人的存在困境之谜么?贝托鲁奇用《探戈》一片间接地表达了他的理解:不能。人的生存之谜始终是生存之谜。换句话说,现代人的生存之谜根本不具有什么本质上的特殊性,现代性也根本不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再换句话说,不管现代社会表面上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人和前现代人在面对生存的困境上并没什么特殊的不同——他们生存上的境况既没有什么特殊的优越性,也没什么特殊的劣质性。如果说《探戈》的表达还是一种反叛的话,那么到了《末代皇帝》,特别是之后的《小活佛》,贝托鲁奇的表达则成为了一种皈依。

评分

京东购书很方便又实惠。

评分

这套书质量很不错,毕竟中华书局,有活动时买的,价格不错,性价比比较高,精装,纸张印刷也可以,慢慢囤。

评分

《鲁迅与北京风土》,此书以《鲁迅日记》为经,以北京风土景物为纬,从鲁迅生活的特定环境研究鲁迅,寻找鲁迅当年在北京的文化足迹。 鲁迅从1912年到1926年,在京住了十五年,这期间多有日记存留, 记得非常简约,乏味,而邓先生用优美生动的文笔,展现了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市生活。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